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三根本要义讲解





笮廾芊ㄕ弑匦刖弑赶苑ㄈ氲阑。裨蚓拖衩挥谐岚虻哪穸敕梢卜刹黄鹄础O旅嬉驳姆鸬廊臼窍苑ㄆ腥母荆彩敲芊ǖ幕 O衷谟泻芏嗳讼胙Р孛埽挥写蚝没【拖胄尥蛘筛呗ィ挥泄喽ト朊啪拖氤錾裢ǎ鸬篮头鸸幕局抖疾欢妥砸晕选俺煞稹保倚蕖⒙掖āU庋廾芊ǔ嗽馐鼙ㄓΓ换嵊泻媒峁0⒌巯淖鹫咴砸桓錾裢艽┣焦诘次奚菩械拿苄拚咚担骸拔液芸闪悖绱诵尴氯ィ闼劳龆ɑ岫槿胄笊溃飧隼映浞炙得髁死谏菩性诜鸱ㄐ蘖吨械闹匾浴?br /> 以上所说的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超世因果。但道不是纯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资粮,加行二道属于世间道、见、修、佛三道属于超世道。

六、佛的四身和事业
四身指佛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功德报身(享用身)、应化身(也称化身)
自性身是彻底干净破除烦恼障和知识障后所获得的如来法性。众生的如来法性(光明佛心)被二障覆盖,如镜生锈,失去了本具光明。佛的自性身是彻底消除污染。众生本具智慧光明心,但这种光明心是有污染的,从凡成佛的过程就是清除污染,增益光明。众生的佛心就像包在岩石当中的一块宝石,修道就像剥去包在宝石上的岩层,并进行精细的加工,做成一个真善美的艺术珍品——佛的真正的概念就是这样和其它世间宗教毫无共同之处。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智慧和神通。《现观壮严论》归总,无漏智慧共二十一类。这里不准备—一介绍。概括起来就是实智和权智二种。实智就是指: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真相的智慧,权智是指:洞察一切事物的种种现象之智慧。这两种智慧都是佛地特有的智慧,也称遍知一切智、无上智、平等智。这“平等”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和知识对象“等量”之义。人的知见永远也达不到与所有知识对象的“等量”。功德报身是佛的有色有相的壮严体,是积无量善功德的福报身。常住色界十七重天之上,无上密严报身佛国,其直接引渡对象是十地菩萨,十地以下的圣人也无缘目睹;是佛的千千万万应化身的生化之源,与世具存,常住不灭。报身相有宝冠等装饰,密宗中的本尊都是报身相。应化身是佛化现的度众相。有殊胜应身,如释迦牟尼,也有一般度众利众化身,有化做人天的,也有化做动物和桥梁、房舍、衣食、药物等众生所需物品者不等,肉眼凡胎,难以分辨。
有人说:佛教是“偶像崇拜”,那是纯属外行话,供养佛相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佛像引起人们对佛的无量功德智慧的敬仰,使人们产生一种崇高的思想;二是佛像做观想对象。观想是为了排除杂念,心住一境。密宗中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本尊相,象征人体的各种成分和功能,有观想的特殊用意,并非任意创造,修炼到一定阶段就会明自他的作用。佛的事业,是指佛的利乐众生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救度众生。佛的利众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无意识,无倾向,自然无为如像阳光、雨露,虽无意识,却普照大地,滋润万物;二是对众生和万物的平等普及性和永恒性。佛具遍知一切的平等智,凡佛智所及之处,便有佛身和佛能。凡人觉察不到或者感应不到那是自己的障蔽所致,就像岩洞中照不到阳光,霉烂的种子虽有雨露的滋润而不发芽,并非阳光和雨露的过错一样。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有佛经的根据,怕增加篇数,没有一一引证。

