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一義性。
紀 開第一義悉檀為四例:甲例中,功、用、行、位四字,即功行、業用、相
位──如十地,皆由修行造作所成,非第一義。第一義者,一切法皆無施作──即
無功行業用相位,皆無自性,以真如為體故。講義所云,反顯此種不如法見──不
如實相法之見解,登地菩薩亦所不免。乙例中,非內外凡拢T法句:正以真如法性
本同一體,無二無別。須菩提善解空義句:見一切法空,涅槃亦空。道融禪師事,
載道融見四祖時,忽來一虎,四祖少形驚避之態,道融譏其身相未除。四祖知其心
念,乃書佛字於座上,道融見之不敢就座,知其尚有佛念未空。丙例中,事理性相
二句:反徵動時即斷靜功,便為事礙,便為相礙,亦是性與理礙。下引借燈王之座
於室中二句:正顯性與理即事相也。丁例中,默然離文字言說心緣之相句:反徵一
有文字即落分別,一有言說即落二三。分別、二三,皆對待之法,必圓融(非分別
)絕待(非二三),乃得不可思議解脫,為真實第一義也。
二 解釋經睿?br /> 甲 定名
釋 此經、據疏共有五譯,二種不知失傳抑係睹,嘗見之藏經者唯三種。
尋厥文義,大致相同。一名維摩詰經三卷,吳支謙第二譯。一名說無垢稱經有六卷
,唐玄奘譯。一名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即是今所講者,乃三藏法
師鳩摩羅什奉姚秦詔所翻譯者。鳩摩羅什,此云童壽,以其童年而有耆德,故立斯
名;復以遍通經、律、論藏,尊稱之為三藏法師:蓋在中國翻譯佛經之第一大師也
!前之譯者,非不諳梵語,即有昧華言,縱或華梵兼曉,而亦才智疏短,學行麤?br />
,未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且不大護法如姚興之合朝崇奉,得以聚天下之英俊於
門下而共研習,有若生、肇、融、叡諸哲。故譯經之功,獨盛乎什師,此經亦以之
獨傳也!然此經睿p列維摩詰所說與不可思議解脫為二。今謂維摩詰即是能說
不可思議解脫之人,不可思議解脫即是維摩詰所說之法,故當定其名曰「維摩詰所
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紀 此經、據智者大師疏,有五譯。茲所講者,為姚秦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譯
。什師七八歲時,便能講經,常受人禮敬。外如法華經、大智度論、金剛經等,皆
出其手。合之真諦三藏,玄奘法師、不空三藏,為枺了拇笞g師。
乙 明義
釋 此中經之一字,乃大藏諸經之通睿痪S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十一字,乃
此經之別睿=浫绯Uf。
紀 經之一字,即梵語修多羅,翻云契經,含契理、契機二義。契理者,謂合
真如妙理。契機者,謂適時機根性也。
1 能說人──維摩詰
釋 此維摩詰一言,在古來傳述之梵語,賒促不同,譯梵為華,義亦不一。一
云、毗摩羅詰帝搿朔瓰闇Q名無垢稱,或淨名無垢歎。一云、毗摩羅詰,此翻淨
名。一云、毗摩羅詰栗致,此翻淨無垢稱。今按:無垢即淨,稱歎即名,可依肇法
師翻淨名為定。今用三釋釋此淨名:
(一)相摺寽Q者、真淨,在五法是正智、真如,在三身是法性身、受用身
,佛土亦然,在二諦是真諦。名者、名相,在五法是分別、法相、名言,在三身是
他受用身及應化身,佛土亦然,在二諦是俗諦。淨不是名,名不是淨,非淨淨名,
非名名淨,淨之與名不相關屬。此云淨名,猶云淨之與名。
(二)依士釋淨者、滌盪洗淨之謂,以淨淨名,謂之淨名。所淨之名,約為
三種:甲、一切法體本自無名,無名而有名者,皆自心現,故心即是名也。成唯識
論謂之顯境名言,亦曰名言種子,故淨乎名者即淨其心也。乙、攝大乘論謂三界皆
名言假立。依例推之,十種依正五陰法界,皆是名言假立,無邊剎土總屬名言,故
淨名即是淨國土也。丙、世間種種名字言說,皆屬愛論、見論所攝。愛、見未空,
即從佛經所學種種名字言說,亦皆愛論、見論所攝。淨此愛論、見論,轉愛、見為
