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从公元前 4 世纪开始的,当时燕的统治者采用了“王”的称号(前 323 年)。
燕国位于控制着当时中国大部分的其他六个大国的东北,是满洲和朝鲜诸部
落的接近的邻居。由于力量和声望的增长,燕国有能力对南方的齐国(在山
东半岛)施加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燕国的有些居民对朝鲜进行积极的贸
易联系,他们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燕国铸造的钱币。②贸易的条件或有关的商品
种类都是难以查清的。
不出所料,秦帝国的建立开始了中国与朝鲜关系的新阶段。按照传统说
法,躲避中国新政府暴虐统治的逃亡者设法前往朝鲜,但是这样的解释可能
是出于后来的一种愿望,即为了加强对秦朝统治的抹黑。被提到的第一位逃
亡者是卫满,公元前 195 年卢绾在东北发起了反对汉帝国的失败的起义,在
此以后据说卫满到了朝鲜。③由于有 1000 名追随者支持,据说卫满在一个中
国话叫做朝鲜的地方建立起一个王国,这个地方靠近现代平壤所在地。后来
的一种记载说,当时建立了第二个王国,位于卫满辖区之东,这不一定被人
接受。①
汉帝国的最初几十年间听任卫满巩固他自己的权力,这显然是合长安官
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明,见 K·H·J·加德纳:《朝鲜古代史》(堪培拉,1969)大庭脩:《亲魏倭王》(东
京,1971),第 23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八五,第 2817 页。
② 加德纳:《朝鲜占代史》,第 8 页。
③ 《汉书》卷一下,第 7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40 页以下);《史记》卷一一五,
第 2985 页(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258 页);《汉书》卷九五,第 2863 页;《后汉书》卷
八五,第 2809 页。
① 加德纳:《朝鲜占代史》,第 9 页以下。
员的意的,因为他们期待着他会抑制对中国利益的损害或侵略中国的领土。
卫满本人从来没有访问过朝廷,他在地方上行使的权力是任何其他地方首领
做不到的,这是力量的标志。很可能,在公元前 2 世纪,朝鲜本地的制铁业
在中国移民的指导下发展起来了;迄至此时为止铁器一直是现成地从中国带
来的。
公元前 128 年,发生了一次建立中国权威的不成熟和流产的尝试。匈奴
侵入辽西郡,杀死太守,并进入渔阳郡和雁门郡,在那里他们杀死或俘虏了
3000 人。为了对付这种威胁,中央政府派出卫青和另一个将军,他们抓住了
几千俘虏。记载紧接着告诉我们,秽貊部落首领南闾带着不少于 28 万名追随
者向中国人投降,为此建立了苍海郡,但在两年后撤消。②关于南闾或该事件
所知的仅限于此,那么多的居民集团的投降竟没有较为持久的影响,这也许
是令人吃惊的。完全可以理解,在那种特殊的时机,中国人并不愿意接受更
多的纠缠,因为在这时,他们正开始尽力处理匈奴问题。
汉朝的扩张
只有当北部边境上的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和中国的渗透已成功地完
成时,汉朝政府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的努力。公元前 109 年,两支军队被派出
远征,理由是卫满的后裔窝藏了许多中国逃亡者。尽管两支军队(一由陆道
一由海路)在一次互相配合的行动中失败,中国最后仍迫使地方首领投降(前
108 年),并建立四郡管理该地区,这四郡名为玄菟、临屯、真番和乐浪。①
安排并不是长期不变的。地方官员们的权力范围受到怀疑,诸郡之一(真
番)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武帝统治末年开始了缩减和撤退的政策,前 82 年撤
消真番和临屯就是例子。②到公元 1—2 年,剩下的玄菟和乐浪二郡分别包括
3 县和 25 县。玄菟所属一县名高句骊,后来高丽一名渊源于此;乐浪包括朝
鲜县。③
