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此類若維摩詰經等較少,悲增上菩薩適用之。三、為在同時自度度人出世濟世之
化法,此為大乘經典通義,悲智均等菩薩為宜。本經以阿難墮婬室、承佛救為發起
因緣,阿難因之欲從有力能救人之大乘,求一方便門先速自超脫:一、證於說戒不
先戒殺而戒婬;二、證於圓通門不單取菩薩而兼收二乘無學。餘若『汝雖歷劫憶持
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持咒利根先得須陀洹果
,性比丘尼成阿羅漢,阿難自知修證無學道成,皆可證知本經為先出世自度而后度
人濟世之化法。然阿難既發『願令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之宏誓,後有『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之請。則謂本經
兼有同時自度度人、出世濟世之化可也,願同人研究之者三。
丁 行人上之本經相對位置──苾芻者
案曰:佛法中修行人,有男女緇素諸部類。所修行法,往往因人之部類而異宜
。按之本經,則當以出家男子之苾芻為獨宜。第一、以發起及當機者之阿難尊者,
是苾芻故,且是好心出家具戒多聞之苾芻故,佛自然多就苾芻所宜行者開示之。第
二、無論修耳門之圓通,持頂光之神咒,皆須嚴淨律儀;否則不能現生成就,但可
遠資勝緣,或且不免墮魔邪故。因此、本經行法雖不限人修證,而除苾芻外,餘一
切人勢較難,願同人研究之者四。
戊 觀境上之本經相對位置──耳根者
案曰:出世定慧皆成於觀。能觀之智,初必屬於意識相應之慧心所為主。但於
初心所觀之境,則可種種擇取不一。大乘經論擇取初心觀境之顯而易見者:若起信
論之取一心二門為所觀境;成唯識論之取一切法唯識為所觀境;中論之取一切法畢
竟空為所觀境;摩訶止觀之取意識心王為所觀境;皆擇定所觀境體之有異,非能觀
智體之有異。或者混能所智境之不辨,爭執本經破識取根等義,皆失之矣。今謂若
論本經之擇觀境,雖直可謂之『唯六根論』,所謂十八界攝一切法盡。六塵是六根
之影,六識是六塵之影,識發乎塵,塵出乎根,故六根攝一切法盡。攝論嘗論正茫?br /> 疏最得此一門之意。
論曰:戊、本經始終唯令選入耳根……此亦方便之方便歟!
案曰:依是、可見本經所擇取觀境,先擇諸法中之六根,次擇六根中之耳門,
較諸經論擇之獨審,願同人研究之者五。
己 修門上之本經相對位置──奢摩它者
論曰:乙、本經始終唯令修證如來禪……迴為己解,疑铡釋W耳!
論曰:癸、本經始終唯令必入解行相應地……蓋有非言辭可論量者矣!
案曰:觀此可知若論本經修進門路,不唯如來藏心、圓通法門,皆是修禪之門
,所懸示之菩提拢唬治鲋幫Ь常嘁蓝U那之增進相為說,故直可謂之禪
那波羅密經也。禪那、華言靜懀В思澎o心中微密觀察義。蒙鈔諮決疑義第四剋示
方便一章,所云寂靜觀照,只一奢摩他可了之。憨山大師通議,謂本經始終皆不外
乎破五蘊之妄,顯一心之真。咸可參證。本經為修大乘上上禪之方便門也,憨山大
師答武昌段幻然給諫書,尤為透露;願同人研究之者六。
案曰:出此六義,亦有次第。首知此經屬於密教,密教為大乘教。進論此經為
何種大乘教,於是次知屬大乘教之普為乘。然普為乘應機施設,化法不一,乃進論
此經為智增上之化法。因之更審定乎行人之宜苾芻,觀境之為六根中之耳根,修門
之為如來奢摩它禪(觀境、修門有異,若此經之選擇耳根是擇觀境,而於此觀境上
宜專用止、或專用觀、或用兼修,則為修門)。而本經於佛法中之位置,乃庶能較
得其真;從之研究,亦較有可範也。昔嘗著論,頗有不同,錄之以供比對研究。
論曰:問曰:本經自度震旦……觀之不妨互異,六也。
二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四種之疑
案曰:然上來是對於主張者太過之審裁。一方雖則如是,一方則更有懷疑者不
及之患;若不同此提出加以審裁,仍無研究本經之正道可由也。稽古近人對於本經
疑點之待析者,凡有四焉:
甲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翻譯之疑