慈悲智慧,一字一句皆成妙淨陀羅尼門,謂之淨名。
(三)持業釋淨名者、謂「真淨名相」。真淨名相,亦名諸法空相,亦名諸
法實相,亦名一真法界,亦名常住真心,亦名法性,亦名佛性。此性最尊最貴眾法
中尊,故名淨名長者。祇此淨名長者,人人本具,箇箇不無,常在人人六根門頭、
六塵堆裏、六識巢中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現不可思議神通變化,能令人人不離塵
勞而具足諸波羅密行,不離俗欲而具足諸清淨律儀,不斷煩惱而證菩提,不捨生死
而般涅槃。諸君欲速證不可思議妙心者,不可不急急著眼以識取之也。
紀 講義用三種釋釋此淨名:一、相摺專合噙‘二字,即牴樱x。如講義謂:
淨不是名,名不是淨,淨之與名,各明一義互不相屬是。二、依士釋:依士二字,
即依伴義。如俗云連帶,以淨為伴,名者為主,依主連伴,依淨帶名。如淨一字,
只見為淨,必依名字乃顯淨名是。三、持業釋:持業二字,即名是淨,淨是說此名
之德相。
凡釋經之法,共有六種釋。云何為六?除講義採用之三釋外,更有鄰近釋,帶
數釋,有財釋。講義相摺屩校呙嗑洌好该裕嘀阜ㄏ唷S忻匾漓断?br /> ,名之實體即是法相故,故名即為相。依士釋中,顯境名言句:謂心了別以顯境,
明了分別,為心之通相故。名言種子句:謂所成就之觀念。三界皆名言假立句:以
凡相皆可名故。十種依正五陰法界句:謂佛亦有五陰法,亦名究竟眾生,與一切凡
夫眾體無差別故。皆屬愛論見論所攝句:論苦樂利害之受用名愛論(慈悲門攝),
論邪正真偽之見解名見論(智慧門攝)。淨此愛論見論句:應念慈悲、智慧,皆隨
順法性。皆成妙淨陀羅尼門句:妙淨、則重重無盡,一即一切,齊彰萬法。一切即
一,泯同果海耳。
2 所說法──不可思議解脫
(一)不可思議
釋 思謂思量,亦即觀念;議謂議擬,亦即推論:乃分別之端,學理之根也。
一切法相依之明晰,一切名言依之建立,然皆彼此、是非相為對待而起,虛假無實
。由名理而達乎實際,即為思量之所不可得到。故雖吾人尋常日用之事,亦莫不由
無思而為、不勉而成,一涉思量議論,即睡不成睡、行不成行也。然此不可思議之
實,且約六事以為揀別:甲、尋常日用之事、現實之境,皆是不可思議。故孔子曰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乙、世間之科學、哲學者,推
論名理至於極處,即為思路之所不可得通,言端之所不可得執。故老子曰:『道法
自然』,謂之『無名之樸』。又曰:『無名天地之始』。名之曰道,唯是強名,恍
惚窈冥,豈曰不嘗審思明辯之哉,其如審思明辯之所不能到乎!丙、思量議擬,必
經尋伺。凡外、拢t修習禪定,入二禪天定生喜樂地以上者,即入無尋無伺之地,
超過擬議思量。此則第二靜懀е豢伤甲h境,非治俗學者之所能企也。丁、三乘拢?br /> 人,皆依無為法性而有差別,三人同以無言說道而般涅槃。故此經散華天女問舍利
弗耆年解脫,舍利弗默然,繼謂『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此則出
世三乘之不可思議境,非三界凡夫之所能逮也。戊、大乘不共般若相應真如法身,
所謂自覺拢蔷辰纭H舸私浳氖鈳熇麊柧S摩詰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
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此則初地以上菩薩根本智所證不可思議境,非二乘人所能與也。己、若此經不
思議品之所顯現。又若天女告舍利弗:『言說文字皆解脫相,無離文字說於解脫』
。此則八地以上菩薩乃至唯佛與佛所能究盡之不可思議境,即事而真,事事無礙。
此之六重,前之二重似而未是,中之二重是而未真,復之二重乃為真不可思議耳。
今淨名所有之不可思議,即後之二重也。
紀 睡不成睡、行不成行二句:譬若吾人於紛亂之餘,收心斂意,執著思量一
定入睡,翻不能睡,甚且狂起。又如小兒於懷抱之餘,扶牆摸壁,執著思量一定強
行,反行不成,甚至傾跌。後約說不可思議,雖出六類,實別三重。前二、謂是人
心量中不可思議境,故曰似而未是。中二、三乘拢硕洌簾o為法性,謂真如本一
