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莊嚴妙用,是即所謂功德也。功德、謂功家之德;但有功所顯德,與功所生德:所
顯德者,即無為性德,如如本具,但因妄想執著覆蔽而不能彰顯,若修六度等功行
圓滿,掃盪無明障翳,即顯於本然性德也。所生德者,即如修六度萬行,由布施故
,得種種法財珍寶,乃至由禪定故得種種自在妙用。故由功行有所顯德,亦由功行
有所生德;而此二德,咸由本因地誓願所起功行而成就者。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之依
正莊嚴果德,亦由因地本願策發功行以圓滿焉。
5。經 梵語修多羅,或素怛溃朔瓰榻洠恢弊g其義為線。如布帛須經緯線而
織成,散亂之花,線能貫穿;正喻法界諸法,生佛平等,不增不減,而眾生迷故散
亂忘失,不成體系,諸佛如證而說故,如握網之綱,貫穿而顯現也。又、修多羅廣
則總包一切經典,狹則唯局十二部中修多羅部之直說者。又、佛時藉音言以聞法,
初無寫本,佛後由眾弟子之結集,貫穿佛語,猶線串花而成經本也。經在中國訓常
,訓法。蓋古拢荣t之言教,足令萬世奉為圭臬,而四海效作模範者,則謂之經;
此與佛之修多羅相當,故譯為經。又譯契經,有契理、契機二義:契理者,佛之說
法,皆與真理契合,為實相印與三法印印定,方可稱經,否則、說同魔外。契機者
,佛所說法為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不能悟他,等於廢話,故須契機方得其
用也。
乙 合釋
1。藥師琉璃光 藥師琉璃光,正是此佛之別號,雖是別號,而此藥師琉璃光,
亦正為一切佛及菩薩共證共修之悲智。由大悲心故,倒瘢群剑瑧∈┧帲鵀榇?br /> 藥師,度無明顛倒之眾生,出生死險惡之苦海,故成其為大悲藥師。但獨悲不能成
事,須藉琉璃光之無分別妙智,方可成滿因中不思議之本願,而發生不思議之德用
。由不思議之大悲,起無分別之妙智,由無分別之妙智,成不思議之大悲,則藥師
琉璃光之義彰矣。此以藥師與琉璃光為並列之悲與智,即六合釋中之相摺專蝗羲?br />
師之琉璃光,即依主釋;若藥師即琉璃光,亦持業釋。
2。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者,藥師琉璃光,為此佛別名;如來,為
諸佛之通號。其能有被稱為如來之資格者,皆已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位登妙覺極
果,化被九界群機者。而此藥師琉璃光,放諸佛自覺覺他之本領,應具盡具,故亦
稱為如來。但藥師琉璃光為別義,如來為通義,攝通就別,依別名通,故今言藥師
琉璃光之如來,乃依主釋也。
3。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 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者,正顯此經乃說
藥師之本願功德者;謂本因地中所發之誓願而成果位之萬德莊嚴,此亦為六合中之
依主釋。故經中文句,可合可分,分則每一文句各自獨立,以表其義;合則如線串
珠,可貫穿攝持也。
4。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者,此以能詮
之言教為經,所詮之義理,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所詮義別,唯局此經;能
詮教通,通於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依別名通,依主釋也。若從廣義言之,一切諸
佛之教理行果,皆名為經;故此所說藥師佛之義理行果,亦即是經。如此、則藥師
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即經,亦持業釋,故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三 稽譯史
此稽譯史,即考此經譯來之歷史。佛經皆須考其譯史者,明其來源,方可證信
。中國之佛經皆出翻譯,因佛降生於中天竺,當時以音聲說法,原無經典,後經弟
子結集,始有梵本文字。又印度文字,亦極眩s,而其古來最通用者,厥唯梵文,
故中國經典,多譯自梵文。但亦有其他文字,如南方之巴利文等。故中國之經典,
有自梵文譯來,有自巴利文譯來;而大乘經典,多譯自梵文。亦有從印度先傳丘慈
、于闐等國,而間接譯來中國者,由梵語而成華言。但此經在中國曾經五譯,今此
流行本言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正為五譯中之第四譯。今略明五譯之概史於左:
甲、晉帛尸梨密多羅譯 在六朝之初,枺鼤x之時,有西域三藏名帛尸梨密多羅
