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薩也。三草、即上中小三藥草:上喻菩薩,中喻聲聞、緣覺,小喻人、天也。幼商
、喻初發心不定種性人,以恆畏大乘法之綿遠艱險也。化城、即本經化城品所說之
化城,指小乘涅槃,為佛所化現之方便城,慰小乘人使暫休息而實非究竟寂場也。
粒帯⒓囱蜍嚕餍〕恕!鲴{、即牛車,喻大乘也。言佛法既興,菩薩──大乘人
既已發心,而人、天、聲聞、緣覺諸小乘並蒙沾潤。惟佛以初發心人易於倦怠,故
先以涅槃之化城誘之。小乘人局於果地,故須以大乘之牛車進之,以上明一乘實相
之境,并冀一切眾生了然於權實,而能舍權趨實以躋於無上涅槃也。
「玄贊」由是摧十軍之拢螅怊偕现髦椋唤ò酥B之醫王,授掌中之妙藥。
軍、指魔軍。即眾生心中之欲魔、愁魔、铮誓А⒖蕫勰А⑺吣А⒉牢纺А⒁?br /> 魔、食毒魔、利養魔、名聞自高魔之十種煩惱魔也。拢蟆ⅹq言拢酢V^佛為摧破
上十種魔軍之拢跻病=怊偕厦髦闉橘p,喻以此妙法蓮華經開示眾生也。八諦、即
四真諦、四俗諦,謂以此經利益眾生,如壽量品所說醫王授藥喻也。此明一乘實相
之行、果。以上總敘分敘一經之綱宗。
「玄贊」藻掞眾筌之表,邃軼百宗之外。黄叩囟聵s九分,冠五乘而獨穎千
古。文藻超眾筌之上,頌教妙也。深邃出百宗之外,頌理妙也。地、謂菩薩地位
,七地者、自種性地、解行地以上有七。至八地以上,念念不退,即為行不退地。
迨於佛果即究竟地也。九分、與十二分教同,以文字關係故略稱九分。言此經義?br /> 七地,獨標九分,頌行、果妙也。五乘雖殊,實皆以此一乘為究竟,故此經為五乘
之冠冕,而特超去來今三際也。以上讚揚旨玄妙。
「玄贊」大矣哉!揚一實而包總太虛,振兩權而遺羅萬象,豈可以溟渤類其深
旨,妙高方其峻躅者乎!大之名對小而立,故此教義大不足以喻之,茲第強讚為
大耳。一實、即一法,即一真實不虛之法,包括無外,總持無遺,明法體之大也。
權、謂權門。振落兩種權門,而萬相空空無不息寂而見為遺棄。振發兩種權門,而
萬相森森無不顯現而見為包羅──喻法用之大也。以是之故,溟海不足喻其深,須
彌不足擬其峻矣。妙高、即須彌山也。以上敘經宗竟。
「玄贊」首稱妙法蓮華經者,藻宏綱之極唱,旌一部之都名。序品第一者,鏡
義類之鴻標,顯異筌之別目。 對他經而言,則此妙法蓮華經為極唱。就本經而言
,則此妙法蓮華四字為都名。而序品第一,則又兼總睿e睿x也。以上總敘經
睿靶蚱肪埂?br /> 「玄贊」法含持軌,綰群祥以稱妙。華兼秀發,總眾美而彰蓮。體業俱陳,法
喻雙舉,半滿之途已曉,取捨之路方著。法界之法性法相,無論有佛無佛,自性
常住。佛以方便善巧開示安立,為使眾生了解。若知一切諸法無不為佛境界所攝,
即知佛智無不融滿遍照,總攝群相。以是之故,稱為妙法。秀、秀出也。發、開敷
也。蓮之為法,在污不染,具足眾美,故以蓮為讚。蓋妙法者舉其法,蓮華者彰其
喻也。以上釋別睿罘ㄉ徣A四字竟。
「玄贊」經者,為常、為法、是攝、是貫。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千葉,攝
則集斯妙理,貫又御彼庸生:庶令畢離苦津,終登覺岸。經具四義。軌、率由也
。千葉、千世也。攝貫二義,明此經集妙理之大成,陶庸愚而無外也。以上分敘經
睿埂?br />
「玄贊」序者、由也,始也。陳教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品者、類也,別
也。區玄旨而異類,派幽筌而彙別。第者、次也,居也。一者、極也,首也。經有
二十八品。條貫真宗,此品次居極首,故名第一。義如本文。以上序經睿埂?br />
明 綱 宗
凡演講一經之先,必先提挈此一經之綱宗,故天台宗分五重玄義,賢首宗有十
門玄談。茲於講此妙法蓮華經之先,仍依窺基大師所撰玄贊,略以六門分釋。茲臚
列如下:
一 敘經之起意
此起意復析為五:甲、酬因請,乙、破疑執,丙、彰記行,丁、利今後,戊、
顯時機。
