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輕安 │├─正命
│ ├─定 │├─正進
│ └─捨 │├─正念
└─八拢扩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ぉ缉俯ふ?br />
┌─因果 ┌─發一切智心堅固…………解脫
├─業 ├─不捨眾生大慈……………救苦
├─定 ├─具足大悲……………………觀
├─根 ├─信一切佛法精進……………忍
佛果十力─┼─欲 因地十力─┼─思行禪定……………………智
├─界 ├─除二邊智慧…………………斷
├─至處 ├─成熟眾生……………………聞
├─宿命 ├─觀法實相……………………願
├─天眼 ├─入三解脫…………………圓滿
└─漏盡 └─無礙智………………………愛
┌─總持……………一切智─┐
四無畏─┼─知根………………漏盡─┼─果地
├─決疑……………說障道─┤
└─答報…………說苦盡道─┘
┌─三 業 無 失
│ ┌─無不定心
├─無 三 心─┼─無 異 想 ┌─欲
│ └─無不知捨 ├─念
十八不共法─┼─六 無 減────────┼─精進
│ ├─智慧
├─三業隨智慧行 ├─解脫
│ └─解脫知見
└─知 三 世無礙
紀 此章、淨名因疾說法,不出四諦法門。是身無常下、先說分別觀自身,厭
苦、斷集;觀四念處,知五陰、諸入所共合成。此可厭惡、當樂佛身下,次觀佛身
,慕滅、修道。明法身從無量功德智慧生,乃至五分無漏法,四無量心──梵天亦
修此而量不同,僅能遍一世界,拢齽t隨分修習──,六波羅密,六通──本心無礙
,是謂神通──、三明,三十七道品──小乘亦有生滅道品,對治煩惱而起者,此
則為平等法性,菩提煩惱皆同──,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從如是無量清淨
善法所生。在眾生身中,觀苦、不淨──即是事觀──,無常、無我──即是理觀
──,如來涅槃四德中、即常、樂、我、淨耳。從業緣現句:吾人當知業為過去身
中未斷之貪、愛、生因,與夫父母、四大之性緣相合,便現此身。設有因無緣、或
有緣無因,皆不能生此身也。百一病惱句:人身有四大痛苦,苦即惱義。地、水、
火、風各有百一病惱,共為四百四病惱。
丁二 從心起行
戊一 直心正念真如
紀 此章、通攝弟子、菩薩二品。直心正念真如,即迴事向理,不立一法,以
法皆事故。一起法見、佛見,便摺嫒绫倔w也。
己一 弟子品
釋 夫「聞法發心」之後,繼之以「從心起行」者,全心成行,全行成心,三
心總攝眾行,眾行集顯三心,雖復三心一行中發,眾行一心中修,然亦不廢前後層
次,秩焉無紊,成厥條貫。初由勝解開發覺心,雖復遍修眾行、廣歷萬法,而唯念
念求證真如法性。確立不拔,直往無前,把持要津,截斷凡拢蹌'空,佛魔齊
斬,是所謂實際理地不留一塵者。迨夫離念相應,樱C真如,顯如實空即是如實不
空,淨德深淳充周法界。由不可思議之熏起不可思議之變,妙用繁興,靡從軌則。
雖然,未應勝善獨居,還得昏蒙兼濟;盡而不盡,寓之無竟,大悲方便等虛空界,
利樂眾生窮未來際。故由直心進乎深心,遂終之以大悲心也。夫不可思議解脫之妙
行,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即自而他──自即菩薩,他即眾
生,自即箇人,他即社會──,即他而自;即人而境,即境而人;即色而心,即心
而色;即因而果,即果而因。然此經標佛國為宗,歸宗有在,故專從化他一面以明
之。夫淨名者,即是真如實相,亦即直心正念真如。從本以來,唯是一心,名之真
如。無真如名,非可修相,非可證相,擬心即錯,起念斯乖;小乘之真慧所不能到
,大士之俗智亦不能契。故聲聞魁首、菩薩班頭,均被彈訶也。而先之以弟子品者
,從信滿發心,經十住行,多修定慧,近於二乘,第知而不滯、過而不留耳。觀善
財十住、十行間所參多比丘者,可知之矣。故佛國品師資感應,染淨耄КF,從不可
思議心湧不可思議境,觀不可思議境發不可思議心,依不可思議心起不可思議教,
聞不可思議教得不可思議益。諸佛華嚴初成正覺,於海印三昧中一念炳現微塵剎土
、十世古今,頓從佛地詮顯歷劫修行諸菩薩法是也。次、方便品兼談小乘之法,示
疾說法,開發勝心,猶佛華嚴入法界品,祇園會上已有舍利弗等聲聞僧眾。文殊師
利撸Щ馔瑴Q名示疾,善財乃因之發心也。此弟子品,淨名彈訶舍利弗等,正猶
善財參學德雲等耳。華嚴以策進行人至於佛地為宗,故就他之益自者以明。此經以
攝受眾生淨乎佛國為宗,故就自之益他者以明。宗本無本,遇緣即宗;建宗有殊,
行法斯異;行法雖異,程序同也。
弟子品第三
釋 師資禮道,不摺篱g。師視資如弟,以兄自居;資事師如父,以子自處;
相影合稱,故名弟子。然如來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孰非弟子、而獨標名聲聞眾
者何哉?蓋釋尊忍土之教法,雖復從大施小,迴小成大,而化儀則存乎聲聞。捨家
從佛,為法眷屬,住持三寶,宏範三界,從聞生解,事事資承,弟子之儀,事理圓
足。不同俗人雖信佛而在家奉事君親,大士雖契佛而隨處撸Щ篱g。故弟子之名義
,有廣有狹:廣雖遍及一切,狹則專屬聲聞。又依大乘經之廣義,皆稱佛子;此依
小乘經以稱為弟子,故專指聲聞也。然此應名弟子述昔被呵斥因緣辭不堪往維摩詰
問疾品,今略之、故但標名弟子品第三也。
庚一 淨名弑写?br />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甯不垂愍?