者,此云『吉友』(善友之義),初翻此經,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但
無獨立本,乃附於佛說灌頂大神咒經中。此經古有十二卷,今在清藏合訂六卷,而
屬於最後一卷。此帛尸梨密多羅三藏,為中國密宗經典初翻之人。普通謂密典至唐
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時始有,其實唐前已有;如大灌頂神咒經、大孔雀王經等
,皆屬密部。又謂唐前為雜密,言其未成系統,但此為唐人言論;其實、枺鼤x吉友
等翻大灌頂等經,亦為中國密典之叢書;而此師為中國唐前之極重密宗者,亦見其
所從來之西域,其時密部已極流行,故翻譯時,將此藥師經,亦攝入大灌頂神咒經
之最後品。故此大灌頂經,亦猶大寶積經之糅集多經而成,在此師譯附於大灌頂經
觀之,固視為密宗之經典也。
乙、宋慧簡譯 此在枺鼤x後,南北朝之劉宋孝武帝時代,有慧簡法師,在鹿野
寺再翻此經。名藥師琉璃光經。今藏經中已佚此本,但古大藏目錄中,尚載其名。
又在達磨笈多第三譯之序文上,亦敘述其事,故信有此譯也。
丙、隋達磨笈多譯 在六朝之末,隋文帝大業十一年時,達磨笈多復翻此經。
達磨譯法,笈多譯行,即法行三藏所譯。法行為主譯,尚有餘人為助譯,故其經上
表法行等譯。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序因慧簡之譯,於梵文、華文未善,故作第
三譯云。
丁、唐玄奘譯 今本睿迫胤◣熜史钤t譯,即此第四譯是。玄奘三藏於唐
太宗貞觀初年間,因感經典義理殘舛,發願入印求法,所謂策杖西撸В軞v諸國。
居印度十七年,遍學大小乘教典。至貞觀二十年外,重回中原,從事譯經。在中國
譯經史上,翻譯最多,亦最正確。今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即其所譯。玄
奘其名,三藏法師乃所稱之德號;以其能通徹經律論三藏之法,依此為師,且能將
三藏法廣為宣揚為人天之師,故名三藏法師。其譯經歷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奉詔
譯者,即奉太宗或高宗之詔,建立譯場。其翻譯時,有度語者,筆受者,證義者,
潤文者多人,而以唐三藏為主,故標以斯名耳。
戊、唐義淨譯 自唐太宗後,經過唐高宗,至武則天朝,約在玄奘三藏後二三
十年間,有義淨法師者,踵法顯之芳躅,慕玄奘之高風,遍撸в《龋瑲w而復譯此經
,名曰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然玄奘既譯此經,義淨何須再譯?其所以重譯
者,藥師佛雖與奘譯相同。而餘六佛,則為奘譯所無,故須重譯。其譯本今在藏中
,上下兩卷,七佛本事,備述其中。總觀其全文,初亦由曼殊室利菩薩,請佛說諸
佛名號本願功德,釋迦佛乃告曼殊室利:枺饺ゴ耍^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曰無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彼佛國土,清淨莊嚴,乃至初發心時,發八大願
等;此為第一大段之文。復告曼殊室利:枺饺ゴ耍^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妙寶,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行菩薩道時,亦發八大願等
;此為第二大段之文。復告曼殊:枺饺ゴ耍^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圓滿香
積,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時,發四大願,及見眾生苦惱,
為除業障,即說神咒等;此為第三大段之文。復告曼殊:從此枺ィ^七殑伽河沙
佛土,有世界名無憂,佛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乃至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四
大願等;此為第四大段之文。復告曼殊:從此枺ィ^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法幢,佛號法海雷音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等;此為第五大段之文
。復告曼殊:枺饺ゴ耍^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寶海,佛號法海勝慧撸?br /> 戲神通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亦發四大願等;此為第六大段之文。以上六佛
,初二佛各發八願;後四佛,各發四願;此總為卷上之文。其卷下之文,即從此娑
