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識能測,故稱祕密。如金在礦,稱為寶藏,故云祕密藏。重重法喻,廣為開示,故
令大眾深悟輪迴。以有思維心起輪迴見,即名邪見;隨順淨圓覺心,自悟佛性本具
,是為正見。故云:分別邪正。喻之如眼,以能正見故,謂之道眼。於此深淵難測
之佛性,未能明了,則必有所疑畏;既明了已,即無復畏,故云無畏道眼。大涅槃
惟佛乃證,但以明了佛性本具、佛道本成故,亦能生其決定信心,不再以輪迴心起
輪迴見,故云於大涅槃云云。世尊以下,復陳問辭。上章云『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本章重在下度,故即緊承前語首問輪迴根本何在,以明化度之要。故以欲撸鐏?br /> 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二語,為問意之總。大寂滅海,即指圓覺。
下更詳問:一者、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二者、修佛菩提幾等差別?三者、迴入
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慧目、即道眼。心鏡者,喻心如鏡。慧目既清,
心鏡自明,故能圓悟。惟願不捨至無上知見,陳希願之切。
己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
生,請問如來深奧祕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
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
然而聽。
無生忍者,忍、即智也。心悟真如實相而證不生不滅,此智名無生忍。餘文易
知。
己三 正答
庚一 答輪迴根本問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間一切
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
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節正答輪迴根本。自善男子至故有輪迴,先明輪迴所從有之故。由於恩愛與
貪欲,且非一種恩愛貪欲,故云種種。從無始際者,眾生從本以來即有無明,展轉
妄想,而有種種恩愛貪欲。非可云本來無有,自某時期始有;亦如金礦,從本以來
雜於沙石,非自某時始雜沙石。
若諸世界至愛為根本,正明輪迴根本所在。卵生如禽類、魚類;胎生如人類、
獸類;濕生如蛐蜒之類;化生或從此物變為彼物,如孑孑變為蚊,或從無形而變為
有形,如天神之忽然化生。四生皆有陰陽之性,故有淫欲,隨其性欲之輕重,而成
就其種性與生命。故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以下,點出愛為輪迴根本。
此中愛欲二字,義則愛廣於欲。欲以淫欲為最,其次、別粗細五欲:粗五欲所
謂財、色、名、食、睡,細五欲所謂色、聲、香、味、樱K纳删托悦瑢T?br /> 淫欲;如人入胎,即欲性使然。性命既以欲因而成就,則於此繼續存在之一期間,
所受皆為欲境。直可云欲存則生命存,生命存則欲存。愛為十二因緣之一,即十二
有支之一支,有情依我我所而生愛著,如鳥住巢,即已落在範圍圈套之中,依於限
量而成分段生死。推原其本,即從愛緣取,取緣有,乃至三世流轉,循環不絕,故
云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二句,詳明愛、欲之別,及所以起輪迴性之故。諸欲者
,不專指狹義之淫欲,亦兼及粗細五欲。諸欲助發愛性,如水生波,波還蕩水;愛
為欲所從生,欲復助愛相續,愛性不斷,故令生死相續。此依十二因緣流轉門之理
,法爾如是。故還滅門之了脫生死,仍以斷愛為先。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節承上文以示愛與欲與命之關係,啟下文以正答輪迴幾種性。欲因愛生者,
如男女相愛而後有淫欲之事發生。命因欲有者,因有淫欲之事而後身命得所寄托而
有。身為淫欲之本,命乃依身而存。愛護生命之心,仍由愛護身體而來,故云眾生
愛命,還依欲本。生時托欲而來,生已得命而住,故云愛欲為因,愛命為果。過去
