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佛法故,可令聞者業障消除,解脫諸纏。纏、即纏俊缛朔缸铮瑬冃导湘i被俊?br />
身.不得自在;眾生被三障所纏,囹圄其身,亦復如是!若能聞法修行,即可解脫
諸俊鋈绶,如鳥翔太空,魚撸Y海,得以逍遙自在也。雖一切時皆有業障
眾生,今曼殊唯指像法者,正為像法有情極可悲愍。佛體其意,歎為甚難,故允所
求。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為眨裨~。諦者、審也,眨牱〞r,須深審察,一字一
句不得含糊,方能得益。既審聞後,又須如理思惟,乃與無漏法義善能契應;此乃
由聞慧而起思慧也。又、善謂善巧,能善巧思惟,即可樱惻酝ǎ瑫谄淞x。須能
如是聽法,方不辜負說法者心,故先警眨А?br /> 丙四 樂聞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曼殊既蒙世尊讚許,心懷踴躍,隨聲作答,故曰唯然。唯然,形容其答應得迅
速自然,毫無勉強。故常人答應之快者,亦曰唯唯。樂字之本義為音樂之樂,圈入
聲,為快樂之樂;今為好樂之樂,宜圈去聲。
上為本經緣起之敘,依曼殊之問及佛之讚許,說此經之緣由,可以顯矣。如金
剛經之法會因由分,善現啟請分,皆為說經之緣起也;故此亦可稱曼殊啟請分。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示體相
丙一 總標依正體
佛告曼殊師利:『枺饺ゴ耍^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
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眨煞颉⑻烊藥煛⒎?br /> 、薄伽梵。
從此文起,為正說分。於中先示體相,後明機益。此經之體相,即以藥師佛果
依正功德,及其依正功德所由成之本因願行,為此經特有之體相。通常判經之體,
曰實相,曰真如,曰中道第一義,往往儱侗含糊,不能彰顯各經之特殊體。如以真
如為體,則諸法緣生無性,即空之所顯,通於一切;然於其中,不妨地以堅為體,
水以濕為體,是則如是諸法,各有別體。故今明此經,即以藥師之因果、依正示其
體相;由此體所起之功能,即全體大用也。後明機益,即顯眾機聞此法所獲之益利
,乃此經之功用也。示體相中分三科,今第一總標依正體。
總標依正體者,有世界名淨琉璃,即總標藥師依報之體;佛號藥師琉璃光等,
即總標藥師正報之體。佛告曼殊室利,即佛向曼殊室利說。從此娑婆世界枺ィ?br /> 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一世界,名淨琉璃,其土有佛,號藥師琉璃光。殑伽沙、即
恆河沙;奘師以前,多譯恆河沙,奘師以後,多譯殑伽沙。恆字音短,殑伽音長,
稍有區別,實為一河。恆河在印度,亦猶中國之黃河。有言其發源於天上,實則出
之阿耨達池;如中國古探黃河之源於星宿海,而今日考察所得,實與長江同出自青
海。恆河多沙,佛說法處多在恆河流域,故為順便通曉起見,經中遇說數目極多時
,即以恆河沙為喻。如七佛藥師本,則從四殑伽沙說起;今本但明藥師佛土,故直
從十殑伽沙說。佛土、即世界,一佛土,即一大千世界。淨琉璃、即清淨青色寶,
言其國土居七佛之後,最極清淨,無漏莊嚴;故前言青色寶時,以萬里無雲之白日
清空為喻也。此藥師佛,具足十號:
一、如來,義如前。
二、應,亦譯應供,梵音阿羅訶。依法華論,有十九義,通常或三或
五,言應受人天供養,應已斷惑證真,應更不受生死;而應供之義,通聲聞、獨
覺。
三、正等覺,亦作正遍知,梵音三藐三菩提。
四、明行圓滿,亦稱明行足。明、為智,行、即萬行;明以智慧為先導而修萬行,
故能成福慧兩足尊也。
五、善逝,善能順法性而寂逝,蓋佛用而常寂,住於無住涅槃。不同二乘子俊?br /> 已斷,果俊q在,住於有餘涅槃;佛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為度生故,非生現
生非滅示滅。雖現生滅而常寂靜,故云善逝。
六、世間解,佛具十力等智,事理、相性,明解照了,如脫桶底。
七、無上士眨煞颍嘧鳠o上丈夫眨俊J繛槿酥胁胖侵嗄苷撸缙胀?br /> 社會農、工、商中,以智足多治奈潆p全有力用者,名之為士;故亦以無上之士
稱佛也。眨煞蛘撸煞驗橛写笾竞纱笫抡撸匠W妾之於男子,亦稱丈夫,