案曰:詳古近人對於本經翻譯致疑之由:一、因本經係般剌密諦(極量)、彌
伽釋迦、能降伏僧、懷迪、房融、各私人於廣州翻譯,不同餘經之由國主設譯經場
詔譯。復有『此經五天寶重,禁不出境。般剌三藏欲流枺穑瑢腋‘被獲。書以微妙
細氈,破膊藏之,潛達廣州』。又、『極量破膊藏經,漬血堅紙,房相夫人以水漬
之,方得開展。或云:融女以水乳和而浸之』。又、『極量翻傳事畢,會本國怒其
擅出經本,遣人追攝,泛舶西歸。又、傳經事畢,朝廷責以私譯,密諦遂泛舶攜梵
夾以歸』等說。翻譯之緣,益成奇祕。二、因本經譯人、譯本亦傳說異詞:一說:
密諦齎楞嚴梵夾至,刺史請就制止道場宣譯。一說:大唐神龍元年乙巳歲五月二十
三日,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於廣州制止道場譯。先是三歲將梵本汎海達廣州制止寺
,遇宰相房融宰南銓,遂請對譯,房融筆授,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一說:大
佛頂首楞嚴經十卷,大唐沙門於廣州譯。迪、循州人,住羅浮山南樓寺,久習經論
,備諳五梵。因撸V府,遂遇梵僧,未詳其名,對文共譯,勒成十卷。譯人譯本亦
似有異。以是二因,遂有疑及本經之翻譯為不可懀摺=裰^佛教經、律、論之翻譯
,本無必奉時王詔制之義。若真諦三藏所譯諸經論,亦有不經奉詔而與人共譯者,
則亦何能以不在帝京奉詔翻譯故獨疑本經?至於傳紀本經翻譯之事有種種異詞者,
徒以極量三藏來華纔至廣州,不久又並梵本懷歸,梵文原本及傳譯主多為人所未窺
。益以唐時廣陝修阻,往來動經年月,傳言易滋舛铡G冶藭r未有鋟木印書術,抄
寫最艱,睹者必少;而房融與懷迪自將寫定之本,各為收藏流布,人或不察,铡疄?br /> 二譯。據是觀之,傳說雖異,皆不足疑。稽之開元時釋智昇所撰釋教目錄、譯經圖
記,贊甯所撰宋高僧傳,與釋氏稽古略、佛祖通載等史,皆載有本經翻譯之譯人、
譯時、譯處及所譯之經名卷數,足可證信。蒙鈔之傳譯年主及枝錄,稽考頗詳,堪
資研究。
乙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流傳之疑
案曰:朱晦庵嘗云:楞嚴經只有阿難一事及那燒牛糞出一咒,餘底皆是文士添
造。又云:楞嚴是房融所造。又云:楞嚴大都是禪者巧說。按昔人對於本經之流傳
疑有二因:一、因房融筆受,文字華妙之故。若所謗文士添造,房融所造等是也。
二、因宗門傳出禪語稱引之故,若所謗禪者巧說等是也。跡之仍由譯傳之事,紀載
不一而來。或說:極量翻經纔竟,被本國來取,奉王嚴制,先不許出;三藏潛來,
邊境被責,為解此艱,遂即去迴。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錄闕書
。又時禪學者,因內道場得本傳寫,遂流北地。大通(北宗神秀禪師)在內,親遇
奏經,又寫隨身,歸荊州度門寺。有魏北館陶沙門慧振,搜訪臁E,常慕此經,於
度門寺遂遇此本,初得科判。或說:後因南使入京,經遂流布。因是、授朱晦庵等
以可疑之隙,實仍不過未在帝京奉詔而譯,致滋铡畟鳌H皇巩敃r極量不將梵本攜歸
,亦足留為證信,截斷群疑。然當時通梵文者多,梵華兩土僧眾時有往來,豈能欺
偽!而惟■,慧振二師,皆開元間人,已為本經疏贊科判,尤足徵信。朱熹輩妄疑
之,殆不足辯,近猶有妄人疑之不已者何耶?而蒙鈔傳譯年主及枝錄,論之亦詳。
丙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文義之疑
案曰:有對於說七大加見大而疑者,謂其全異大小、顯密經論之名數也。有對
於說緣起義而疑者,謂其有異乎起信、唯識也。有對於說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
續義而疑者,謂大乘教中不見有此也。有對於說世界相續義而疑者,謂其頗近五行
生剋之論,而與佛法向來祇說四大者異。餘處零疑碎難,往往而有,此皆封文滯見
,執句隨情之過。未悟法本無言,機宜有說,但符元理,不礙多方。佛為法王,自
在而說,開會無定,遮表非一,夫豈得以吾人所知文字名句拘之!若能隨順經文,
通達其義,便成勝解,何須自障!
