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集眾人之力量,方可轉此污濁娑婆為清淨琉璃也。以今日重重困陷於水深火熱中
之中華人民,尤宜急依此法以求安全之出路。即今全世界人類,鬥爭熾然,人命朝
不保夕,亦唯依此藥師消災延生之法,乃能轉禍為福。則提倡講演此經之第三因緣
也。
依此藥師經而作延生法事,雖尚流行於中國,然能講解修行者,則如鳳毛麟角
。就吾數十年足跡之所至處,皆未遇見講習此經者。今能於此釋迦如來舍利道場之
阿育王寺宣講此經,亦諡楝F代佛教中極可紀念之一盛事也!
二 釋名睿?br /> 甲 分釋
1。藥師 藥師者,即吾人日常所誦之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乃梵音『裨殺社
窶嚕』之義譯,亦可稱為大醫王佛。所謂佛為無上醫王,拔除眾苦,善療諸病,故
以藥師為喻。藥乃世間治病之物,例如藥店中所陳列之藥品。但以佛法言之,不惟
人於得病時方吃藥,凡世界眾生無時不浸在惑業苦之病中,身心充滿諸病。若身病
,則有世俗藥物可治;若心病,則須以法藥對治之。在藥之意義上說,藥是治病之
物,若無病則非藥,故從無病非藥之反面,而顯有種種治病之藥。然亦不外二種:
一、治身病之物藥,二、治心病之法藥。
物藥者,即世間治身病之藥。中國自神農嘗百草製藥以來,為物藥之發源。但
物藥非唯草木等植物,即金土炭石等礦物,飛禽走獸等動物,皆為製藥之原料。吾
人試檢店中所製之藥,其要素原料皆不外乎此礦物、植物、動物之三種。但依藥病
之本義言之,則唯病時為病,藥時為藥,此屬狹義。若廣義言之,則寒而需衣,餓
而需食,倦而需住,困而需行,乃至旅行憊倦以舟車代步,睡眠來時以床座歇息;
此饑、寒、困、倦等無非是病,此衣、食、住、行等無非是藥。總之,人生之有需
要,無非是病;所需要者,無非是藥。故眾生充滿諸病,宇宙萬物莫非藥也。此以
普賢菩薩與善財童子之一段問答因緣,更可顯明藥與非藥之義意:一日,普賢命善
財入山採藥,凡能為藥之草木,皆可採來。而善財踏遍山岩,徒手而歸。詢之,則
言滿山皆藥,無從採起。普賢又命入山,將非藥者採來。善財依然空手而歸。再詰
之,則見滿山,又皆非藥,亦無從採起也。此其從是藥之心視之,故滿山皆藥;從
非藥之意看之,故滿山皆非藥。是知藥與非藥,全在醫生之得當與否,得當則砒霜
亦可為藥,不得當則人參亦能死人。故從廣義言藥,雖宇宙萬物皆可為藥之原料;
若不經醫生配製,礦植等物又皆非藥。藥須經醫生製方配成,方可治病。又藥中復
有丸、散、膏、丹等已製成之藥,此即所謂『祖傳秘方』,『配時雖無人識,良心
自有天知』,隨時可以治病者。綜上而知物藥不外三種:即有礦、植、動物等為藥
之原料;以之有按方製配之藥;有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藥。
法藥亦有三種:一、經律論,二、五乘、三乘、一乘,三、陀羅尼。佛依眾生
而施設經律,皆為對治眾生身心之病。眾生墮無明惑,得業報身,充滿諸病,佛說
諸經、諸律廣為醫治;乃至菩薩、聲聞結集經律,造論申義,真理重重,法門無邊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亦猶充滿宇宙間之礦植等物,皆為藥之原料。雖然、眾生
有八萬四千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機施藥,方能治病,故有五乘、三乘、一乘
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為人乘,則施五戒,十
善之法,對治五逆,十惡之病;為天乘則施四禪、八定等法,對治散心位中諸病。
此二為出世三乘之基礎,是必經之階梯,故亦說為五乘共法。推而上之,復說出世
三乘共法,使聲聞、緣覺,依四諦、十二因緣等教法,滅除三毒煩惱,解脫生死病
苦。聲聞等所行四諦等法,雖屬二乘,而為大乘之所共行,故亦曰三乘共法。又為
一類發菩提心修大乘行之機,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對眾生之根性差別,而施五
乘、三乘、一乘之法藥,亦猶世俗醫師,對病人而製方配藥也。陀羅尼者,此云總
持,總持無量教法;亦云遮持,遮一切惡病持一切善法。此能治一切病,亦猶物藥
中之丸、散、膏、丹為祖傳秘方,不可示人。蓋總持咒語,義不可解,且亦無須推
