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此釋供養益:一、雨華,二、雨香,三、鼓樂,四、雨嚴具,五、燒香,六、
旛蓋。凡說證果之法,均有瑞應,此非有意而成,皆佛法威德之力所感召,為不可
思議之佛境界也。
己四 領受益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佛說希有法,昔所
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
遍身。
此二頌、頌聞法歡喜。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儯偝郑换蛴写笄Ы缥m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復有小
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
薩,隨數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
上心。
此八頌中,初七頌頌證得益,後一頌頌信發益。
『世尊說無量不可思議法,多有所饒益,如虛空無邊。雨天曼陀羅、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無數佛土來,雨旃檀、沈水,繽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自然出妙聲;天衣千萬種,旋轉而來下;眾寶妙香罏,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供養諸世尊;其大菩薩眾,執七寶旛蓋,高妙萬儯N,次第至梵天。一
一諸佛前,寶幢懸勝旛,亦以千萬偈,歌詠諸如來。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
壽無量,一切皆歡喜。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
此九頌中,初七頌頌供養益,末二頌頌結成歡喜。
戊二 校量勝劣後時利益
己一 隨喜信解益
庚一 長行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
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
八十萬儯怯伤傩形宀_密──檀波羅密,尸羅波羅密,羼提波羅密,毗梨耶波羅
密,禪波羅密──除般若波羅密,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儯植患?br /> 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退者,無有是處』。
聞佛壽命長遠,僅生一念之信解,為隨喜信解,而其功德已為長劫修五波羅密
者所不能及,故不復有退轉之懀АIw一念信解於如來三身之力,即是證於法性,故
勝於行五波羅密之功德,但除般若波羅密。以六度之中,能修般若波羅密,則其餘
所修五度即臻究竟耳。比前功德,指比一念信解之功德,百分一念信解之功德、乃
至百千萬儯忠荒钚沤庵Φ露∑湟唬髌鋽禈O小,則功德之量愈微;算數譬喻
所不能知,則此分數小而又小,即此功德之量微而益微。而久修五度以求無上覺者
之功德仍不能及之,深顯一念信解者之功德無量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人求佛慧,於八十萬儯怯伤贁担形?br /> 波羅密:於是諸劫中,布施供養佛,及緣覺弟子,并諸菩薩眾,珍異之飲食,上服與
臥具,旃檀立精舍,以園林莊嚴,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迴向佛
道。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歎。若復行忍辱,住於眨岬?br /> ,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懷於增上慢,為斯所輕惱,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志念常堅固,於無量儯伲恍牟恍赶ⅰS朱稛o數劫,住於空閒處,若
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儯f劫,安住心不亂,持
此一心福,願求無上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是人於百千萬儯贁抵校写酥T
功德,如上之所說。
此十二頌、頌行五度。
『有善男女等,聞我說壽命,乃至一念信,其福過於疋。若人悉無有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其福為如此。
此二頌、頌一念生信之福。解而能信,斯為真信,故不言解而解在其中矣。
『其有諸菩薩,無量劫行道,聞我說壽命,是則能信受。如是諸人等,頂受此經
典,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吼,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一切所尊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若有深心者,清淨而伲保?br /> 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如是之人等,於此無有疑。
此五頌半中,初四頌頌能信之人,末一頌半、結成。願我於未來下十句,均為
頂受經典者發願之辭。
己二 解持讀頌益
庚一 長行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
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
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
種智。
此明行者功德無邊、能生種智。解其言趣、謂解如來壽量品所言之意趣。無上
慧、即無上菩提。起者、能發生之謂。聞、謂求法,持、謂修行,書、謂流通。言
信解之功德無量,已如上節所述,何況聞持書寫供養是經,功德更為無量,必生佛
智無疑矣!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
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
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
,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此明邢者為見報身淨土。惟深心信解,故能常見如來報身與如來報土。報土亦
不離於化土,惟佛心清淨,故穢土即淨土,化土即報土。若眾生能信解佛身常住,
則其心清淨,亦能見穢土為淨土矣。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頌
、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此明行者即為頂戴於佛。不毀訾、即能隨順,故生喜心。喜即已能深信深解,
況加誦持是經,故如有佛常住其頂。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
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
為於無量千萬儯僮魇枪B已。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
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旃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
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
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儯鋽禑o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
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
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此明行者即為已起佛塔、僧坊供養。僧所居處為僧坊。四事,謂衣服、飲食、
臥具、醫藥等。起塔、建坊,原以供養三寶,而受持讀誦是經,即於一切諸佛及諸
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所從出之處,已為有身、口、意三業之供養,故等於已起
造、已供養。自則為以佛句起、至作是供養已止,廣釋行者為已起佛塔供養。自若
我滅後句起、至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止,廣釋行者為已立僧坊供養。是故我說以下二
句,重言不須復作以結前意。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
量無邊。譬如虛空,枺⑽鳌⒛稀⒈薄⑺木S、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
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此明行者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一心、即禪定。能修六度,則不惟安住於
教義,而已見之於躬行,故功德益為無量無邊。前者非不應兼行六度,今但於此顯
兼行者之功德愈多耳。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
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儯摎U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
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
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此明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起塔、造坊等為財施,讚三乘、說法華經
為法施,合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為六度,多為利他而起,故為直趣菩提之場。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明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真能受持是經者所在之處,即為佛法身所在之處
,以佛法身遍於法界,能持是經即與法身相應。又諸佛報身福德智慧,悉此經所成
就,行者能兼行六度,即為佛報身少分之所在處處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
上之所說。
此一頌、頌前三項。
『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儯L動出妙音;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
、然香油蘇燈、周 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
此四頌半、頌即為起塔供養。
『若能持是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旃檀,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
樹,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
嚴好。
此三頌、頌即為起坊供養。多羅樹、即棕樹。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散華香、末香,以
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
福亦如是。
此三頌、頌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須曼華、即適竟花。薝蔔、即黃花。阿
提目多伽、即善思惟花。頌中但論一施,不說五度。
『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於塔廟,謙
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
不可量。
此三頌、頌兼行六度利他,為趣道場。恭敬塔廟,謙下比丘,皆精進度所攝。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
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此五頌、頌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乘果中已滿之佛果,前已釋竟,以下明未滿果。未滿果者,即因中之果。釋
之者有三品,以隨喜功德品為首,在全經品第中則居第十八也。
隨者、不摺粗猓病⒓词苄乃兄彩堋8鶋m識三和合為受,即所領受之
境,能領受之心、與居心境間之根、和合而起受心也。順受為喜,摺転榭啵贿‘
不順之受為捨。凡對一切境,皆先領受而後思想。此品所明為領受之喜,顯心與所
聞之佛境相順而不相摺9斗琴碇驳卤荆罹呱聘斡芍麓耍可w此諸人,本有法
性之德,無漏之功,故一聞妙法,便現有隨順喜悅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顯現分
明,發榮滋長也。
五法力中第四為聞法,由從他聞能生隨喜,故為法力之一。為明法力所由生,
故有此品。
丙二 明未滿果
丁一 傍隨喜福果
戊一 彌勒請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
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
聞,兼攝見聞二義。幾所福、猶言幾許福。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長行
庚一 校量為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
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