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他諸功德,遂得疾至菩提。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則是經最
可尊重之義益明矣。
辛三 智積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
,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此釋智積不信龍女速成正覺。難行苦行,謂艱難困苦之行。智積但就成佛艱難
之通常事相觀之,故不信當下遂能成佛。
辛四 龍女現
壬一 龍女現讚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
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
苦眾生』。
罪福相、謂全法界一切因緣果報之相。如三惡道為罪相,則人天為福相;世間
為罪相,則出世間為福相;菩薩為罪相,則佛為福相是也。佛於此差別之相,悉皆
遍照,遍照者了知其等於法界,等於虛空,此為佛之報身。深達實相之智體,本來
微妙清淨,此為佛之法身。相好莊嚴,此為佛之應化身。龍女既先讚佛之身,復言
自將成佛,唯佛證知,但我永以大乘教義度脫眾生而已。此正龍女受持妙法應速得
佛之由也。上節智積疑問,正待文殊之答。然而眾生當下可以成佛之證,豈語言所
能顯示?茲不待文殊言答之時,龍女已當下顯現,先示佛身差別之相,後復自承作
佛與其作佛之本懷。如是事相,文殊並未答言,然此正文殊無言之妙答,故智積聞
之而了然無疑也。
壬二 鶖子申疑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
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
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
拢酰逭摺⒎鹕恚坪闻硭俚贸煞稹唬?br /> 在人道中之女身,本為罪業報之相,不堪為勝法所依,故非法器。諸度、謂忍
辱、布施等度,即菩薩行之各波羅密也。梵天王、為色界天之主,帝釋、為三十三
天之主,魔王、為欲界天之主,轉輪拢酢樗奶煜轮鳌W鞔酥T天之主,均須具
足梵行,而女子成就煩惱諸染污智,故不得作。又男身為佛三十二相之一,故女身
亦不得作佛。以上總言女身不能作佛,且非久劫修行亦難作佛。此皆舍利弗尊者所
聞佛說三乘之教,以塵沙煩惱未盡故,而仍滯於分別法執如此。
壬三 龍女道成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
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迹埽鞘录膊弧唬看鹧裕骸荷跫病弧E裕?br /> 『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
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三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
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惟證乃知。故即假獻迹?br /> 寶珠,以喻成道之速。獻寶珠、喻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
即獻即受,喻即悟即證。夫一獻一受,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而龍女成道之速乃
復過之,皆顯頓悟成佛之義。佛之無相法身,本無男女之相可得,茍於本覺中一念
相應,當下即是,何有此三十二相等之示現?惟此依正莊嚴,正為示現成佛之勝相
,亦即佛之名所由以立。故龍女於忽然之間,有變相說法、依正莊嚴等之示現。此
正以無言之答,破舍利弗等之分別法執,而顯是經力之不可思議也。
壬四 生聞獲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
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
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此釋娑婆無垢兩世界、生聞獲益。
持品第十三
明一乘境之中,共有三章:第一章、正明權實三根得記,第二章、歎人美法勸
募持行,均已釋竟。以下第三章,為稟命捨權持行實法。謂稟佛之教命,捨棄權說
而奉持實法也。釋之者,即為持品。
持者、持於是經,使不忘失,不敝壞。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
拜、恭敬、讚歎等皆是。品居第十三。以上各品,既明一乘境中之境、行、果,故
即以此品為流通,亦勸募持行之旨也。
丙三 稟命捨權持行實法
丁一 二萬菩薩請此方持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
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懀В∥业褥斗饻玑幔敺畛肿x誦說此經典。
此方持,謂即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奉持是經也。
此釋誓請持經。藥王與大樂說為二萬菩薩之上首,以佛於前品歷述濁世奉持是
經之難,故今與諸菩薩眾作誓持經,請佛勿以為懀А?br />
『後惡世中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
此釋世多惡人。善根轉少謂善根薄弱,以是故無遠大志願,得少為足,因起諸
慢。又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故不惟善根減少,并增長不善根,去解脫之大道乃愈
益遙遠。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
此釋不怖惡人。六惡之人雖難教化,然我等應以堅忍而益生起持經之力,於應
攝受者而攝受之,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不惜棄命持法。
丁二 四類聲聞請他方持
戊一 前二眾請持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
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
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湵。_
濁諂曲心不實故』。
異國土、他國土、均指娑婆國外之大千界而言。弊、壞也。惡、指貪、瞋、癡
、慢、邪見濁等。希意導言為諂曲,口有心無為不實。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
已受佛記,然仍貪著安樂,怖畏生死,託淨邦,遠離穢土,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
,猶有分別法執。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良非小心怯弱
者所堪任此也。
戊二 後二眾請持
己一 授記
庚一 二類得記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
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
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
汝欲知記等,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儯T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
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眨煞颉⑻烊藥煛⒎稹⑹雷稹x曇彌!是一切眾生喜
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釋授姨母記。目不暫捨,希受佛記,求而未得之貌。憍曇彌、佛姨母姓也。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
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儯T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
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眨?br />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此釋授妻記。善國、謂清淨國土。
庚二 二類喜領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耄烊耍业嚷動洠陌簿咦恪弧?br /> 己二 持經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以上四類聲聞,均願他國持經,其怖畏娑婆之煩惱至矣。蓋已味清淨者,必不
習於煩惱,故不易於濁惡世中行菩薩道。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迨修行稍
久,必可轉煩惱為菩提,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殆非性耽清淨者所可及矣!