正顯丈夫勇敢無畏。善能眨磺校缟乞T馬,眨保鞣鹕颇艽莘к姡?br /> 驚馭三界之眾生也。
八、天人師,佛為三界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故名。
九、佛,梵語佛陀,此云覺者,三覺圓滿,故號為佛。無明漏盡為自
覺,眨娚鸀橛X他,自覺之果圓,亦即覺他之行滿也。
十、薄伽梵,即世尊。涅槃等言,自如來至佛為十號,薄伽梵乃十號之總
稱。而佛地、唯識等,則將無上丈夫眨亢蠟橐惶枺首匀鐏碇帘≠よ螅?br /> 方成十號。此二說者,各有其根據也。
丙二 別陳行果相
丁一 行願
戊一 總標大願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
所求皆得』。
此下為示體相中第二別陳行果相。行為因中所發誓願,果乃佛位所成之果德。
此中復二:一、行願,二、果德。行願文中復三:今第一總標大願也。
彼世尊,即指藥師如來;以釋迦為此土之佛,故以藥師為彼。由藥師琉璃光如
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之二句,則本願二字亦顯矣。此十二大願,在藥師未
成佛之因地中,同為凡夫,行菩薩道時所發。道、為菩提行之總相;但道雖廣,可
攝為三十七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其修道所獲之果為菩提,亦名為道;其修因
之差別行為分法,亦名為道品。欲證菩提涅槃之果,須由所趨之道路,如行者欲達
其目的,須由路途。此舉道之總相。若別明真菩薩道之自體,由初發心三慧所起:
由聞教故,生起聞慧;聞而極善思惟,如理作意,即成思慧;然後如實修習,即成
修慧。成聞慧時,與信相應;成思慧時,與戒相應;成修慧時,與定相應。由修集
資糧至加行位,引發根本智無漏無分別般若之大慧;復由根本智而起後得無分別慧
;所謂加行無分別慧,根本無分別慧,後得無分別慧,皆由加行慧而引發;各以慧
為自體,與諸善心所及善遍行,善別境等相應而起者,即由善等心所相應。根本親
證諸法真如自性,起後得智,通明法界事理,與此無漏智相應而等起施戒等萬行,
皆為修習道行。故有道自體,道引發,道相應,道所緣,道等起,綜合之皆為道也
。十二大願者,為藥師如來因地所發之本願,蓋其所發四弘誓願為通願,此為別願
。發願即是立志,由內心策發,確立而定;以此志願督促之、鞭策之而行其道,方
遂其願。如地發芽,生根不動,而得成婆娑之大樹。但普通人雖亦立志,督策自己
,然因意志薄弱,見色聞聲,往往情不自禁,不堪外境之誘惑,而為其所轉!諸佛
發願,與之迥異,既發願已,三業依之修習,堅固無有動搖,由此必證菩提,故能
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蓋既證菩提,則一切行願之所求自然滿足矣。由本行二句,行
道發願,智斷成就;由令諸二句,廣被有情,恩德成就矣。
戊二 別陳諸願
己一 正報莊嚴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
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此別陳諸願,即有十二大願。概而言之,此中自第一至第五願,乃依四諦中滅
道二諦境而發;自第六至第十二願,乃依苦集二諦境而發。前五願中更可分別,第
一、第二依所證滅諦果而發;後三依菩薩所修道諦而發。後七願中,前三後三皆由
苦諦而發;然苦因於集,故中間一願乃依集諦而發。今此第一願,明藥師之正報莊
嚴。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藥師在因地行中說:願我當來成佛之
時也。成佛一名,每多濫稱,其實須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方稱成佛。梵語阿
,此云無;耨多羅,此云上;即是無上最高之義。三藐三菩提,譯正等覺,亦遍正
覺,或作正等正覺。此菩提覺之上,復加阿耨多羅與三藐三之言,正簡此覺與泛常
之覺有異。泛常覺冷熱是非等曰感覺,曰知覺,自以為覺,實則迷而不覺,乃顛倒
妄想之錯覺;雖云覺悟今是而昨非等,亦非正覺。以正等覺者,覺悟宇宙萬有之真
理,平等平等,無有高下,如理如實而覺,方為三藐三之正等覺。故單言覺時,即
通凡外。但凡外為錯覺非正覺,故以三菩提簡之。又單言三菩提時,即通二乘菩提
,但二乘不能普遍正覺,雖破我執,覺生空真如,而法執未破,法空真如覺而不顯
