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身如琉璃者,身有三身,三身中現自受用、他受用、大變化、小變化時,皆現佛相
,唯隨類變化,或現人天,或現鬼畜,無有定相。今身如琉璃之身,且據變化身言
。此變化身,如青色寶,內外明徹,淨無瑕穢。瑕為玉中疵,玉有污點,即成美中
不足;吾人之身亦具琉璃智光,而為肉血煩惱所障,不能內外明徹。例如水晶珠等
,亦能內外明徹,而每不免瑕疵。唯此藥師琉璃光身,內外明徹,淨無瑕疵,其廣
大遍一切處,功德無量,如山巍巍,善能安住燄網莊嚴,即所謂『藥師如來琉璃光
,燄網莊嚴無等倫』!燄、即光上之線,如曙光枺饩€奪目。一光燄照一一光
燄,一一光燄照一光燄,光光相映,結成羅網;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於此由光
線所組成之光明燦爛的燄網之中。藥師如是,其土眾生亦各能身善安住於燄網莊嚴
,此其所以光明過日月也。蓋吾人所居之世界,以日、月、星為三光,而尤以日月
之光為大;然日月雖能照破幽冥,若黑夜即無日月。如今交通所及,知吾人所居之
地球上,亦有半年無日月光照者,有終年無日月光照者,而亦有人物生其處;此?br /> 如佛教所謂黑暗地獄眾生也。但淨琉璃世界,有藥師琉璃光身之光明,則一切黑暗
皆破除,幽冥眾生悉蒙開曉。如盲者得眼,即能於光明熙和中隨意所趣,平等自由
,作諸事業者也。
藥師法會願云:『第二遵行世尊本願,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
充實,光輝普耀』。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一切作業,悉
得成就,亦藥師此願之實際應用者也。
己三 智慧資生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
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此第三願,標以智慧資生者,以藥師成佛時,欲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資濟眾生
。此第三願至第五願,依道諦而發。道者,廣則八萬四千波羅密多,略則三十七品
,再略之、則為戒定慧。而此三願,即依此三而發。是第三願,乃依慧發。無量無
邊智慧,出智慧之體;無量無邊方便,為智慧之用。故方便之自體即智慧,智慧之
妙用即方便;若無方便無以顯智慧之深廣,若無智慧無以起方便之巧妙。故智慧與
方便,皆是無量無邊。無量者,普通言量,約有二義:一、讀平聲,如升斗量米,
尺寸量布之量,為動詞,表現動作;二、讀去聲,如言度量數量之量,為名詞。又
如言不可以尺秤量其長短輕重,亦為平聲。此無量乃無有限量之量,乃去望之量也
。以今通用名詞言之,量即空間。空間在數理學上有三度量:一、量長短,二、
量闊狹,三、量厚薄高低。如一墨點,不成為量,須成一線,方有長短之縱量。但
祇一線不成為物,物必有闊狹,故有第二度闊狹之橫量,所謂先量長短,後量闊狹
。既有長短、闊狹,既有南北枺髦较颍灰辔闯善錇橥暾铩Iw完整之物,
既如一紙,必有其反面的厚薄,故第三度即量其高下溕睢H绱私涍^長短、闊狹、
厚薄之三度量,乃成為物,既有枺鳌⒛媳薄⑸舷隆⒅椒帧9薀o論何物,凡成
其為物者,須具足此三度量之空間,知其自南至北有幾何,自西至枺袔缀危愿?br /> 至下有幾何,方成一物,否則不成為物。小自茶杯房舍,大至地球、華藏世界,其
為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具此三度量以各佔其空間。若超此量,無彼此,無分別,
則不能說成一物,亦即無可思想分別而入於無量矣。此乃無量之本義,佛果智慧方
便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者,邊依量立,若有量,即有四方上下,此量盡處即
有邊際、有此方物,有彼方物,即有邊際分齊;故立有邊,即基於量,若無量、則
邊亦不可得矣。今中國人皆能說佛法無邊之一語,佛法無邊,杖缢裕钪?br /> 義者鮮耳。其實、一切世法皆落邊際,唯有佛法確實無邊。然佛法無邊,非離世法