丁三 八十萬儯T菩薩持
戊一 長行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儯怯伤T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
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
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
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
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
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作師子吼而誓,謂以決定說及無怖畏之志而作誓言也。周旋往反於十方世界,
顯誓願無窮盡。如法修行,即如妙法而行。正憶念,謂不雜邪見。他方、謂佛彼時
所應化之他國土也。
戊二 重頌
己一 標當說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為懀В斗饻缍柔幔植缾菏乐校业?br /> 當廣說。
己二 廣忍受
庚一 打罵忍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庚二 慢謗忍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諂曲,未得謂為得,我慢心充滿。
此一頌、頌惡比丘之慢相。
『或有阿練若,迹略诳臻f,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
法,為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
此三頌、頌惡比丘之假行。阿練若、村落閒寂之處。迹隆⑿蓄^陀行者之衲衣
。人間者、指不居阿練若而與世往來之人。貪著利養下四句,義可兩釋:一、即諸
菩薩謂此惡人貪著利養,妄擬羅漢。一、即指惡人所輕賤之人,貪著利養,妄擬羅
漢,其義均通。好出我等過,謂搜尋諸持輕者之過失。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義,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
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輕。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
居士、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此頌惡人誹謗之詞。惡人無智,不解經義,故謂持是經者為邪見,為外道論議
也。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
之。
此頌誹謗能忍。汝等皆是佛五字,即惡人輕侮之詞。謂汝既通斯妙法,汝等豈
非即是佛乎?諸菩薩以敬佛重輕之故,悉皆忍受。
庚三 毀辱忍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
惡鬼入身,喻惡人狂詈如中魔鬼也。
庚三 默擯忍
『世尊自當知,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顰蹙,數數見擯
出,遠離於塔寺。如是等眾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惡人不知佛所說法,為隨順眾生機宜而說,而反以為外道,故惡口顰蹙而橫加
擯斥也。
己三 結持經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我是世尊使,處眾無
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耄ё N异妒雷鹎埃T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
心』。
此二頌頌勸持,一頌結成。
安樂行品第十四
乙二 明一乘行
丙一 所行之行
唐窺基法師玄贊科判中,計分三編:上編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三品,明一乘
之境;前已釋竟。以下為中編,專明一乘之行。在此編中、共有二品:首為安樂行
品,釋所行之行;次為從地涌出品,專釋能行之人。欲明能行之人,必先明所行之
行,故明一乘行編中先有安樂行品。
法華論謂求三乘果者,說於大乘而取非大乘,為第六增上慢人。其所已集之功
德尚非無上,不堪聞受此經。如建功者未至殊勳,豈足當髻內明珠之上賞!此品正
明已堪得此會歸一乘之無上功德者,獲佛說是經之賜,正與有大功者被賜明珠無異
。為對治此增上慢,故有此品。
十無上中有力無上,而力無上之三力中有持力,其通釋所持之法與能持之人者
,為法師品。但釋能持之人者為持品。至專釋所持之行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