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舉以喻其世界莊嚴,與西方之極樂相類。以此經恰說在阿彌陀或無量壽、或觀無量
壽經》後,故舉極樂依報莊嚴以此觀琉璃之依報莊嚴也。
戊三 讚伴顯主
『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
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主、即藥師,伴、乃輔弼左右之日、月二菩薩。藥師功德不可思議,故讚其伴
以顯其主。梵語剎多羅此言國,或言土,或言世界。但經中言國土世界,亦異亦
同:如經中言摩竭提國、迦毘羅國等,則與今世所言之國家相等。若言藥師佛國、
極樂國土等,即與世界相類。此言於其國中,即指藥師佛國。日光、月光,皆係正
報莊嚴。前第一願云:『願我來世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
無量無數無邊世界』至『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是則其土佛及眾生,皆已如琉
璃,光明熾然,內外明徹;日月之光,如螢火耳,何足比耶?又如空居天以上自身
有光,即不須日月。則日月之光,於今日吾人所居黑暗無光之地球照之則可,於琉
璃世界則何須此耶?蓋琉璃前當喻之如蔚耍蹇眨宋邓{清空,固晶瑩明潔,然若
加之以日月光,則更顯其清且明矣。故日月之名,乃依此土而立喻,顯此二菩薩為
彼眾中之上首,位居等覺,次補佛處。如此界之文殊、彌勒,極樂之觀音、勢至,
皆如眾星中之日月也。又日光補藥師之後,月光補日光之後;亦猶彌陀、觀音、勢
至之相繼。正法寶藏者,諸佛之心印,眾生之慧命,修行之途轍,非位居等覺之大
士,焉能勝此傳持不失之任?由信受藥師之正法寶藏而得理解,由理解而實行,由
實行前取證,方可謂之悉能受持。又正法住世,如佛日麗天。燃智慧炬,摧邪見幢
,為無量功德法財所聚集之處,故曰寶藏。由有信解行證之人,方可傳持流通,否
則散失耄',佛種不發;故藥師之教化,即由是二菩薩之流傳得以行世也。是二菩
薩之功德如是,則其佛之功德更可顯知矣。
丙三 勸信願生彼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既明彼佛依正莊嚴功德,故勸有情發願求生。比丘、沙彌、優婆塞,皆得名善
男子;比丘尼、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夷,皆得名善女人。此之七眾弟子,若具
信心,昔得往生琉璃世界。蓋佛法如寶藏,非信手莫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
一切諸善根。若信自心量同法界,十方佛土唯心所現,維摩詰經所謂:『眾生心淨
故國土淨;眾生心垢故國土垢』;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發願修行,求生不離自
心之藥師琉璃世界,何難之有?又、此經明佛果功德,勸信求生,亦如彌陀等經之
勸發願往生。復次、由修持故,感藥師之加被,得現生之受用,則如真言密咒所明
利益。故前言此經之通淨、通密,信非虛也。上明此經體相文竟。
乙二 明機益
丙一 藥師加被益
丁一 聞名利益
戊一 滅罪益
己一 滅貪吝罪得能施益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刊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
,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
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堅貪有情,積集資財,於
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
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
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洠В€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
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
物?』
此乃正說分中第二明機益,說明當機眾生所獲之利益,為藥師如來因果功德體
上所起之妙用;故明機益之文,亦為此經最要之義。
此明滅貪吝得能施益:善之與惡,原本一心,眾生之不識善惡,即不識自心。
以不識自心,迷心為境,逐物流轉,惟懷貪吝,正顯迷境逐物也。例如資生財務,
不過為維持此五蘊假聚身心一期之生活而已,通此即為無用。況資生財物經濟之來
源,非少數人力所構成,乃全社會共業所給予者;於維持個己或家庭之生活外,而
起無厭追求聚斂積貨,而自傲為豪富者,其為無智愚人可知。第一、不知布施及施
果報之社會經濟的構成,社會經濟原為維持全社會人群生活之幸福,倘被少數人聚
斂集中,則多數人必失其生活維持之能力,引起勞資之鬥爭,毀滅人生之幸福,此
為不布施及不布施必然之果報。究其致此原因,由於第二愚癡無智,闕于信根,於
人生價值未有認識之故。蓋吾人之五蘊假聚之身,及維持此生活之資生財物,無非
由眾緣所成,決不能離開一切而獨生活於天地間。我既如是,他人亦然,緣緣相涉
,無少偏倚,何處有我?何處有人?何處有物?故能了知一切諸法自性皆空。而人
生之最有價值者,是在此眾緣中,參透此人生之真相,方得卓立在人生最高峰之上
,而為隨流把得定之人也。闕無信根之人,於人生真諦,無尊崇信仰之心,無超絕
之智慧以了達人生之真相,起我相、人相、物相,於己所無者起貪求業,多聚財寶
;於己所有者起鄙吝業,勤加守護,所謂『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設處於強有
力者之下,非行施不可時,亦唯有忍痛割與而已。然財物原為資持生活而產生,世
亦有人貌似乞兒,富堪敵國,刻薄寡恩,涓滴不漏者,不唯失其資生為財之意義,
實亦失其人之所以為人之真意義!此愚癡貪吝之人,生既有害于社會,死固當墮於
餓鬼、傍生之道矣!
