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修,三諦次第而照,三惑次第而斷,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異,分分不同,進不如圓
教之圓融,故謂之別。蓋貶辭也。
然別教以修不思議假觀,破界內外塵沙惑為主,故其觀四諦境,各各有無量相。
苦不但生老病死,集不但貪瞋癡等,滅不但遠離空寂,道不但三十七品。眾生無邊,
有一小眾生未度者,即是自性之煩惑。法門無盡,有一毛頭法未明者,即是佛道之障
礙。故其根性之猛利,器宇之宏偉,悲智之兼大,力行之精進,善能分別一切法相,
應眾生機演無量義,雅非藏、通二教之三乘眾生所堪比擬。則名之為別,又褒德之稱
耳。
抑此教初地與圓教初住齊位,同破一品無明,同證一分法身,同能分身百界八相
成佛。唯圓教始乎圓融,終乎究竟;別教始既未能圓融,終亦祇破十二品無明,與圓
教二行齊位,未克究竟法身耳。其同觀中道,同一大乘,無聲聞、緣覺之徒,不滯化
城,遙歸寶渚,固未嘗有異焉。
抑究而言之,藏、通二教祇破二乘。其大乘菩薩,實則皆別、圓之因人耳。故三
祇行因,百劫修相,成藏教劣應身佛,及通教勝應身佛者,非別教地上菩薩,即圓教
住上菩薩,而藏通二教畢竟無成佛義矣。別教所以永殊藏、通者,其在此乎。
4 圓教
圓教之為教,法圓、人圓、事圓、物圓、性圓、理圓、修圓、證圓。住、行、向
、地,位位法身。色、聲、香、味,塵塵中道。三惑一念中斷,三智一念中得。三觀
唯一心,故無不即空即假即中也。三諦唯一境,故無不即真即俗即中也,惡道與善道
平等,魔界與法界平等,煩惱與般若平等,解脫與生死平等,法性與無明平等,貪染
與廉潔平等,慈忍與瞋恚平等,定慧與昏亂平等,四榮與四枯平等,有情與無情平等
,微塵與虛空平等,剎那與永劫平等,平等與不平等平等,不平等與不平等平等;無
相無不相,無緣無不緣,無作無不作,無得無不得:要之、莫非絕待也,莫非平等也
,莫非相融相即也,莫非相攝相入也。故圓之為義,含有圓絕、圓融、圓頓、圓成之
多義。
夫圓教本末一如,始終一貫,固矣。然不妨論有六即,即即皆佛。故六而常即,
即不異六;即而常六,六還同即。非如是,不足以成圓融與不圓融無不圓融之大圓融
也。圓教之理佛,即吾人現前介爾一念,佛然、眾生然,心然、法界然,即空即假即
中之圓明妙心也。名字佛知此,觀行佛照此,相似佛順此,分證佛入此,究竟佛盡此
。一知一切知,無照、無順、無入、無盡、無不知。乃至一盡一切盡,無入無順無照
無知無不盡。於是乎萬善乃皆於無所成中熾然成就,萬惡亦皆於無可滅中蕩然滅絕。
極三身,圓四智,究竟菩提,歸無所得。
此教行人,從名字佛悟即究竟,故其一舉手、一投足之境界,已非別教初地前之
人所能測度,況通教藏教之人乎!況三界六道之博地凡夫乎!又據此教以望別教之妙
覺,尚非究竟,況藏、通二教之佛乎!況聲聞、辟支乎!橫綜四教,豎窮十界,唯圓
教妙覺果位為永斷無明,究竟德性,更無可上之佛道,餘皆未能全出無明之區宇者也
。斯所以善學佛者,總不得少為足,生下劣心,而必以圓教之無上正等正覺為歸墟為
止境也。臁鹱樱刹粍栽眨?br /> 三 結論
猗歟偉哉!厥維我佛之說法也乎!雖紛糾繁賾,井然有條而不紊;雖奇駁宏誕,
卓然精純而不雜;雖恢廓空疏,軋然盛水而不漏。等一毫於十虛,極廣大而不為淫;
藏須彌於芥子,盡精微而不為隘。輝乎其炳炳焉,麗乎其郁郁焉,湛乎其淵淵焉,謷
乎其巍巍焉,曠乎其堂堂焉,洵不可得而思議者也!雖然、佛法有宗,宗唯三諦。三
諦者,真諦、俗諦、中諦也。中諦統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真諦泯一切法。此三諦
理,物物然,塵塵然,法法然,心心然。故吾人介爾一念,莫不具之。能如是悟、如
是觀、如是行、如是證,即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合乎圓教之圓中法性。所謂唯此
