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印顺法师





谩讣幢艘磺惺孪嘤蹋洳摒枪仕得影Ⅲ拍Α梗?)。种种事相应教所集成的,为什麽不名为「相应」,而称为「杂」呢?杂与相应,同是Sam%yukta;Sam%yutta的对译,只是译语的不同。在中国文字中,「杂」不一定是杂乱,「间厕」正是次第相间杂的意义。相应修多罗的结集,如『瑜伽论』所说∶「结集如来正法藏者,摄聚如是种种圣语,为令圣教久住世故,以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应,次第安布,次第结集」(3)。原始的结集是∶随义类相同的,分为不同部类,次第安布,集成种种相应。相应修多 'P7' 罗,不只是相应,又有相次相间杂的意义,所以古人多数译为『杂阿含经』。 


  四阿含经,一向以为是同时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虽意见不完全一致,而同认为成立是有先後的。关於四阿含经集成的先後,『瑜伽论摄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结集传说,启示了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四阿含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如『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说∶ 


   「杂阿笈摩者,谓於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馀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馀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佛法只是「一切事相应教」,随机散说,依相应部类而集成的,是『杂阿含经』。然後依不同意趣,更为不同的组织,成为『长』、『中』、『增一』(约「分数」说,名为『增支』) ──三部。三阿含的法义,虽有不同的部分,但论到佛法根本,不外乎固有的「一切事相应教」 'P8' 的阐明,所以四部都被称为「事契经」。说到「事」,如『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佛所说的,不外乎九事,就是『一切事相应教』的事,『杂(相应)阿含经』的部类内容。『杂事』也说到依种种相应,立为多品(4)。上来三说,今对列如下∶ 
图片

[瑜伽本地分][瑜伽摄事分][杂事]
1。五取蕴───3。蕴─────1。五蕴
2。十二处───5。处─────2。六处
3。十二缘起──6。缘起────4。缘起
4。四食────7。食
5。四圣谛───8。谛─────5。圣谛
'P9'
6。无量界───4。界─────3。十八界
7。佛及弟子─┬  弟子所说──6。声闻所说
            └2。如来所说7。佛所说
8。四念住等──9。念住等───8。念住等
9。八众────10。八众────9。伽他

   


  上列三说,虽次第、开合小异,而内容是大体一致的。『杂事』是说一切有部律,『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瑜伽论』多少采取经部说,经部也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化出来的。所以,『瑜伽论』与『杂事』所传,与汉译『杂阿含经』相合,可见『事相应教』的次第成立,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传说,是属於说一切有部的,是上座部中说一切有系的古老传承。 


  一切「事相应教」,是分为三大类的,如『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说∶ 


   「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所了知),及道品分(──能了知)。若诸 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P10' 


  「一切事相应教」,分为三类∶一、约能说人立名,是如来及弟子所说相应。二、约所说法立名,如蕴相应等是所了知,念住等相应是能了知。三、约所化众立名,如 刍相应、魔相应等。这三大类,是相应修多罗,就是『杂阿含经』的全部内容。 


  进一步的探究起来,如『瑜伽论本地分』,解说十二分教的修多罗说∶「无量蕴相应语,处相应语,缘起相应语,食相应语,谛相应语,界相应语,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相应语,不净、息念、诸学、证净等相应语,┅┅是名契经」(5)。所说的内容与次第,与「九事」相合,但除去了「八众」的众会事──偈颂部分。以八事为契经(修多罗),那是修多罗与偈颂分立,偈颂被看作修多罗相应以外的。「佛及弟子事」,分别为声闻乘、独觉乘、如来乘相应语,是对『杂阿含经』中,「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解说为三乘教法的根源。这是後代佛弟子,面对三乘圣教的流行,而理解到渊源於根本圣典,在「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也确乎是不无线索可寻的。这样,修多罗仅是八事,「八众」的偈颂部分,被简别了。再进一步说,『摄事分』虽总举九事,以说明相应的「事契经」,但抉择「事契经」的「摩 理迦」,不但没有偈颂部分,也没有「如来所说」及「弟子所说」,仅有九事中的前七事。这样,「事契经」──「修多罗」的内容,从「四阿含」而略为『杂阿含经』的三大类;又从三类而除去偈颂部分;更除去「如来所说」、「弟子所说」,而「相应修多罗」,仅是蕴、处、缘起、食、谛、界、及念住等道品。蕴相应等七事,为事 'P11' 相应教的根本部分,是原始的「相应修多罗」。最初结集的,名为相应,修多罗;其後次第集出的,合在一起,也就称为「一切事相应」的「事契经」。其实,原始的、根本的「相应修多罗」,只是『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抉择「事契经」的部分。 


   
注【2…00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2…002】『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注【2…003】『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显扬圣教论』卷六相同(大正三一·五0八下)。 
注【2…004】同(1)。 
注【2…005】『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三 相应修多罗与摩 理迦(一)

