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以吾人恭敬信奉之心為能歸,而以命所歸之佛拢堂f亦可通。然自以前解以『命
』為能歸,以『三寶』為所歸,為皈命之正義。
二、何謂三寶 詳覈世出世一切所有法之最可寶貴尊重者,唯有佛、佛法、佛法
僧之三事也。佛何故為第一極可寶貴尊重耶?十法界三世間中此最勝故;所起身、口
、意三輪不可思議淨妙業用,常遍無礙自在故;所有無垢清淨識心臁X,平等了知如
如不二真性,及一切法自共差別因果之相,常遍無礙自在故;所現色身、器界,依中
具正、正中具依,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常遍無礙自在故;有深悲愍,等同一體,能
常遍救護覺悟度脫一切世間之有情眾故。此中最勝者,即大雄也;三無礙自在,即大
力也;大悲救世,即大慈悲也。為佛果與因拢⑿÷}及天人等所不共之果德,亦即佛
果上所成真如法身妙用,所謂大乘自體相用之用大是也。佛法何故極可寶貴尊重耶?
以即是佛之一切功德法藏身聚之體及相故。體、即一切法真實不虛、常如不動之自性
;相、即此自性本來深廣無際、含藏無盡、具有無量無數淨妙德相,隨緣顯現,能發
生一切有情眾之理解。乃心真如大乘體,亦即如來藏大乘自體相也。佛法僧何故極可
寶貴尊重耶?以即是依佛法之如實義起如實解,依佛法如實義解起如實修行之大眾故
。佛與佛法,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佛法與佛法僧,亦不即不離,不一不異。佛,即
僧之果、法之用故;法,即佛之體、僧之理故;僧,即法之事、佛之因故;不離不異
。果故、用故,體故、理故,事故、因故;不即不一。不即不一,故謂之別相三寶;
不離不異,故謂之同體三寶。統而言之,則三寶即『佛教』耳。
三、何故皈命三寶 此有二問:一、何故要皈命,不皈命不可乎?答曰:脆弱哉
人生!身如泡沫,命如浮漚,入息不出,現世即謝。危險哉人生!莫知其所來,莫知
其所往,盲人騎瞎馬,冥夜臨深谷。苦惱哉人生!有身則為身累,不能脫離饑渴、冷
熱、疲勞、淫慾、衰老、病痛等患晝夜煎迫。有世則為世困,不能脫離颶、霾、淫、
旱等,崎嶇、波濤等,毒蟲、惡獸等,盜佟⒌侗⒈O禁、冤仇等,前後交逼。人生
的真際如此,那連身命都歸奉的最高信賴要不要有,可不可洠в校€叩之各人自心耳
!或謂:歸依便可,何必定要說出連性命都投託乎!但世間一切所謂我、所謂我所有
的,皆是以有生命故有的。若不根本上連生命都歸奉,則其歸奉者便不窮盡、不徹底
。是故不歸託則已,要歸託則必須成一個連生命都歸託的徹底歸託。二、何故要皈命
佛法僧?皈命其餘的不亦可乎?答曰:這不是個兒戲的事,乃是個極尊重極尊重的事
。要須仔細審觀:有廣大於佛法僧者乎?有殊勝於佛法僧者乎?有圓滿於佛法僧者乎
?有深妙於佛法僧者乎?若洠в心芟噙^、能相等的,則不此皈命、更何所皈命乎!於
此如稍有一點徘徊撸б疲斨闶怯兴礈A帶不能捨,便是不能澈底的連生命都歸
託之。不以生命歸託則已,今既要連生命歸託之,則必須要歸託一確實可靠永久可靠
的。如審觀結果唯有佛法僧,最為確實永久可靠,則必要皈命三寶的必然之故,也便
可知了。
四、如何皈命三寶 審觀佛法僧之如實義,心中得其理會,心得與佛法僧之如實
義相應一致,此為皈命三寶之第一步。繼之以心心念念對佛法僧渴仰勝慕,要在自己
身心上將佛法僧實現,此為皈命三寶之第二步。正正確確覺得佛法僧是最真實的、最
親切的自己及自己的究竟安歇處,這幻命所持的浮世、浮世所根的幻命,但以信託擁
護佛法僧始有存在的意義價值。故雖致傷失生命、等棄敝屣,決不致搖動及擁護皈依
佛法僧的信託,此為皈命三寶之第三步。由是根深力固,歷無數生世直至圓滿佛果,
洠в幸粍x那頃不投契佛法僧的,則便是甚深甚深、無盡無盡、不可說不可說的皈命三
寶。
三 馬鳴大士造大乘起信論意趣因緣說
一、造論者有何願欲故造論乎 按之論偈,馬鳴大士之所由造此論者,蓋出於馬
鳴大士之四宏誓願也。偈云:為欲令眾生,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除疑捨邪執,即煩
惱無盡誓願斷也。起大乘正信,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佛種不斷故,即佛果無上誓願