如是,現在如是,推之將來,亦復如是。明乎此,乃可進言輪迴幾種性矣。
庚二 答輪迴有幾種性問
『由於欲境,起諸摺槨>潮硱坌亩骷担旆N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自此以下正答輪迴之性有三:其一、惡種性,其二、善種性,其三、不動性。
此明惡種性,以造十惡業而生上品地獄,中品餓鬼,下品旁生。首五句顯造業之由
,欲境背於愛心者為摺橃稅坌恼邽轫槪试疲河伸队称鹬T摺槨T骷怠⒂杀?br /> 愛心之摺扯试凭潮硱坌亩骷怠T骷导壬異核棺鳎试圃旆N種業。
由是惡種性成,生諸惡趣,故云是故復生地獄、餓鬼。不云旁生者,舉其顯者、著
者以概其餘耳。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明善種性,一名厭業道,即厭離惡業者所生之道也。。既厭惡業,勤修善道,
善之上品生天,中品生人,下品修羅,故云捨惡樂善,復現天、人。不言修羅,可
以概知。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此明不動性。前文上品善所生之天,應斷至六欲天,因知欲可厭,未能離欲,
故仍未超欲界。今明不動業,乃禪定所感,應通指色界及無色界。色界即:一、離
生喜樂地,二、定生喜樂地,三、離喜妙樂地,四、捨念清淨地。無色界即:一、
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今云棄愛
樂捨,當在四禪以上,而三禪以還,亦可概知。色界有身,無色界有心,既有身心
,便有愛著,其所愛著者,即所修之禪定是;故云還滋愛本。雖知愛可厭,而未能
離愛,即是未能解脫,所現善果,終屬有為;但較之欲界善,已漸增上。
『皆輪迴故,不成拢馈J枪时娚撋溃庵T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渴愛。
總結上文所說惡種性,善種性,不動性,皆輪迴性,以答幾種性之問,故云皆
輪迴故,不成拢馈J枪室韵拢瑒駭唷嘤聪热テ渲Γ瑪鄲奂匆猿涓荆?br />
乃欲脫生死免輪迴之所務也。渴愛者,喻愛心如渴之欲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
死。
此釋疑也。恐疑者謂:菩薩之有父母妻子,必是真有欲愛,真有生死。故先說
明菩薩只是變化示現於世間,了知三界如幻化,我及我所皆空,無可愛著,是故非
愛為本。
庚三 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問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
淨心便得開悟。
自此至是名五性差別,正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捨欲除愛,即是從輪迴根本上
用功夫,使輪迴性不得再起,故云永斷輪迴。清淨心,即不帶無明垢幻,已斷輪迴
性之心,一方面斷輪迴根本,一方面求圓覺境界,即可於此清淨心上開悟圓覺,故
云:於清淨心,便得開悟。復次、便得開悟者,意即修佛菩提,本無所謂差別,只
要斷輪迴求圓覺便得開悟,如此直截了當,乃為本經頓教大乘之旨。苟能頓斷頓悟
,儘可不問差別,如其不能,乃有下文依二障顯五性之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摚o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
溕睢?br /> 此先總標五性。此五性何由顯出?即是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摚o明,是以顯出
五性。此五性差別不等,其不等之程度依何判斷?即依二種障而現溕睢?br /> 此中眾生之界說,仍須說明。眾生、約具三義:一者、流轉生死之凡夫為眾生
,與異生義同,此與證拢鄬Γ缧〕顺豕蟪顺醯兀捶潜娚6摺臒o始
來受眾多生死,現仍未盡者,如菩薩、羅漢,尚有變易生死,仍為眾生。此義較廣
,即是除佛以外,餘皆眾生。三者、謂眾法和合而生,謂之眾生。依於此義,則佛
亦為眾生,如應化身乃眾多無漏功德集合而生故。又如圓滿報身,乃以智慧福德積
集而成故。但此中眾生之義,非一非三,乃為第二對佛而言之眾生,即指菩薩以還
之九法界眾生而言。眾生之義如是,可知苟有少分無明未盡,仍未能失眾生之名。
