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五、天台圓教以十法成大乘 一、觀不思議境──其車高廣,二、真正發菩提心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三、善巧安心止觀──車內安置丹枕,四、以圓三觀破三惑
遍──其疾如風,五、善識通塞──車外軫,六、眨m無作道品──有大白牛肥壯多
力等,七、以藏、通、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八、知位次令
不生增上慢,九、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十、離法愛策於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
──乘是寶乘撸ъ端姆街敝恋缊觥F湟圆亍⑼ㄊㄒ嗄艹陕暵劤说龋翊耸侨∑湟婪?br />
華圓教成大白牛車大乘者。
2 出今釋
一、境大故 境大有二:一、真如性平等體故,二、諸法唯識宗要義故;即真俗
二諦為所緣境故。此真俗二諦,亦可云唯識性相,亦可云一真法界與四法界或理事法
界,亦可云諸法實相與眾緣生法,亦可云法性與法相,亦可云無為與有為,亦可云離
言自性與假說自性,亦可云非安立諦與安立諦,如是等眾多異名皆明境大。
二、行大故 行大亦二:萬行圓修成勝德故,二空妙慧為導前路故。菩薩行以福
慧均等,悲智兼大,自他俱利,權實雙撸纱缶M遍能策發無量波羅密多行為殊勝
相故。又一一行由我空法空之二空無分別慧──或智或觀──以導其先路,遂皆成無
得不思議行故;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布施持戒等心者是。
三、果大故 果大亦二:無住涅槃為證得故,無上菩提為究竟故。此二全同攝論
所明彼果斷,彼果智之二殊勝。四涅槃中獨取無住,不共二乘故。又聲聞、獨覺猶有
所知障故,非正等覺,不名無上菩提。
此三大六法中,一真如性為本,一實相印所印定故。無上菩提為極,一心專志所
志求故。此二為諸大乘教之通義,異茲則非大乘教故。然宗要義,諸經有別。此經大
分明如來藏藏識,故諸法唯識為宗要,亦可以諸法唯智為宗要,如來藏是智淨相故。
故大乘教總有三宗:一、法相唯識宗,諸法唯識為宗要故。二、法性唯慧宗,二空妙
慧為宗要故。三、法界唯智宗,無上菩提為宗要故。本經遍攝三宗,尤重初後,廣如
宗地所明。
3 會異說
一、起信心法及大義皆境,其乘義為行果。二、雜集等七法:初為境,二至五為
行,六、七為果。地持則二至六為行,初境,後果。三、莊嚴八法:一、二通境、行
,三至七為行,八為果。四、攝論十殊勝:一、二為境,三通境、行,四至八為行。
五、天台十法:初一通境、行,能觀為行所觀為境故;後九皆行。
4 正兼釋
一、正取於行 謂諸乘皆取行為乘之當體故,行正是能咻d法故。人乘者、謂三
皈、五戒之行,咻d行人越於三塗,生於人間。天乘者、謂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行
,咻d行人越人入天。聲聞乘、緣覺乘者,謂四諦觀行、十二因緣觀行,咻d行人越
三界到有餘、無餘涅槃。大乘者,謂悲智六度萬行,咻d菩薩越三界二乘到無上菩提
大般涅槃。故法華云:『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
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
二、兼攝境果 行所依起,故兼攝境;行所趣至,故兼攝果。瑜伽四十六云:無
上大乘七行相者:一、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二、此慧
所依。三、此慧所緣。四、此慧伴類。五、此慧作業。六、此慧資糧。七、此慧得果
。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大乘無不周備。此中慧即法空妙慧。慧伴類、慧作
業、慧資糧,即慧所導修之萬行等。慧所依、或心或真如,慧所緣、則真如及一切法
;此二明『慧行』所依起而及於境。慧得果、即二轉依果,明『慧行』所趣至而及於
