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復認我,此非我及不復認我之義相,即含是他人之義相,故以心悟名為人相。如近
世唯心論者,以所執惟有自我之義,不能成立;復推論餘人亦各有我,立宇宙唯心
論,謂各人皆有自我,皆由我而推論及人,其所執亦如人相之類。要之、人相即從
我相轉計而生之執耳。其心乃至下,更推論之:不但悟知尋常一切證者是我之虛妄
,此悟名為人相,縱使其心悟至涅槃是我而不執著,若尚存有些微能悟之心,而殫
盡其修行過程中所證之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
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
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所證名我相,所悟名人相。了此二相皆非,即已離自證自悟境界而為證悟所不
到,故云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但此證悟不及之相,仍為耄⒅蚁啻嬖冢?br /> 此相名為眾生相。大疏云:『眾生者,不定執一之謂也』。
善男子下,設喻明之。假設有人說我是眾生一語,此人所說之眾生,既不是指
自己,亦不是指他人,故云非我非彼。若問何以見得不是指自己?因為所說我是眾
生,既是眾生,即非自己之我。若問何以見得不是指他人?因為只說我是眾生,只
說我是,不說他是,即非他人之我;非彼我故,如云非他人之我故。以顯離開我相
、人相,而有耄⒅嫩E,則為眾生相。但諸下,結成眾生相之名。但諸眾生,指
諸求道之人,了知所證皆為我相,了知所悟皆為人相,故云了證了悟皆為我人。了
證則不執我相,了悟則不執人相,故此了證了悟之心跡,復超於證悟而為我相、人
相之所不及。但此心跡未忘,即有耄⒅啻嬖凇4讼嗉慈缟险f我是眾生一語之中
,所謂眾生之相,故即以存有所了,名為眾生相。存有所了者,證與悟為所了,皆
不存在,但存能了之智也。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講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
命根。
壽命相亦以比喻得名,謂極耄⒅蚁酀摾m存在,為求道者所不自覺。猶如命
根潛續存在,為人所不自見,故名之為壽命相。心照清淨者,指此諸眾生自心體上
之智照已得清淨也。大疏云:『即心之照,故云清淨』。又、證悟等盡,徹於真源
,更無別能,故直言心照。所了者,指上段了證了悟之心跡,此眾生既已心照清淨
,故能覺知存有所了之非,以存有所了仍是有相,有相則有對待有限量,故云覺所
了者。一切業智,指心體上一切能有作用之智,亦即覺心。此覺所了者之覺,乃一
切業智之最深者,能將所證、所悟、所了一一覺破,只是不能自覺本身,故云一切
業智所不自見。此不能自見之相,即如人之命根,潛續人之壽命,雖有存在而人不
能自見自覺。故此覺相,即為極耄⒅腋炔荒茏砸姡床荒茏猿缑?br />
潛續,故即名之為壽命相。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
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此段詳明有相總屬妄境。一切覺者,指前三相層層之覺。心照見,即指後一相
能覺前三相之覺。謂此覺之所以能覺前此一一諸覺者,乃是以心智照見,仍是塵垢
。因為心未能忘,能所相在,所覺之法固不離塵,能覺之心亦不離塵也。故云:覺
所覺者,不離塵故。言塵垢者,心未能淨也。下以喻明前義:如以沸湯銷冰,冰若
已銷,應是淨水,不應存有些微之冰,以知餘冰之銷。以例種種我相若已銷除,應
是淨心,不應尚有照見之心以照見一切覺者。如果存有些微我相以覺知其餘我相之
斷除,即非淨心矣。亦如尚存微冰,即非淨水,故云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辛二 結示四相為修行之病患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拢?br />
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結示四相為修行之病患。修道而不了四相,雖時經多劫,行又勤苦,只屬世間
生滅之因;譬如蛇食百物,無非長養蛇體,所謂銷歸自己也,故云但名有為。有為
者,有所造作也。既屬世間之因,即不能成出世間之拢Q砸磺新}果者,總賅菩
薩、二乘而言。若不了迷智四相,則不能成地上等大乘拢蝗舨涣嗣宰R四相,則
雖小乘拢嗖荒艹伞U┦勒撸^不了四相而修道,雖在正法之時,亦同末世
耳。下更展轉徵釋。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贋樽樱浼?br /> 財寶,終不成就。
何以故者,先徵不了四相不成拢省R磺形艺撸南嘟悦麨槲摇O纫痪涓?br /> 釋,謂其所以不成拢撸匆云渫J一切我相以為涅槃。次句更詳釋妄認之相,
謂妄認我相為涅槃者,以自己有證名為成就;妄認人相為涅槃者,以自己有悟名為
成就;認眾生相者,以有了名成就;認壽命相者,以有覺名成就亦然。經略不言,
可以例知,故云有證、有悟名成就故。下設喻明之:僭诩抑校荒鼙孀R,反認之
為子,則財寶被其損敗。以況藏識虛妄,而七識妄執為我,不能辨明,反認之以為
涅槃;是以所修功德不能成就。此為妄認我相,則我不解脫,故多劫不成拢?br />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
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何以故者,再徵認我何以妨道之故。下釋云:妄認我者,必有愛憎之心,有我
愛之心者,即以此心而愛涅槃,復以暫伏我愛為涅槃相,不知此即法愛。有憎心者
,對於生死亦不憎惡,而不知愛涅槃之愛,真是生死之因,不知斷愛,而別用憎於
生死,即名於法不解脫,即法愛也。此意蓋謂涅槃本是解脫之法,愛憎實乃繫俊?br /> 因,暫伏我愛非真涅槃,因愛涅槃便成法愛。以似為真,已屬妄認,且以愛涅槃故
而憎生死,不知真生死根即是愛心,不斷愛根,別憎何益?如此修習,豈名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
能盡我相根本。
首句即緊承前文而徵法不解脫之相。徵意:如謂涅槃是寂滅法,今愛涅槃乃求
解脫,何以反名不解脫?善男子下釋,謂以微證為清淨,未盡我相,即為法不解脫
。言微證者,上來證、悟、了、覺,皆有分證之功,故名微證,但不能自計以為清
