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心於出世之三乘,歸依三尊而蒸化以人天乘法,持五戒、行十善焉耳。過此以往,雖
天仙乘亦雙棄欲界人天之善惡苦樂業果,況出世之乘乎?然進入乎此者,所謂法尚應
捨,何況非法?且捨欲界善法,況更行欲界惡法哉?猶之為保眼珠,且不肯稍以寶貴
之金屑滲入,況令麤劣之瓦担p害乎?蓋欲界所謂善惡苦樂者,進至乎天仙乘,已屬
惡固是惡,善亦是惡,苦固是苦,樂亦是苦。然在人天乘中,固不妨其善惡苦樂之決
定不易也。猶之各種科學上所定之原理,一入哲學,則失其原理之統一而降為非原理
,更有其較高之原理以為原理;然在各科學中,固不妨其自為決定不易之原理也。世
之學者,既不以哲學能失科學之原理而廢科學,亦不以科學未得哲學之原理而廢科學
,復何疑乎信仰佛教而實施佛教人天乘法哉?亦必須仰信乎佛教,乃能上不失真,下
有益乎生民耳。
二、三性門 云何三性?一者、遍計執性,二者、依他起性,三者、圓成實性。
世間眾生妄想執著,甚深甚重,未能直令卒解頓證如來智慧德相。是故初依依他起性
,即一切因緣所生法,而有假名假相如幻如夢之功用者,順此依他起而令畏下墮之苦
,求上昇之樂,轉惡成善,故有人天乘法。逆此依他起性,而令捨苦本之有,證樂性
之空,轉染成淨,故有拢娉朔ā,F世來世自界他界惟有利益,樂者為善,反是為惡
;善惡雜糅為染,純善無惡為淨;此拢娉斯靡詿o惡為淨,猶未能圓滿純善也。次依
遍計執性,乃說一切我法本來畢竟空寂。蓋遍計執性,依依他起性而執種種我法,為
實、為常、為無、為斷,皆是識心虛妄分別,但有邪信,俱摺X;故與通盤打破,
徹底掀翻,令不得一法以依據住著,乃圓顯無依無住之真性體也。此多分為解除天仙
乘、拢娉酥畧炭‘而說者,故於人天乘之隨順依他起性而施設者,不相妨也。次依圓
成實性,融前二性,兼說三性;謂遍計執性之本空,即依他起性之如幻。非本空必定
是常,唯本空故是以輪迴流轉、解脫進化之業因果報、善惡染淨、皆如幻夢;非如幻
必定是實,唯如幻故是以生住異滅離相無相之幽顯、人天、凡拢⑸饛谋究占拧H?br /> 幻故,一性無性而無不成就;本空故,一相無相而無不圓常。此本空如幻法所依之無
所依體,即真實之性,此真實性本來真實,故本空如幻,亦本來空如幻,而無不圓常
成就真實也。無不圓常或成就真實,故本空如幻之三世因果、六趣苦樂、亦無不圓常
成就真實者,豈因本空如幻而致人心蕩然無所制哉?正以本空如幻,可勇猛精進自由
,除惡興善、轉染成淨耳。
三、二諦門 二諦者何?一者、世俗假諦,二者、真勝義諦。從世俗假相而觀之
,從地獄法界以至佛法界,具足種種苦樂、善惡、罪福、染淨之差別相;從色、聲、
香、味、樱⒎ㄒ灾翢o為真如法,具足種種性、相、體、力、因、緣、作用之差別相
。佛拢塘克彾ㄕ撸仓T世俗假相,無不如實如是;故為示世俗假相最罩B之理。
從真勝義性而觀之,一切法界平等平等,一切諸法平等平等,一切差別平等平等;一
相無相,一性無性,一一不可思議,一一常寂滅相;亦不可說之為平等,乃真平等,
亦不可說之為真勝義性,乃為真勝義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圓覺拢侵H證,
亦復證無證相。然法界諸法皆依之而有種種差別之義,故名真勝義性。
此之二諦,恆不可離,說之為二,實非二物;非可相離而不使離,實不可離故不
相離。離真勝義諦不能有世俗假諦,猶之離空間不能有物象也;故龍樹曰:『以有空
義故,一切法得成』。離世俗假諦無由顯真勝義諦,由之離物象不能顯空間也;故護
法曰:『即唯識性說為真如』;離唯識別為真如性。然則說三世因果、六趣苦樂,真
說一切法本來畢竟空寂,匪獨不相妨礙,抑亦相眨拖喑删驼咭病@献右嘣唬骸喝?br /> 輻以為車,當其無,有車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夫然,世有欲用佛教人天
乘法以明民導俗者,則正須深契乎一切法本來畢竟空寂之真勝義諦,乃能用法而不為
法用耳。