之外另有一無邊之佛法,若離世法另有一個無邊佛法,即此世法與佛法之間已落邊
際矣!故須無量,方成無邊。前言量有三度量,以明四方上下之空間,今更進而言
之:依最新學說有四度空間,乃將時間加入空間而成第四矣。楞嚴經言:『四方上
下為界,過現未來為世』;以之說明世界為空間時間之交織,頗相近似。是故一物
之成為一物,不特有六方,且有三世;如今講經之法堂,佔有上下四方之空間,經
未造、落成、朽壞、三時之時間。有此一法堂,即具六方、三世四度量;擴而言之
,凡物皆有此空間與時間而成立也。故平常所謂人生幾何,天長地久,皆自空間量
上顯明時間。六方、三世界量無,則邊際乃無矣。但如何言唯佛法無邊耶?此蓋諸
法實相,法爾如是,本無邊際;故無量無邊,實為諸法之本來面目。自佛法言之,
若真若俗皆無量無邊。何以故?自第一義之真諦言之,量不可得;以量從分別而起
,諸法真實相無此分別量故;既無量,復何有邊耶?自眾緣所成之俗諦上觀之,諸
法亦無量邊,以諸法從眾緣生,緣生無性,一法之生,即依法界諸法為緣,故一切
法不出一法,一法即括盡一切法,則無一一之定量可得,何有一法一切法之邊際哉
?如一小杯,為四大成,土伲鼮榈兀{泥為水,燒煉為火,鼓扇為風,容受為空,
加以人工之思想模樣,由此種種因緣,即成此一小杯;則此小杯,即依虛空法界眾
生輾轉增上之緣力而成,即可攝盡宇宙萬法。故能通達一物,此物即遍虛空法界,
無可限量,亦無邊際,此在俗諦而論諸法,諸法亦無量無邊矣。但諸法小自微塵草
木,大至華藏世界皆無量邊,何獨唯指佛法無邊耶?良以諸法雖無量邊,倘無佛智
慧,即不得而知,而妄執有量有邊,並認定此有量有邊之法,方為實法,而以無量
無邊為非實法,顛倒是非,混亂黑白!自具俊卜蚰酥寥速t拢吹弥T佛智慧,
皆不免此顛倒分別而執有量有邊!是故唯有佛法無邊,其理亦了然矣。
復此、人之心境上有此分別量故,世界隨之有成住壞空,人生隨之有生老病死
,一切皆由此分別心量境之生滅而生滅,則世界人生皆落生滅之窠臼矣!若了真俗
諸法其實本無量邊,如是如是,則當下即不生滅,當下即了生死矣。如人計我,我
生於何時,我作若干事業,我經幾何年月日時而死,此在量上作邊際想,故人生之
生老病死起矣。又如!計此世界為上帝創造,創造於何時,至何時毀滅,則世界之
成住壞空作矣。若知佛法真俗二諦之理,諸法本性無量無邊,一法如是,一切法亦
如是,一即一切,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攝一,一切入一,無定量
可立,無極邊可得,則人生生老病死即非生老病死,世界成住壞空即非成住壞空,
當下本無生滅生死可了,即是菩提大般涅槃。是知法法無邊,洵惟佛無量之智慧方
顯焉!復依此無量無邊之智慧,等起無量無邊之方便,依方便之權智,達智慧之實
智。由智慧之本體,起方便之妙用,隨機設法,應物施功;是知一切方便,皆由智
慧而成。如十度之方便、願、力、智,皆依般若而開發。經云:『菩薩於菩提,當
於何求?當於五明處求』。五明者:一、因明,二、聲明,三、醫藥明,四、工巧
明,五、內明。此除內明為佛學外,其餘四明皆為濟世利人之方便用;而此方便之
無礙自在,功由智慧。如今科學發明,供給吾人衣食住行上種種享受之物伲允?br /> 方便之用;但因無無量無邊之智慧以為妙體,故雖有用而非妙用,有盡際相可得,
此有彼無,起貪瞋癡互相爭奪,世界禍亂從此起矣!人民痛苦由是生矣!故此世界
非無方便,實由無無量無邊之智慧不成妙方便耳。由此、今日之人世,若依藥師之
智慧,則科學資生之方便,妙用無盡,鬥爭永息,世界和平,人民衣食豐富,所受
無缺乏矣。
藥師法會願文云:『第三遵行世尊本願,廣行四攝,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
他方便,萬事咸宜;世尊第三本願,如實成就』
己四 導入大乘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苦行
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前願明佛之智慧無量無邊,由此無量無邊之智慧,復起無量無邊之方便妙用。
正如法華所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此願使諸凡外、三乘