由昔人間下,正明滅罪得益。由藥師如來本願功德之力,雖此人貪吝業重,但
能暫聞彼佛名號,播入阿賴耶識田中,以佛之願力加持故,賴耶識中之佛種子,得
起現行,脫惡趣苦,還生人中,得宿命念。此宿命念,即能引發智慧,了達人生之
真相──事物緣起之原理──故能一反前生貪吝之業,好行惠施,乃至不惜身命布
施。布施之境造詣乎此,必已達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乃至一切諸法無實我無實
法,緣生性空之我法二空智,故能捨國城如敝屣,施頭目如棄唾,饒益眾生,淨佛
國土。是謂知布施及施果報之得益者。究其發心之動機,及中間維扶之力,皆由藥
師如來本願功德威神加被而致也。
己二 滅毀犯罪得持戒益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
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則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
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
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
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
墮惡趣;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
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眨鈽罚隳軖渭胰れ斗羌遥鐏矸ㄖ?br /> ,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
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此明犯戒有情,由聞藥師名故,罪除福得;非仗藥師之願力,其得益不能如是
神速。有情、乃眾生之異名,人人有命根與愛欲情見而成為人,故曰有情。諸有情
通於六凡,今唯指人道而言。如來為比丘制二百餘戒,比丘尼三百餘戒,優婆塞、
優婆夷等五戒。七眾弟子各有別解脫戒。凡受戒者,宜各依是為專精修學之處,故
曰受諸學處。尸羅梵語,正譯清涼、安穩、安靜、寂滅、四義,傍翻為戒,今即
指戒。若受戒而不持戒,即非完器,不能貯物,法身慧命盡為喪失。今諸有情,雖
受七眾學處,而不如法受持,則破尸羅矣。復有有情不破尸羅而破軌則者,尸羅持
戒,為個人道德之修養,破之猶輕;至於軌則,乃維持公共道德之律條,犯之則重
。如國家之有公法,可為懲戒,叢林之有清規,可為制裁。若佛律之有犍度,犯戒
法者,須作羯磨以求懺悔。故破軌則,即是破壞公共道德。有雖不壞尸羅,軌則而
毀正見,則其罪尤進一層。見、為分別,即是思想,毀壞正見,即思想犯罪,意業
犯罪,較之行為犯罪尤過。正見、有世間正見、出世正見。世間正見,即信倫常道
德,應行者行,不行即毀。如今歐風枺鼭u,嗜於物慾者,謂將古代道德學說行之於
今日人與人之間,即認為作道德之奴搿蝗舨僦T政治,即認為愚民政策,高唱個性
自由意志之發展。試問此個性思想即無錯謬耶?實則如任各人個性之所欲為,思想
行為各趨歧途,國家即紊亂難治矣。出世正見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即於
蘊、界俗諦、處等諸法中,窺見諸法實性之真諦理,信有菩提可求,涅槃可證,乃
是正見。故不信世間道德,即壞俗諦正見:不信出世真理,則壞真諦正見。破戒毀
不正見,尚有慚愧,罪可懺悔;若毀正見,造闡提業,不可救藥。復有棄多聞者,
拘於一曲知見,得少為足,不求知識開示,不聽明師說法,故於契經深義無由解了
。契經者,佛所說法,契理、契機,妙義重重,深廣如海,若非多聞,何能領悟?
又佛教重聞、思、修三慧,為如來之慧命,若不多聞,不能引發思、修,縱有思、
修,盲修瞎練而已。如宗門流毒,往往執住一句話頭,即棄三藏不聞。試問此一句
話頭,即攝三藏盡耶?若有未盡,即棄多聞,失聞慧命。又雖多聞而增上慢者,不
識文字般若,原為方便法門,但依於文,不依於義,不知從心理上做體驗工夫,咬
文嚼字,自蔽其明,居高凌下,目空乾坤.甚至呵佛罵祖,嫌惡誹謗於正法,非魔
而何!吾人之心地本如琉璃,內外明徹,由此慢病,如烏雲覆蔽清空矣。是皆出聞
而不起正思,故流於邪魔。此類有情,愚癡迷昧,不了真諦,由邪思維而起邪修行
,自行教他,自害害人,不但自墮地獄險坑,亦使無量儯鼣旦ぉぞ汶诈ぉび星閴欖?br />
三惡道,輾轉無窮,永無出期,苦不可言!
若得聞此藥師下,正明滅毀犯罪得持戒益。唯有聞此藥師如來之名號,由此如
來本願力故,使此罪大惡極之眾生,換面洗心,痛改前非,捨惡修善,不墮惡趣;
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即使墮于惡趣,由如來本願力,暫聞名號,一
歷耳根,永為道種,惡趣命終,還生人間。或因佛力,憶念前生墮落因緣.於是正
見多聞,正思正修世出世間之道德真理,勇猛精進,善眨鈽贰I普{意樂者,即定
慧均平,由定故心如古井之水,秋空之天,豪爽自在;由慧故,世出世法,明察秋
毫,意樂自在。但有慧無定,流於掉舉,有定無慧,易入昏沉,故須定慧平均,方
能善眨鈽贰S啥ɑ劬{故,即能捨家趣於非家。非家、即出了家。出家有四種料
簡:一、身出家而心非出家,阿難所謂『身雖出家,心未入道』;二、心出家而身
非出家,如淨名居士等;三、身心俱出家,如大阿羅漢比丘僧,身具僧相,心修梵
行。四、身心俱非出家,如普通俗人。今此出家,自理而言,亦可說出煩惱生死之
1
家,入如來法王之家;蓋定慧均眨啬軘嘀T煩惱生死之因,則煩惱生死果報之家亡
矣。受持學處,不毀正見,乃至行菩薩道,速得圓滿,是皆因藥師願力,捨惡修善
,入三摩地,漸慚取證佛慧也。
己三 滅妒礙罪得解脫益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
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饑渴逼
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若
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
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
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慳貪者,鄙吝不施,殉財無厭;嫉妒者,不耐他榮。此皆由無遠識,無大智,
心量狹窄,故造自讚毀他之業。瑜伽菩薩戒本所謂:『他實有德,不欲讚美,他實
有譽,不欲稱揚』。由此鉤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