四、一實門 法界諸法,一一實相,隨拈一法皆為法界;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圓融絕待,無欠無餘。今有一小芥子於此,說之為地、水、火、風四大所合成,自類
芥種所生,色塵、樱鼔m、及空間形式、時間形式、因果形式所範型,故亦能為芥種而
生芥子,亦能化還地、水、火、風四大,故能占若干之空間與若干之時間,亦能得有
人類及一切物取於芥子之種種功用,此皆決定無虛謬者,故是實相。然此芥子若離前
列諸法,別無芥子自體相用,而四大及色塵等皆周遍宇宙萬有,無從分割一畛域以專
為芥子一名之所詮義。且推此芥子之因於四大、芥種,如展轉上推乎四大、芥種,則
無第一真因可得;如是以無第一因可得故,無邊際可立義界故,無實在之自體性故,
說之為本來畢竟空寂,亦決定無虛謬,故亦實相。一切法皆識心分別而現,其體皆妙
真如覺性,故此芥子亦是識心分別而現,其體唯妙真如覺性,亦決定無虛謬,故亦實
相。一實相即此一芥子,一芥子即是一實相,若明唯此一實相者,則一一法皆一實相
,皆因緣生,決定因果不昧,業報無爽,本來空寂,唯有假名,其體真為妙真如性覺
也。實相如是,甯以本來空寂遂撥無因果業報哉?唯學者深自研究之,自能深達罪福
相即諸法實相,幸毋以世智聰明自障也。
夫本來畢竟空寂者,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心未嘗作,是以本來空寂,法生
還滅,是以畢竟空寂。無執何作?有作必執!悟本來空寂必無作,有作即迷本來空寂
,悟畢竟空寂必無執,有執即迷畢竟空寂。故迷本來畢竟空寂,乃執心而作業,今既
縱心為惡,惡業現有,惡報當有,從惡增苦,從苦增惡,業果相續,既無息心之日,
甯有報盡之期?既失本來,甯有畢竟?夫何能空寂哉!夫何能空寂哉!烏乎!諸義甚
深甚深!知之不真,轉成邪見!楞伽經謂之惡取空,大佛頂經謂之謬解法空,永嘉謂
之『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佛法種種呵斥虛無斷滅之見,而說人天乘
輪迴六趣之因果,流轉三世之業報,奈何惡取空邪見,謬解甚深空義,謂學佛法將令
人心縱恣為惡而無所忌憚哉?不速懺悔,則謗法之罪報必不免矣。哀哉!眾生深可憐
憫,出有入空,逃水投火!(見覺社叢書第一期)
一相定無得觀總持曼殊般若義
古德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訓。然此不曰:萬法歸一,一歸無處,正以申
其一相之妙定,啟其無得之正觀也。萬法盡歸於無,固矣;但滯無成有,一昧於無事
甲裏討生活,則將墮枯木禪豁達空等種種流弊。故巧設方便,而曰一歸何處,俾行人
於色心雙捨、我法俱空之際,仍令活潑潑地圓觀妙行,得永嘉惺寂之旨,飲曼殊波若
之真實甘露,而可垂範於天下後世焉。或有大乘行人,精研教典,對此蘊處界、根塵
諸法,原謂撈摝水底,月竟無有!何以故?緣起諸法,悉無自性故。如是十方三世拢?br /> 凡法界一切所具之相,莫不洞曉空寂,了悟本來,乃遽謂真理已契,所作已辦,而觀
行不務,理亦虛明,久之久之,卒成頑定。故永嘉大士於窮究般若真智之後,且以照
而常寂之一相定易明,寂而常照之無得觀難曉,力策行人,須惺過於寂,勿使寂奪乎
惺,其下手處宜然。迨後功夫純熟,寂照雙圓,則惺而常寂,寂而常惺,亦盡脫二者
之範圍,寧容少許法塵,有所維繫於其間哉?蓋必也觀一相之定,了無所得,斯無所
粘俊S魅缧新罚橹_點,將由之而趨向目的之地;觀為放步處,乃由之而目的
地漸到。若滯而不行,寧非定為之咎,致前途無有順適之望!故須定觀雙哽兑恍囊?br /> 。曼殊為過去七佛之師,佛之智慧,悉皆具足,故般若會上,與文佛唱和其間,獨以
一相定無得觀澈底開示,教令眾生明生空兼明法空,生法雙空,既歸一相者,可即此
而定矣;勒轉頭來,佛更言若菩薩摩訶薩不見法界種種差別及一相者,疾證無上正等
菩提。連此一相,了無所滯,如是即一相定,即無得觀。非一相定外別有無得觀,無
得觀外別有一相定;非凡夫知見外別有佛知見,佛知見外別有凡夫見;得經言疾速獲
證知旨焉。