  先明『杂阿含经』三大部类的第一部──相应修多罗,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道品──七事。『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卷八五到九八,共一四卷,就是抉择经义的摩 理迦。以论文对读『杂阿含经』,可说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界」在「圣谛」以下,「道品」以上,与「缘起」合为一类,似乎是次第不顺,但这恰好与『杂阿含经』相同。在『相应部』中, 'P12' 「界相应」也是编在『因缘篇』Nida^na…vagga中的。「界」与「缘起」为一类,应该是上座部的古义。由此可见,『杂事』以「处、界」为一类,『摄事分』以「蕴、处、界」为一类,都是依据後代论师的通说而改定的。 


  抉择『杂阿含经』义的摩 理迦,曾於『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详为比对(1),偶有些疏失,将在『经论会编』中改正,这里不再详列。依论文,这部分是分为四分的;经与论的卷数,总列如下∶ 
图片

「行(五蕴)择摄第一」┅┅论卷八五──八八
经∶卷一·卷一0·卷三·卷二·卷五
「处择摄第二」┅┅论卷八九──九二
经∶卷八·卷九·卷四三·卷一一·卷一三
「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论卷九三──九六
经∶卷一二·卷一四·卷一五·卷一六·卷一七
「菩提分法择摄第四」┅┅论卷九七──九八
经∶卷二四·(卷二五,佚)·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卷二九·卷三0

   


  依论文去对读经文,可以确信『摄事分』所依的经本,与汉译『杂阿含经』是一致的。从经 'P13' 论的比对中,可以理解到∶一、论义是依经而立的。经有「五阴」,「六入处」,「杂因」,「道」──四诵(品),论也分「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四择摄。每一择摄,立摄颂,分论义为多少门,然後分门解经。或一经有二门、三门,或总摄数经为一门,不一定是一经一论相对的。二、经义有些是相同的,所以已经论到过的,後面就略而不谈。这一类有经而没有论,不能说是缺失,或所依经本不同的。三、『瑜伽论』的前三择摄(行,处,缘起食谛界),内容上,次第上,与汉译『杂阿含经』,最为符合(当然句义也有少些出入)。第四「菩提分法择摄」,由於经文多而义少,所以论文综合而说,次第上偶有些倒乱。四、在「道品」中,「根」与「力」,应该是五根、五力。但『杂阿含经』与『论』,「根」中说到二十二根,『相应部』的「根相应」,也是这样的,这可见在上座部中,早就这样的了。「力」中,广说二力、三力、四力、五力、六力、七力、八方、九力、十力,以增一法而编集种种力,与『相应部』的「力相应」,但明信等五力,是非常不同了。「根」与「力」,都超出了菩提分法的范围,这是将有关根与力的教说,都类集在「根」与「力」的相应中了。五、依据论文,「道品」的经文,是有缺失的。如「念住」中,末後有「穗」与「成就」二门(2),而经文却没有。接著,『论』明「正断」、「神足」,仅一摄颂,经文也没有。次明「根」∶『论』明「安立」中,总明二十二根;次说「所行境」,也不见经文。经卷二六,开始就说∶「有三根 'P14' ∶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3)。这是二十二根中末後的三根。经文虽广说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却没有说到其他十四根,这显然是有缺失的。考『相应部』的「根相应」,共七品,当然是以信等五根为主的。第三「六根品」,有「女,男,命」──三根;「未知当知,知已,具知」──三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四「乐根品」,明「乐,苦,忧,喜,舍」──五根。总合起来,就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论说「所行境」,明眼等六根领境的差别,(修四念住,七觉分,得明解脱),而归於涅盘的无对。这虽然内容广了些,与「根相应」的四二经,意义完全相合(4)。所以今断定为∶『杂阿含经』的「念住」,末後有缺失;「正断」、「神足」全缺;「根」的前分,也有缺文。「念住」为经的卷二四,「根」为经的卷二六,中间所缺的,应为『杂阿含经』卷二五(5)。由於经文佚失,或者以『无忧王譬喻』的一部分来代替。六、论文的抉择经义,有的(或有摄颂,或没有摄颂)长篇论义,没有『杂阿含经』文可以比对。但经审细的探究,这不是现存的『杂阿含经』有所遗落,而是这些论义,是抉择其他的阿含经义,主要是『中阿含经』(说一切有部诵本)。『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依『杂阿含经』次第,抉择经义,这是无可怀疑的。论文先立 !5 南颂(摄颂),然後依颂所列举的项目,一一的抉择。这些「修多罗相应」所没有的论义,少数的不在摄颂以内,可说是附义,附带的论及,而多数却是摄颂所固有的。抉择『杂阿含经』的论义,而包含了『杂含』以外的经义,这是值得重 'P15' 视的(下文会讨论到这一问题)!现在,把「修多罗相应」以外的论义,所依据的经典,列举如下。凡摄颂所固有的,加颂目(「」)於上。 
图片

  『论』卷八七∶
   『长含』(二一)『梵动经』(6)
  『论』卷八八∶
    「业」∶
    『中含』(一七一)『分别大业经』
    『中含』「业相应品」第二
    『中含』(一二)『和破经』
    『中含』(一三)『度经』
    『中含』(一九)『尼乾经』
  『论』卷九0∶
    「三空性」∶『中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