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眾生有漏心中,此通於九法界。四、作眾生自性清淨心,即如來本因而耄Р匚达@釋
。謂眾生位具有佛性,但耄Ф达@耳。
離於求那者,謂勝論講六句義,即一、實句,梵語陀羅標,實伲⑽矬w之義。
二、德句,梵語求那,德性義。三、業句,梵語羯磨,業用義。四、大有句。五、
同異句。六、和合句。四、五、六句,統指一切法。前三各別,如言人身各有德性
及有作用。我屬實句所攝,異於德句,故離於求那也。
己二 答
庚一 長
辛一 斷無我畏故說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
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
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佛法所明如來藏,與外道所計神我實我,全然不同。夫如來藏,乃佛智自證之
第一義心,離言絕思,有時或說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或說如、實際、法
性等,乃至於自性涅槃等句,其實、皆說如來藏,詮異旨同,機感各別。凡夫愚癡
,終日在此清淨平等真如性中,而分別不到,攀緣不及,聞無我句為斷滅而妄生怖
畏,佛以慈悲方便令除怖畏,不得不說此無所有而有之境界,令漸通達如來之所證
也。
辛二 方便善巧故說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
、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
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
名說如來藏』。
所以眨Т蠡奂拔磥憩F在諸菩薩,對於如來藏法門,皆不應以我見計著也。如陶
工以聚泥及種種器具為方便因緣,成種種器。佛亦如是,依於種種方便悉檀因緣,
應種種機,立種種名,或曰如來藏,或曰無我,乃至其他一切名義,無非破其妄執
令生正智之方便耳。非同外道所說之我,在心外另有一如來藏矣。
辛三 令離我見故說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
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蓋佛說如來藏,不但非用執我,且正為開引執我執法之外道,令其離於我見妄
想。須知佛所說法,皆是離分別所證真如。如欲證此真如如來藏,必離人法我之分
別;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乃得無上菩提。是故唯佛所說無訛,否則、執我
同於外道。欲離外道我見,當知此人無我、法無我所顯之如來藏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
,心量妄想』。
人、指人我,相續、指壽者相,陰、指五陰,緣、謂有異因緣。微塵、勝、自
在、作等,皆指外道所執。種種皆所執之我。法我,離二執即得二無我智。至此
、破執已破究竟,顯性已顯究竟,於唯識境亦彰究竟。
丙二 辨唯識行
丁一 總明四行
戊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
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
前來八門,皆彰唯識境,即觀一切法相性也。所觀境彰,須繼起能觀行。蓋佛
法非比世間法,隨文解義,便謂已畢研究之事。比如盲人不知顯色,眼未開時,須
除其病;所以於唯識境要得親證,必須起行,即是修唯識觀。前所彰之境皆唯識,
今所辨行亦皆唯識。此唯識觀,未歷三賢位之菩薩,如不起修不相應也。此所明之
四行,諸菩薩位所應修習,大慧菩薩本已能修諸行,了達諸法唯心性相。為未來大
心眾生頓悟修行,趨無上果,故請佛說大修行所具足之方便法門,免令未證謂證,
未得為得,或耽住禪樂,或招感邪魔,或起法愛,或求神通,此大慧菩薩之悲願也
。方、方法、便、利便,以利便方法應用適宜,使理易於明,行易於成,謂之方便
。於自利有善巧方便,而利他亦有善巧方便。方便、亦可作一種預備功夫解。總而
言之,無論作何事業,無方便不能通達耳。
戊二 答
己一 總標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
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拢巧茦罚敲兴_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
大方便』。
方便之法,修四種觀,依此而行,能得成就。
己二 別示
庚一 正說
辛一 善自心現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
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繫俊怼⒇敗⒔⑼腚S入現,是名菩
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此初辨善分別自心現也。謂善能觀察三界一切法皆唯心所現而有限量,無論內
外諸法乃至萬緣,皆是心及心所分別所現,於是離我我所,無主宰故,三界生死亦
無去來。知根、身、器界皆無始虛妄分別習氣現為業報,前六識托為本伲S起妄想
相,乃至獲得拢嘟晕ㄐ摹>咦阄ㄐ挠^,即一切修行法之總持。識得唯心,魔
外絕跡,與佛菩薩無以異矣。
辛二 外性非性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燄、夢等一切性,無使虛偽妄想習因,觀一
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此辨善觀外性非性也。謂善能觀察一切法皆唯識所緣起,心外無有自體,猶如
陽燄、夢、幻,分別執為實我實法,即為凡夫外道,乃無始虛妄習氣為因之所現行
。二乘能證一分生空,菩薩登地雖證二空,尚有不覺,纔起即滅而不相續,當下銷
融。然非無唯識所變緣之法,但無妄計心外之境,以心外實無法可分別也。前第一
、第二,可合名曰唯識無境觀,通於大乘因果位修。
辛三 辨善離生住滅見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
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
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
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此辨善離生住滅見也。謂善能觀察三界一切有漏法無自性,如幻 如夢,生即
不生,亦無自、他、共生,但隨識心分別而現,心外實無有法可得。前謂諸法皆唯