尋其義;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結印,口密持咒,意密觀想,三密相應,便得遂願所
求,解除生死,消滅過患,得大妙用。如此經中之藥師咒,若能依之誦持,亦可消
災獲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綜上藥與非藥,列表於下:
┌礦、植、動物
┌物藥─┤製方配藥
藥─┤ └丸、散、膏、丹
│ │ ┌經、律、論
│ └法藥─┤五乘、三乘、一乘
│ └陀羅尼
非藥────○○○
師者,正顯其能以物藥、法藥善治眾生身心之病,謂之為師。古謂藥師,義兼
醫師。前明礦植動物之物藥,與經律論之法藥,皆須得師眨u,方可為藥;若無師
,藥亦無。唐黃蘗禪師所謂:『大唐國裏無禪師』。復言:『不是無禪,乃是無師
』,故以師為最要。世俗如神農、扁鵲等以物藥治身病,即為物藥之師;佛以種種
法藥善治眾生之病,故為法藥之師。地上菩薩對地前人言,亦稱藥師,而對佛言,
亦為病人,蓋微細無明未盡,猶須佛之法藥治故。地前菩薩對二乘、人、天言之,
亦稱藥師,對地上菩薩言,亦為病人。乃至人天對邪外眾生言,亦稱少分藥師,但
推而上之,實是病人也。唯邪外眾生,但屬病人而非藥師。又九界凡拢詾椴∪?br /> ,唯佛界乃為究竟無上之藥師也。若從非師邊言之,則邪外、人天等皆為非師,二
乘、菩薩少分屬非師,唯佛不在非師中攝。又佛之法身,遍一切處,隨物應生,神
變莫測。而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現他受用,應地上機,為地上師。現大化佛
,應地前機,為地前師;現小化佛,應二乘、人天之機而為師;現隨化佛,應人天
及邪外之機而為師;是故唯佛一人,乃為究竟藥師。今復以表明之:
師─────── 佛 ──────自受用佛┐法
│ 地上──────他受用佛│
│ 地前──────大 化 佛├身
│ 二乘──┬───小 化 佛│
│ 天 ──┘ │
│ 人 ──┬───隨 化 佛┘佛
非師────── 邪 ──┘
2。琉璃光 琉璃光者,合梵華方言,梵音為『薛琉璃缽拉婆喝囉闍也』。琉璃
、具云薛琉璃,或吠琉璃。平常聞見琉璃二字,即想到大殿中懸於佛前之琉璃燈的
體伲鋵嵅蝗弧A鹆隧樿笠艮盗鹆嘟g,其義為青色寶,──即寶石中之
蔚耍摺毷赐瑢氂瘢潴w透明,如天青之色,有晶瑩之伲硌Y洞徹,內外
相映;所謂琉璃光者,即此天青寶中所含之淨光。其為相也,如萬里無雲蔚耍钋?br /> 之天空,充滿杲日光輝,由光明清淨故,更顯其高遠蔚耍挥筛哌h蔚耍剩@其
光明清淨,可以彷彿似之。此無雲無障之清空,即顯絕言絕相之如如第一義空;於
此如如第一義空中,充滿般若之如如無分別智光,由般若無分別智照第一義空之境
,同時由如如境而顯如如之智,境智如如不二,即是青色寶光之琉璃光也。又四寶
所成之須彌山,其覆於吾人所居南閻浮提之上者,即吠琉璃寶。吾人對高日麗天迥
無雲翳障隔之晴空,即為吠琉璃寶所放之青色寶光。此顯離垢真如,或出障圓明之
如來藏。蓋由天空一切障翳淨盡,所顯潔無瑕疵之吠琉璃寶光,亦猶以般若無分別
智,掃空無明惑染而照耀真如法界如來藏性也。復次、此琉璃光義,與今日中華人
民所欲實現之理想目標,亦極相符;蓋孫中山先生以青天白日為建立中華民國之國
旗,此青天即琉璃寶,白日為琉璃寶充滿之淨光。佛陀說法,無不契理契機,此琉
璃光尤深契第一義空境智如如之理性,與中華民族建立民國之機宜也。
3。如來 如來者,可綜上藥師與琉璃光二義而顯之:如、即琉璃光,來、即藥
師。如即琉璃光者,不變不異謂之如;無二無分別,遍一切處,盡未來際謂之如。
謂如如智契如如理,如如理冥如如智,理智泯合,故曰如如;亦即根本無分別智,
證於根本無分別之真如妙性。此真如妙性,地前三賢、二乘未證,地上菩薩分證,
唯十方諸佛究竟明證,猶吠琉璃寶光之純淨圓明也。來即藥師者,諸佛契證真如妙
性,自他平等,不可思議。但以十方眾生,迷而不覺,妄想顛倒,未能證得。為欲
令除顛倒之妄想,撥無明雲霧而見佛日麗天,乃由大悲願力,從真如性中來示成佛
,應病施藥,教化眾生,此非來即藥師乎!如來之梵音為『呾他揭多』;亦即餘經
『多陀阿伽陀,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中之『多陀阿伽陀』。總之、約證真如妙性
,皆屬於如;在現身說法教化眾生之來去生滅行住坐臥等儀相,皆以來義攝之。故
如來者,來即非來,非來而來。自其來義觀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等,皆即