淨耳。如果以己微證為自清淨者,即是法執。不知壽命相中之覺,仍是業智,亦即
我相之未盡者,故云猶未能盡我相根本。下更舉事驗知。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
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撸蛑T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所以說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者,尋常讚謗,容或不動喜怒之情,若遇讚歎所修之
法門,是必生歡喜,遇誹謗所得之境界,是必生瞋恨,此為修道之人難自覺察者。
即此瞋喜之心,便可驗知內心我執尚在,故云: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此深細之我相
,乃潛依於第八識中,於諸根對境之時,即暗中作主用事,無時或息。故云:潛伏
藏識,撸蛑T根,曾不間斷。言撸蛘撸倏v用事,極其自在之意。善男子下,以
不除我相,結成妨道。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憫者!雖懃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
入清淨覺。
此更反覆推論。謂豈聞讚謗而生瞋喜者,可以驗知有我,即聞讚不喜,聞謗不
瞋,亦不可認為我空。如果真知我空,則雖聞謗亦不見有毀我之人,倘仍覺有毀我
之人,則可反證尚有被毀之我未能斷除,故云若知我空,無毀我者。又若真知我空
,則不見有我欲濟度之人而我為之說法,若尚有我說法之見,正是我相未斷,故云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其餘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亦可如是辨明。此等溕钗蚁?br />
,皆是修行上之病,應當斷除。但求道者,每每妄認我相為涅槃,即是說病為法,
深可憐憫!如此修習,功愈勤則病愈深耳!後一句結成妨道之所以,故云是故不能
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
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
淨覺。
此再推論不了四相,必生二謬,一者、浮鸬乱詾榧汗Γ摺⒁陨俚枚鹪?br /> 慢。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者,即指浮鸬乱詾榧汗χ恕4朔N人以為經教所
載如來解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修;如來行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行,附會
如來之解行,謂是自己之解行境界。不知四相未空,但以分別識心附會言教,終不
能成就清淨解行也。
或有下,即指以少得而起增上慢之人。此中未得二字,非謂毫無所得,但約少
有所得或似有所得而言。未證亦然。意謂:又有一種人,實在未得清淨涅槃,但因
證,悟、了、覺、諸境界少有所得,與涅槃相似,即自謂已得涅槃。實在未證圓覺
菩提,但因已伏我執煩惱,與菩提相似,即自謂已得菩提。其未得、未證,非不自
知,但以增上慢心而自謂已得,已證。此種人若見有勝於己而更求前進之人,其心
必生嫉妒,即可驗知其實未得未證也。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者,彼指前兩種人。彼兩種人所以有嫉妒心者,皆因未能斷
除細相我愛之故,後一句重行結成妨道之由,故云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
煩惱,起大猛勇,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
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
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節復明示勸戒。無令下,三句是眨А5斚轮敛粔櫺耙姡莿瘛a岫洌?br /> 結歸我見妨道。
眨б庵^:末世修行之眾生,其目的是希望成道。希望成道,必須悟淨圓覺心;
但所當知者,不可使其以為求悟唯以增益多聞為能事,故云無令求悟,唯益多聞。
因為多聞乃名數文字之學,縱有知解,實非自悟淨心,反足以增長我見而為求悟之
障。
勸意謂,希望成道之人,但須急於降伏煩惱,即是先了四相皆空,發起猛勇之
心。所有真實境中一切功德妙用,前未得者今務令得;所有顛倒境中一切障礙之法
,前未斷者今務令斷。此可以自己徵驗者,所得貪、瞋,愛、慢諸根本煩惱,諂曲
、嫉妒諸隨煩惱,能夠對境不生;所謂彼我恩愛,尤為生死根本,一切寂滅。寂滅
者、乃本不生滅,非先有而後滅也。果能如是,即是進除四相而漸證法空,亦可知
其觀行成就,故云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更當求善知識,方能不墮邪見。然求善知
識,只可取其正知見,不可別生憎愛之心。如對於所求之人,別有貧富、貴賤之分
,如是之類,皆因我相之根本未除,足以妨道,故云: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
入清淨覺海。此二語更有諄諄告罩猓Y歸妨道。
已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
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
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
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剎、梵語剎多羅,國土世界之義,即境域也。悟剎、如云悟境。既稱悟境,即
法法屬悟,不復有迷。
戊二 邪師病──普覺章
邪執謬見,不但自心固有者難於斷除,由師友之熏陶而來者,其力亦大。修行
之人,自以親近善知識為尚,然而不知選擇,遇邪師邪友,亦一味盲從,必致反受
其铡∏沂篱g邪見之人,最好為人知識,以其邪法自害害人,故師友不可不慎也!
普覺菩薩,即是普能覺知一切邪見之人,深悲末世,故懸問及此。
己一 長行
庚一 啟請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