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現通下化,修智上求。諸異生類皆可修習出世法門而得解脫,或復善趣而行惡業,
或復惡趣而發善行,升沉流轉遍於三有。諸人畜等,亦能不捨現異熟果修得空天、色
天禪定,得五神通。即在自類,隨其學行賢與不肖,苦樂智愚現攝受事亦可改轉,此
在有漏法界人之力用為最大也。如人勤巧則臻富貴,博施濟眾則皆愛戴,姿雎暴嫚則
嬰刑戮,淫湎铮畡t得病天,此皆非夙業所報成者也。然而菩薩未能全作佛事,羅漢
終不更行淫欲,畜生不能全效人事,牛不能飛,魚不能巢,人亦莫解鶯啼燕語,各有
自性分定,故非無自性性。上緣起法界竟。
云何非緣起法界?非因非果,無名無為,不可思量,不可言說,即一切法離一切
相,皆依此起起皆非此,是諸佛法性身,亦是眾生心根本性,為令眾生雖念離念而得
隨順,故立言詮種種抉擇,對彼緣起有為法界,否則眾人無由悟入,其實即是非安立
諦一真法界。今既有義可說,有智可證,有為無為其性各異,有說有證,隨物溕睿?br /> 取言逐思恐生執滯,是故別於非安立諦。上自性性法界竟。
云何無自性性法界?則以諸法空無自性,一一相待,一一無待,即一切法,妙一
切法。平等不礙差別,是故常究竟常非究竟,常具德常不具德,乃至常自性性常無自
性性,常安立諦常非安立諦。差別不障平等,是故有說有證與無說無證平等而安立諦
非安立諦圓融;清淨功德與雜染惑業平等,是故漏無漏圓融,純惡業與不動業圓融,
是故無間獄與三禪天平等。如是轉輾乃至圓融平等與不圓融平等亦圓融,而自性性與
無自性性亦無不平等。一具一,一具一切,一切具一,一切具一切;一入一,一入一
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常具、常入,無具、無入;無一、無一切,無一一、無
一切一切,常一一、常一切一切,常一常一切;一一各位,一一交徹,重重相攝無遺
,重重相涉無盡:演說莫窮,恐繁且止。天台之圓中三諦觀最契應此;專明果德,則
賢首之一真無障礙法界智;佛地經之四智清淨法界,義亦符順。上安立諦法界竟。
云何非安立諦?00000。(見海刊一卷十期)
眾生法
──十三年八月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講──
一切法不外佛法、心法、眾生法,故可以佛法、心法、眾生法概括一切。惟佛法
太高妙,心法亦太深細,今且說最顯著之眾生法。既曰眾生法,吾人亦眾生之一,是
以說眾生法、當前即是,不用懸想推測。吾人即一眾生,故且就人言人,就人法以解
此眾生法。實則、眾生法是普遍的,人類乃眾生之一類。說法者人,聽法者亦人,故
今說眾生法時,特就人以闡明之。眾生二字、無人不知之,今且解釋眾生名辭。
眾生者何?生者、生物,或稱自發活動力之物;非植物,非礦物。宇宙之間,生
物甚繁:人也,畜也,蜎飛蠕動也,胎卵濕化也,不勝浚浮=詾橛猩鷾缰铮?br /> 甚多甚多,是以謂之眾生;此一義也。惟依佛典說,則不止此義,蓋於無始以來生死
觀察之,所謂從無始以來,經歷生生死死,不知凡幾,是以曾經眾多生死者,謂之眾
生。無論前生為天、人、畜生,凡在三界、六道、九有、以輪迴者,皆是。故於時間
上言之,亦即曾經眾多生死者謂之眾生;此第二義也。第三義者:眾生者,不但一類
,不但以前,即如一人或一畜,其當體本身,即一眾生。何以故?眾者、眾多之法,
生者、由眾多之法和合而生;如吾人身體由四大眾多之法和合而生,不但指肉體,且
