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二空───────┘ └─────┐
具真─┴────────────────────┴─內
即不用半滿而改稱真一分生空教,真一分二空教可也。
又清涼於苑公所難頓之理,為解之云:『頓詮此理,故名頓教。今頓說理,豈非
能詮?達摩以心傳心,正是斯教。若無一言,心要何傳?故不同天台四教之絕言』。
今謂達摩以心傳心,仍以天台絕言為是。何者?依教詮理,依理以談宗要,諸教皆可
有頓傳之一言;若外教以允執厥中之一言以傳心要等,則諸教皆可云頓而無別頓教。
況達摩之以心傳心,可直無言,但心心相印證。而須言時,則諸言教皆可寄為無言之
言,廣言而不一言,若六祖等語錄可證,何嘗必頓一言以成所云頓教也哉!故清涼斯
解,曾無救於苑公之難也。
雖然、苑公據真如不變隨緣義,以辨真一分、真具分,仍未足以通諸拢獭6?br />
法、三性之拢蹋袉闻小赫嫒纭粓A成實攝者,是單以無為曰真也。有兼判『正智真
如』圓成實攝者,是兼以無為及清淨有為之如來無漏界統曰真也。無為曰真,是曰分
真,但不變故。為無為無漏法曰真,是曰具真,有為隨緣、無為不變具二義故。空不
空具顯非具顯,為無為皆真非皆真,於大乘教應別三宗。
一、法性空慧宗───顯空未具顯不空┐
├無為真,有為非真。
二、法相唯識宗─┐ │
├─空 不 空 具 顯┤
三、法界圓覺宗─┘─────── └為無為皆真。
然此皆大乘教,皆是依一實相而趨大菩提者。特其高標所宗以策勝觀之點,有此
三別,非教之別。由是佛之能詮教法唯判為二,並列外教。為表如左:
┌外教─┬──────鬼畜法
│ └────┬─人天法
言教┤ ┌(聲聞藏)┤
│ │小乘教──┼─六宗 且如奘基所傳
└內教┤(菩薩藏)┘
└大乘教────三宗 如上分判
佛內教宗,判為依教詮理之教凡二,統理起行之宗凡九,亦可以得厥大較矣!苑
公所判四教雖未盡當,比之賢首五教則為通允。至明十玄、六相妙觀,則賢首傳者為
勝,苑公德相業用二重十玄,反嫌繁滯,清涼大師所批駁者良是。故吾人未嘗不服膺
賢宗之法界圓融妙觀也!(見海刊七卷十二期)
聽講五教儀拾零
──三十二年在漢藏教理院講──
一 佛法的判教略史
二 理論究極的性空與事實親證的
中道
三 天台和賢首合評
甲 台賢的優點
乙 台賢的缺點
一 佛教的判教略史
關於判教,在印度初期,分有許多部派,每派都以自己一派為正統的真正佛法,
以別派非是正統佛法或非佛法。這在印度部派時期如是,到了大乘興盛時期,則大乘
人以大乘佛法為究竟了義,以小乘為非究竟非了義的方便法;這並不是不承認小乘是
佛法,不過判他為方便法吧了。後來大乘也漸漸地分有部派,起初已有小乘、大乘之
分,加以大乘中又分,遂有唯識宗和空宗的三時教之判了。如解深密經,就是印度判
教的一個根據。印度有明顯的唯識宗與空宗的兩種三時教,實在清辨後戒賢、智光的
時後;其時、已在中國的天台宗之後。所以古人說判教唯是中國所有,並無印度的根
據,這是不對的。如瑜伽論引證解深密經的三時說,也算是已有判教了。不過在小乘
時,因每派都有全部三藏經典,故只認自派為正統他派非佛法的部派分判。大乘初起
,雖不以小乘為滿足,但不能抹煞它,只能容迹鵀榱瞬涣肆x的分別。其次至大乘
又生派別,如唯識宗亦不能抹煞空宗,不過經容攝而不以它為圓滿吧了。這在印度的
判教,大略如是。
中國的佛法,傳來時在印度已大小並行,故大小乘之分已不成問睿G襾砣A傳弘
佛法者,大抵學大乘而兼弘大小乘者,無定執小乘而排斥大乘的。所以也就無一定大
小之諍論。或大小並重;或以小乘是大乘之方便;或云佛法一味,因根機不同故有見
大見小之異。如佛教傳來中國時,像鳩摩羅什和菩提流支等,皆立一音教──佛以一