丁 釋古近人對於本經說時之疑
案曰:自古師創『以時先後判教高下』之例,於是將釋尊一代之所說,概判屬
於若干時、若干教,謂之一代時教。於是判本經為方等時者,般若時者,般若後法
華前者,法華後涅槃前者,法華時者,涅槃時者,種種不一,皆難盡愜人意。按之
經中事跡,益起人究竟佛在何時說此一部經之疑。沈士榮、憨山師、錢牧齋等,皆
認此經為密教,通於五時說,最為通論。然未明匿王與釋尊同歲,及阿難生及出家
之年月,不知此經實起於佛成佛二十年後之所說也。茲錄攝論一章於此:
論曰:經時,依真勝義,法性寂滅……諍法華前後者,真無謂耳!
六蔽既開,四疑亦釋。大佛頂首楞嚴經,真文乃燦然現前,可據而研究矣。
研 經
論曰:說契經者,皆判三分……曰經益分。
甲一 經序分
乙一 化成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
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
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恣決心疑,欽
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晏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案曰:此為大智度論所云六種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
,是時成就。佛在,是主成就。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是處成就。餘文皆眾成就。如
本經諸疏裕г斀狻=駷楸憷衷O兩門:
一、翻譯:梵語室羅筏,(或作舍衛、具云室羅筏悉底):華言豐德,富有財
產樂境、文明道德等故。祇陀,具云逝多、制多:華言戰勝,憍薩羅國太子名也。
比丘,亦云苾芻:華言有乞士、怖魔、破惡義。阿羅漢,華言有應供、殺佟o生
義。舍利弗,具云奢利弗呾羅:華言鶖子。摩訶目犍連,具云摩訶洠刭ち_:華言
大采菽氏,名拘律陀,譯曰善占。摩訶拘絺羅,華言大膝,鶖子舅父。富樓那彌多
羅尼:華言滿願男慈行女。須菩提,華言空生,善吉、善現。優波尼沙陀,華言塵
性空。辟支,具云辟知迦羅:華言緣覺,觀十二因緣覺悟故。菩薩,具云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覺悟之人士也。迦陵,具云迦陵頻迦:華言妙聲鳥。文殊師利,正
云曼殊室利:華言妙吉祥或妙德。
二、研究:此中須研究者:諸疏科文,多有以『屬諸比丘』以下文,判入緣起
序者,今以舍利弗等是常隨眾,常依佛住;緣覺、覺有情眾,散居無定,非一時集
,故分三節敘之。此經當機屬由小乘而大乘者,故於菩薩眾前敘諸比丘休夏自恣,
獨詳其時節因緣也。嘗論本經是普為出世三乘之大乘,故序眾成就中、必應具有三
乘之眾,而匿王等之人天眾則不敘及之也。況按:『文殊師利而為上首』之句,分
明是經初敘部眾之文,殊不應將菩薩眾格之使不列於六種成就之中,故今判歸化成
序中。
乙二 緣起序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
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
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撸催€,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
,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撸С谴蔚谘颉P闹谐跚笞钺崽丛?br />
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
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
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
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
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於時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