安立大乘,即屬於定。蓋安立即安定,如大學所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懀А唬淮艘嘌杂啥ǘ惨病K帋煷祟姡挂磺行行暗乐?br /> 有情,捨邪歸正,安住菩提正覺之道。正覺、邪道,相對而立,未入究竟之正覺,
皆不免落邪,唯斷善根之闡提種姓純是邪,佛純是正,故正邪亦不能定限。但依普
通標準言之,除人倫道德等世間善法,與出世之三菩提法為正道外,其自虛妄分別
而執為有道者,皆為邪道。其所執道,與諸法實相,及世間資生事業倫理道德相摺?br /> ,而另有其無上至高之道,奉為最勝,餘若無賭。瑜伽戒本所謂:『若諸有情,安
住自見取中,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唯此是實,餘皆虛妄』;此即為邪見師資矣。
昔有一人,終日思金,神經失常。一日上市,忽見有金,當眾即取,遂被捉住。詢
其何以當眾盜金?彼言:我取金時,唯見有金,不見餘人。此與邪見眾生自立邪道
,不見正理,恰恰相同。故邪見眾生深深安住自邪見道,雖有菩提正道,說之不信
,須由諸佛威神之力,方便善巧之用,方能醒其頑迷,使之捨向邪見,安住菩提道
中。菩提道者,即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道。然此菩提,通指三乘菩提,皆為正道。
此使邪見外道安住菩提,乃為第一重意義。苦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之,此為第二重意義。聲聞者,聞佛說四諦音聲,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得
須陀洹等四沙門果。獨覺者,出無佛世,弧峰獨宿,秋觀黃葉落,春聞百花香,覺
榮枯無常,由之悟道;亦曰緣覺,緣佛說十二因緣之聲音,如眾生由順生門流轉生
死,由是入還滅門,即得證果。於中聲聞根鈍,緣覺、獨覺根利,故增道損生皆有
遲速。乘者,咻d之義,如以車代步,達目的地。明聲聞、獨覺,各依四諦、十二
因緣之教乘,度分段之生死海,到生空之涅槃岸。此行聲聞、獨覺乘者,若已證、
若未證,皆使由二乘心而安定於大乘法中,一入永入,毋令退墮。故此願可為二重
:一、對二乘眾生,使安立於大乘中;一、對邪外眾生,則先破其頑迷,使之捨邪
入正,安立於世間倫理道德,即佛教人天、二乘、五戒、十善法中,然後再由人天
進入三乘,復由三乘使安立於大乘。此與法華會三乘歸一乘之理相符。實則全部法
華。明一佛乘,不外此『皆以大乘而安立之』一句也。故佛法於邪外二乘,皆能導
入於大乘。又、大乘之法,乃諸佛通達諸法實相之智慧,無量無邊,故為眾生開示
,皆悟入佛之知見也。是則此願雖寥寥數行,可判攝一切佛法,蓋一切佛法歸迹?br /> ,不外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而此由邪外二乘以至導入大乘,皆可包
括之。
藥師法會願云:『第四遵行世尊本願,服務社會,盡瘁人群,使一切人民,咸
歸大乘,捨身救世;世尊第四本願,如實成就』。
己五 得戒清淨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
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前二願明慧與定,此明得戒清淨。無量無邊有情,顯有情數目之多。使此無量
無邊之有情,皆於我藥師佛法中,修行梵行。梵、譯為淨,超出五欲之清淨行,乃
為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者,即使行者得具足戒。不缺、顯不缺漏,大智度論明
不缺、不穿、不漏等十事;並設喻云:凡夫持戒至於佛地,如渡海浮囊,中盛空氣
,無少缺漏,方渡彼岸。囊即喻戒,戒行無缺,方至佛地;若稍缺漏,如浮囊有孔
,即便沉洠В式湟舱撸豢身汈щx也。傳戒者須如法傳授,受戒者須如實修行,
方能具足,無所缺漏。三聚戒者: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即持身口七支等戒。攝善法戒,即持善法戒。平常戒律中說有『止作
持犯』;止持,即止一切惡行,所謂諸惡莫作;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