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菩薩摩訶薩是。
此釋佛示往因、會合今古。多陀阿伽度、即如來,阿羅訶、即應供,三藐三佛
陀、即正等正覺。以巨數伎樂、寶缽供養於佛,為妙音往劫因行之一。
『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儯?br /> 那由他佛。
此釋久遇諸佛。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
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拢跎恚颥F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
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
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
、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
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
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
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此釋現身此土說是經典,是經、專指妙法蓮華經。梵王、即諸梵天之王。帝釋
、為三十三天之主。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天、即色究竟天。毗沙門、即
四天王之一,為北方天王。轉輪拢跫靶⊥酰匀酥兄酢F帕_門、外道修行者。
眾難處、言與三惡道相似之苦趣,修行最難之處。而妙音於此娑婆世界,悉能現種
種身為說是經,以求拔濟;其神通智慧之力,並不因化度之難而有所損減也。
『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
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
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
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
此釋現身他土、說是經典。應以滅度而得度者,謂假佛涅槃,警眾懈逸,使自
精進,則速可得度也。若值是機,即示現滅度以度之。
『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釋結答所由。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
,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
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此釋讚問修定。在所變現,謂在所住之三昧中變現一切。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
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此釋時眾獲益。
丁三 事訖還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
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儯N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
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
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
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丁四 時眾得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得菩薩得法華三昧。
此釋時眾得道。妙音之三昧,為現一切色身三昧,亦即藥王菩薩所證之三昧。
而其因行無不由受持法華經,是即無異於法華三昧。故已聞妙音因行果地之華德菩
薩,即立證此法華三昧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一切眾生,因有惑業,始和合相續現種種報身之苦相。而與樂拔苦,為如來大
慈大悲之本願,於是始有救諸苦難之如來事業發生。為救已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
有陀羅尼品。為救未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良以眾生遭遇災
難,受諸苦惱,不易受持是經;若先有本品以為攝受,則可仗佛力,免苦難,終獲
得持是經,故此品實為求持是經者之增上緣也。在稟命流通中為第三節,在全品經
文中則居第二十五。
持經免難、為法力,稱菩薩名免難因得究竟不退轉,為菩薩護經之力,實即菩
薩之救眾生諸難力。為明此力無上,故有此品。
本品所稱觀世音,義與楞嚴不同。楞嚴指因行而言:謂以所聞之音為所觀之境
,不令心緣於境,而一一悉返於清淨如來藏心,此為以聞思修耳根圓通。蓋能返聞
以聞於自性,則能聞之心,所聞之境悉皆銷落,心得自在,故楞嚴為就因行而名觀
世音。本品所稱觀世音,則就果德而言:係以音字代表一切眾生煩惱、災難苦痛之
聲與呼號求救之聲,菩薩以大悲願力,既嘗觀察眾生苦惱,遇有稱其名以求濟度者
,菩薩以大悲之智觀照一切,即施救度,此正利他之妙用,故本品為就果德而名觀
世音。又就果言之,十方三世諸佛,孰不以悲觀之智普照苦惱、拔濟有情?似無不
可同名觀世音。但此菩薩以修耳根圓通之故,故獨擅此果德之名耳。音非僅口語之
謂,眾生心內所默念者亦謂之音。蓋音乃為顯境、顯義之名體,而緣境之心、取義
之念,凡動於中皆為心聲,為音之別相。如眾生真有迫切求救之動於中者,此即為
菩薩悲智所觀之音,而菩薩亦無不悉知悉見加以濟度,此亦觀世音之義。
普門者、以菩薩現身遍於趣類,菩薩施教廣說諸法,非專用一門,故云普門。
應以何法度脫者即為宣說何法,初不拘於一說,與藥王專教苦行、妙音專說法華者
略異。
丙三 救濟苦難力以流通
丁一 救未發心除苦得樂
戊一 問答名因
己一 問觀世音之名因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
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者、以觀世音普門示現,即為無盡意之教化。蓋隨類應化,化化無盡,