甲、酬因請 此復析為酬因、酬請二義:酬因之義又有六:一曰、酬行因。凡
學佛者,必有因行方成果德。佛既親近無量阿僧祇佛,盡修六度萬行,能圓滿無上
功德,顯現一乘實相,仍願眾生亦能如是修習因行,是為酬行因。二曰、酬願因。
在佛本因地中,原具最大誓願,願一切眾生得入於佛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并願眾生亦盡如我能發此願,是為酬願因。三曰、酬求因。佛於無量劫來勤求無
上菩提,曾不退轉,如本經提婆達多品所說是已。佛即以所求得之妙法,答眾生之
所求,并願眾生亦盡如我能作此無上妙法之希求,是為酬求因。四曰、酬持因。佛
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得值八百四千萬儯怯伤T佛,供養承事,值多善友,長時
受持。又釋迦過去為常不輕菩薩,臨終聞空中說法華二十千萬儯剩つ苁艹郑瑲v
無量劫。往時既自常持此經,并願眾生亦常受持,是為酬持因。五曰、酬相因。佛
說大經,天雨曼陀羅華,地遍六種震動,均為瑞相,如本經序品中所說。佛放眉間
白毫相光,遍照枺饺f八千世界。文殊師利告言:世尊將說大法。以將說此經,故
先現大相,先現大相即為說是經也,是為酬相因。六曰、酬說因。如來以一大事因
緣出現於世,本願廣說開示眾生,令得究竟一切種智。而舍利弗三請世尊說此妙法
,遂能開此法會,利益當機,是為酬說因。酬請者,即酬答諸大菩薩照堈f法之請
也。如本經舍利弗及彌勒三請演說妙法,乃為說之,是即酬請之義。
乙、破疑執 此復析為破疑、破執二義:破疑者,破眾生之疑。眾生之疑有二
:一為耽涅槃之二乘眾生,自謂已得自度解脫,疑彼大乘佛果永無我分。一為發大
心之菩薩,雖已發大乘心,然因舍利弗等已具種種功德智慧,尚於大乘無分,故自
疑亦難成佛,馴至失心退轉。自此經諸品出現後,闡發三乘唯是一乘,聲聞悉當作
佛,而三乘眾生之疑破矣。破執者、破眾生之執。眾生執中,有大乘執與小乘聲聞
執之別。聲聞又分四種:一為曾發菩提心,而因怯弱已至退轉,遂發小乘心修行得
果,如舍利弗等是也。二為菩薩應化示現為聲聞身,如富樓那、阿難等是也。三為
未發大乘心,未修大乘行,但著於小乘,自謂已得滅度而铡詾榧淳烤沟卣摺K臑?br /> 勤求世間禪,或已證初禪、二禪、三禪及四禪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謂與佛
無二無別;如楞嚴經所說之無聞比丘,本經所說增上慢之阿羅漢是也。大乘亦分二
種:一為從凡夫地即發大乘心修菩提行者,此名頓悟菩薩。一為先發大乘心,已至
退轉修小乘行,後復遭遇法會,重發大心迴向佛乘,此名漸悟菩薩。在四種聲聞小
乘中,除應化示現聲聞身之菩薩原本無執,及增上慢之阿羅漢尚未證果無有可執者
外,其餘兩種聲聞,均自謂所證之果即是佛乘,所得涅槃無可再上,此即為聲聞小
乘之執。自本經出現,乃知所得涅槃,不過解脫於三界生死之苦,仍居暫息之化城
,而小乘之執破矣。在二種大乘中,均以為證小乘果之人再不能發無上心,修菩提
行,證究竟涅槃,圓滿無上妙功德智。以此種種,悉為我大乘人所修證,非小乘所
堪,此即大乘菩薩之執。自本經出現,乃知小乘證果,正為修大乘法之方便,以彼
已解脫於三界煩惱,即可直趨於無上涅槃,而大乘之執破矣。
丙、彰記行 此復析為彰記、彰行二義:彰記者,佛自成道後,未為聲聞授菩
提記,今因時機已至,為諸聲聞悉皆授記,故說此經即為彰記。彰行者,佛為六道
輪迴眾生說二乘法,然實唯一乘。此經正以彰二乘之權,一乘之實,亦即是彰一乘
因行為絕之因行也,是為彰行。
丁、利今後 此復析為利今、利後二義:利今者,指利益遍於佛說法之時言。
利今亦分二種:一為果記利。如佛為諸大弟子親口授記,決定成佛。諸大弟子因是
決定勤求無上菩提,修入佛乘,是名果記利。一為現證利。如佛說妙法,龍女立地
成佛,餘眾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現證利。利後者,如於後末世,有人
