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三)、證二利果 普賢一品,證二利果。果前普賢修因行圓滿而證佛果,是證
自利果;果後普賢起行教化眾生,屬證利他果;故以果前果後之普賢,為證自利利牠
之妙果也。
法華全經二十八品,由前所說四分,有總有別:序品是總持開示悟入教理行果分
;餘二十七品是別顯開示悟入教理行果分。每分之中,各別有流通分,而以普賢品末
二行為全經之總流通分。照通常講經分科之通規,則必以序、正、流通之三分判釋此
經。但流通分須居經後,而經中間時有流通之文,似覺參差不齊,有流通不能攝盡之
慨!若依今所列四分判此全經,即可免去參差不整之慨。至以此四分為全經之綱宗,
示妙法之至理,昭然若揭,猶其餘事矣。
三 考經
考經、是考佛經中此經之歷史。凡佛所說之經典,有事實可證,歷史可稽,方可
正信;否則、魚目混珠,真偽莫決,殊難置信。同時、經為佛說,通於諸經,考一經
之源流,諸經亦由此顯焉。
甲 佛經起源
佛、通三世諸佛,經、乃諸佛所說之經。若此土,若他土,諸佛無量,故其所說
經典亦復無量;諸佛無始無終,起相不可得故,經教之始起相亦不可得。但雖無量,
且舉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四天下之一的吾人所居之南瞻部洲言之,在此賢劫之中,過去
已有拘那含牟尼等三佛,而此三佛所說經教,皆已過去不傳。蓋每一佛法,必經歷正
、像、末法之三時期,末法既盡,經教亦洠А9式袼餍兄浀洌詾橘t劫中降誕于
南閻浮提之第四釋迦佛所說,或佛所印定之說,始結集成經,流通于世。是知今所流
傳之經典,皆起源於釋迦之金口宣揚,故今娑婆世界佛教以釋迦為本師也。雖然,今
法華經中,通說三世諸佛教法,但因釋迦說之,吾人方知,故猶以釋迦為起源;而十
方三世諸佛所說教法,亦因釋迦說教而顯示,故今必以釋迦為經教之起源也。由釋迦
所說一切法中,深密、華嚴等大乘經,阿今、樓炭等小乘經,大小、偏圓、權實之理
,皆已發摚o遺,均在佛世流傳。作如是解,可破執小乘法者,言佛唯說阿含等經,
大乘經典為後世龍樹菩薩等闡演而出;而對密宗陀羅尼等密典,更加懷疑。故從古來
有許多研究之歷史考據家,每以陀羅尼等密典,為印度後期佛徒混合婆羅門所偽造。
若正信佛一切教法皆出於佛,則此等邪疑皆宜息滅。須知諸佛智慧,無量甚深,隨眾
生種種性欲好樂,大小、偏圓,陀羅尼等無量差別教法,無不施設;蓋佛為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欲使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有一法不說,即攝機不盡。故知一
切佛教,皆起源於佛,依此決定勝解則知現存一切經典,皆因釋迦佛轉法輪而有也。
乙 佛經結集
佛世說法,唯金口宣揚,而無文字記載。如法華會上為無量若干眾生而說法華,
佛為教主,依佛音聲中名句文身為能詮教體,詮所詮之義理。但當時說法唯有言音、
而無文字,云何有後世流傳經教?即因佛弟子結集經典故,使經典輾轉流傳於後世也
。梵語結集,此言會誦,就是結集一經,須召大眾會集,推一人於中朗誦而出,經眾
磋商考懀Q定,認為所誦之言教與佛說相符,曾經佛印定者,始一致贊成,全體通過
,然後寫為定本,讀誦流通。相傳佛初滅度,迦葉、阿難、優波離等便在畢波羅窟中
結集經律;同時窟外大眾意見不一,在畢波羅窟外,復有富樓那等結集。如是乃至第
二結集,第三結集,以致無量經典流播後世,但由文字流傳於世之經典,謂皆出於結
集,似亦不然,因結集會誦時,亦仍並無文字。反之、則在佛世時,亦或已有文字,
毗奈耶中說佛世時,就有長者深夜讀經,四天王來聽法。又有紺容夫人,夜燭讀經。
諸如此類,皆可證明佛世時代已有文字,方能讀誦。又古來傳說:佛在臁秸f法華時
,所有樹皮木葉之上,滿刻經文,其已有文字記錄流傳者可知也。在經過結集會誦時
,更可有文字記錄,經大眾考定之定本。但由文字流傳於後世之經典,亦有始終未經
會誦結集而流傳者,如印度佛教史中,弟子所誦經句,往往分別記誦,互有出入,即
其例證。平常皆知初次阿難等結集經典,此不過最顯著之若干經律之結集,為舉世所
共知共信者。其實、佛經由歷代菩薩祖師等所集錄而流通者,正復不少,亦久為世所
公認。故佛經有因佛世記錄而流傳,有於佛後結集而流傳,有始終未經會誦而由私家