果。故乘之正體,是行而兼攝境果。依此釋法華大白牛車喻,則不同天台教之十法成
乘說。一、大寶車,是萬行圓修之勝德,亦悲智圓融之無得不思議行。其大白牛,是
法空無分別妙慧──此出世間無得不思議智及根本無分別智。地前未得,故地前菩薩
同索之。由根本無分別智導生不思議萬行智故,如大白牛引邔氒嚒4蟀着\囁械?br /> ,是『慧所緣』義。大白牛車所由造成之材力,是『慧所依』義。撸ъ端姆街敝恋缊?br /> ,是『慧所得果』義。雖不離境果而乘正是行。決然可知,別詳宗地及法華講演錄。
乙 入
宋譯無『入』而魏唐譯有之。依所入處之甚難,顯能入行之不易;睿巳胱郑?br /> 有深意,今以二節明之:
1 互為能所入
佛法分為教、理、行、果,此之四法可互為能入與所入。經卷四云:『菩薩摩訶
薩善於語義,知語與義不一不異,義之與語亦復如是。若義異語,則不因語而顯於義
,而因語見義,如燈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燈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處。菩薩
摩訶薩亦復如是,因語言燈,入離言說自證境界』。此明可由言『教』入於『理果』
。又卷三云:『第一義者,是拢龢诽帲蜓远耄羌词茄浴弧4宋ā汗蛔C為所入
第一義,明言『教』亦有能入功。然就親入,依信教悟理則教為能入,理為所入。由
解理起行,則理為能入,行為所入。從修行證果,則行為能入,果為所入。因證果施
教,則果為能入,教為所入。自悟悟他,因果交徹,故得互論能所入也。若統親疏及
超越入,教為能入,有十二句:
┌─教
├─理
├─行
├─果
├─教理
├─理行
以教入 ─┤
├─行果
├─果教
├─教理行
├─理行果
├─行果教
└─果教理
理與行及果為能入,亦復如是。於佛法中論入,不逾乎此。
2 別約能入行
此經入楞伽之入義,雖於教、理、行、果亦可通為能入所入,其特殊處,則在專
約『能入行』以言『入』。又分二節明之:
一、約能喻是神境通入險城:羅婆那王獻華宮殿,佛及拢姵艘匀肽α_耶山頂之
楞伽城。摩羅山頂既最崇而最嚴,楞伽城中實難往而難入!蓋孤懸於海濱,其為險一
;乃夜叉之所據,其為險二。此天險之臁兀蔷呶迳裢ㄖ窬惩ㄕ撸荒苋胫o@
難入之能入,故云入焉!此就能喻之事象如是以言者。
二、約所喻是法空慧入寶城:楞伽寶城所喻之勝寶城,則實相無相一真如性為體
之無住涅槃也。具足無邊無漏功德之寶,故云寶城。法華經曰寶所,涅槃經曰寶渚,
皆用此寶城喻。寶城現成,非有之難而得入難。常在寶城,非進入難而『相應』難。
唯照達諸法畢竟空妙慧,能如如相應於實相無相之真如涅槃城。相應曰『入』,非出
入於其中曰入,此入最勝,遂標舉為睿病?br /> 丙 楞伽
1 約能喻釋名
楞伽乃說經處之城名也。古譯不可往、不可入。又、釋迦毗楞伽,譯能勝寶,故
楞伽亦譯為『勝寶』。今按說此經處之城,就『形勢』為不可往不可入之義,在南海
濱──即今錫蘭島之有佛跡處──上寬下狹之摩羅耶山上,且為飛行食肉之夜叉等聚
居,故為險城。就『體伲粸閯賹氈x,此城為天然勝妙珍寶之所成。偈云:『此妙
楞伽城,種種寶嚴飾,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至今其地亦為採珍寶處,故為寶
城。險、寶雙具,曰楞伽焉。
2 約所喻顯義
夫楞伽城依摩羅耶山而位於海濱,海有風浪,城為夜叉所居;佛從海出而入於城
,現通說法,拢妵@。有如是等重重相關之事,昔嘗合明為十六義,今就險城、寶
城別之,各為十義:
(一) 顯險城之所喻義
能喻險城就形勢言,而以有漏雜染界為所喻,分為十節:
一、染藏海──阿賴耶 諸雜染法之含藏海,曰阿賴耶,為五趣、三乘之異熟心
海。卷二云:『藏識海常住』,此通拢病⑷緶Q之所依以言者。然舉染藏阿賴耶海,
則淨識之如來藏海寄焉;舉淨藏之如來藏海,而染藏阿賴耶海亦寓焉。故以城山所依
之海,喻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是依他起之本,為真妄性所依。圓成實之真如
,於此離妄而顯;遍計執之妄法,於此迷執而起,故首明之。
二、幻境風 根身、器界皆藏識變,業幻似境,如有實空。如是心起,如是境現
無有少法能取少法。於此不明,即為無明,以無明故起心取境,曰無明風。以取境故
,境塵擾心,曰境界風。此無明境界風,鼓盪藏海,經云『境界風所動』也。