而無明之發摚В伸侗居兄澯澯兴煌室磺斜娚杂龇鸱ú挥龇鸱?br /> ,在修斷上乃有五性可言。復依二種障或少或伏之溕睿F其差別不等。二障、
五性,下文自釋。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理障、亦名所知障,如真理乃可知之法,迷而不知,故稱為障,此從被障法上
立名。正知見、即正覺,梵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障之法即真理,能障之法即
無明,無明即無知。一切事理性相苟有一毫不知,即有一分無明未除,而心之力量
功用未得圓滿。蓋以明不透澈,知不究竟,仍為偏謬,是以障礙正知。事障、亦名
煩惱障。眾生不了和合假法,執為有我,而成四倒。執我為癡,因癡有貪,摺矣?br /> 瞋,恃我有慢,起諸煩惱,故能為障,此從能障法上立名。正為障體者煩惱,被障
即有無為諸無漏功德。蓋煩惱心發動而造種種有漏不淨之業,善生人天,惡墮三塗
,業報循環,故云:續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先由未得斷障之異生性說起。異生性即凡夫性,以凡夫性如璞玉未經雕琢,
雖有本具圓覺,本來佛性,但以未知斷障,未能斷障,只可名未成佛,不入五性之
數。如前文言,五性差別,依二種障而現溕睿卜蚣任磾嗾希孰m有異生性之名
,實非五性中之一性也。
理障者,法執;事障者,我執;破二執乃得離二障。凡夫雖亦有一切世間善法
,但仍說不到斷障。譬如世間賢拢Ψ颍苁关潯⒉_、慢等微薄,而我執猶在,不
離於癡,不出人天乘法,故斷障為超人天之事。五性差別,既依二障而現溕睿?br /> 生性既無斷障之修德,而本具之性德亦因之未顯。以無修德,故不能與已修者較其
溕睿灰跃咝缘拢士擅闯煞稹痛巍⑽逍圆顒e,但說依二障者,可見非說種子
之有無,不可铡畷?蓞⒖闯晌ㄗR論種子義。下文正明五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
薩境界。
此明五性中之二性:一、聲聞性,二、緣覺性;通稱為二乘性。二乘致果雖等
,而修法不同,故立二性:以一分立為聲聞性,一分立為緣覺性。永捨貪欲,即使
由愛而起之生死相續永斷,故能斷除續諸生死之事障。此等眾生,雖捨我執,先除
事障,而法執猶在,故云未斷理障。其所悟入之境界,若依四諦而修斷者為聲聞性
,若依十二因緣而修斷者為緣覺性,均未能至菩薩境界,故云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
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
槃。
此明五性之三,菩薩性。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即欲求圓覺。譬如泛海,發此泛
海大心者,即是欲由凡夫地,渡到如來地之人;而菩薩階位乃為此等眾生之過程。
其修習、先當發起勤斷二障之願,故云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在此勤修斷勤功夫之
時,其現行與習氣必是次第分伏,如三賢位人;至於二障已伏,是為登地菩薩,故
云即能悟入菩薩境界。然已伏未斷,是仍在由眾生至佛之過程中,故名菩薩性。事
理障已永斷滅者,礙正知見之理障斷滅,即為滿足菩提;續諸生死之事障斷滅,即
為滿足大涅槃。滿足菩提,是為智德;滿足涅槃,是為斷德。菩薩雙伏雙斷,至於
究竟,即為佛果,故云即入如來微妙圓覺。不立如來性者,修習功夫已至究竟,非
可更論差別,故菩薩性即如來性。
復次、有我執者必有法執,而理障斷者,事障必斷。故小乘可以但悟人空,只
斷事障;大乘菩薩,根器猛利,故可二障同伏同斷,成直從伏斷理障而斷事障。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四、不定性。一切眾生,通指能知圓覺本具從事修習之人,故云皆證圓覺。此
等眾生欲求斷障,必求善知識以為師友。善知識所作之因地法行為何,即依之修習
。譬如遇聲聞乘之善知識,則修四諦;遇緣覺人,則修十二因緣;遇菩薩乘人,則
修六度。教之頓、漸,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識而不定,故云爾時修習,便有
頓漸。但此等眾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