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前身在西汉称为“丞相”,在三公之中权势最大,是全体职业官僚的代言人。
但在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 25—57 年)此官失势,以后从未恢复原来的地位。
太尉逐渐成为三公之中权力最大的。
司徒掌握国家的财政预算。司徒府接受财政帐册并进行审核,这些帐册
包括人口和耕地的登记册,每年年终由地方行政官员带到京师。司徒还持有
官员的花名册,每年评价官员的表现,并给空缺举荐候选人。皇帝缺席时,
司徒领导廷议,并把各种意见综合起来写成奏疏上报。
朝廷从公元前 87 年开始把大司马的官衔授给摄政者。③后汉并没恢复这
种做法。头两位仅有的大司马是军事将领。随着公元 51 年大司马的头衔改为
太尉,所有的任职者都是文官。
司空监管公共工程并考察各项工程负责官员的业绩。前汉不设司空。当
时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最初是作为丞相的助手,随后有了自己的权力。他
是帝国的主要监察官,监视所有官员的表现,包括内廷人员和正式官员,中
央政府官员和地方行政机构官员。监视的目的是防止滥用权力。御史大夫一
职在公元前 8 年的撤消(公元前 1 年再次设置),并不意味着监督的取消,
而是分散了。从此官员的表现最终处于三公的三方面的监督之下。这样做虽
然可能做到牵制和平衡,但也必定会导致官员权力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公除了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外,还是皇帝的顾问,有事要与他们商量,
或者他们自动提出有关一切政策事务的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三公
① 《后汉书》(志)卷二四,第 3556 页。
② 关于公元前 8 年、前 1 年、公元 51 年的变化的情况,见《汉书》卷十一,第 344 页(德效骞:《〈汉书〉
译注》第 3 卷,第 37 页);《汉书》卷十九上,第 724—725 页;《后汉书》卷一下,第 79 页;《后汉书》
(志)卷二四,第 3557、3560、3562 页。
③ 《汉书》卷七,第 21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51 页);《汉书》卷六八,第 2932 页;
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18 页。
描述为皇帝的内阁,他们既集体负责,又有重叠的职责。
三公的官署一般说用同一种方式组成。史料仅系统地描述了太尉的官
署,①但是各官署的组织情况的差别无疑是很小的。三公各自有一名主要吏员
(长史)协助。他们的官署划分为曹,每曹由多名吏员和助手任职。
九卿
品级仅低于三公的九卿领导着专门机构,有的机构十分庞大。九卿不是
三公直接的下属人员,尽管三公要考察他们的政绩。
九卿的第一位是太常,他掌管国家的礼仪、占卜、皇家陵寝、星象和高
等教育。①他有几位高级助手。太祝令是国家的祈祷师。太宰令有许多助手,
他们为朝廷的祭祀活动准备、安排食品。太乐令于公元 60 年改为太予乐令,
他指导宫廷表演和礼仪活动时的乐师和舞蹈人员。高庙令和世祖庙令负责为
洛阳的两汉创立者守灵。②园令和食官令被指定管理后汉的每座皇陵。
太史令负责皇家天文台的天文-星象方面的观察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天文
台是灵台。③太史令编订每年的历法,确定吉日,记录吉凶之兆,监督占卜活
动,负责尚书台中有前途的人必须通过的书写和阅读的测试,维修保养“明
党”。太史令必须是一位多面手,因此一位太史令在公元 132 年发明世界上
第一个地震仪就不足为奇了。④博士祭酒掌管太学,太学是帝国的高等学府,
公元 2 世纪中叶有 3 万名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从公元 159 年以后任命了秘
书监,他是帝国图书馆的馆长。
九卿的第二位是光禄勳。⑤他的职责是确保皇帝在本人居住的皇宫外面的
安全。为此他掌管着五个单位。前三个称为三署,负责登记在京师见习的候