,雖覺生空而非普遍,乃以三藐三菩提簡之。又登地菩薩,雖可稱為分證三藐三菩
提,而不能冠以阿耨多羅,以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至等覺,後後勝於前前,皆有上
故;是故惟佛與佛,方為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今藥師因中願其當來成佛時
,自身光明照耀一切世界。身、有三身:一、法性身,亦曰法身;二、受用身,亦
曰報身;三、變化身,亦曰應身。法性身為諸法之真實性,為諸佛究竟覺之所徹證
,故遍一切處,具無量智德光明。然此所謂熾然照耀無量無邊世界,乃指受用身而
言。受用有自受用與他受用:自受用身,佛果無漏不思議界,唯佛與佛之所能知,
即等覺大士亦如隔雲望月,矇朧非真,何況地下拢玻〉瞬凰甲h自受用身土,一
佛一切佛,非異非不異,無量無漏福智功德,自佛他佛無有分齊,等同一味。然亦
不妨各從自受用身而現起他受用身土。他受用身,乃為教化地上菩薩而現,所謂『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如華嚴之毗盧遮那,梵網之盧舍那,皆為地
上菩薩所現之他受用身,光明灼耀,微塵剎海;故此身光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
界,即他受用身也。佛光既照無邊世界眾生,故今吾人皆在藥師佛光照耀之中,不
亦甚親切乎!熾然、狀況光力盛而且大,盡虛空法界之邊際,無所不照,無有限量
;故彌陀號無量光,而此藥師亦具無量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隨其一形相等
遍法界而言,亦是他受用身;而依通常教理說,則屬變化身。此有大變化身、小變
化身、隨變化身三種。大變化身,為三賢入四加行位菩薩所現,在定中所見色究竟
最高大身,亦為此身;所言佛身千丈,或十六萬由旬,皆屬此身。小變化身,如今
娑婆教主釋迦如來,現丈六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屬之。其實釋迦佛身,通
法性身、自他受用、及大變化;而依標準教義,唯局小變化身。今藥師願將來成佛
,亦現此身,應化眾生。大丈夫相者:如人間之轉輪王相,天上之梵王相,佛法中
則為大士相,佛相。具此大丈夫相者,即能荷負教化眾生之偉業,如轉輪拢酰?br /> 能負擔一四天下眾生之事業──詳見大般若經及諸大論。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安
平如奩底。二、足千輻輪相,乃至三十二頂成肉髻相──詳見法數。此等寶相,皆
自修得,非偶然成,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可以知矣。八十隨形,即
三十二相上所現之種種形好,如眉間白毫相光,其體通明透徹,其色極白潔淨,即
此體明色白為相上形好。既有寶相,復具形好,故其身極莊嚴,無與倫匹。藥師如
來,願其佛果正報莊嚴如是,亦願令其世界一切有情正報如是莊嚴,故能生琉璃世
界者,皆具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亦如往生極樂世界,即無男女相,無六根殘缺等
相,皆具大丈夫相、大士相焉。
前年戴季陶等朝野名人,迎班禪大師於寶華山建立藥師法會,亦本藥師之十二
大願,而發十二種願,其云:『第一遵行世尊本願:政本優生,教重安養,使一切
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嚴』。今科學有優生學,本此優生學施優生政策,能使人民
生活善良,身心健美,此正與藥師之第一本願,遙相呼應。故前講此經緣起時,亦
言依藥師佛法門可實際應用於現實人生之改善也。
己二 身光破暗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
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
業』。
前第一願,諸佛大體相同;今第二願,則唯藥師獨具。得菩提時,即成佛時。
身如琉璃者,身有三身,三身中現自受用、他受用、大變化、小變化時,皆現佛相
,唯隨類變化,或現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