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尼。
此所勸發者為中品。行立讀誦、屬聞慧,謂以聞慧受持是經。象、為陸地上最
富於負荷力者,普賢菩薩乘白象王現身其前,喻修習大乘即為荷擔清淨佛法也。普
賢現身,不惟守護,并加供養;既令持經者安心精進,亦即為供養是經,以是經為
諸佛菩薩功德之父母也。
若坐思惟是經,謂於禪定中思惟是經,即以思慧思一乘實相之理以受持是經也
。若有忘失,普賢即於禪定之中教共讀誦。蓋已見普賢現身,故能受教。又以能見
故歡喜,以歡喜故精進,以精進故得定。定、即所得三昧也。以所見為普賢,故此
三昧即可名為普賢三昧。旋、謂旋轉,旋陀羅尼,謂能旋一切差別之法而入於無相
平等真如法性,以轉生一切清淨功德之法,斯一切法即一法矣。由是一法生無量法
,轉為百千萬儯恿_尼。以得此陀羅尼,故能即一心顯一切法,亦可由一法顯一心
。因得四無礙辯,起方便善巧,能以無量義迹兑痪洹⒁蛔种校匆砸痪湟蛔诛@
無量義,使法音宣流於世,此即為法音方便陀羅尼。中品修持者,以普賢守護神通
之力,可得此益。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
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
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
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
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鳩舍搿模赐有尥与‘'五'修陀搿Я尥恿_婆底'七'
佛馱波羶叮ВО耍_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
'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婆伽地'十五'帝搿⒍枭ざ德裕ПR遮切'阿羅帝波羅帝
'十六'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伽
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此所勸發者為上品。求索、謂尚未得聞是經而求索是經。求索既得,因加受持
及讀誦、書寫、修習。如理而解,如解而修,更加三七日一心精進。普賢法身本無
所不在,況行者已得普賢三昧?由是故復見普賢現身其前。所喜見身、謂各行者心
所崇拜之身相。蓋菩薩身相本無一定,眾生喜見與否,又隨各類眾生之各別識心以
為差別。今以各所喜見之身相現前說法,則眾生精進之心益隨法喜而增進矣。非人
、指上鬼神等。女人之不修行者,每能惑亂行者之戒定力,故普賢自說陀羅尼,令
行者持之以為守護,而普賢亦自以身守護之也。此陀羅尼共二十句,即名普賢陀羅
尼。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
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
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此正明普賢勸發之益。菩薩得聞是咒,由普賢力,以是咒為普賢所說故。閻浮
提有受持者,皆普賢力,以持經者為所守護故。真能受持修行之人,即行同普賢,
以為普賢所勸發故。而此如說修行之人,即為如來之所攝受,以具有勝因故有勝緣
也。
己二 與後益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
其人即著七寶冠,於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
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
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
儯炫鞂俣吨猩?br /> 此釋與後益。謂後生所得之益,明非僅現身得益已也。授手、接引之意。言能
廣寫是經,則流通既富,由是使大乘教義普益群生,故得命終生忉利天之福報。若
更受持、憶念、了解、修行,則命終即永離惡趣,為千佛所接引。十方佛土,隨其
本願勒令往生;并得往生兜率天內院承事彌勒。蓋修習大乘教義,行菩薩自利利他
之行者,命終當生兜率天內院也。入彌勒內院,即入菩薩不退地位。兜率內院為菩
薩眾,外院為天人眾,故外院有天女眷屬等生於其中。
戊二 結勸發心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
、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
不斷絕』。
此釋結勸發心。
丁五 釋迦讚勸
戊一 讚美普賢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
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
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菩薩以神通願守護是經,佛即願以神通力受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顯欲
護持是經令不失墜,必眾生各具普賢之行;而守護是能受持普賢名者,即所以守護
普賢之行,以守護是妙法華經耳。
戊二 讚持經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
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
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讚持經者為已見佛。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
──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伲保姓龖浤?br /> ,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
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此讚持經者為已離惡。但能受持是經,如說修行,則可疾入佛道,不遮惡而惡
自離矣。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
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
