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⑥ 《睡虎地》,第 84—85、152、164、231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68、D3、D25、D164)。
⑦ 《睡虎地》,第 200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D94)。
⑧ 《睡虎地》,第 84 页以下(何四维:《秦法律残简》,68)。
⑨ 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205—14 页。
① 《睡虎地》,第 84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68)。
② 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207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1 卷,第 232 页。
③ 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210 页以下,注 6、11、17。
④ 见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214—216 页。关于爵制,见鲁惟一:《汉代贵族爵位的等级》,第 126
页以下。
⑤ 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218—222 页。
① 见何四维:《秦法律残简》引言;《睡虎地》,第 91、92、131,143、150、177、178、204、261、 276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72、90、C5、C7、C20、D1、D48—50、D102、D103、E17、E24)。
② 见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132 页以下;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东京,1982),第 165—
198 页。
放地点,交给地方当局管制。③至今我们还得不到关于这些流放者下一步命运
的材料,不知道他们是劳动还是关在监狱。
③ 见《睡虎地》,第 261 页以下(何四维:《秦法律残简》,E17)。
行政法规
从早期以来就一定有了一大套行政法规,但除去那些保存在 1975 年发现
的文书中的以外,留给我们的不多。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史书和碑
铭中的大量零散记载推知这些法规的存在和它们的大旨。
第一,一定有很多把帝国在行政上划分为郡和国(它们又细分成县)的
规定;所有这些区域都由皇帝指派的官吏管理。随着帝国的扩大,新的郡不
断被设置,以适应新开发地区的纳税居民的增长。当扩张遇到阻碍或居民因
天灾和迁徙而大量减少时,这些行政单位就撤销或合并。县的下一级是乡,
乡把不同的单位结合起来,为的是征税和征用劳役。更高一级的是由几个郡
组成的一个大区,这些大区定时受到区刺史及其属员的巡察;④接近后汉末期
时,这些大区转变为州。
第二,整个帝国的政府有它整整一套法规和条例:中央政府由多种的上
下级机构组成,地方行政也是这样;政府官员从丞相到最低级官吏的任命、
提升、罢免,都有一定的法规。还有关于征税和劳役的条例。简而言之,有
一套繁多的法律和条令,以保证这个大帝国的结构复杂的政府行使职能。
虽然这些条例原文的大部分已失去而不可复得,但我们现在至少能整理
出一些法规的轮廓,如征税制度或文官的职能。
关于征税和劳役,①我们知道,在唐代(618—907 年)的改革以前,原
则上是成年人要缴纳人头税,因时期不同而或以钱或以物(一般是一定长度
的绢或麻布)缴纳。对商人的税率较高,奴隶主要为每一个奴隶缴纳两倍于
一般人的税额。再者,因时期的不同,对一户中的妇女(有时还对男少年)
征税较少,对儿童也是这样。除去人头税(在汉代,原则是 120 钱)以外,
还有土地税,汉初(公元前 200 年左右)定为收获的 1/15,几十年以后,减
为 1/30,并延续几个世纪而没有变。除去这些主要的税目之外,还有商业税,
财政紧急时候还有资产税。
土地税可以用部分的收获物缴纳;人头税在前汉时期缴纳现钱,但至少
从公元 1 世纪中叶以来,以实物缴纳的情况日益增多。一般是用一定长度的
麻织品,但有时也用绢或大量的丝。
应注意的是,地主阶级的大量佃农既不向政府缴纳人头税也不缴纳土地
税,而只向地主交租。②地租一直是很高的,一般为收获的一半或 2/3,当中
央力量强大时期,甚至国有土地的租额也是这样。
关于劳役,原则上是到达一定年龄(这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有所不同)
的男子,从 15 到 23 岁之间起,理论上到 56 或 60 岁为止,必须在本县服一
定期限的劳役。这种劳役大多是公共工程,其中经常包括维修政府建筑物如
官廨或仓库等,有时是筑路、挖河或修堤。①遇到水灾,劳工就填塞决口,有
④ 关于帝国的行政组织,见上面第 2 章《地方组织》和《地方的变化和刺史》,第 7 章《郡与地方政府》,
第 8 章《地方行政管理》。
① 关于税制的详情,见下面第 10 章《税制》。
② 关于土地占有者阶级的情况,见下面第 10 章《农村社会结构》。
① 关于公元前 132 年黄河决口后使用劳役的情况,见《汉书》卷六,第 16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40 页);《汉书》卷二九,第 1679 页;《史记》卷二九,第 1410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3 卷,
第 527 页)。
时服劳役的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期限,直到堤坝修好。法令还许可雇人代替,
这表明这个制度只需要征用可征用的劳动力的一部分。②
秦代文书表明,在地方一级,男丁如不应征报到或从工地逃跑,要受笞
刑;如携带政府的工具逃跑则受罚更重。③官吏在下列情况下都要受惩处:如
不登记适龄服役的男青年;任用他们为“随从”而不去服劳役;或在同一时
期从同一户中征集一个以上的人服役。④
另一个对所有男子的义务是服兵役,但看来,应征者也仅是所有应服兵
役男子的一部分。应征的士兵头一年在本郡服役,第二年在保卫首都的军中
服役或在边境的戍军中服役;诸王国征集的士兵,整个服役期间都在该王国
境内。⑤
这个制度只在汉朝的前 200 年实行,到了后汉征兵就不实行了。征兵在
以后的朝代暂时恢复。后世的军队大部分是由志愿兵和异族雇佣兵组成的。
但不管这些军队的成分是异族还是土著,总有一套用于军队的法令和规定,
虽然史料中只提到很少的几条。
在考古材料中发现了很多条法规和大量的应用实例。①这些发现物表明,
当时要求精确的登录制度,包括建立库存物资和装备的清册,以及年度的和
半年一次的报告。其中包括一些我们没有想到的规定,如每年的射箭考试中
对成绩良好者的授奖,②获得路条需要行为良好的证明,③对因父母丧葬而准
假的文书,④税务报告,缉捕伪造文书者和逃犯的通知等。⑤总之,这些材料
虽是片段的,但也显示了受到一套法令和规定控制的一个官僚机器的工作情
况。
虽然敦煌和居延发现的汉代材料证明了这些法规的实际应用,可是这百
