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大乘广五蕴论讲记





街志际赵诖笳刂小?br /> 在印度方面,以五蕴聚合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所以在后代的从许多论典中,都曾予讨论过。部派佛教时代,萨婆多部将诸法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统摄其七十二法||三种无为法不在五蕴统摄之列。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继龙树的中观学派之后,无着、世亲建立大乘有宗的瑜伽行学派,世亲造︽大乘五蕴论︾,以之作为唯识宗入门的论典。
唯识宗所依的经论,主要是﹁六经十一论﹂。六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中土未译︶、阿毘达磨经︵中土未译︶、楞伽经、厚严经︵中土未译︶。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毘达磨集论。六经以︽解深密经︾为主依,十一论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依。在六经十一论之外,尚有所谓﹁一本十支﹂之学,作为建立唯识宗的重要论典。这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以百法、五蕴等十种论典为支论的名称,这是研究唯识学必读的论典,其重要性不下于六经十一论。十支论的名称如下﹕
一、略陈名数支:︽百法明门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略录︽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名数,以一切法无我为宗。
二、粗释体义支:︽大乘五蕴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
三、总苞众义支:︽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着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错综︽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
四、广苞大义支:︽摄大乘论︾,三卷,无着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释︽阿毘达磨集论︾、︽摄大乘论︾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玄奘译本之外,另有后魏佛陀扇多、陈真谛的异译本。
五、分别名数支:︽阿毘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安慧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毘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
六、离僻彰中支:︽辨中边论︾,一卷,弥勒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
七、摧破邪山支:︽唯识二十论︾,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
八、高建法幢支:︽唯识三十颂︾,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
庄严体义支:︽大乘庄严论︾,十三卷,无着菩萨造,波罗颇迦罗密多译,这是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
十、摄散归观支:︽分别瑜伽论︾,弥勒菩萨造,此论中土未译。
 五蕴与百法
以上十部支论,︽唯识三十论︾是建立唯识宗的基本论典,所以称为﹁高建法幢支﹂。︽唯识二十论︾在于破斥小乘外道的邪说,所以称为﹁摧破邪山支﹂。而被称为﹁略陈名数﹂的︽百法明门论︾,和﹁粗释体义﹂的︽大乘五蕴论︾,都在于说明诸法的名数及体义,而为学习唯论的基本论典。
︽百法明门论︾中这个﹁法﹂字,有广义及狭义不同的解释。狭义之法,为﹁轨持﹂义。轨者﹁轨生物解﹂,持者﹁任持自性﹂。︽成唯识论︾卷一曰:﹁法谓轨持,轨者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以轨生物解说,我人的见闻觉知作用,无论见到任何一种东西,就会在那对象上生起一种见解;以任持自性说,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特别的个性,我人对它所起的见解,无论是对或错,而它本身个性仍任运摄持而不失。例如松有松之自相,柏有柏之自相,我人误认松为柏,而松并不因我人之误认失其自相。广义之法,是通于一切的意思。举凡世间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妄的,精神的、物质的,事物其物的、道理其理的,林林总总,统称之曰﹁法﹂,故佛典上常用﹁诸法﹂、﹁万法﹂、﹁一切法﹂等名称来加以概括。而世间万法、一切法无以一一为之说明,乃以归纳分类的方法加以诠释。例如小乘萨婆多部立七十五法。诃梨跋摩造︽成实论︾,立八十四法。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立六百六十法,而世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自六百六十法的名数中,摘要录出一百种法,复束之以五位,来阐述宇宙万有的现象、与万法唯识的关系,这称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一者心王法八种,二者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三者色法十一种,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五者无为法六种。这五位百法,其中有九十四种有为法,而为五蕴所统摄,六种无为法不为五蕴所统摄。五蕴统摄九十四法的情形是:
一、色蕴:为五位中的第三位,即十一种色法。
二、受蕴:为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的受心所。
三、想蕴:为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的想心所。
四、行蕴:在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减去受心所与想心所,其余的四十九种心所有法,及二十四种种心不相应行法,共计七十三法,均为行蕴所摄。
五、识蕴:为五位法中的心王法||八识心王。
建立唯识宗、造︽大乘五蕴论︾的世亲菩萨,是北印度?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住世年代约在公元三八零至四八零年之间。陈代真谛三藏译︿婆薮盘豆法师传﹀,称他:﹁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据说世亲为了取舍萨婆多部的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该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学习该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着为︽阿毘达磨俱舍论︾。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着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华严经?十地品︾,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着对他说:﹁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他约于八十岁的时候,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逝世,时其兄无着已逝世二十余年。
世亲的著作很多,当时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与唯识学有关的,有下列多种:
一、阿毗达摩俱舍论:二十卷,唐玄奘三藏译。另有异译本名︽阿毗达摩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梁真谛译,称为旧译。
二、大乘庄严论释:二十卷,唐波罗颇密多罗译。
三、摄大乘论释:十卷,唐玄奘三藏译。另有梁代真谛、隋代达摩笈多的异译本。
四、十地经论:十二卷,北魏菩提留支译。
五、辨中边论释: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六、唯识二十颂: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七、唯识三十颂: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八、大乘五蕴论: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九、百法明门论: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 诠释五蕴论的广五蕴论
继世亲的︽大乘五蕴论︾之后百年间,又有一部︽大乘广五蕴论︾问世,造此论者是十大论师之一的安慧菩萨。安慧是佛陀灭度后一千一百年间出世的人,住世年代约为公元四七0年至五五0年之间。他是南印度伐腊毗国︵又称罗罗国︶人,︽成唯识论述记︾称他:﹁梵云悉耻罗末底,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印度境罗罗国人,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
安慧是世亲之后,大乘唯识宗的大学者。他精通唯识、因明之学,善于议论,辩才无碍,在十大论师中,与护法论师相匹。他的唯识学,上承德慧,下传真谛,而真谛则为中土摄论宗的创始人。安慧与护法同时,但在唯识学上见解与护法相异。在心识四分方面,只承识自证分实有,而以见分、相分为情有理无之法,故称为一分家。而难陀立二分,陈那立三分,护法立四分,即所谓﹁安、难、陈、护,一二三四。﹂
安慧与护法之间,对于心识作用主张的异同,自古传下来的偈颂称:﹁二障相应前七转,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五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偈颂的意思是,安慧主张前五识与法执、所知障、烦恼障相应,第六识与二执、二障均相应。第七识与我执及烦恼障相应,第八识与法执及所知障相应。而护法则主张,前五识与二障相应,第六、七识与二执、二障相应,第八识不与执障相应。
安慧的著作很多,重要者为︽阿毗达摩杂集论︾、︽大乘中观释论︾、︽俱舍论实义疏︾、︽唯识三十颂释︾、︽大乘广五蕴论︾等多种。其中的︽唯识三十颂释︾,唐代为窥基揉译于︽成唯识论︾中。而︽大乘广五蕴论︾,是世亲的︽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大乘广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近五页的位置,约七千字,较五蕴论多出了一倍的文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之间,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五蕴论的文字都包括在广论之中,而加了更多的注释。
本讲义的名称是︽大乘广五蕴论讲记︾,所采用的论典,是安慧的︽大乘广五蕴论︾。因为广论是五蕴论的注释,以广论作教材,五蕴论的文字全包括在内了。

