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果──,佛坐其上,王及菩薩前後導從──同乘法空慧也──,無量綵女歌詠讚嘆供
養於佛──依法空慧具修萬行,皆迴因行向佛果也──,往詣彼城』,是乘法空慧入
涅槃城義。
七、妙定通 如來入楞伽已,楞伽法會中之羅婆那王及夜叉眾,即喻無漏禪定神
通。故夜叉等興諸供養,佛為現諸神通變化,廣如華嚴十定、十通品明,即如來覺海
中之大定也。
八、大慧辯 大慧及一切摩帝菩薩眾,在除垢勝寶法會中,當喻無漏智慧辯才。
故大慧興種種問難,如十力、十智、四無畏、四無礙解等,即如來覺海中之大智也。
九、法界身 此除垢山勝寶城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法界身。蓋染藏海已
轉為淨藏海,乃大圓無垢之如來藏覺海也。
十、願方便 如來隨行大比丘及梵釋等眾,則喻佛之大悲願風──幻境無明之風
轉成──,方便法浪──識浪轉成──,為如來覺海中之大悲願方便。融三世間以為
佛身,故佛入楞伽則楞伽法會皆成佛之自證心境。
丁 經
梵音為修多羅、修妒路、素怛溃弊g喻線,或喻結鬘,取貫穿諸法攝持群機義
。然舉經以簡非律、論,則限佛說或佛印可,有十方三世可常遵為法之義,適當華士
經字。復因契真理時機故,譯云契經。名通諸經,而在此即一部七卷十品之宏文也。
二 合釋
依六合釋之式,今為九重合釋於左:
一、大乘若指能詮教,則唯聲名文句故劣;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將勝依劣,
大乘之入楞伽,是依士釋。二、專約能入行以言入,故劣;楞伽通於教理行果,故勝
。就劣顯勝,入於楞伽,亦依士釋。三、互為能所入,則入通教理行果故勝,楞伽城
名但所入處則劣。依勝彰劣,入於楞伽,則依主釋。四、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經
但能詮之教故劣;依勝彰劣,曰入楞伽之經,亦依主釋。五、大乘通於教理行果,故
勝;經但聲名文句之能詮教,故劣。依勝彰劣,大乘之經,亦依士釋。六、直指教體
曰經,教體上有能入勝寶義用曰入楞伽;由用彰體,曰入楞伽即經,是持業釋。七、
經是教體,教體上有簡小咻d之義用曰大乘;由用彰體,大乘即經,亦持業釋。八、
或大乘為教體,教體上有契理契機貫穿攝持之用;由體持用,曰大乘經,亦持業釋。
九、大乘入楞伽是所詮,通境行果故勝;經是能詮,但名句文故劣。依勝彰劣,曰大
乘入楞伽之經,乃依主釋。(見海刊七卷二期)
楞伽大旨
──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講──
所言入楞伽經者,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群經理窟之妙鍵。廣喻幽旨
明深義,不生不滅,非有非無,絕去來之二途,離斷常之雙執。以第一義諦,
得最上妙珍,體諸法之皆虛,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別,等生死與涅槃。
大慧之問初陳,法王之旨斯發;一百八義,應實相而離世間;三十九門,破邪
見而宣正法。曉名相之並假,祛忘想之迷衿;依正智以會真如,悟緣起而歸妙
理。境風既息,識浪方澄,三自性皆空,二無我俱泯,入如來之藏,撸Ы饷撝?br /> 門。──節錄唐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楞伽經名,凡有四譯,今存其三。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多羅
譯。二、入楞伽經十卷,元魏菩提流支譯。三、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唐實叉難陀與復
禮等譯。譯意雖各異,楞伽名則一。梵語楞伽,譯不可往或不可入,乃南印度鍚蘭島
中一山名。山上大而下瞰海,故不可往、不可入。亦云城名,以山頂有夜叉王城故。
昔釋尊于此說法,因地得名,故經睿阗ぁ=褚砸蛎髡撌剑l明經義:
諸法皆幻。宗
以唯心現故,隨各類見不見故。因
如人見恆河,鬼見猛火。喻
所謂因明論者,略似西洋論理學,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後有陳那菩
薩,及其門人商羯羅主,覃思精揅,俱有製作,立破之則,乃確然立。論有三支法,
曰宗、因、喻。宗以建旨,故應在先。
本經──楞伽經──立『諸法皆幻』為宗。然幻非不有,以有幻相故。雖有而非