婆枺ィ^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從初發心,
即發十二大願,且有咒語,皆與今本相同;惟藥師佛說咒後之經文,較今本稍異。
今本咒後之文,明聞藥師佛名所獲之利益,而彼則皆明聞七佛名號之利益,此其不
同一也。又彼於藥叉神將,聞七佛名號已,發願衛護是法。時諸天人之眾,有疑惑
不信者,佛知彼等心念,即入驚召一切如來甚深妙定,十方世界六種震動,七佛應
召來會證盟其事,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二也。復次、七佛既來,即異口同聲,說
大神咒,其咒名如來定力琉璃光,亦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三也。其後、執金剛菩
薩,與釋梵四天,復說一咒,亦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四也。最後執金剛菩薩復說一
咒,又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五也。是故彼經共有五咒:即初、香積佛說除業障咒
;二、藥師佛說消災咒;三、七佛說咒;四、執金剛與釋梵四天說咒;五、執金剛
說咒是也。今大清龍藏中,尚有番字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考其文義,與義淨所譯
相同。昔人認作梵文,實為西藏文本,此諳藏文者,一見即知也。此西藏番字本,亦
譯自印度梵文,故與義淨之譯相同,今存藏中,即在淨譯之下。今聽講所用民國十
一年之甯波版本,其說咒語,與舊本不同者,即自番本中錄出。以其铡J番本為梵
文,故抄錄之,然實非梵文也。如以『簿伽筏帝』為『八葛瓦帝』等,與西藏音相
近,是其明證。又奘譯無咒,其咒乃自淨譯中添入,而義淨譯自梵文,故知今所誦
之咒,乃唐譯梵音。如上所言五譯之同異,其藥師佛之文旨大同,而與七佛詳略差
別。又中三譯無咒,前後二譯有咒,復加西藏之番字本;此為本經譯傳中國之略史
。由是觀之,初帛尸梨密多羅所譯有咒,且屬大灌頂經之一品,則此經屬於密部。
自第二、第三、第四,三譯觀之,既無咒語,復無說咒之文,則此經即近於淨土經
典。迄至義淨之譯,前後五咒,則此經又屬密部無疑矣。由此五譯之相異,亦可窺
見佛教流行變遷史之一斑。蓋帛尸梨密多羅來自西域,想其時西域密教已甚盛矣,
而在印度、中國則未極流行。以宋、隋及唐玄奘時,印度中國皆大乘性相,法幢高
建,故其譯此近淨土經也。及義淨時,印度密教復盛,故其譯時多添咒語,則此復
屬密部焉。此在佛經翻譯史上,佛教因各處地域之異,各時趨勢之別,亦隨之而變
易,然吾人亦正由是而可知佛教變遷之歷史與情勢矣。由上說來,知今誦講之流通
版本,非全出玄奘所譯,其咒乃從義淨譯本增入;即文句亦間參揉淨譯,故今本可
說奘淨二譯之合訂本。且民十一年之甯波版本,尚铡簠挕弧ⅰ耗А坏葦底郑?br /> 在觀世音菩薩等名上,增添南無二字,較諸舊流通本,不無出入。此乃總稽本經譯
史之概要也。
四 提網要
未講經文之義,先提綱要者,如網得綱萬目皆彰,如衣提領全襟齊直。聞者能
握得此宗要,則全經文義,自可了然。通常解釋經睿缣焯ㄖ逯匦x,賢首之
十重玄談等,今在此經之釋名睿甲g史,提綱要亦可攝之。蓋隋唐前諸德開講玄
要,本無固定的呆板方式,亦不斤斤乎五重或十重。其講解時,每就各經之所宜,
懸談大義,今提綱要等,亦與其理相合也。此經之總綱,可作兩大段觀:一、智示
藥師依正行果,二、悲濟像法轉時有情。
甲 智示藥師依正行果
此經之綱宗,可由曼殊與佛之問答中顯示。如金剛經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由此兩大問睿鸱鹬獯穑褜⒔饎偨浘V宗,昭然如揭。
本經云:『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
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
德』。此以曼殊之大智上求佛道,故作此問。由此問故,佛說藥師佛之名號國土,
及其本因地中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大願,與夫果德圓成之依正莊嚴。此一大段文義
,為本經上半部之綱要,亦即『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所由立名也。
乙 悲濟像法轉時有情
曼殊之問,含有二義,初以大智感佛說藥師本願行果功德。次曰:『令諸聞者
,業障消除,為欲利益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此由曼殊之大悲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