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此讚持經者為當得出世成佛。道場、成道之場,如釋尊不成正覺誓不起座之處
是也。言善持是經,已具足普賢行,即為直趣佛果,破無明,成正覺,為說法度生
之正因行也。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
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此讚持經者為已不著世間。蓋資生等物,現雖無缺,行者之心早無取著,不復
再造生死之業,以惟有真實不虛度生宏願在耳。
戊三 明摺樝?br />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
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
首明輕毀者之罪相。毀者世世無眼,以毀世人能照見佛法之眼故。讚歎者現得
福報,以助人種善根故。
『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埃Р H糨p笑之者
,當世世牙齒疏缺,醜脣、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
、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次明說過者與輕笑者之罪相。出人過惡,無論實與不實,均得埃Р簣蟆Iw持
經者即使曾有耄海滑F既受持是經,則其懺悔往業已迴心向佛可知。今仍宣揚其
惡,不惟嬈亂其心使難安心修道,以致妨礙其成就;且令曾由此持經者所接引向道
之人,亦盡頓生疑誹,而不免群焉退沮。是說修行者之過惡,其影響於度生之事甚
大。故無論所說之過實與不實,而謗者之罪固不易懺悔而■除也。埃Р ⒈轶w痛癢
不安,與被謗者終日跼蹐不寧相似,此為與所造罪相似之惡報。輕笑持經者,亦令
世世得被人輕笑之報相,如唇、齒、眼、鼻、身體種種欠缺穢惡等是。繚戾、屈曲
不正之狀,視斜曰睞,水腹則有腹大之相,短氣為語聲低促之相,皆人所賤惡之病
。末復言見持是經者應如見佛,以真持是經一偈、一句皆當成佛故耳。
丁六 時眾獲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恆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儯恿_尼,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此明時眾獲益,以結本品。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
,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此釋會眾歡喜受持,以結全經。
貫經義
以上釋妙法蓮華經竟。茲更條貫全經義例如下:
就全經二十八品之文字相言之,可謂今已釋竟。但妙法蓮華之經義,無量無邊
,則永無有盡。所謂遍虛空界,盡未來際,亦不能以眾生之語言心量闡之令盡也。
但約其義於此七卷經文中,亦并未見其有所缺漏而顯為未盡,故說經者之言語相即
亦當盡於此也。且無量義即發生於一實相無相之法,若更將全經七卷之義約之於一
卷,或更約之於一品,或更約之於一偈、一句,仍亦未見其義有所少,故全經之義
,直可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句攝之。以是之故,一切法即皆為教菩薩法,即皆為
一乘妙法,此正宗分第一品方便品之要旨,亦即法華全經之要旨也。全經科判,原
列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者,分攝二十八品。茲即以全經妙法之總義──開示
悟入佛之知見一句,分顯教、理、行、果四義,則序品一品即以徽秩洝F浞奖?br /> 以下各品,已如佛光中所現差別之境矣。故自方便品至勸發品共二十七品,直可皆
謂為此經之正宗分,別無流通分之可言。關於經末佛說是經時一段,即謂僅此二行
為流通分可也。試本開示悟入四義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約分諸品如下:自方便品以
下至法師品共九品,為開佛知見、以會一乘之教。以唯一佛乘方便說為三乘、五乘
,而開權顯實以後會歸一乘,皆授佛記。故此諸品即為開佛知見,以破除若二、若
三之眾生機教,而開出不二之佛知見也。法師品兼流通此分。自見寶塔品至安樂行
品共四品,為示佛知見、以顯一乘之理。如在見寶塔品,顯過現、主伴諸佛之法身
平等;天授品、顯摺槨⒆锔1娚ㄉ砥降取J痉鹬娭ㄐ裕蚀酥T品即為
示佛知見。持品、明持經人,安樂行品、明持經行,流通此分。自從地涌出品至囑
累品,為悟佛知見、以起一乘之行。以此諸品,顯佛已由始覺至究竟覺,成自受用
圓滿報身,智慧無盡,福德無盡,慈悲無盡,願力無盡,方便無盡,應化無盡,係
由地涌出諸菩薩依佛究竟覺為因地心故,進明佛之圓滿果覺真身壽命長遠,悟而起
大乘之行也。神力、囑累,流通此分。自藥王品以下、至勸發品共六品,為入佛知
見、以證一乘之果。藥王品證自利果德;妙音密化,觀音救難,陀羅尼咒破惡衛善
,妙莊嚴王迴邪入正,為證利他果德;普賢勸發以要二利之終,故此諸品為入佛知
見。入者、即修習證入,皆菩薩漸次證入一乘實相之果位。而普賢行通於佛果前後
,果前為等覺之菩薩,鄰極佛果;果後利他無盡,亦明此經之終而無終也。
準上開示悟入四義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約分方便以下二十七品皆為正宗,正以
彰妙法華經之無盡,故無有特判數品為流通分之必要。以由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
義,分顯一乘教理行果,即是流通此無盡之教義;而流通之功力,即亦與為無盡。
然因此益見行者當於是經受持、讀誦、講解、書寫、能於一偈、一句之名言,見一
乘實相之無盡義,如說而解,如解而行,由行而證,盡具普賢道,同獲法性身,而
是經方為流布不斷絕於世也。(周秉清記)(北京單行本)
大乘妙法蓮華經懸論
──二十三年四月在四明延慶寺講──
一 釋名
甲 列眾名
乙 定今名
丙 析名義
1 大乘
2 妙法
3 蓮華
4 經
丁 綜名義
二 提綱
甲 天台絕待妙
乙 嘉祥乘權實身權實
丙 慈恩境行果
丁 教理行果
1 開佛知見信法華教分
2 示佛知見解法華理分
3 悟佛知見修法華行分
4 入佛知見證法華果分
三 考經
甲 佛經起源
乙 佛經結集
丙 佛經流布
丁 本經翻譯
戊 本經品次
己 本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