在中国人推进的其他地区,他们设立了属国,以都尉作为施加他们的权
威的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曾经承认地方首领或王拥有的称号,以加强
那些统治者的声望,同时博得了那些人的忠诚。在高丽情况是不同的。在那
里没有建立军事组织以反对强大的潜在敌人的迫切需要;也没有强大的部落
单位,这些单位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首领和官员的统治集团。显然,这
适合于严格地建立与帝国正规的地方机构相同类型的政府单位,并可指望郡
县官员能够用同等程度的效率来管理他们的地区。
他们如何有效地做这样的事仍是一个有待推测的问题,但是考古的证据
揭示了他们存在的重要痕迹。除了可能是乐浪郡府的遗迹之外,还发现了一
② 《汉书》卷六,第 169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50 页);《汉书》卷二四下,第 1157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243 页);《后汉书》卷八五,第 2817 页。
① 《汉书》卷六,第 193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9 页以下);《史记》卷一一五,
第 2986 页以下(沃森:《英译〈史记〉》第 2 卷,第 295 页);《汉书》卷九五,第 3864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七,第 22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60 页);《汉书》卷二八下,第 1626—1627
页;《后汉书》卷八五,第 2817 页;关于临屯在前 75 年撒消的看法,见大庭脩:《亲魏倭王》,第 32 页。
③ 关于这些郡的建立与历史,以及调整的问题,见池内宏:《满鲜史研究:上世编》(东京,1951),第
3—190 页。
些可能为高级官员建造的坟墓。此外,200 座或许更多的汉代样式的坟墓在
靠近平壤的地方发掘出来,它们很可能是中国移民的,他们的财富使他们能
够获得在本国诸郡正用作殡葬陈设的奢侈品。①
后汉时期的关系
在后汉时期占优势的是一种有点不同的情况,那时帝国政府不能在远离
朝廷的地方维持强大的地位。从公元 1 世纪后期起,中国的统一和管理的力
量已经削弱,有些本地韩人(Hnn)②部落人多势众地在南部平原定居下来并
向北推进。公元 20—23 年,据说他们发起对乐浪的袭击,从那里带回 1500
名居民作奴隶。③尽管中国人不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重新树立他们自己的力量
(公元 30 年),但他们此刻被迫认可某些地方首领的权威。④不久,可能在
公元 1 世纪的上半期,这些人中的一批人改造了建立在鸭绿江及其支流的高
句骊(Koguryǒ)。⑤公元 106 年,由高句骊国王发动的对中国军事设施和官
员的袭击,迫使汉朝当局向西撒退到靠近辽东郡的地方,但是在 132 年中国
人能够恢复某些他们失去的地方。⑥
汉代的最后数十年,政府对朝鲜的继续控制开始成为问题,这是不足为
怪的。公元 175 年左右,一个主张独立的政权由公孙度在东北建立,他是一
个曾经在玄菟郡任职的官员之子。①他能请求高句骊王给予承认,甚至从更远
的北方夫馀部落领袖那里得到承认,由此可见他的力量和独立的程度。正好
在汉朝末年,在曹操努力建立魏国取得成功时,公孙度的王国归于其统治之
下。一个名叫带方的新郡在他的权限之下建立了起来,其官署设在今天的汉
城附近的地方。②
在此期间半岛的南部发生了其他发展。马韩、弁韩、辰韩三个联盟已经
形成。其中马韩最大。它包括 50 多个小部落或单位;其他两个联盟每个各包
括 12 个小部落或单位。③这些单位非常可能和来自日本列岛的访问者有联
系,公元 57 年和 107 年从九州前往洛阳朝廷的使团很可能在他们的旅程中经
① 关于考古证据的报告,见原田淑人和田泽金吾:《乐浪》(东京,1930);小泉显夫:《乐浪彩箧塚》
(汉城,1934);小场恒吉和榧本龟次郎:《乐浪王光墓》(汉城,1934);梅原末治和藤田亮策:《朝