如而來;自其如義觀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等,皆即來而如。故不於行住坐
臥等中見如來,亦不離行住坐臥等中見如來,金剛經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諸法如義,名為如來』也。
4。本願功德 藥師果上所成之功德莊嚴,皆出本因地中行菩薩道時所發之大願
;由此本因地中所發大願而成果德莊嚴,故名本願。但諸佛菩薩因地所發之願,有
通有別:通願者,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
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亦可加『福智無邊誓願集』為五願。然此第五願已在第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中攝盡,蓋所成之佛道,即福智兩足尊也,故毋須再立第五
之願。此為十方諸佛菩薩所發之通願。其於通願中各有別願者,即如彌陀之有四十
八願,藥師之有十二大願,乃至其餘諸佛所發之八願四願等,皆為別願。而諸佛菩
薩所發通別之願雖無量無邊,不妨彌陀以四十八願為本,藥師以十二大大願為本,
乃至一一佛各有其根本願,以攝其餘諸願為枝葉,故本願又即根本願也。所謂發願
者,即普通所謂立志,志既立定,則抱有志者事竟成之決心,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
,以達到其目的為止。如普通人入學校,進教會等,亦須立志願書,方能允可。志
之所在,為成功建業之本因,故立志願者,杖松葲Q之問睿病VT佛菩薩因地發
願,亦復如是,誓願既定,雖經艱難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撓之犧牲精神,實現其所志
之目的。但其所以與普通立志不同者,以諸佛菩薩因地中發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
願,皆從清淨心中出發。謂由五遍行中思心所,五別境中欲心所、勝解心所、慧心
所,十一善中信心所等以成,非但別境之欲也。又稱為誓願者,誓為誓約,正明志
願既立,復以誓約束,則非志願完成不可。故平常所謂人之患者,患不立志,若志
既立,必定成功。今菩薩既立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志願,雖經若干波折摺K,亦必有
達到目的之一日。如江河百川之水,雖經山丘土石之阻而終匯於海,所謂『溪澗豈
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也。故自諸佛菩薩之通願觀之,其所發誓願無量無邊
,而本此誓願修行所證之果,其施設普濟群生之法門,亦無盡無滯也。自其願上之
誓以觀之,例如彌陀之願成佛時,名稱普聞,若聞我名皆得往生,若不得成,誓不
成佛;則今日彌陀既已成佛,其所誓亦必成矣。又如水陸儀軌上每有『惟願不摺?br /> 誓』,此不摺臼模瑸楸3秩烁裥抛u之要素,若摺潮疽蚴念姡瑒t即為自欺矣。即
如中國古來之拢t,凡有所為,務必躬行實邸善渲拘小9蕦W佛者,亦須先發誓
願,範圍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也。
復次、雖有本願,必藉功行圓滿,方使其本願之得遂;如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等
四弘誓願,則須修六度、四攝等諸勝行,功成果圓,方能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之理想
;若無功行,有願徒然!故平常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此菩提心,即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之心;此菩薩行,即四攝六度等萬行。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必藉此等功行圓滿,方得果位
莊嚴妙用,是即所謂功德也。功德、謂功家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