指心臁饔媚苤X,能思想,所謂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和合而成。是故謂之
眾生,不但指人,且指宇宙間所有一切生性之臁环矠樗拇蟆⑽逄N之法和合而生者,
皆謂之眾生也。依廣義言之,草木亦屬生物,依眾多法和合而言,亦可謂之眾生;惟
佛典言有情眾生,僅指有自發活動力者而言。普度者,即度此有情眾生也。
今就此名義以推究之:且就本人而言,人人有本人,本人即眾生。言眾生法究為
何物?為何性伲科溥w變云何?其體相作用云何?明晰之,解說之,即言明眾生法也
。慎勿聞眾生法,即以為非佛法,非心法;須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明眾生法
,即可成佛;欲明眾生法,無勞他求,但從自身研究即可。漳苊鞅娚ǎ瑒t一切法
無非佛法矣;漳軐⒈娚鷮嵪嗝靼祝纯芍鹬畬嵪啵嗉纯芍闹畬嵪唷?br /> 眾生之所迷,如人之迷於方向然:譬如有人行於曠野,方向不辨,前途茫茫,莫
知所屆!他人有識方向者,即知何處。其實、明方向人即明迷人之所迷者,迷方向人
亦即迷明人之所明者;迷與明一轉移間耳。是以能將眾生法明到極處,即是成佛。
人究為何耶?此為最切要者。人既眾生之一,如能明白人生觀,即可明白眾生法
。姑就人而言:人人當體即是一眾生,所謂我是某人,即有我相。平日所稱為我者,
究竟何所指?不得不研究之。禪宗教人參念佛是誰?修淨土者念佛,念佛是誰?铮?br /> 等事又都是誰?自吾人之眼、耳、鼻、舌等一一觀之,眼自為眼,耳自為耳,無一可
言是我;除此之外,又無何物可指為我!又如心、肝、血、茫雀饔凶饔茫圆豢芍?br /> 以為我。化學家謂人身由十餘原伲瑒t亦無物可指為我。依佛法言,人身由四大
合成,筋骨等是地大,堅固相也;血液等是水大,流伲玻粴庀⑹秋L大;內熱是火大
。分析之,或地、或水、或火、或風,如此孰為我者!故知只有四大,并無此身,將
指何為我?如一切是我,則山河大地應皆是我!既皆非我,即無是我;我既無有,究
竟念佛是誰?一切動作是誰?於此、或有謂:此血肉體固屬非我,惟能感覺苦樂者、
始為我。但仔細觀之,例如苦、樂、憂、喜之感覺領受者,若指為我,試問苦是我乎
?樂是我乎?由此以觀,苦、樂受中亦無我之可得也。若謂能思想者為我,則此分別
之思想,并不長久,有時或有想,有時或無想,有時想此,有時想彼,果以何為我者
?或謂能造業受報者為我,但造善造惡,將以造善為我乎?將以造惡為我乎?說一是
我不可,說多是我亦不可。或謂為無分別心,則安能知其或為我,或非我?其意蓋謂
能分別之心是我也;但分別明了之知識豈常有者!如吾人睡眠之時,尚有分別乎?此
時既無分別,安得謂之為我?況分別心者,今日以此為是,明日或以此為非,又安能
以此為我乎?是故以上皆無我也。然則念佛是誰,竟不可得;铮适钦l,竟不可得;
亦惟有念佛則念佛,铮蕜t铮识?br />
眾生法就人而言,實無我可得,不過四大假合、五蘊幻現耳。四大、五蘊積聚以
幻現此假象,因業力和合連續而成此數十年之人身,所謂我、人、眾生、壽者相,不
過虛幻假有,本無有實之一期幻像耳。從五蘊中之行蘊,將五蘊聚集相續和合而成壽
命之相,杖缃浽疲骸阂磺杏袨榉ǎ鐗艋门萦啊弧Iw眾緣所生,生無自相,不過假
立此名以為我耳。此四大、五蘊之集合,剎那剎那展轉拒攝,生滅不定,如江中之流
水,掬後之水已非前水,無有定體定相可得;是故四大、五蘊之中,皆無我可得。由
此須知一切眾生,如夢如幻,現在如此,以前以後亦復如此;無始無始,未來未來,
亦莫不如此也!