流傳於世者。
丙 佛經流布
佛經之流布,以時節因緣之不同,流布不流布有別。當時結集記錄之經典。緣熟
者得人傳播,緣缺者耄'不彰,比比皆是。如中國至宋時始有大藏刻版,多有從未流
行於世之經典,皆得保存其中。但推之佛世到宋前,亦必多有未流行之經典,其時既
無刻版藏本,必有若干經典,因不傳而耄',亦顯然易知。例如今於燉煌石室,發現
若干古人所藏之經典,為今宋藏等所無,而耄'於石室中者,尤為顯然證明之事實。
佛後經典耄'不傳,亦復如是。以當時專靠記誦口傳,其講誦著者,始獲傳布;其他
為普通不常講誦者,難免耄'不彰,雖存若亡。但此類湮洠е浀洌谀骋粫r期,經
若干智慧深厚者發現講誦於世,則由耄'復成顯彰矣。如是觀察,佛世與佛後之經典
,皆為聲聞、菩薩之所記錄結集,而佛寂之初,小乘經典因聲聞眾傳誦普遍,得先流
布於世。其時大乘經典以少人講讀,耄'不彰;但時節因緣一熟,復得傳播於世。若
大乘經典佛初滅時耄Ф徽茫诜疳崃甙倌觊g,馬鳴、龍樹菩薩出世,發現若干大
乘經典乃講傳於世;及無著、天親出世,復發現若干大乘經典,遂又傳誦於世。乃至
龍智出世,復發現陀羅尼等密咒儀軌,傳持於世。故向所不傳之經典,一經少數智慧
深厚者發現講讀,仍可耄Ф鴱惋@。如中國之三論宗,隋唐之間極為弘盛,自唐以後,
其氣燄一落千丈,宋明後人皆莫知其名,向所弘盛之經疏,亦耄'失傳!迨至清季自
日本取回,今日始復弘講;中國如此,佛世亦然。佛世所有大乘經教,雖亦同時記錄
結集,而佛後五百年間所流傳之經典,唯是小乘。迨至龍樹、無著、龍智出,而大乘
次第傳布;是為大小乘佛經流布之次第。是知今日所講之法華經,是由佛初滅時聲聞
菩薩、所記錄結集;而得流行於世,則在龍樹時代。考諸印度佛史,理宜如此。道宣
律師弘傳序云:『蘊結大夏、出彼千齡』,知此經在印度一千年,始流入中國。又『
枺鼈髡鸬兖N載』,此為道師唐時所言;迄至今日,其流傳千五六百年矣。
丁 本經翻譯
本經翻譯,自西晉永康至隋代仁壽,三百載間,翻譯共有三次。今經前刊:姚秦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為本經第二次之譯本。今從道宣律師之法華弘傳序,可窺
見三次翻譯之概況。
1。『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
。西晉是簡別枺鼤x。西晉惠帝永康年間,正出初次翻譯之年代。長安是西晉之都城,
青門是城之一門,是出譯經之地點。燉煌菩薩竺法護者:燉煌是西域地名,竺法護是
燉煌人,時人尊稱燉煌菩薩。竺法護、梵音竺曇摩羅剎,亦作曇摩羅察,中國譯竺法
護,姓竺、名法護也;此出譯經之人名。其所翻者,名正法華,是出此經最初譯出之
名字。
2。『枺鼤x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
』。初次翻譯,是西晉之末年,此第二翻譯,是枺鼤x末年。枺鼤x安帝隆安年中,正是
枺鼤x之末;後秦弘始,是三秦中之姚秦;此皆出第二次翻經時代。龜茲沙門者,龜茲
、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在今新疆。沙門是梵語,此云勸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
癡。鳩摩羅什是梵音,此言童壽,以其童年具耆德故名,此出翻譯之人名。其所翻經
名,則為妙法蓮華,即今所講者是。
3。『隋代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此第三
次翻譯,是在晉秦之後,經宋、齊、梁、陳數代,至隋朝仁壽年間,始翻此經。大興
善寺,在今陝西西安,為當時翻經之地。天竺、今譯印度,皆譯音之異;義譯月邦,
以其地形半島如月也。印度有五印度,此所指者是北印度。闍那笈多、此言德志,顧
名思義,可知其人。其所翻經名,亦名妙法,與什翻相同。
此三譯中,初名正法華,後二同名妙法蓮華;故蓮華皆同,而正妙稍別。但三譯
義理,亦互有出入,其所弘盛,首推什翻,故道師云:『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
宗尚,皆弘秦本』。道師唐時人,自秦至唐,皆弘秦本;直至今日,仍以秦本最極弘