是識,但有眾緣而無諸法,乃至觀察唯識所變現一切法,即無識上一切法,眾緣所
起內外法,即無眾緣所起內外法,不見有法生,亦不見有法滅。夫知一切法畢竟如
幻,無生而生,則決定能印可生即無生,得無生法忍,離於生住滅見矣。
辛四 得自覺拢?br />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拢巧茦罚恐^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
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此辨得自覺拢巧茦芬病V^得無生法忍之菩薩第八地,所有一切有漏法皆不現
,無功用修第一義無相觀,念念趣入佛智。蓋前觀離有漏,此觀得無漏也。前雖云
得無生法忍,二乘不過轉得第六妙觀察智之生空一部份,菩薩得二空智,八地常得
現前,升至十地等覺。入佛始具四智,即是離過絕非無漏不思議智,離心意意識等
差別,真如平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八地以上,能得六七二識所起之意生
身。
以上四種觀,前二平等安住,通觀有無漏界,第三觀離有漏而入無漏,第四成
就無漏。然皆唯心,不過轉第三觀上之有漏法為第四之無漏法耳。若不依一、二之
唯識無境觀,則三、四之有漏觀無漏觀、亦不易悉離虛妄而速得圓滿也。
庚二 推問
辛一 問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因佛說意生身,乃推問何理而有斯名?
辛二 解答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
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
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拢N類
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拢巧啤?br /> 樂』。
意生身,正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所起者。意念無礙,念所憶處,當念即現,
憶所經境,無能遮障,無問遠近;向所睹者,由憶而現,念念相續,無能為阻。故
意生身亦同時能現無量身,神通自在,妙相莊嚴,隨廣大本願入無量世界,所以不
住空寂,成就眾生。
庚三 合說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
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拢巧茦贰?br /> 得無生法忍菩薩,證第一義空,得無功用無分別智,不住寂滅,亦非不住寂滅
,乃至入如來地,盡得拢巧茦贰?br />
己三 結成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結前成就此四大方便法,為大修行人所當修學也。
丁二 明三位
戊一 資糧位──諸法因緣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 以覺緣因相故
,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
資糧者,謂修習六度萬行之福智,為入地之資糧,乃以修一切法唯識因緣觀為
綱也。觀因緣相,雖與二乘略同,而唯識觀不與之共。以覺知因緣相故,離有無妄
見,妄見離、即無分別智。在資糧位菩薩,能伏治分別而未能斷除,故大慧代請問
也。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示因緣相
壬一 緣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
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浚B、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
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云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
、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外緣者,無情法,不為阿賴耶執受為自體者是。內緣者,有情法,為阿賴耶執
受為自體者是。凡一法成就,皆不離乎方便緣。瓶本非瓶,以泥團及柱、輪、繩、
水、木、人工諸緣和合而生,餘物亦然。雖諸物前後展轉而似現心外,然實不離自
心,以眾生一向認為外而名外緣。至內緣十二緣起者,無明、業、愛、取、有、為
能起,餘七為所起。實皆唯識,而愚夫妄計有差別。
壬二 因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
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
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
,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
此言因者,與前說緣,亦無二事,就觀察點不同,別為因耳。當有因者,謂無
明所發、愛所潤等業種因成就,當來有果。相屬因者,所現境界屬於能現之心,而
攀緣後熏成種子,為相屬因。相因者,前心滅後,後心剎那續生,不能同時,無間
相續。作因者,作增上緣,言其有勢力,喻如轉輪王。顯示因者,為能顯示於境,
通於心心所及名字言說,能見見分了於所緣相分;如燈之照現形色等,無顯示因不
能明了。待因者,待世間萬物滅時作無想,所謂觀有計無等想。
辛二 揀因緣計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
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
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
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
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
,當離漸次、俱見』。
此揀因緣計也。謂因緣法非漸生、非俱生。計俱生者,則因果相不能成立,能
作之因、所作之果、不能分別。漸生者,果尚未生,因何由而名?如父因有子而為
父,無子之先,未得父名也。故無一定生因可得,唯是因緣、所緣緣等四緣,無有
能生所生之法,所以漸次生亦不生。俱、漸二皆妄計,無實因緣則亦無自共相,是
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