七、三宝皈依法
在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将佛法称为“三宝”的意思有:清净无垢,威力无穷,稀世珍宝之义。
佛宝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宝指八万四千法和道谛,僧宝大乘佛法专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菩萨。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有人说什么藏传佛教,在三宝上加了“上师”,成了“四宝”,这是胡说八道。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并非第四宝。上师传法如佛,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的僧宝作用。因此佛说:“无师哪知佛名、佛法?有师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师恩重于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经典,必须要有上师亲口传授,因此密法称:“上师是加持之根,守戒是成就之根。”藏传佛教特别看重上师的作用,其原因就是这样。三宝有因三宝和果三宝。因三宝是指向众生说法和普度众生的诸佛,和指引成佛的经典教义、启迪心扉的佛智以及诸圣僧菩萨。果三宝是指自己争取达到的目的;自己通过学修,获得戒定慧成就便有了法宝,获得见性智,便成为僧宝,成佛便成了佛宝。皈依因三宝是手段,证得果三宝才是目的。学法、修法的全部过程和最终结果,都属于三宝皈依法的范畴。因此要想懂得“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句经文的全部含义,非掌握整个儿佛法的内容不可。佛法经文的深奥,从此可见一斑。那些望文生意的研究者怎样懂得这个道理。

第二、佛法三根本义 
佛法三根本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遵照文殊师利的密传教言提出来的。文殊师利说。“法虽多,做为解脱之机缘而必不可少者只有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法也。”
为什么说这三法是解脱的机缘?又为什么说这三法是必不可少的呢?这就要从佛法的根本说起。
三乘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解脱”这解脱又分根本性的和非根本性的解脱,彻底性的和非彻底性的解脱。佛法是根据善根和觉悟层次指引解脱之道的。如钝根下士怕受三恶趣的重苦,寻求人天的快乐(天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天国的高级生命)这是脱离三恶趣重苦的解脱,是暂时的非根本性的解脱,生在人天界,若能改恶从善,可以上升或者继续保持人天之乐。但由于人天之界无明烦恼未除,堕落下界的内外因很多,上升和继续保持人天之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说这种解脱是“暂时的”又因人天的无明苦根未除,这种所谓的“快乐”只是和苦难深重的三恶趣相对而言,并非真正的快乐。这种人天之快乐有变化无常的不隐定性苦乐交织在一起的混杂性,对心理感觉的欺骗性,所以说不是根本的解脱;利根中士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便追求脱离苦根(烦恼)的清净涅槃之乐。(如阿罗汉果)但这种解脱只是从烦恼障中解脱,还有知识障的无明覆盖,所以说这种解脱也不是彻底的根本性的解脱,只是解脱途中的一个中转站,特利根器上土认识到只求自身解脱是无大慈大悲的自私的表现,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拯救众生、脱苦得乐,也只有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的善德行才能获得圆满,而德行圆满才能产生无上佛的功德报身。佛经中说“色法二身、生自福慧双修。”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最神圣的事业是度脱众生,要度众生,度脱者要有度脱众生的大智、大德、大勇、大能。不具备这些条件,度脱众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不能付诸实施,要具备这些条件就要证无上智慧——菩提,要证无上智慧就要破除知识障——知识障是获得遍知一切智慧的障碍,是一种意识深层的执实习性。因此,根除二障。证得无二涅槃才是根本的彻底的解脱。无二涅槃的“无二”是指:一无住世的无明心,而彻底出世,(智不住世);二无住灭的自私性而入世度众(悲不住灭)。这第一点与凡众相区别,第二点与小乘罗汉相区别。
指引解脱的三乘佛法总的可以分为知和行两方面,知的方面是侧重理论知识教育,使有志解脱之众生,点燃智慧明灯,驱散愚暗,明辨是非善恶,正确选择道路。知识包括深义、广义两个方面,要知深义,须知龙猛之学;要知广义须读无著,世亲,狮贤等般若师之论著。若不学深广二义开道大师的纲领性的名著,只读佛经本文,虽大善知识,也难得要领,因为佛典经文分了义、不了义和言外意趣,掩盖密义等等,不掌握分辨原则,很难掌握佛经的本义,真正学佛法的人决不能轻信无知偏见而轻视闻思的基本功。