鲜古文化综鉴》(奈良,1946—1948)。关于汉式坟墓的研究,见金秉模:《中国和南朝鲜砖石墓构造的
面貌:秦至新罗时期》(牛津大学学位论文,1978)。
② 更严格地说,英文应对音为 Hn;采用 Hnn 为的是避免与王朝称号汉(Hn)混淆。这种形式出于同样原
因也用来表示秦以前的韩国,见前面第 1 章 59 页注②。高丽部落名称和秦以前国家的名称事实上是用相同
汉字来书写的,但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③ 见加德纳:《朝鲜古代史》,第 21 页,引了残缺的《魏略》。
④ 《后汉书》卷八五,第 2817 页。
⑤ Koguryǒ是中文高句骊 Ko-Kou…Li 的朝鲜文形式;《后汉书》卷八五,第 2814 页;《三国志》卷三十
《魏三十》,第 843 页。
⑥ 《后汉书》卷四,第 193 页;《后汉书》卷八五,第 2815 页;《三国志》卷三十(魏三十),第 844 页。
① 《后汉书》卷七四下,第 2418 页;《三国志》卷八(魏八),第 252 页;《三国志》卷三十(魏三十),
第 845 页。
② 《后汉书》卷七四下,第 2418 页;《三国志》卷三十(魏三十),第 851 页。
③ 《三国志》卷三十(魏三十),第 849 页以下。
过韩人联盟之地。前一次光武帝向使者赠送了一颗印。有特定刻字的一颗金
印 1784 年在志贺(筑前)发现,已被鉴定确系原物。④
④ 关于这些使团,见《后汉书》卷一下,第 84 页;《后汉书》卷五,第 208 页;《后汉书》卷八五,第
2821 页。关于印,见王仲殊:《说滇王之印与汉委奴国王印》,载《考古》,1959。10,第 573—575 页。
南方(南越)
秦汉时期岭外地区和东部海滨地区对于中国人相对来说仍是不甚了解
的。⑤多山和多沼泽的地区是北方人难于习惯的,亚热带气候也可能会危及他
们的健康和安宁。很可能,为此中国当局经常表示不愿意向这些地区发动大
规模远征,大体上对于北方来说,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并不是可能损害中国人
利益和财产的潜在敌人。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各民族中和秦汉当局发生接融的
主要是越部落。他们可能分为两个集团:南边的南越,主要居住在广东、广
西和越南(Vietnm);①位于东北的闽越,集中于闽江(今福建)。中国人认
为他们是非常不开化的,而且热衷于彼此争斗。②
中国的扩张
尽管它的统治短暂,秦帝国仍然向南挺进,并且建立了桂林、南海和象
三个郡,它们的准确位置是难以严格确定的。③秦朝末年,原籍北中国真定的
地方领袖赵佗自立为王,他的地位和称号在前 196 年得到高帝的确认。从中
斡旋的汉朝使者是陆贾,他以对中国政治思想有所贡献而知名。④
可是,有迹象表明,该国王并非经常满足于与汉帝国保持友好的关系。
他采用了“帝”的称号,因此就将自己置于和汉朝皇帝分庭抗礼的地位,而
且他对吕后统治时期(前 188—180 年)强行实施的禁止向他的地区出口铁器
和母畜的命令表示愤怒。⑤此外,他对在北面与他紧邻的长沙国的安全构成威
胁。在一个由陆贾率领的使团第二次访问以后(前 180 年),一个妥协的方
案完成了。赵佗保留了他在自己疆域内的权力,但放弃了“帝”的称号;他
接受了名义上的从属地位,向汉朝皇帝表示恭顺,不再要求平起平坐。①协议
成功的部分原因在于巧妙地强调了赵佗的祖先是中国人,以及他家族的坟墓
在中国。
前 135 年,赵佗请求汉朝政府帮助他对抗闽越军队的进攻,得到了成功。
结果闽越的内部混乱导致这次进攻结束,而汉朝政府的迅速反应和庄助的个
⑤ 关于中国进入南方的综述,见赫罗尔?威恩斯:《中国向热带进军》(哈姆登,1954)。
① “Vietnm”是该地区中国人称“南越”的越南对音。
② 《汉书》卷六四上,第 2777 页;《后汉书》卷八六,第 2836 页。关于非中国人诸民族的人类学和民俗
学的研究,见埃伯哈德:《古代中国的地方文化》第 1 卷(莱顿,1942),第 2 卷(北京,1942)。
③ 关于这些问题,见鄂卢梭:《中国第一次对安南地区的征服》,《法国远东学院通报》;23(1923),
第 137—264 页。
④
《汉书》卷四三,第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