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只隨機領受有了義不了義,並無教之可判。到了六
朝的齊梁時代,判教之風始盛,各派皆以自己專講之經論為最高,如涅槃宗以涅槃常
住為究竟,地論宗以地論為最高,梁之光宅法雲又判法華經為實教等。如是或分頓教
、漸教,或分權教、實教,或分半字教、滿字教,乃至分判為三教、四教、五教者。
然當時之判教,猶甚簡單,亦無定式。
至陳、隋之間,天台之判教始較為完備詳細。天台教雖起於慧文、慧思,唯判教
實完成於智者。智者曾將前人的頓、漸、顯、耄дf綜合起來,判為化儀四教;將半、
滿、權、實、偏、圓等說,判為化法四教。又以說時的不同而為五時,此時的不同說
,本來也是以前就有,天台不過加以集合整理而已。所以中國判教之風,實開創於齊
、梁之間,而完成於陳、隋。天台雖集當時佛法之大成,綜合以前的判教而加以組織
。但那時雖有真諦的攝論、俱舍,然不甚完備;至於後起的佛法,如唐玄奘的唯識與
禪、密等宗,都非天台四教所能盡。賢首宗在時間上既然較遲,又全部承受天台之說
,再融迹聜髦ㄗR宗及空宗的三時教判和禪宗,並加以整理組織,在所判的教儀中
,都給他有個位置,故中國的判教,到了賢首宗實在算是最完成了。華嚴宗雖創始於
杜順、智儼,而判教之完成,則在於三祖賢首國師。
唯賢首時密宗尚未興起,到了二三十年後才盛,故在賢首所判之教儀上,尚未給
一顯明適當之位置。不過、密宗在當時僅為一種行法,和善導流的淨土,惠能流的禪
宗之行法一樣,故一行亦僅以天台之教儀解說密經,並無密宗的特立教儀。後來日本
空海才著有顯密二教論,十住心論,判賢首為第九住心,將密教放在賢首之上,判為
第十住心,別立密宗之位置,可謂較賢首後來居上之判教。不過這僅在日本流行,在
中國並無何影響。
賢首宗因慧苑的判師,曾耄'一時,至清涼才把他復興起來。這時、密宗業已盛
行,天台亦由荊溪復興,禪宗更風行國內,尤其清涼是深禪宗而精天台教者,故對此
二種皆能更予以組織容迹K晕覐那霸A嚴宗為清涼宗。因為在中國的判教史上
,實以清涼重興之華嚴宗為最充實完備,後來則只有守成保持而已。如永明壽的宗鏡
錄,不過是容攝諸宗義入禪宗而並非判教。現在所要講的五教儀開蒙,即是依照清涼
較圓備的判教說而造的一部書。
二 理論究極的性空與事實親證的中道
性空論者用一個空字來批判一切法,以為凡是空的都是對的,說不空那就不對了
。這在抽象的理論上,當然是有他的強處。然而、要是拿抽象的理論來抹煞具體的事
實,或者就把理論當為事實,那就不免錯铡恕P钥照撜咴诶碚撋险劦骄繕O的地方,
便是性空。然在理論上盡可說一切皆空,而事實上卻不一定就是空。比如說石頭的堅
和白,堅是看不見的,白是看得到的。在理論上白是一概念,堅也是一概念,在概念
上是可分離的;但事實上的白石是堅白不離的,若離白或堅便不是白石了。所以理論
上儘管你說白不是堅也好,說堅不是白也好,事實上只有一塊白石。
圭峰曾詰性空論者:你說一切皆空,能夠了知空的是個什麼?這意思說:在抽象
的理論上,儘管你說空,但在具體的事實親證上,不見得全是空,那證空的無分別智
是不能抹煞的。儘可說知性亦空,但終不是冥然罔覺,而是知空空知的如如相應。這
就是親證事實的不空或空不空的不二中道了。
三 天台和賢首合評
甲 台賢的優點
一、天台的優點 天台的優點為六即、十乘。說即而常六,故理雖平等而染淨的
分位不濫;說六而常即,故雖有行位次第而理實始終一貫。十乘、即十乘觀法,天台
四教中無論那一教皆有此十法以成乘的修法。這十乘觀法亦即是說明諸教義並不光是
一種學理,都可依之實際修行,所以這十乘說是非常活潑的。
二、賢首的優點 賢首的優點為十儀、十時、十玄、十觀。十時詳於天台的通五