成也。
二、何故造此論及此論文義如此先後相次乎 總而言之,諸佛菩薩之應化宣演,
無非為令一切有情眾,離一切苦惱得究竟安樂而已!不同人或天等異生之類,凡所造
作施為,皆雜染有為求世間名利恭敬之念也。馬鳴大士所以造此論之故,亦如此耳。
然此論宗趣,具在立義、解釋、修行信心之三分;其文義前後層次所以如此條貫者,
具如論文自明。
三、此論法義既皆具在佛所說經中何故須更造此論乎 以諸有情類根行性欲不同
,故能令其信受了解之法緣亦種種不一,此固非經非律而是論也。在佛現身說法時代
,拢茈H會,初不須律,況須論乎?嗣雖須律,猶不須論。蓋論由有人不信解佛所說
法者,乃須有論以為之分別解釋耳。在佛時聞法者既皆機智淳利,而說法者之色身心
智業用猶為殊勝,佛音圓遍,眾解俱超,信受奉行不涉疑執,故都不須乎論也。然馬
鳴之世,則非復佛時矣;雖亦有能懀约褐橇α私夥鹚f法者,然有需乎論者蓋多矣
。然所須乎論者,欲以為解說佛經也,則其所須者應在詳細開析之廣論,復何為要此
攝多義於少文之略論乎?要知一切法原來無真無妄、無迷無悟、無染無淨。以無悟故
妄動,以妄動故發生困難苦惱結果,轉至末世濁劫以困苦極重切故,反省迷源改向真
際之力亦深猛;非宏富玄勝之法義,不足以饜其心。然以迫切之故,復不能探眾經、
尋廣論以求信解,乃唯有攝多義於少文之略論,為最適當之需要耳。鳴乎!此馬鳴大
士之大悲勝義,正所以嘉惠今此末世濁劫之吾人者也!
四 摩訶衍一者法二者義說
論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唐譯則作
『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法』。此同因明論比量三支上之第一宗支,所謂前陳名『
有法』,後陳名『法』之式。有法者、但能任持自性,不能軌生物解;必能任持自性
及能軌生物解,始得謂之為法。故言之前陳者,皆未得謂之為法。然後陳能軌生他解
之法,固已為前陳中之所含有;且其所以能軌生他解者,還依此前陳而有;故此前陳
者雖未得謂之法,而卻得謂之有法。有法者,謂能有於法也。此論之立義分。原但立
『宗』,未出因喻。故唐譯蕅益裂網疏所立:眾生心即大乘體宗,真如相故因;眾生
心能示大乘體相用宗,生滅因緣相故因之二量,皆屬非是。此宗既但立宗,則唐譯有
法及法,似較梁譯一法二義為當。然細覈之,前陳有法與後陳法,二皆『宗體』之所
依事,未是所立『宗體』;故前陳為『自相』,後陳為『共相』。自相有於共相,共
相別於自相,連合發生之定義即謂之差別相。真能為軌範以發生他人之決定智解者,
唯在乎差別相,而自相共相則為此差別相之宗體之所依者耳。然則此中既在出宗體之
所依以建立宗體,不單是別出宗體之所依,而所重者尤在乎差別相之定義,故說為一
法二義。以法指宗之所依──前陳、後陳,以義指差別相之宗體,意尤較圓。
此立義分中但立宗未出因喻之式,圖如下:
心性不生不滅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因
性不生滅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一無二者即大乘體喻體
如不隨人心迷悟轉變之方位喻依
如來藏藏識心意意識有覺不覺有淨不淨能轉不覺令覺轉不淨令淨故因
有覺不覺有淨不淨能轉不覺令覺轉不淨令淨者能示大乘自體相用喻體
如人依方故迷悟方不迷喻依
雖為此說,今按論文意猶不然。原論主之意,大乘之大乃彰表詞,大乘之乘乃比
況詞。所彰表者、所比況者,究為何法乎?為指出所彰表所比況之法,故指出『眾生
心真如相及眾生心生滅因緣相』之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謂『一者法』者此也。雖
知大之所彰表者、乘之所比況者即為『眾生心真如相及眾生心生滅因緣相』之世間出
世間一切諸法,然猶未知何義故彰表為大,何義故比況為乘;由是乃依眾生心釋出三
種大義及二種乘義,所謂『二者義』者此也。故此中雖有立三支比量之第一『宗』支
之理,在論主則初未嘗以立比量之式而出之者。故比較二譯,自以梁譯一法一義之言
為尤善。
五 依一心有真如門生滅門各總攝一切法二不相離說
一、何謂一心 佛為眾生說法,就眾生以指心,故即謂之眾生之心。直從心以言