补官员,这些人通称为郎。郎的工作是当皇帝在皇宫公开的场合和外出巡视
时做皇帝的卫兵。郎由五官中郎将、左中朗将或右中郎将统带,归谁统带由
隶属关系决定。
还有两个部门的成员也称为郎,但他们不是等待补缺的人,而仅仅是皇
帝的禁卫。他们是骑兵。其中的一支部队由虎贲中郎将率领,另一支部队的
成员征自中国的西北,由羽林中郎将指挥。
后汉取消了几个其职能与这五个单位重叠的机构。另一方面,奉车都尉
和驸马都尉的权力也合并到官僚政府之中。它们在前汉时代曾是编外的头
① 《后汉书》(志)卷二四,第 3557 页以下。关于前汉设置这些官职的材料,见《汉书》卷十九上,第
726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志)卷二五,第 3571 页以下。
② 即高帝和光武帝。祠庙的位置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48(1967),
第 54 页以下。关于早期为已死的皇帝建立的灵庙数的增加和减少的情况,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
冲突》,第 179 页以下。
③ 关于灵台的结构和历史,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61 页以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
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载《考古》,1978·1,第 54—57 页。
④ 关于阅读和书写的测试见何四维:《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史料的〈说文〉》,载《高本汉汉学纪念文集》
(哥本哈根,1959),第 239—258 页。关于张衡与他发明的地动仪,见《后汉书》卷五九,第 1897 页以
下;李约瑟:《中国科技史》(剑桥,1954 年—)第 3 卷,第 626 页。
⑤ 《后汉书》(志)卷二五,第 3574 页以下。
衔,到了后汉开始成为光禄勳属下的正式官职,同时分别授给三至五人。由
于他们没有配有下属,所以除了战争时期,他们的位置都是虚职。在同一部
门的另一个类似的虚职为骑都尉,同时有多达 10 人担任此职。
光禄勳的另一项职责是监视朝廷某些皇帝的顾问。他们是:光禄大夫,
人数多达 3 人;中散大夫,多达 20 人;议郎多达 50 人。他们都不自发地进
谏,只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朝廷也派遣这些官员完成各种差事。另外还任
命了多达 30 人的谏议大夫。他们应该监督皇帝的行为,有时监督总的官僚机
器的活动,但没有办法知道他们有多大勇气履行自己的职责。
光禄勳还控制皇帝的谒者;谒者身负使命,被派往全国和国境之外,还
协助安排礼仪方面的事务。在以上三方面任职的谒者的人数,在后汉时代从
70 名减至 35 名,并优先选用那些声音大、胡须浓的人。他们的顶头上司是
谒者仆射。
九卿的第三位是卫尉。①光禄勳负责身处宫内室外的皇帝的安全,卫尉则
负责统领宫外的禁军。权力的划分非常重要,其目的是防止个别官员完全控
制皇帝的人身。
卫尉掌管的近 3000 名募兵分别由七名司马率领,他们驻守洛阳南面的四
座门与北宫的三座门。卫兵们还在环绕着皇宫的城墙上巡逻,还可能在联结
两宫的高出地面的隐蔽通道上巡逻。另一名下属是公车司马令。南北两皇宫
都有公车门,门前备有专用车辆。那些因道德品行高尚或身怀绝艺而被召见
的人乘坐这些车辆来到京都。奏章也在这两个门接受。
左都侯和右都侯是后汉新增设的官职,他们可能取代了前汉的旅贲令。
左、右都侯指挥在两宫里巡逻并执行朝廷逮捕令的剑戟士。
九卿的第四位是太仆。①他掌管饲养军队和皇帝使用的马匹,并负责御马
厩和马车房。牧场最初位于西北地区,但从公元 112 年起,部分牧场被四川
和云南的五个新牧场取代。
俭朴的后汉开国皇帝大幅度削减了马厩和马车房的数量。最初只任命了
一名主管马厩的未央厩令,一名主管马车房的车府令。不知何时增加了左骏
厩令和右骏厩令,公元 142 年又任命了承华厩令,公元 181 年增添一名助手
骥厩丞。②
制造业主管考工令在前汉时期曾是少府的助手(见下文),后汉时期则
处于太仆的领导之下。考工令管理的工厂生产诸如弓、弩、剑、盔甲等,然