。而有差別,謂資位異數,終不入大乘,故曰是而未真。後二、自覺拢蔷辰纾?br /> 非阿羅漢、辟支佛所能知。言說文字皆解脫相,眼前事物悉是菩提,是乃佛果,唯
佛窮了,故曰真不可思議。
(二) 解脫
釋 解脫亦云離繫,謂離諸纏俊袪恳病S刑幹^之三昧,有處謂之善巧,皆就
其適當應事、恰到好處之正面以為言者。謂之解脫,則就開解除脫諸智障礙、煩惱
障礙,而得色自在、得心自在、得業自在以為言者。解脫在涅槃,與法身、般若共
稱三德,天台判之謂方便淨涅槃。要之、種種方法之達到圓滿常寂者,皆名解脫,
亦名波羅密行。佛華嚴經善財所參諸善知識,各知一解脫門,蓋就方法以言,故成
種種解脫門也。種種方法達到圓滿常寂,全用成體,全體成用,隨緣施為靡不盡善
盡妙:故謂之方便善巧、三昧、解脫者,其義均也。
紀 解脫中,離諸纏俊袪烤洌褐笩馈I、果三俊浴芙饷摚措x生死
輪迴也。善巧,謂純熱方便,不思而中,不勉而獲,不受其俊擅钣谩S钟兄^之
勝解者,明見法空故。波羅密行有六,通常言六度是;有十,加願、力、方便、智
四度是;有八萬四千,即指無量萬行是。
(三) 不可思議解脫
釋 此經所云解脫,非佛華嚴各各善知識別別所知之解脫,尤非六凡、二乘妄
想執著所謂解脫,蓋是窮微盡化,體幽用玄,渺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
然之不可思議解脫,乃種種解脫所從之流出及會歸者也。
紀 不可思議解脫中,蓋是窮微盡化五句:指此經淨名所有之不可思議解脫,
為清淨寶嚴,妙高無上,一真法界耳。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故曰種種解脫所從之流出及會歸也。蓋不可思議之境,本不異解脫,解脫之相亦
不異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即是解脫,解脫法門即是不可思議,名雖為二,原可作平
等一如觀。惟在此維摩詰經者,修證上說不可思議四字。又不可思議四字,為解脫
之根本;解脫二字,又為不可思議之究竟。
(四)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釋 此經有諸佛所說者,有諸菩薩說者,有諸聲聞說者,獨標名為維摩詰所說
者,何耶?室中以維摩詰為主所說六品,當然標名為維摩詰所說,可無論矣。出室
後四品,或關維摩詰同往之眾,或關維摩詰之本身,或因其所說法而說,故亦得標
名維摩詰所說。弟子品、菩薩品所述者,亦皆維摩詰之說。祇初佛國品似與維摩詰
全無關係,故奘師譯為說無垢稱經,意同佛說阿彌陀經,乃釋迦佛說無垢稱、仍以
釋迦佛為經主。然按肇師維摩經注,淨名乃寶積所將五百中一人,此說本之什師,
必有所據。則獻蓋及請求佛淨土行,固亦因淨名而起者。且標其能說此法門者,即
指其能有此法門也。淨名乃實邸逌Q佛土行之模範者,即是能有佛說淨佛國土之行
者也,故得謂之為維摩詰所說。蓋釋尊為一代大化之總主,而淨名亦為此一法會之
別也。然維摩詰所說,應同聲菩薩之論,今以嘗為佛所印可,故得名為經也。
釋經文
釋 次釋經文,判為三分。一、經序分,從如是我聞至稽首如空無所依是。二
、經宗分,從爾時長者說此偈已至見阿■佛品終是。三、經益分,法共養品及囑累
品是也。此經三分之判,今與天台正同。古來雖多異說,定義決當如是。譯出諸經
,有但一經睿涣衅奉}者,有經睿釋⒔浳姆譃槿舾啥渭恿⒁黄奉}者。經睿汲鼋?br /> 中佛說;品睿确欠鹫f,而阿難結集時首唱我聞如是,則品睿喾墙Y集人之所安立
,其為梵土誦講者之所立無礙。殆猶析金剛般若為三十二分,雖出昭明太子,而古
今相承為定式,則亦不復竄易。故此經雖三譯不同,品數、品睿裏o大出入。
紀 經文判分,概屬之佛滅度後,結經之菩薩、尊宿、古德。若梵網經亦有佛
自標之品名,是為罕見。此經共十四品,傳為印度古德所分判。天親造論,似亦謂
然。有分別四品皆屬序分者,後四品皆屬流通分者。今講義,判佛國品前半品為經
序分,法供養、囑累二品為流通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