實,非實故不可執為有,有幻故不可執為空。非空、非有、非實,是為幻義。諸法、
為一極普通名詞,凡所有一切均該括之。諸法皆幻,即一切皆幻。易言以明,即有漏
無漏、有為無為之法皆幻。以是義故,立諸法皆幻為宗。
既立宗已,須明理由。故嗣說『唯心現故,隨各類見不見故』為因。云何唯心現
?謂一切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法,皆不離此主觀──心──而現。亦可說言:離心即
無能單獨存在之物,故雖有而非實。如夢時見山河大地等,覺後即失。唯心之義,亦
復如是。復次、隨各類見不見者,就通俗知識言:如同為天空,天文家能了別其間種
種動靜,餘則茫然。又莊子所說以美味供鳥,鳥見且厭,義亦正同。以是可知種類不
同、心量不同,而所見亦不同。更依佛法言:三界、五趣眾生,業力不同故果報不同
,果報不同故六根不同,六根不同故識用不同,識用不同故所見不同,所見不同故諸
法皆幻。唯心現故之義,安立無疑。
宗、因明已,且再釋喻。『如人見恆河,鬼見猛火』,此喻本經所舉。恆河、印
度河名,人見如河,鬼見如猛火。以人、鬼心量各不同故。離心量則無河、無火,亦
無他物。以故人、鬼所見均不能立。又如一石,若照以顯微鏡,則其伲鼮橄∈瓒菆?br /> 密;此亦隨心量見不見不同故。復次、心亦非固定之實體,乃流行活潑之幻化功能;
以是故能緣心、所緣法皆幻。如是成立諸法皆幻義竟。
諸法實相非幻。宗
離心意識故。因
如拢亲C第一義。喻
有難者曰:諸法實相非是幻,以離主觀體相──心意識──故。所謂主觀體相者
,即是幻因。幻因既無,云何是幻?如佛、菩薩、羅漢、辟支佛等所證,皆各有其清
淨境界。離言說文字思量分別一切諸相,乃拢撬H證。如人飲水,冷煖自知。如是
境界,應非是幻,拢亲C第一義非幻故,諸法實相亦非幻。
拢亲C第一義亦是幻。宗
拢C凡不證故。因
如人見恆河鬼不見。喻
此難不然。所以者何?以拢撬C第一義,須拢鞘寄茏C得。如佛、菩薩、羅漢
、辟支佛皆有其拢牵卜騽t不能證也。故仍隨拢差愋牧慷姴灰姡允锹}智證
第一義亦唯心現。唯心現故亦是幻;如人心量見為恆河、而鬼心量不能見。
諸法實相亦是幻。宗
離三界心意識之佛智所知故。因
如拢亲C第一義。喻
云何諸法實相亦是幻?以所謂離心意識者非斷滅故。若斷滅者,則無諸法實相。
是知離心意識者,乃離三界有漏心意識;擴大而言,即離九法界心意識。實相者,謂
如實了知離心意識之真實境,亦即如是了知諸法實相。法華經云:『諸法實相,惟佛
與佛乃能究盡』。又云:諸佛出世一大事因緣,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入
佛知見,即是了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皆唯佛心所現,故應是幻。
復次、有我執法,即不能了知諸法實相皆幻。以執我故有煩惱障,執法故有所知
障,二障既生,愚癡無知造諸有漏業,遂墮生死海。又羅漢、菩薩等亦有微細法執,
如執涅槃、真如為實。故知諸法實相,唯佛智能知,離九法界心意識;此亦隨佛與九
界各類心量而見不見,故亦唯心現。唯心現故皆幻,拢亲C既幻,無為法亦幻。總言
之,諸法皆幻,唯心所現,而心亦是幻!故成唯識曰:『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
境,亦是法執』。如是通達諸法實相皆幻義,由解而行,精進不懈,即得涅槃、證大
菩薩。
以上所談楞伽義,僅其大旨。諸有智者,應更深究。( 王錫光、孫志鈞仝記 )(
見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十一期)
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
──民國三、四年在普陀作──
一 判攝本經文義分
甲一 經序分
甲二 經宗分
乙一 頓問頓答懸示始終全義
乙二 委說委示等流智悲二教
丙一 悟證如來性覺
丙二 保綏菩薩心行
乙三 重請重告結歸理事唯心
甲三 經益分
二 會較餘部文義分
甲 會較四經
乙 會較四論
三 別明當部要義分
甲 本經始終唯令了達如來藏圓理
乙 本經始終唯令修證如來禪妙宗
丙 本經始終唯令頓究眾生心二本
丁 本經始終唯令直成首楞嚴三昧
戊 本經始終唯令選入耳根圓通門
己 本經始終唯令得就佛乘方便行
庚 本經始終唯令持心戒永斷婬愛業
辛 本經始終唯令持頂咒永脫魔邪障
壬 本經始終唯令確立因果常住信
癸 本經始終唯令必入解行相應地
四 散釋艱文澀義分
甲 經名
乙 經時
丙 流變三疊
丁 綰結解結
頂禮如來藏,滿分正覺者,
願仗加持力,攝顯深經義,
迴施諸有情,共入遍知海!