后放在洛阳武库里储存。很可能太仆提供运送兵器的马匹,这样就能对整个
作战行动负责。③
九卿的第五位是廷尉。④他是法律的主要解释人,并负责处理地方政府交
上来的案子;他也可能对郡的诉讼施加影响。在后汉,这个部门的高级职员
减少为一名丞,一名左监,一名左平。左平负责审理附属于廷尉的皇家监狱
里的诉讼。很可能由低一级的属员组织成曹,但情况不详。
① 《后汉书》(志)卷二五,第 3579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志)卷二五,第 3581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六,第 272 页;《后汉书》卷八,第 345 页;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第 37 页、第
167 页注 137 和注 138。
③ 关于武库,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57 页。
④ 《后汉书》(志)卷二五,第 3582 页。本书第 9 章《司法当局》。何四维:《汉代廷尉的职能》(即出)。
九卿的第六位是大鸿胪。①他负责接待朝廷的来访者,确定王、侯等贵族
头衔的继承顺序,指导那些应召参加帝王庆典的人,接待外国使节并与之进
行谈判。后汉重组这个机构并减小其规模。大鸿胪仍由一名丞协助工作,但
是从前的三个令只保留了一位大行令。史料中不再提译官,尽管译官一定继
续存在。②大鸿胪还掌管每个郡、国在洛阳所设的郡邸。郡邸是为因公或偶尔
因私事到首都的人提供食、宿的接待机构。对属国的指导不再归大鸿胪管,
而转给了地方行政机构。
九卿的第七位是宗正,他本人必须是皇室成员。③他按时记载皇族每一成
员的新情况。如果皇室成员犯了重罪,宗正必须在量刑之前得到皇帝的批准。
宗正管理皇帝的姐妹和女儿王府的工作人员,而不管王子的工作人员。后汉
宗正的高级人员减少到只有一名助手(丞)。
九卿的第八位是大司农。④虽然他称为大司农,他实为政府的司库,负责
收存地方行政官征收和上缴的税。他支付费用,以维持官僚政府和军队,还
负责稳定重要商品的价格。
后汉初年大司农只有一名助手。公元 82 年增加一大司农帑藏,负责掌管
钱财。太仓令管理为朝廷和官僚政府的需要服务的位于洛阳的太仓。平准令
在物价低时买进商品,物价高时卖出商品,以此确保价格的稳定。大司农还
一定控制过公元 62 年建于洛阳东郊的常满仓。⑤
前汉时期大司农的其他属员,有的从一地运输货物至另一地为稳定物价
做出了贡献,有的为军队提供粮食,有的监督税收工作,有的负责保护社稷
坛(每年春天皇帝在这里举行躬耕仪式),但是在后汉则不再设置这些职务。
①盐铁的专卖转给了地方行政机构。另一方面却把导官令的职权从少府手里转
移给大司农。导官令为宫廷监督挑选食品和干酺。
大司农还控制皇帝的私人财产。那些从市场所得,或从山、川、池、泽
获得收益的人上交的税,专门作为皇帝的私人收入。前汉时代,皇帝的私人
收入与公共收入严格分开,而由少府管理,公共收入则由大司农控制。后汉
时皇帝的私人收入和公共收入就合在一起,由大司农掌握。这一步是倒退,
使肆无忌惮的皇帝染指于公共资金。②
九卿的第九位即最后一位是少府。③他领导的官署最大,但却是九卿中权
势最小的一位。这是因为他只对尚书和宦官有名义上的权限。
少府本身并不是宦官,他负责照顾皇帝及其皇室,维护后宫的法律和秩
序,保护皇宫的园地和御花园。他是皇帝某些侍从名义上的监督人。后汉时
① 《后汉书》(志)卷二五,第 3583 页以下。
② 在前汉的官制中,译官属大鸿胪所辖(《汉书》卷十九上,第 730 页)。关于公元 75 年有译官存在的记
载,见《后汉书》卷四十下,第 1374 页。
③ 《后汉书》(志)卷二六,第 3589 页。
④ 《后汉书》(志)卷二六,第 3590 页以下。
⑤ 太仓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57、59 页。
① 这些官员见《后汉书》卷十九上,第 731 页。皇帝的躬耕仪式,见卜德:《古代中国的节日:公元前 206—
公元 220 年汉代的新年和其他节日礼仪》(普林斯顿与香港,1975),第 223 页。
② 关于这些财政机构的不同作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