受持讀誦是經,即為供養佛之舍利。又自佛示現迄今二千九百四十八年,因此經典
,正法、像法、末法悉獲利益,均名利後。
戊、顯時機 此復析為顯時、顯機二義:顯時者,顯明說經之時期也。或別為
五時,或云三時,或云唯一時,說各不同。玄奘法師則謂:各時說教,因機不同,
實則唯是一時之教。特隨時相長短而現,而實亦並無有時分之相可見,故唯是一時
。茲可略為第一時多說有,第二時多說性空相空,至第三時則說此妙法蓮華經等。
為顯露第三時中道了義、開權顯實之教也。顯機者,顯說此經之機也。從根本言,
機唯是一,以眾生本具同一法性,同以真如法性為性。但以眾生種姓不同,故令說
經之機亦隨之不同。或先說小乘,使先證果,後入大乘,此一機也。而此經所正被
之機,即使曾發菩提心,怯弱退失,流入小乘之聲聞眾,再發大心,重趨佛乘,此
則本經之機也。
二 明經之宗旨
本國古德總判經論,約分四宗:一、立性宗,明法有體性。二、破性宗,明法
有相無體,如成實論是也。三、破相宗,明法相亦空,如般若等經是也。四、顯實
宗,顯中道了義之一乘實相,如華嚴、法華等經是也。此經即屬第四宗。至於依文
判教,教凡三類:一、多說有宗,雖多說有總歸於空,如阿含等小乘經是。二、多
說空宗,雖多說空不礙於有,如般若等經是。三、非空有宗,說真俗二諦非空故名
為有,說我法二執非有故名為空,如華嚴、法華等經是。以上義故,此經攝於中道
了義宗,然亦盡攝各宗,以此經能顯示諸法實相,而總括趨入無上乘之方便也。
三 解經品得名
先解經得名,即解釋經睿病C罘ㄉ徣A經五字,梵云薩達摩奔荼利迦素呾
攬。薩、正妙之義,平正正直為正,眾善畢彰為妙。達摩、法也。奔荼利迦、白蓮
華也。素呾攬、經也。亦譯契經,以能契於說法之時、及契於眾生之機也;亦略稱
為經。
經名妙法者,具妙以成法,因法以彰妙。蓋自有此經,而一切大小乘眾生皆知
迴向於一乘如來智慧,即知以一切根本智、後得智,證於理智無別之法性。而此法
性、即為真如平等法界之本來實相。故此經名,堪稱妙法也。經云開佛知見者,一
真法界平等實相,生佛無二,本有不可思議之妙相妙用。若由證知心空、法空,隨
順無上妙智以證於不二法性,即可顯現本具之無邊功德,以順成此不可思議之性用
。然眾生不悟,恆迷洠ъ稛郎篮V小7鹉艘愿局恰⑨岬弥撬C之廣大性用,
向眾生性海煩惱中而開發之也。經云示佛知見者,即佛偶所證得之佛乘、涅槃、解
脫三德之理顯示眾生,使莫不知同具此三德涅槃與佛無二是也。經云悟佛知見者,
即顯示佛所成就之菩提圓滿報身,使眾生知可依以修習,得悟入於佛智是也。經云
入佛知見者,因眾生在無明煩惱中,不復知有佛乘之無上妙果。佛乃開示解悟,使
之因悟趨行,得漸證入,於是修於一乘因行,以入於佛之知見是也。以上所說,若
理若智,若因若果,均名妙法。又此妙者,絕對之妙,何以故?以在三惡道惡法中
,若為言人天之法,即為妙法。然福果易空,乃為說四諦、十二因緣之二乘法,以
較人天之法,即又為妙法矣。然二乘妙法雖可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之苦趣,而於一
心本具之法身、般若德用,實未能成就,則二乘法仍非究竟妙法。故惟有唯一大乘
,始足為究竟妙法也。是故未有法華會以前,佛所說種種法各為妙法;法華會既開
以後,則從前所說諸法,不過為趨入佛智海之方便因緣,惟此經義能偶一法界攝入
一切法界,乃堪稱為圓融絕待之妙法也。
經名蓮華者,所以彰喻。蓋蓮花與眾花異,蓮花未開之先即已有實,喻真如法
性不因生滅而起,佛本具足一切智德也。蓮花既開實即同時顯現,喻真如法相隨時
隨機無不顯示開露也。蓮花既落實即圓滿,喻幻妄既銷,本來之真如實相、一切妙
功德智,及一乘之妙果,無不圓滿具足也。真如智德,生佛不二,徒以眾生妄想執
著,不能顯露受用。佛乃以方便善巧誘化眾生,若去煩惱,若去無明,無非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