皆生於無盡之意;以意無盡故,化亦無盡。此即菩薩之大悲願力,所謂盡未來際,
虛空有盡,願無窮盡也。又、無盡意之願力,佛佛皆同,惟此菩薩之無盡意最為殊
勝,故以其德為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悲願之力,至無窮盡,即由無盡意菩薩發起
之,宜矣。
己二 答觀世音之字義
庚一 觀聲救濟
辛一 總標稱名脫苦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儯娚苤T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所以名為觀世音者,以此菩薩能觀見世間一切眾生苦惱求救之音聲,施以救濟
,令悉解脫;無能令此求救之音聲為菩薩觀見者,必由眾生一心稱名之所感召。蓋
此名固為菩薩萬德之總持,而一心專念,即其所以能契於平等法性,而與佛之報身
、化身相應也。然凡夫之心,居常散亂放逸,而於忽然之間能稱名至一心不亂者,
往往皆由奇痛極苦之境界所逼迫而成。蓋眾生清淨之本心,原與佛心無二,本可心
心相印,應而遂通。徒以貪、瞋、癡、妒、慢等諸煩惱之所覆障,致眾生真心汨洠?br /> 不彰,去佛智心日益遙遠,而生佛感應之道遂幾乎絕矣。及眾生當極大危難時,苦
痛既極,救援已窮,希望盡絕,愧悔懊喪之餘,所有一切妄心悉皆銷滅,而與佛無
二之清淨本心又漸接近;以此淨心號救於佛,故此猛利之一心立顯有不可思議之力
量,立通於不可思議之神明,即立獲不可思議之救度。又況所一心呼救之名,即為
夙具悲願救諸苦難之觀世音菩薩,則機願相投,循聲拔濟,其感應之速,自非世間
心量所可測度矣!中土及印度古今所記臁斏醵啵郧缶日咭恍陌校篃o有不
獲感應耳。故觀世音者,為菩薩果地利他功德之體,而名即因之以立也。
又、眾生音聲有二:一、苦惱音聲,二、因苦惱而求救之音聲。倘但有苦惱而
不知求救,生佛之間即無濟度之緣,譬水不自清,月胡由現?若稱名求救,即可盡
獲解脫。蓋菩薩慈悲之願,在在處處均與此相遭也。故亦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
音菩薩。
辛二 別顯稱名脫厄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
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溙帯H粲邪偾f儯娚瑸榍蠼稹y、琉璃、硨磲、瑪瑙、珊
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
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釋稱名脫火水風三災。火水與風,皆器世間所起之災。火以熱為體,以燒為
用。凡物及人,以體伲Σ粩踌痘穑蕿樗鶡=褚苑Q名求救故,蒙菩薩神力加
被,人雖入火而火至失其能燒之力。楞嚴所謂『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不燒火
,空不礙空,故不能燒。既受水漂,生命須臾,以稱名求救故,菩薩神力加被,卒
以種種不可思議因緣令得救濟。蓋凡夫沈溺於愛河中,久為愛欲之水所漂洠В窦?br /> 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愛欲即可減少,慧命即自延長;慧命既自延長,則其果
報主體之壽命,菩薩亦必滿其願欲而使獲延長也。尋常之風,未必為災,遇風於海
則為災。凡以身入海而流轉於海中各處者,必由有所求,且盡由求財利;蓋名譽者
,亦財利之別相也。海中事物之可求者極富,茲但舉七寶為例耳。羅剎國、食人惡
鬼之集合處。黑風、黑色之風,起則昏闇;遭其摧蕩者,迷於去來,昧於升沈,懵
於拔濟。眾生以貪求財利故,冒風波之險,幾至相率而墮於惡道之中。然以一人發
心稱名求救,菩薩神力加被;卒得共免於難。蓋貪欲為本漂溺生死海之眾生,今因
怖於生死,知一心稱名求救,則貪欲立自消殞。生後既免淪餓鬼之途,生前以神力
加被故,自亦立免羅剎之難也。以上為稱名獲免火水風三災。更廣言之,火災能燒
及初禪,水災能壞及二禪,風災能滅及三禪。是既在三禪下,終不免三災之苦危,
雖一時稱名求救,獲倖免此人世之三災,然或不幸而瞬又遭遇,仍未能究竟脫苦。
究竟脫苦之道奈何?即惟此稱念觀世音菩薩名之一法。應一心稱名,出聲稱名,默
念稱名,常時稱名,畢生稱名,以之出三界、了生死,斯究竟脫於三災之厄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
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
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
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冤伲幸簧讨鲗⒅T商人,齎
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
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冤佼數媒饷摗埂1?br />
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釋稱名脫四雜災。一、脫刑罰災:或被官刑,或遇盜伲苑Q名求救故,菩
薩神力加被,則刀杖斷壞。昔枺簩O敬德為盜劫掠,夢受救生觀世音經,誦滿千遍
,臨刑刀折。其經奉敕寫布於世,是為高王觀世音經之緣起,即可為此節之佐證。
一、脫非人災:夜叉、羅剎等惡鬼,本以害人為事。然十二類生之本性,無不以智
為其心體。至遇一心稱觀世音名者,則與其根本智心相感召,彼後起之惡心,以神
力攝持故可不期息而自息,故不復加害,亦不仇視。一、脫檢繫災:或有罪而當刑
,或無罪而波及,均至械繫於獄。然苟知苦悔罪,能一心稱念觀世音名求救,神力
加被,枷鎖即自斷壞。北史載盧景裕繫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餘書載誦經
械落因以蒙赦者,甚多。蓋因罪而繫獄,至因悔罪之故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則
妄心既滅。罪業即亡,斯亦應赦而解脫之矣。一、脫冤贋模涸┵、通指人及鬼神
等眾欲來惱害者而言。眾生貪、瞋業重,故冤賽a遍滿於大千世界。然以齎持重寶
經過險路之少數商人,能一心稱名求救,即獲免於冤偾趾χy。蓋神力加被,得
使轉惡為善,既息其害人之心,并令不見為有可害之人矣。
辛三 結告威神之大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蓋稱名以語業成之,而菩薩有天耳通故,故能觀聲救濟如此。
庚二 觀心救濟
『若有眾生多於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