一事實,其他皆非真也。
但眾生無明力強,障道業重,迷倒云久,靡由覺悟。或習於善,或習於惡,或滯
於空,或執於有,或執自然,或鶩因緣,或膠常見,或铡當鄿纭V杖A而結空果,不
知華生於眼眚;對夢境而馳夢想,不知境現於魂撸АS星楦兄躺酰笥X憫之彌切,
於是邿o緣慈,垂同體悲,入方便智,現神通身。或依俗俗諦故,示五戒、十善之因
,談十惡五逆之果,盡乎九有、四生之域,不出六道、七趣之途。或依俗真諦故,說
苦、空、無常、無我之法,俾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先除見思之麤垢,脫離分段
之幻埽鴷褐购蹩占胖恰;蛞勒嬲嬷B故,說無生無滅無住無為之法,令體之者
,中根從空出假,上根因假會中,下根株守乎寂。或依漸真漸俗漸中諦故,說一切眾
生皆有佛性,但無始煩惱不能頓除,使仰中道次第證入,分破無明、分證法身。此皆
佛陀應眾生機,廣施權巧,萬不獲已之苦衷也。
夫真如界內不立纖塵,佛事門中非離一法。眾生無邊故世界無邊,緣起無盡故佛
法無盡,夫豈言語所能殫述,文筆所能罄宣哉!故佛嘗以指甲取少許土,顧諸弟子曰
:佛法無量,不可稱言,所說者猶指甲上之土耳,其未說者譬如大地。以故善學佛者
,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從天然界、進化界、種種學問、
種種藝術發明真理,裨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布施佛法。終不以佛所未說而自畫,
佛所已說而自泥,埋洠Ъ红‘,人云亦云。抑佛之說法,圓滿周足,實無乎不具。世謂
『人間好語佛說盡』者,殆非諛辭也。以吾人不善求之,故橫生畛域,殊未知佛界、
眾生界,一如無二如耳。故古德之分判教觀,翊贊佛化,不獨未始於佛說有所增益,
且祇得大海中之一波而已。著者茲之所述,蓋又一波中之一波耳。然而樱ú瘢|
水水濕,一波之性不異瀛渤,言雖數千,其義既非此世界眾生卒然所能窮矣。神而明
之,存乎其人,不以一波自囿,從之而深究焉,則法海汪洋固未嘗外乎是也。
烏虖魂魂迷都,芸芸萬涂!以升以沉,載馳載驅!智愚強弱,佛性同枯!法雨
滂沱,盍其來蘇!(見佛教月報初二期)
天台四教義與中國佛學
──三十一年下學期在漢藏教理院講──
中國最流行而又最普遍的佛法,有台、賢、禪、淨四派。這四派是中國一向所特
重的,所以過去在武昌佛學院等處,都曾講過天台四教儀和賢首五教儀。中國自宋明
以來,凡講教義者,都是講的天台和賢首;多年耄дd的唯識、中觀、俱舍等宗,至最
近幾十年才興盛起來。然而近來一般人對天台、賢首似乎又疏遠了!故現在又來親講
天台四教儀,將來還要講賢首五教儀,因為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應當把它好好的研
究發揚光大。至於禪、淨二宗,如本院現在講的楞嚴經,可以明禪宗。彌陀、彌勒上
生經,可以明淨土宗。
關於天台的教義,除了四教儀外,還有四教義,天台八教大意和教觀綱宗等書。
四教儀有它的長處,如有些名相在教觀綱宗裏面洠в校@裏卻說得很詳細;四教義
裏有些文很廣泛,而這裏卻很簡要。
天台四教儀的『儀』字,是儀式的意思。因為天台有四教四儀,合即所謂八教。
賢首宗也摹仿天台而造五教儀,可見儀又不可作四儀解,所以是儀軌義,就是闡明天
台判攝教理的一定儀軌。
天台、是山名,在現在的浙江。中國古時的習慣,凡是對尊重的人,都不直接稱
他的名、字,叫做避諱。佛教史上如曹溪六祖、洞山禪師等,都是由山得名的;天台
大師亦爾。他的原名智顗,隋煬帝見他的智慧高深,故又稱他為智者。他是湖北人,
初曾宏化於湖北玉泉寺和南京的瓦官寺,然住得最久而宏揚最盛的地方,則為天台山
。天台山可以說是他的根本道場,所以平常稱他為天台大師。天台宗,就是指智者大
師在天台山所創立的教義。
這裏還要講明的,就是智者大師若直接傳承於印度的龍樹,則為天台第四祖;但
以中國北齊慧文大師算起,則為第三代。但天台宗為什麼不以初祖而立宗名呢?這與