三、轉識浪 風鼓藏海,意等諸識隨境界緣相續而起,如海中浪。經云:『種種
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也。
四、我執山 七、六二識不達唯識無我,於阿賴耶見分及五蘊和合假,執為人之
實我;又於根塵等法,執為法之實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聳於心海、境風、識
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但影現於
風雨昏黑之夜。亦顯二執之山,乃無明邪見之妄現,本空無實。夫二我本空,原無可
取,而夜叉王往來其中,亦為不可往而往義。
五、三有城 我執山上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之三有城──三有城即無安如火宅
之三界──,此山不滅,則恆住此三有城中,生死流轉,無斷絕時。斷分別、俱生我
執盡時,則離分段生死。斷分別、俱生法執盡時,則離變易生死也。
六、四倒入 夜叉王等於我執山三有城中,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
淨計淨;乘此四倒,往來出入於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瞋恚王 夜叉眾等通喻煩惱雜染之有漏法,而取瞋恚以為王者,根本之瞋與
忿、恨、惱等,皆為煩惱中最麤猛故,唯欲界故,唯不善故,菩薩四他勝處之第一故
,瞋恚起時暴惡之相殘害之業尤熾盛故。為十根本、十小隨之首惡,故喻為十首之夜
叉王也。
八、煩惱眾 其夜叉眾,正喻根隨諸煩惱法,煩擾惱害為其性故。夜叉羅剎擾害
五趣、四生,猶煩惱之雜染乎三界心、行使皆成有漏心也。
九、殘害業 夜叉王眾合為煩惱雜染,此殘害業為業雜染。以易知之夜叉眾殘害
業,以喻三界有情之所行皆為殘害業。若法華經火宅品之所明,蓋無常有漏之苦界,
非殘害他身不能肿陨砩妫手自身生存即為造殘害業,等於夜叉,此所以無常且
苦也。
十、生死苦 此生死苦,明生雜染,由殘害他以自生存,以死得生,雖生必死;
為求生之所逼,成必死之相迫,遂無日不在生死逼迫之苦中。夜叉如是,三界有情亦
然。
(二) 顯寶城之所喻義
能喻寶城就體伲裕詿o漏清淨界為所喻,亦分十節:
一、淨心藏──如來藏 諸清淨法之含藏海曰如來藏,在生佛平等為真如,在有
情為本有新生無漏種現,在佛果為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法身。經初言
佛在『海』龍王宮中說法,又言佛從『海』出,此海即喻淨心藏之如來藏海。
二、佛法興 佛悲願故,又有情之機感故,佛從海出,即佛興世。佛言:我今亦
當為羅婆那王開示自所得拢亲C法,即法興世。
三、悟本心 羅婆那王聞佛言音──拢虨樵錾暇墿ぉぃb知如來從龍宮出──
龍宮喻佛法性身自受用身士,即如來藏海之正體;從龍宮出,即起他受用及應化身士
──,梵、釋、護世、天龍圍繞,見海波浪,觀其眾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
浪起,此即悟拢补惨乐睾1拘模床刈R即如來藏也。
四、真如山 由悟本心,則轉我執山為二空所顯無相真如性山。故憨山觀記傳:
摩羅耶山,當晴明時,海湛空澄,即無蹤影。偈云:『過去無量佛,咸昇實山頂,世
尊亦應爾,往彼寶嚴山』!
五、涅槃城 由二空智擇滅二障二死皆盡,即依真如說為究竟安樂之大涅槃,具
足無邊無為無漏勝功德寶,故即喻以除垢山上之勝寶城,譬晴空湛海中唯光明充滿也
。偈云:『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飾,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
六、法空入 無相真如之除垢山,圓明妙寂之涅槃城,熟能如如相應契入?曰:
唯法空般若。經云:『時羅婆那即以所乘妙華宮殿奉施於佛──修法空慧迴因行向佛
果──,佛坐其上,王及菩薩前後導從──同乘法空慧也──,無量綵女歌詠讚嘆供
養於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