盛。蓋羅什為七佛以來譯經第一人,其所譯經,文義舒暢,善達佛意,故不但此法華
經以什譯為最弘盛,即如金剛經等,流布於世者,亦皆以什譯為最弘盛也。綜上明法
華自印度入中國有三譯,三譯中又以什譯弘傳最盛,則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之理亦彰矣。
戊 本經品次
本經之增減與品次之次第,三經頗有出入,有言:秦譯與隋譯妙法蓮華,皆祇二
十七品,以秦譯無提婆達多品,而隋譯將提婆達多品附於寶塔品後,未曾獨立標出。
但隋譯較晉譯,又於光世音品下添入偈頌,故亦名添品法華。而秦譯之提婆達多品,
則係後賢加入。若依智者大師說,則什譯原有二十八品,不過提婆達多品是當時譯留
宮中,未編入流行而已。此為三經品文之增減不同。又囑累品,什譯在二十二品,其
他二譯皆在最後二十七、八品,此為前後次序不同。此等增減次序,古來記載,亦難
盡考。道宣弘傳序言:『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非所述』。然添品
法華序──失作者名──述頗詳晰,茲摘錄於此:『昔燉煌沙門竺法護,於晉武之世
譯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考檢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
似龜茲之文。余檢經藏,備檢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
有所遺,什文寧無其漏?而護所闕者,普門品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
及法師品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又移囑累於藥王之前;二本陀羅
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浮娞崞胚_多品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闕
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
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品之初,
勘本猶闕;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
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又近人日本境野黃洋氏所著之支那佛教史講話──上卷
第二編第一章鳩摩羅什之學統──中,對三譯品文之增減,品序之前後,品名之不同
,製有一表,今錄出以見其詳:──
『正法華』 『妙法華』 『添品法華』
光 瑞 品第 一──序 品第 一 至法師品,皆同妙法華。
善 權 品第 二──方 便 品第 二
應 時 品第 三──譬 喻 品第 三
信 樂 品第 四──信 解 品第 四
藥 草 品第 五──藥 草 喻 品第 五
授 聲 聞 決 品第 六──授 記 品第 六
往 古 品第 七──化 城 喻 品第 七
授五百弟子決品第 八──五 百 弟子授記品第 八
授阿難羅云決品第 九──授 學 無學人記品第 九
藥 王 如來品第 十──法 師 品第 十
七 寶 塔 品第十一──見 寶 塔 品第十一─┬見 寶 塔 品第十一
梵 志 品第十二──提 婆 達 多 品第十二─┘
勸 說 品第十三──持 品第十三──勸 持 品第十二
安 行 品第十四──安 樂 行 品第十四──安 樂 行 品第十三
菩薩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從 地 涌 出 品第十五──從 地 涌 出 品第十四
如 來 現 壽 品第十六──如 來 壽 量 品第十六──如 來 壽 量 品第十五
御 福 事 品第十七──分 別 功 德 品第十七──分 別 功 德 品第十六
勸 助 品第十八──隨 喜 功 德 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