藏传佛教的最大的优点和特点是重视系统的(非一经一说)完整的,深层次的思辩经教。这种经教是通过学院式的教学研究和学位考试制度进行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辩论,对每个命题进行多方论证,精细严密的分析、推理。以获得正见、产生坚定的理信,即所谓上智信理不信经。
“行”是身口意的行为实践。宗喀巴大师在精通三藏四续深广二义的基础上发扬大悲大智,严格遵照文殊龙猛的深义法统和弥勒、无著的广义法统、广深合流的阿底夏修证法统的宗旨,对三乘佛法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写出了《三土修菩提道次第》广略二论和有关的许多著作。“菩提道次第”对没有机会和条件直接学习研究浩如烟海的三乘佛典的人,大开了方便之门,即使是佛陀和文殊、弥勒二主法菩萨再次亲临此世也不可能说出,比这部书更系统、全面,更博大精深,集精荟萃的教言来。《菩提道次》即使是这样一部深入浅出,可做修道指南的方便读物,但缘浅智弱,忙于世事的很多人仍觉得内容繁多,难以掌握重点要点。宗师更发悲智,根据文殊师利的启示,结合自己广深的知识,高深的修证经验,将菩提道的重要内容概括为“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点,并做为佛道修持三根本提出了出来,写出了《佛法三根本要义》这篇著名教言诗。以上是《佛法三根本要义》。一文的由来。
佛法广深无边,为什么说出世心,菩提心、正见三法是核心法、根本大法呢?这是因为:
一、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死,脱离苦海,斩断苦根,而三界轮回之世,本质是苦,是苦根烦恼增殖蔓延之地。要想从根本上断除苦及苦因,获得息灭烦恼的寂静安宁之乐,就要跳出轮回圈,如果把三界轮回之世界看做幸福乐园,恋恋不舍并为此耕种善恶业田,不但恶行恶业的收成是苦果,就连善行(有漏善行)善业的果报——世间幸福快乐,也包含着苦恼和暂时性、欺骗性、相对性;而无一真正的幸福。因此彻底认清苦和苦因及业报因果必须之理,激发出世心,斩断恋世的念头,就成了归依修持佛道的第一要素和根本大法。
二、佛门有无以伦比的两大法宝,一是大悲心,一是无二见智,《入中论》称,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菩提发心就是大悲心激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众行为。这种无比伟大的发心是大乘法轮的轴心。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这种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关口都进入不了。所以,佛法称:“皈依三宝是入佛法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法之门”。渗透利众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属于解脱和成佛的福德资粮,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缺乏菩提心的善行就像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因此称: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三、解脱和成佛的障碍是烦恼,知识二障,破除二障的唯一的法宝是明见性空的无上智慧。因此称见性智慧为无二解脱法门。束缚三界六道众主,使众生变得愚昧、自私、腐败堕落的根源贪、嗔、痴的轻重隐显症状有八万四千而对治的佛法也有八万四千,这八万四千法归结到一起就是三乘道法;三乘道法又分方便智慧二门,其中智慧是主法,方便是辅助法,因此寂天《菩萨行》中说:“智慧是将帅,戒、舍等其他法是兵勇使从”。佛教从根本上说是开发智力,提高智能为主,其他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佛陀这个名称的含义也是无上智慧和彻底觉悟的意思,与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之类毫无共同之点,诸佛的智慧化身文殊师利手持一把锋利的宝剑,就是象征佛法斩断惑根的性质和功能。世间的—切奇迹,都是智慧的结晶,佛地的圆满功德也是光明智慧美妙的闪光。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把正见看做根本大法的原因了。

第三、《要义》正文解说:
《佛法三根本要义》是宗喀巴大师为大弟子杂谷王阿阿智华所作的一篇诗体教言。这篇教言诗,文句非常精练,正文只有十四偈,五十六行,但内容涉及面很广,整个儿概括了佛法的深广义理,读此教言,不同层次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教益。这篇教言是宗喀巴大师教授弟子的重要心法之一,在藏传佛教寺院中人人都能背诵此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