第三讲、云何色蕴

 色蕴的界说
︽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色蕴,是四大种的聚合。四大种,指地、水、火、风实四大而言;四大种所造色,由地、水、火、风实四大,所造成的种种色法。所造色有内外之分,内四大指我人的色身,即生理性的肉体。外四大指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
︽阿毘达磨杂集论︾曰:﹁色蕴何相?答:变现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
︽五事毘婆沙论︾称:﹁问:依何义故说之为色?答:渐次积集,渐次散坏,种种生长,会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皆是色义。。。。。。﹂
综合以上二说,色蕴之色,有三种界说,一曰﹁质碍﹂,二曰﹁方所示现﹂,三曰﹁变坏﹂。现分释如下﹕
一、质碍:凡是物质,均有相斥相外的特性,即是﹁质碍﹂。地面放下一张桌子,同一位置放不下另一张桌子,就是质碍。
二、方所示现:凡属物质,即有形状体积,占有空间,因而即有上下左右等方分︵长、阔、高三度空间︶,此称之为方所示现。
三、变坏:凡属物质,均具生住异灭四相,异灭即是变坏。
︽五事毘婆沙论︾中所称的:﹁会遇怨或亲,便能坏能成。﹂怨指的是﹁逆增上缘﹂,亲指的是﹁顺增上缘﹂。顺增上缘助其生长,逆增上缘使其坏灭。综合上说,色法所称的﹁色﹂,大致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物质。但﹁物质﹂二字尚不能涵盖色蕴的含义,因色蕴中尚包括﹁形色﹂、﹁表色﹂、﹁无表色﹂等在内。再者,色法并不是实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四种元素︶聚合而成的。
 四大种是什么
︽广论︾称,色蕴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所谓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由此四种元素,所聚合而成的一切物质。︽广论︾又称: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谓温燥性,云何风界?谓轻动性。﹂
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地大之性坚实,水大之性湿润,火大之性炎热,风大之性轻动。故所谓四大种,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而非地、水、火、风四种实物,种者﹁因﹂义,这是一切色法的能造之因,故称为﹁能造四大﹂。为什么称为﹁大﹂呢?称其为﹁大﹂者,有下列四义:
一、为所依故:四大种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处,故称为大。
二、体宽广故:谓四大种遍及一切所造色,其体宽广,故称为大。
三、形相大故: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者,其相广大,故称为大。
四、起大用故:谓此四者,对世界成住坏空作用最大,故称为大。
四大种的﹁种﹂字,何以又是﹁因﹂义呢?因为它有生、依、立、持、养五种特性,以此五种特性而生起各种色法,所以是色法之因。以上五者,又称为﹁五因﹂:
一、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谓四大种,能带诸色同时生起,若离大种,色不得起。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