抑又有一說,修淨業人,念佛至一心淨界,是屬一相定,至一心不亂時際,不念
而念,念而無念,念無得念,無得無念,一句阿彌陀佛任咄瞥觯l為能念?又誰為
所念?誰為阿彌陀佛?又誰為非阿彌陀佛?人我眾生拢仓T相,毫不費力,盡消融於
一串牟尼珠上,粉碎糜融,打成一片,更何論聲之聚散,與佛之多寡?能念所念,念
念空寂,亦念念妙圓。即觀而定,阿彌陀佛慈容可掬端坐莊嚴於蓮臺之間,開目閤目
,便皆見之。即定而觀,阿彌陀佛性同空寂,微念不可著,片辭無容執,而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依然存在於我清淨妙觀之中,不捨我之哀願,而廣為攝受。不特此也,
彌陀願力無窮,度人亦無量,將使十法界一切有情,盡轉入於大誓海際,廣為之度脫
。曼殊大士,特觀音、勢至之類耳,發願往生,首提其綱,後學宗仰,多遵其式。然
則斯經也,殆佛親宣之念佛法門歟!抑曼殊親證之念境佛界歟!參以大乘起信論別說
,注重於念佛方便,普為利導,獲歸安養,益信乎此曼殊般若波羅密經,兆銥樾逌Q
業者之導師,而示後世以禪淨融通之良範焉。(程拢τ洠ㄒ娛澜绶鸾叹邮苛挚?br /> 一期)
(附裕В┳浴喝摪闳糁v要』中別出。
倒果覺之下化起因行之上求
──二十二年八月在彛酱罅稚徤缰v──
一 證境與說法
二 境法與行法
三 法界緣起
四 信行思修
大林蓮社今日開歡迎戴季陶先生演講會,我本是來參加歡迎的;乃各位乘此時機
,要我說法。在佛法上之所謂法,本是不用說,不可說的,因為宇宙萬有以及眾生本
來面目現現成成的,都叫作法;就是各人的本身,也就是法。所以揚手舒目,法法現
成,還有甚麼可說的呢?
一 證境與說法
佛所證得的,也不過將自己的智慧,觀察明了此宇宙萬有本來面目的清淨真相,
原是如此如此,而於此宇宙萬有的本來面目,畢竟不增一毫,不減一毫。
但是此法界真相,非到佛之拢蔷辰纾荒苷橛X知;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盡知
。眾生為無明妄想煩惱覆蔽,不自證得;雖不證得,而法界本來面目,還是清淨無所
損減,故曰:『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不過、未經佛證得開示之先,此法界真實性
相,不能顯其功德妙用。如科學家發明地心吸力,而此地心吸力,並不是發明家所創
造、所增益,而是固有現成的理性;不過未經發明家之發明,就不能哂玫娇茖W上顯
其效用。佛之證得法界真實性相,亦復如是;必須仗佛證知,乃得其用。所以佛學,
可以說是慧學,因為是要懀鱾€心中開發光明、智慧,以體驗觀察法界真實性相故。
佛將自己所覺悟證到的,以自覺覺他,以先覺覺後覺,乃因之而有教法。但此教
法,只是方便施設。如過渡者,雖藉舟航,既到彼岸,還應捨舟。故經云:『知我說
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此說來,說法亦如地心吸力者用語言文字
示人以地心功用;又如舟航之渡人到達彼岸,對于未知未到者,仍為過程中必不可少
者也。
二 境法與行法
佛所說的法,約分為二:一、是境法,二、是行法。
所謂境:即佛智所證清淨本然之拢场7卜驗闊o明煩惱所蔽,不見宇宙萬有真相
,正如醉酒者、寐夢者,迷執昏亂。故佛宣說境法,使眾生亦能依稀彷彿,知有佛境
可證。譬如未到彛秸撸局哉障嗬L圖,使未到者亦得知其大概。
所謂行:即佛所說六度萬行,戒、定、慧等修行方法,可為知有拢持卜颍?br /> 舟航之濟度。誰是方便設施,亦係示人以必由之途徑也。譬如示人以到彛街緩剑?br /> 何處乘船,何處搭車,何處坐轎,令未來此者,亦可依之而行,以直達彛健7鹬?br /> 人,亦復如是;將自己親證拢持椒ǎ瑥V為詳說,使聞者如法行持,得證拢场?br /> 佛以方便善巧,宣說境與行的真相和妙用,是謂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也
。現在能說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