當相如幻,如幻本空,本空無實,一切眾生當體實相,即如幻如化者,並非將一
切眾生滅卻,始謂之空。蓋因如幻如化謂之空,空即如幻如化,能達此、即是空觀;
即空而如幻如化,即是假觀;空不離假,假不離空,即空即假,非空非假,即是中觀
。眾生如是,一切法亦復如是,佛亦如是。是以能通達眾生法,即通達一切法。是以
禪宗教人參究明白本來面目,即明白清淨本來真實之體相;能大體明白、即為祖師,
能徹底明白、即為佛。故能悟眾生法,即為佛矣。
前云:眾生者,無始以來曾經眾多生死而來之謂。由此生一問睿瓷鷱暮蝸恚?br /> 死向何去?從此處研究,正有道理。如僅為父母所生而來,死與草木同腐,則人生之
價值又安在?或云唯是自心;但自心果屬何物?楞嚴經佛問阿難:心在何處?繼言:
非在內,非在外,非在中間。於此、須知經云十二因緣,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樱|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
緣老死憂悲苦惱。此十二因緣,為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生死束俊啞S执肆?br /> 之身,從無明、愛、取而來;楞伽經云:『無明以為父,貪愛以為母』。無明、愛、
取者,即吾人於事理無明而生顛倒也;無明若滅,即得大涅槃。而大乘即得大智大悲
,普度眾生,雖自了生死,而常在生死海中度生不已。
又、前云:眾生者,謂多生物之類。於此又生一問睿镏愂霝槠湫裕縿t一
切眾生皆無定性,惟佛一成不變而有定性;蓋佛永斷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而有一定
之性。故一切眾生畢竟皆須成佛;譬如百川爭流,不流至海不息也。一切眾生固皆以
佛性為性,實則一切眾生皆佛。能見一切眾生,一切萬法,有情無情皆無自性,唯以
佛性為性,始可得其究竟;故人人須發成佛之心。
現今念阿彌陀佛者甚多,須知能念者即是佛,阿彌陀即我等具足之佛性已顯現而
成者。我等即以此為標準而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即念念攝受,他日生極樂國,即親證
本性圓滿光明之阿彌陀佛。(孫志鈞記) (見海刊五卷九期)
略釋對於佛教──畢竟空──之疑義
世有欲維持世道人心,而施行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苦趣之說,冀人心之悔罪修福
止惡行善者。逮研究而得其結論,則一切皆空;不惟家國身世之種種事物胥無存在之
價值,且並其三世流轉、六趣輪迴之命根我體而亦空之;更進取空間、時間、因相、
果相,以至若行、若心之一切伲Α⒗硇灾驹M空之,以成所謂畢竟空義。然則
誰造其因?誰受其果?誰畏其苦?誰求其樂?抑又孰為三世?孰為六趣?孰為流轉?
孰為輪迴?孰為因果苦樂、罪福善惡?孰為造受、畏求、悔修、止行乎?遂疑施行佛
教之終局,將使人人皆肆無忌憚,敢於犯罪,敢於攖苦,脫然無復能制!世道人心,
益失其維持之術!因此、對於佛教回遹迷惑而不能深發信心者。今釋其義,略分四門
:
一、四乘門 佛圓覺心,圓合群類,應機說法,因人施教,導以正路,咭源蠡?br /> ,始各得達其所欲達之地。今取而離合參互之,別為四乘:一、人天乘,對於世間未
有超俗善根而未能入超俗法門之普通眾生,依生滅相續之無常法,示取捨不息之有情
我,明善惡輕重之業因,陳苦樂升沉之果報。由上中下三品惡業,得幽囚、餓鬼、畜
生三途之苦報;造上中下三品善因,獲神、人、天、三道樂果;使知果必由因,業須
招報。然業緣有離合,故果熟有遲速,有現世報,有後後百千萬世報,有隔世報,有
前世因,有現世因,有前前百千萬世因;雖有遲速,因果無爽,雖有離合,業報不失
。由避苦趨樂而慕果修因,由懼報慎業而拒惡崇善,俾希望乎樂果,漸損減乎惡業,
今恐怖乎惡報,漸增益乎善因。依此人天乘法,可使下不退失人道,上能進至欲界諸
天,挈孔、墨、耶、回、之宏綱,去其邪謬,持其真當,保傅天人,無逾是矣!二、
天仙乘,對於世間未有出世善根而未能入出世法門之超俗眾生,厭動欣境,厭外欣內
,厭粗欣妙,厭欲欣淨,厭合欣離,厭礙欣通,使依禪定而得脫欲界煩動憂苦之業果
,遐登色界、無色界天;挈婆羅門教、道教、最高諸派之宏綱,去其邪謬,持其真當
,斯其選矣;而非多欲多求之眾生所能逮知也。三、拢娉耍瑢妒篱g有出世善根而
速求自度之眾生,使悟生空,斷除取蘊,敚撊尾幌⒅星槲遥瑨仐壣鷾缦嗬m之無
常法,成出世之小拢C擇滅之偏真。此唯佛教有之,非其餘之宗教哲學所能有,亦
非有愛之眾生所能知也。四、圓妙乘,對於世出世間具如來種性之眾生,令悟物我俱
空,而圓顯一真心無邊臁拢鹕^待而妙興十法界如幻神用。此則並包兼容前三乘
而瘢銎渖希乔叭吮娚苤病?br /> 疑者欲依佛教三世因果、六趣苦樂之法,明民以德,導俗以善,亦上植其仰信之
心於出世之三乘,歸依三尊而蒸化以人天乘法,持五戒、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