多条法规的实例却是写在秦代文书上的,因而可以肯定地推断,它们在汉代
依然有效。⑥由于这些法规是属于一个低级地方官员的,所以它们提供的是最
下层机构的行政细目,而没有触及其它的重要方面。这些材料的有关刑法部
分,主要集中于盗窃、窝赃,⑦用大量的不同器物(如,从缝针到戈矛)进行
② 可雇人代服役事,见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第 1 卷,第 162 页以下。
③ 《睡虎地》,第 207、220、221、278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D143、D144、E6)。
④ 《睡虎地》,第 131、143、147、222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C2、C20、C25、D175)。
⑤ 关于服兵役的情况,见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17 页。
① 这些遗物基本上是手写的残简,在中国西北的敦煌和居延附近的不同遗址发现;关于这些文书,例如见
沙畹:《斯坦因在东突厥斯坦发现的中国文书》(牛津,1913);马伯乐:《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发现
的中国文书》(伦敦,1953);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劳榦:《居延汉简考释》(台北,196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1980)。最近居延出土的汉简尚待刊布,其
中包括大量的完整文书。另外还应加上湖北睡虎地的秦代文书;后者中的法律文书已由何四维译出,收于
《秦法律残简》中。
② 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第 118 页。
③ 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第 110 页。
④ 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第 83 页;何四维:《1975 年湖北发现的秦代文献》,第 107 页以下。
⑤ 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73 页;何四维:《诸王之乱》,第 318 页。
⑥ 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26 页以下、第 333 页。
⑦ 《睡虎地》,第 150—173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D1—D40)。
斗殴等事,⑧而几乎没有提到杀人。此外,还有几条对未得到官方允许而擅自
杀婴和伤残或杀害别人的儿童或奴隶等事的处理。⑨
在具有大量文牍工作的行政事务方面,①特别注意于对官方文书的处理;
例如,他们的离任到任时间必须仔细注明;应收到而没有收到的信件必须追
查;所有的公文必须按时发出,拖延要受罚。②另外一些条例对地方下级机关
人员的任免时间也作了规定。它们规定对任职而不称职的官员也要予以处
罚。③特别要避免任用那些以前被免职并永不叙用的人员。④
秦律中有很多关于谷物贮存、分配口粮和仓库管理等的条例。对谷物的
情况要作定时报告,⑤对于收进来的谷物的堆放、⑥登记、库存账目、⑦防止浪
费和偷盗、⑧处罚舞弊⑨等事,也有详细的规定。还有一个关于应在什么时候
核查和怎样核查的单独规定。⑩因此就制定了所有的仓库都必须有衡器和量
器,(11)而且这些工具要每年测验一次;(12)衡器和量器如有损失,则要受
罚。(13)如计量工具不准确,有关人员则要受罚。(14)
对于每亩(约 450 平方米或约一英亩的 1/10)所用的不同种子(如谷子、
豌豆、黄豆等)的数量也有严格规定,①这可能因为汉代的习惯是贷种给农民。
②按一定标准的原粮,舂成白米的数量也有规定,这可能是作为女犯人的劳动
定额。③舂出来的米发给犯人作为口粮,定量按照工种对男子、妇女、儿童各
有详细的规定。④我们有相当多的关于汉代在西北边境敦煌、居延一带戍军的
口粮的材料;这些材料表明,汉代实际应用的规定与秦代的十分类似。⑤
除去谷物之外,牛、马也是秦律中的项目;这些牲畜受到定时的检查,
如果主管人对它们不精心照料和使它们受伤,也要受罚。⑥
由于中国学者如劳榦、严耕望,日本学者(这里仅举几个人)如加藤繁、
森谷光雄、滨口重国、镰田重雄、大庭脩、宫崎市定等人的艰苦的研究,文
⑧ 《睡虎地》,第 185—190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D64—D76)。
① 何四维:《汉法律残简》,载《通报》,45(1957 年),第 19 页。
② 《睡虎地》,第 103—104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95—96)。
③ 汉代官吏荐人不当而受罚事,见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193 页注 5、第 278 页。
④ 《睡虎地》,第 127 页以下,第 130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C1、C4)。关于“废”这个术语,
见何四维:《秦法律残简》,90 注 5。
⑤ 《睡虎地》,第 24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1)。
⑥ 《睡虎地》,第 35 页以下、第 98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 19、86)。
⑦ 《睡虎地》,第 35、38—39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19、21)。
⑧ 《睡虎地》,第 96—98、113—116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82—84、B1—B6、D127—D130)。
⑨ 《睡虎地》,第 99—100、 113、115—116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 86—87、B1、 B5—B6、
D131—D132)。
⑩ 《睡虎地》,第 96—101、112—126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82—89、B1—B29)。
① 《睡虎地》,第 43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27)。
② 见《汉书》卷四,第 11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242—243 页);《汉书》卷九,第 279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02—303 页)。
③ 见上面注 51。
④ 《睡虎地》,第 49、51 页(何四维:《秦法律残简》,12、15)。
⑤ 见鲁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