問曰:本經自度震旦,說之者已無懀О賻煟裨鞌z論意何所為?且了義教有多經
論,曷不擇之大藏,開所未開,乃獨取義已大明之本經,增枝業之辭乎?答曰:略有
六意造此攝論:嘗攷諸師說本經者,多列文逐句以疏解(諸解皆是),或斷章取義以
發明(若中峰或問、雲棲摸象等),今欲用懸判簡要之辭,攝全經周圓之義,令但聞
略說者總持無遺,一也。諸師多依此經以彰自宗(若賢首宗、天台宗等),或排餘說
以局當部(若正茫龋裼峤叹V張弛之綱,顯法門開合之巧,令遍究大藏者通達
無壅,二也。本經有多當部要意,諸師泛露一斑,樱д唠y窺全豹,今咸各別提清,令
應從本經部門入道者得專修習,三也。本經有多艱文澀義,諸師懸解多歧,樱д呓K泣
亡羊,今略疏通抉擇,令凡從本經文相懷疑者悉臻明了,四也。本經於震旦人根有深
因緣,未至而天台殷勤拜求,已度則歷代廣共宏揚,隨緣利導,信解易成,說之不厭
重煩,五也。本經於震旦佛法,得大通量(吾別有論,嘗謂震旦佛法,純一佛乘,歷
代宏建,不出八宗:曰少林、曰彛健⒃荒仙健⒃婚_元、曰天台、曰清涼、曰慈恩、
曰嘉祥,約其行相別之,則禪、淨、律、密、教是也。然一部中兼該禪、淨、律、密
教五,而又各各專重,各各圓極,觀之諸流通部既未概見,尋之一大藏教蓋亦希有;
故唯本經最得通量。雖謂震旦所宏宗教,皆信解本經、證入本經者可也),未嘗有一宗
取為主經,未嘗有一宗貶為權教,應量發明平等普入,觀之不妨互異,六也。
已明造論因由,次說立論分齊。論有四分:一、判攝本經文義分,二、會較餘部
文義分,三、別明當部要意分,四、散釋艱文澀義分。
一 判攝本經文義分
云何判攝本經文義?說契經者,皆判三分:曰甲一、經序分,曰甲二、經宗分,
曰甲三、經益分。(裕б唬┙浶颉⒔浺妫ふ粘M尽=竦〗涀诜终撝?br /> 從初卷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是也。若略能詮層次,純約所
詮分齊,則可平分五品:一者、破妄惑開圓悟而頓獲真菩提心;二者、摺F業趣實證
而專修佛三摩提;三者、轉異熟成法身而直詣妙莊嚴海;四者、示七趣妄報扶律令遠
離業苦;五者、辯五陰妄境扶禪令淨除惑業。經宗全義,亦已攝盡。或但為二:一者
、理悟頓成(至圓通門章盡是也);二者、事修漸證。或復作四:一者、證悟(前三
卷是);二者、悟修(四卷初起盡圓通章);三者、修證(菩提路章);四者證成。
又分為三:一者、法性身真淨因(至四卷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是);二者、受用身智斷
因(至八卷能除六品微細煩惱是);三者、變化身慈悲因(盡經宗分)。又分為三:
一者、真性菩
提;二者、實智菩提;三者、方便菩提(分齊同上)。又分為三:一者、實相般若(
至四卷心悟實相得未曾有是);二者、觀照般若(盡圓通章);三者、文字般若(盡
經宗分)。然未明文相生起之序,義門關屬之茫m依此亦可見本經大意,欲令文義
全暢,則應先剖經宗為三。
乙一、頓問頓答,懸示始終全義(從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是
也)。
丙一、曷為問中頓問一經全義?此有捨、取二門。捨門又二: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