心,故又謂之一心:非二故謂之一,而其實非一非非一。故一心有『一切一心』及『
一一一心』之二義:一切一心、是一法界心即心真如體,所謂一真法界藏心是也。一
一一心、是遍在如來眾、菩薩眾、獨覺眾、聲聞眾之四眾,及遍在胎生、卵生、濕生
、化生之四生,乃即十法界眾生心是也。明此一心之義,則二門及二門不相離義亦可
知矣。
二、真如門生滅門何故依一心有?一心何故有真如門生滅門乎 門者義門,即依
法性所顯義相,能軌範生心、發解起行、從因致果者是也。一切法義皆不離心而有,
舉心即舉一切法義。真如即一切法義之平等本體;生滅即一切法義之差別現象;是故
真如、生滅皆依一心而有,是故一心有此真如、生滅二門。
三、真如生滅二門何故皆各總攝一切法乎 以此二門不相離故。真如即一切法之
實性故;生滅即一切法之共相故。一切法者,即是雜染法、清淨法,世間法、出世間
法等也。
四、真如生滅二門何故不相離乎 二皆依一心分別開示故,不離心故,故不相離
。譬如無變異之濕體,與有起滅之波浪相,皆依一水存現,不離水故,故不相離。依
唐譯曰『展轉不相離』者,一切生滅相皆依妄念有,妄念當體即真如性,此真如門中
二門展轉不相離也。妄境妄心從無明起,無明離真如無自體,真如離妄心無自相,此
生滅門中二門展轉不相離也。復以不相離故,二門皆各總攝乎一切法:謂生滅門不但
攝一切生滅法,且總攝一切真如法;真如門亦不但攝一切真如法,且總攝一切生滅法
。以真如即一心之全,如一心攝一切法盡故;生滅亦即一心之全,如一心攝一切法盡
故。
六 心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說
一、心真如是一法界法門體 舉要言之,諸法本來唯是一心,是一法界體義。言
真如亦無真如相,無說無念,隨順得入,是一法界法門體義。今舉論文以分證之:從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起,至『但隨妄念不可得故』止,正明一法界體。法界者,是
諸法本元義。從『言真如者』起,至『名為得入』止,明一法界之法門體。法門者,
是可由之生解起行義。『心性不生不滅』,示圓成實性以直指一法界體也。『一切諸
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就遍計執性所執境,本來畢竟
空寂以顯一法界體也。從『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至『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就依他起性一切法,離遍計執、即圓成實,以明一法界體也。『言真如者』至『
故名為真如』,持性生解之法也。『問曰』以至『名為得入』,從行致果之門也。
二、真如相是大總相法門體 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
,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即是大總相體。皆絕待無外謂之大,皆統攝無遺謂之
總,依言說分別其義謂之相;究竟顯實有自體故,謂之大總相體。『所言空者』至『
唯證相應故』,此即顯大總相法門體之義者。於一依他起性心上,用遮門以空遍計執
之妄,用表門以示圓成實之真。又復即遮而表,即表而遮,遮表俱彰,表遮同絕,可
見立言之巧!
三、心真如相 舉要言之,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耳!
七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說
一、何故不云依真如故有生滅心而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耶 名無取實之功,實
無守名之德,固矣。然而隨義立名,亦復各有攸當;名各有當,義乃可解。故真如,
所以名一切法一相無相、一性無性、離相離性之平等本體者。如來藏,所以名一切法
耄Ш陔s染依他起相中之清淨自體相者。生滅心,所以名一切法生滅及生滅因緣與生
滅相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