中國佛教史有極大的關係。
中國佛教特重於禪觀。初期傳入之佛教,經典雖有法華、般若等的翻譯,但初譯
過來的阿毗曇心及毗婆沙論等,裏面都有專門講禪定的。故中國佛教之初期,有所謂
毗曇宗,有專門的禪師、禪經等。至道安法師時、仍然如是,不過、這時已有彌勒上
生經的翻譯了,所以道安修兜率淨土。至慧遠法師之淨土法門,亦為當時至高的禪觀
。他臨命終時,曾在定中三見淨土,這可見他的念佛不同後人,是修證三昧的。繼彛?br /> 山以後的曇В竞昴鶚劊X得壽命太短,所以先學仙,十六觀經譯至,遂棄仙而修
無量壽淨土,始啟後來的他力淨土。總之、遠公時的淨土觀門,實是其時一般的至高
無上禪法。
稍遲、羅什法師譯出的三論及大智度論、成實論等,闡明諸法皆空,或即空即假
即中之理,他的門下宏此諸論甚盛。中國重禪觀的人,亦依此義而修,乃有北齊慧文
禪師奉龍樹論明一心三觀而得一心三智,所以天台的初祖,原是修禪觀的。後來華嚴
經、十地論等譯講昌明時,乃有杜順禪師依華嚴經修法界觀,故華嚴宗初祖,亦專重
修禪。由上看來,可見台、賢、淨諸宗,都是由修禪起的。在羅什之後有名的道生法
師,為當時的義學界所不容,因為他說闡提有佛性,獨創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說。後
來、達摩菩提就乘此風氣,打開了直至佛地不立位次之禪宗,成為後代所謂祖師禪。
天台的初祖慧文,和華嚴的初祖杜順,因為都是修禪定的,教義尚未充演,故不
以他們為宗主。至第二代才漸有輪廓,到第三代所依的經論才豐富,而教儀也就完成
了。這時,天台宗、華嚴宗才正式宣告成立。若以禪觀為宗,當然應以慧文、杜順為
宗主,但後來著重於講教儀,故須以智者、賢首為宗了。不過、他們的根底,還是由
禪定而來,如天台的一心三觀,華嚴的法界觀是。禪宗和淨土則略有不同,天台、賢
首因為講教儀,故至第三代才能成立。禪宗是不立文字不講教儀的,要講也不過略談
經中的精要而已,如六祖講金剛經一樣,只能提綱挈領地講一個大意罷了!他既專重
於禪定止觀,所以在初祖實行修禪的人便可立為宗主。還有禪宗既重實邸蕹郑袊?br /> 佛教歷史開始後,重禪的精神都收歸此宗;所以唐、宋以來,它能特別興盛,成為中
國佛教的正統。
淨土也是特重於修行,最初觀想念佛,念佛功德等。後來以禪宗影響,專重一心
不亂的持名念佛,這是很易行的。後來宏揚天台、賢首的,和參禪的永明壽禪師等,
都拿他作為助行。一直到了明末的時後,修華嚴法界觀和天台一心三觀的人已少,禪
宗亦衰,人都趨向於淨土,尤以蓮池大師為最著。先由他建立淨土之軌範,繼之以蕅
益等的努力宣揚,於是淨土才獨為發達。以上便是說明一為重教,一為重行,所以淨
土、禪宗皆以初祖立宗,和天台、賢首的以三祖立宗不同。
這樣、中國佛教特重禪觀為正統,要恢復振興,必須重修禪觀。可是越到後來越
簡單了,僅看一句話頭,這樣門庭愈狹小、愈孤陋寡聞,便成一種空腹高心,一無所
知的人,不但不達禪宗,而且也完全荒廢了教律,以致成為現在這樣的衰頹現象!實
際上,連實行的淨土,也愈簡易愈陋劣而成空殼了!要振興中國的佛教,當拿餘方的
來補充。中國佛法正統,自然要重禪觀,不過不單是看話頭的禪,要發達教義上的禪
觀,如天台的一心三觀和賢首的法界觀等;還要研究戒律和念誦,須多習經教,這樣
才能把中國佛法因此而復興。
中國為禪觀正統的佛法,其他的地方呢?依錫蘭、緬甸、暹羅等一帶的佛教看,
他們特重的是律儀,修定的人很少。至於教義、於巴利語經論等也有研究,惟最重律
儀,可見他們的正統是律儀。西藏和日本則偏重於念誦,因重念誦故,亦重聞持經論
。扼要而說,有密咒念誦和淨土念誦。這念誦亦可名為咒誦,有祈兜囊饬x,特重在
他力加持上;和中國重在一心不亂的持名念佛不同。像日本淨土真宗,必須誦持研究
許多典籍,但不重念佛,惟重信願,他以為只要信心,就能獲得彌陀的加持。因為我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