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是教我们认识真理,懂得做人道理的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应该信仰佛、恭敬佛,
报答佛的恩惠。
从佛到父母,到一切人类,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恩惠,我们都应该报答
他。所以,我们舍己为人,贡献一切,来为家庭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类服务,
为佛教服务。我若帮助别人,并不是什么功劳,而正是我报恩的本分事,责任中应
该做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要从报恩的思想上,建立起服
务的人生观。
(四十)学佛目的与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不但浪费时间,徒耗精
力,而且结局也决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甚至或会留下许多懊悔,造成自己一生的
遗憾和不幸!
学佛,自然也需要认清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转迷成悟’和
‘离苦得乐’。
迷和悟,是相对的名词。迷就不悟,悟就不迷。不迷,就是圣者;不悟,就是凡
夫。凡夫愚昧,不明人生理性本然的真如,也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所以执我
执法,起惑造业,流浪生死,长沦苦海。佛号觉者,觉而不迷,有大智慧,对于人
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不
从执著,再造恶业,自寻烦恼,以招苦果。这便是迷悟的界线,也就是圣凡的分野。
因此,学佛的目的,不外乎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但迷是迷个什么?悟又是悟个什
么?干脆的说:迷是迷昧真理事实,不知修习戒定慧的道法,反而成了贪嗔痴的烦
恼;悟是悟理见性,明辨事相,从而修戒习定,由定发慧,便可决破无明的罗网,
截断生死的根源,证登涅槃的彼岸,生起离苦得乐的胜用。
离苦得乐,是学佛的目的,也是成佛所起的殊胜妙用。人生痛苦多端,但归纳的
说,不出物资的苦和精神的苦。衣不蔽体,食不充腹,住难遮身,行无舟车,都是
物质缺少的痛苦;至于精神的痛苦,那便是一个欲望。欲望一起,想这不成,想那
不得,没有金钱,想金钱,有了金钱想子女,有了子女想做官,有了官做想长命。
像秦始皇那样,派遣徐福入海求仙;汉武帝那样延召方士炼丹,希望自己长生不
老;结果是幻梦一场,终归于空,不但难填欲壑,精神上仍是留下了一种无可弥补
的缺憾和痛苦。
为了世人沉迷,所以我们提倡学佛,因为佛法教人清心寡欲,解结去缚;而能获致
这种修养,使身心恬澹宁静,少欲知足,必须要了解诸法性空、缘起无我的道理,
对于世间一切的事物,看得透彻,不争不执,即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烦恼的
苦痛了。若再能依戒定慧的三学去修习,断除贪嗔痴的三毒习气,那么,就可获得
出世解脱的涅槃之乐。
但是,学佛的任务,还不光是为自己解决痛苦,寻求快乐;还要普为一切众生解除
苦难,得到快乐。在现世少欲知足,减少烦恼的痛苦,或修习戒定慧的道法,得证
涅槃。这都是在消极方面,为了自己要离苦得乐,所达到的目的。我们在达到这种
目的之后,更须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来教导社会,来化度社
会,来为社会广大的人群谋福利,使广大的人群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像佛说: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像地藏大士说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不特学佛的目的达到,亦是学佛的任务
完成。
【注】
1、地藏菩萨—佛将涅槃前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母恩,并嘱记天人护持佛法,劝
地藏菩萨代佛度末世众生,直到弥勒成佛。地藏菩萨肩荷教化地狱众生,此与他的
本愿有因缘。他为光目女时,为救其生母在地狱之苦,而于清净莲华目如来前,发
愿度生不尽,誓不成佛,即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又
地藏菩萨的化迹:远于西元六九六年,新罗国王子,姓金名乔觉,年廿四岁,落发
出家,携白犬名善听,乘船渡海,入大唐之九华山修道,端坐七十五年,曾入定二
十年。得闵公献九华山为其道场,闵公的儿子跟他出家,名为道明和尚,后闵公亦
出家。地藏菩萨世寿九十九岁(僧腊七十五)。入灭日子是农历七月三十日。其肉
身纳石函中,后经开函,法体依旧,颜貌如生,叹为奇迹。于肃宗至德二年建塔安
置法身,塔成发光如火,因名建塔处为‘神光岭’。
2、徐福又名徐市,是齐国人,自称为道士,告诉秦始皇,海中有三个神山:一是
蓬莱,一是方丈,一是瀛洲。这些神山,都住满了仙人,臣愿替皇帝入海求仙,求
得长生的方法,但要先期斋戒,还要带了童男女数千人,一同前往,并预备许多供
给的食用物品。始皇听了大喜,命人到民间募童男女数千,并供给许多食用之物,
命徐福入海求仙,可是徐福寻得一个海岛,就在岛上和那些童男女一齐住下,不再
回来。只亏得始皇日夜望仙人降临,连资讯都没有。秦始皇结果只做了十二年的皇
帝就崩于沙丘。
3、汉武帝是中国汉朝最强盛的皇帝,他造了华丽的宫殿,迷信神仙,希望长生不
老,故延召方士炼丹。
(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
一、佛教是什么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
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
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
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
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
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
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
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
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就宗教而言,上
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
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我们与菩萨是前后
期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事要弄清楚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
‘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
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
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
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代表和尚教
学的老师称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
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由此可以证
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
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
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千多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
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
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
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
‘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
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可知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
所非常完整的学校。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
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可见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事实我们必须要
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佛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我们现在是博物馆跟学校分开,它是
博物馆跟学校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具有
高度的教学艺术,不能把它看成单纯的艺术品;它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
性智慧,这是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来、领会不到的。以佛菩萨的造像而言,有很多
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这是低级宗教、是泛神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有一
个神—唯一的真神。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
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像、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
达的,所以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佛教艺术在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
便不会把佛教当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
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不修,性德虽然有,但
不能够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菩萨代表‘修’,佛代表
‘本性’。因此,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
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
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
体’。所以在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本体’当然没有话说;菩萨就说法了—起作用就
有得说。从‘相’上有得讲,从‘作用’上有得讲,从‘本体’上一句话都没有。本体不
但不能讲,念头都没有,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便是从‘本体’上说的,所以
佛代表‘体’,供一尊佛。‘用’为什么供两尊呢?无量无边的‘相、用’分为两大类:
一个是知,一个是行;就是解、行。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就是从佛教
来的。佛家讲‘解行相应’,他老人家把名词换成‘知行合一’,搞起他的哲学了,其
实他的哲学完全从佛法脱胎而得的。‘解’、‘行’;就是‘理’、‘事’。通常我们供养
释迦牟尼佛,即是代表‘本体’。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养两尊罗汉—阿难尊者、迦
叶尊者。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
实‘行’。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旁边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是智慧第一,代
表‘解’,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
类。净土宗供奉阿弥陀佛—代表本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势至菩萨
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他的意义,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不会供
两尊佛三尊菩萨!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个部份,但是诸位要晓得,每一个部份都是究竟圆满的,所
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释迦牟尼佛是从名号上说的,名号都是显性德的。‘释
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净的意
思,寂默就是清净,是对自己的。对人慈悲,对自己要求的是清净!这是释迦牟尼
佛代表的,这是我们性德本来具足的。阿弥陀佛是梵音翻过来的,‘阿’翻作‘无’,
‘弥陀’翻作‘量’,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啊。什么无量呢?一切都无量,没有一样不
是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寿命无量……。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
佛、每一尊菩萨,代表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代表宇宙之间的一种真理。
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有
意义的。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
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
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奉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著弥勒菩
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