時;十儀的綜合分析,亦詳於天台的頓漸等四儀;第三觀中的十觀、十玄,更是此宗
的精妙處。就拿十觀看,雖說圓融無礙,但仍是一層一層條然不紊的。這種層層融澈
的教義,辗侵T宗所能及也。
三、台賢的共同優點 (一)兩宗都有三觀,但對照起來又有不同。如天台三觀
中的第一空觀,又有析空、體空之別,析空不通大乘而體空則空;賢首的第一觀則僅
一而不分。又天台有次第三觀、一心三觀,賢首的理事無礙觀,是次第三觀又兼一心
三觀中的一部分義。週遍含融觀則是一心三觀中最圓融的一部分義。所以約應用上說
,則天台有析空、體空、次第、一心,而比較來得臁睿蝗绯跣男薏簧弦恍挠^,則可
依前三觀慢慢地修上去。若依分析上說,則賢首每觀都開為十門,卻較為精詳了。
(二)兩宗都以圓教為最圓滿,然亦有別,天台以法華為純圓,判華嚴為兼別之
圓。意謂華嚴是與二乘對立不能融三乘都歸於圓,所以它是不澈底的兼別明圓,法華
能會三歸一,無小大之對立,才算是純圓。賢首則判法華為同圓,華嚴為別圓。意謂
華嚴是佛之根本法,餘法都是從此生起的,法華是經漸偏之後而會歸於圓,歸圓才同
華嚴,故唯華嚴為特別的圓教。若以根本法輪和攝末歸本法輪來看,可以作這樣的說
法:若從佛果的自證法界說,則以華嚴為最圓;若自如來對法界一切眾生的化他大用
上說,則以法華為最圓暢。
乙 台賢的缺點
一、將整個佛法這樣分成四教、五教,往往要發生滯礙而不能切當。但天台的五
時配四教,比賢首的五時配五教活一點,它判阿含但小,方等對小明大而通四教,至
般若明大乘空理才不通藏教。賢首則把解深密經等指定它是始教,就不能前通小教,
後通終、頓、圓教了,這在教儀上是很難通的。故天台把方等時的經,許它雖是大乘
而可通四教。
二、兩宗的每教各有斷證分齊,便成為四種或五種的因行果證不同。尤為大礙者
,是說四教或五教的佛果各各不同,而都說釋迦牟尼不過是一化佛。這樣一來,令人
懷疑成佛也不究竟了!我們信佛,就是信有無上正遍知的佛,假使佛也不定是究竟,
那麼何必成佛!佛之所說法亦不必是究竟真理了!雖然台、賢都說明佛果有究竟與不
究竟,這種化佛亦是圓教佛果或住、行等菩薩所現起。但仍要發生疑問:我們所信仰
的佛法,是現在人間的釋迦佛所說,這釋迦化佛雖然可能是圓教佛果所現起,但亦可
能是住、行、向等不究竟的菩薩所現!總之、這種判教說,是會令人對佛果生不究竟
想的。
由這種佛果不同的意趣而發展,如日本真宗說:彌陀淨土是報身佛教,其餘是釋
迦的化身佛教。又密宗說:大日如來所說的才是真法身教。這樣、甚至外道們也濫說
:我的法門是然燈古佛大乘教,故不同釋迦的小乘教。本來一切佛法都是由釋迦牟尼
佛所說,這樣一來,釋迦佛所說的就收攝不盡了!而且如賢首的小教佛,不過纔齊圓
初信位耳,其程度之湹停跄懿涣钊丝摧p了佛!如說只一大乘究竟果是佛,那就不
會發生這些弊病了。
三、天台所斷的五住煩惱,尚可與一般大乘經論配合。賢首加立三十二分習氣,
則無教典根據。如果有人立四十二重習氣,豈不是又要超過賢首的圓教佛十位嗎?天
台的見惑、思惑,可即是分別的、俱生的煩惱障;塵沙惑、是分別起的一分所知障;
無明惑、是俱有的一分所知障。至於四十二品,係借託般若與華嚴四十二字母,猶可
勉強為解說。又說別十地等於圓十住,亦可勉強說為:別教是把地前的說得較詳,地
上則略,圓教卻把地上的說得廣詳,而地前則略。至於賢首所立二障以外的習氣,在
教據上理論上實在找不到解說!小乘阿羅漢有習氣未解說,以未說煩惱障之外另有所
知障的無明,故說這些無明或所知障名為小乘未盡的習氣。但大乘既把小乘不染汙無
知說為所知障的無明,則不得更在所知障外加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