釋 現疾弑毓蛞颍慌d念佛慈,回因向果。寢床、即證真如法性。智悲
同現,體用圓彰,如首楞嚴經所說上同十方諸佛慈力,下同六道眾生悲仰者是也。
此本屬文殊領眾入室後,從甚深慈悲之根本心集諸善法者;佛是具足眾善法者,故
念佛心為深心也。而此弟子、菩薩二品,則從佛應感邊,倒顯淨名已曾歷空一切人
法證入法性,非根本智、究竟智之文殊師利不足與之對揚。從甚深不可思議心,興
甚深不可思議化,故諸弟子、菩薩咸言不堪。此為淨名邊之能感,此一感念,直貫
至經宗分之終。下為佛邊赴感之應:未入室、猶是應非所感,此猶未登地前,雖感
佛應、尚同三乘應化,未見真身。入室後、雖感應相交而猶有隔,此猶佛應登地菩
薩,雖現他受用身,猶是菩薩所分見之佛身,未接真身。出室至於佛前,觀佛身、
取佛土,乃如佛華嚴經普賢近在毗盧遮那佛前,居等覺地,為佛長子。感應之功,
方極親切。
紀 此章、引如首楞嚴經所說,上同十方諸佛慈力句:正述淨名之所以仰慈也
。下同六道眾生悲仰句:正起淨名之所以示疾也。先因仰慈以示疾,次因示疾以?br /> 悲,後因弑写取9试唬焊袘Γ綐O親切。
庚二 弟子述緣辭往
辛一 舍利弗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
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
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
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去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
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
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
問疾』。
釋 舍利弗,於聲聞中智慧第一。
夫樹下宴坐,乃沙門之常法耳。然以宴坐為宴坐者,則亦以不宴坐為不宴坐。
對待既生,分別斯熾,雖至滅盡恆、不恆行心心所法得大歇息,迨夫起心應物,依
然事與真摺7蜓缱撸緹o不坐,今亦無坐,坐不坐相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
遍法界,豈必如此樹下之坐乃為宴坐?夫即事而真,則全真皆事,坐無坐相,烏有
此身如枯木、心若死灰之宴坐相哉!坐即不作,經行、翹立孰非坐哉!不坐即坐,
豈必捨定慧之道法,乃現穿衣、吃飯等凡夫之事哉?覓坐不坐相不可得,豈有坐則
攝心緣內,起則應外緣哉?身邊等見當體空寂,豈必斷諸見乃能修行道品哉?煩惱
之性即是涅槃,豈別有涅槃外與涅槃相對之煩惱,必斷滅之乃得入涅槃哉?如是之
坐即大涅槃,具足德用,佛所印可。舍利弗聞淨名之說而默然者,以其所說雖說無
盡說,舍利弗執法相不知其所說之謂何,故默然耳。
自行則在善邊策進精益,從智德明,故善財遇一善知識即得一法門也。化他則
向濁邊減少過患,從斷德明,故淨名遇一善知識即去一法執也。此一法之兩面觀也
,亦當體之中道觀也。一智一斷,一得一去,如稱兩頭,低昂時等。
紀 舍利弗段中,不於三界現身意句:謂了身意之相本不可得故。不起滅定而
現諸威儀句:謂見諸法寂滅相,乃是真定,威儀亦本來寂滅故。
辛二 大目犍連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
:「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說法。法無眾
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
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
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
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
,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
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
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
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釋 目犍連,古婆羅門姓;名拘律陀,印度樹名。於聲聞中神通第一。
此經淨名所訶斥諸弟子及諸菩薩,其所行者皆佛之常法也。諸人輔佛化之常,
而淨名贊之以奇,奇而彌常,乃因是成佛法之大。此中目連為諸居士說法,亦依佛
之常式:先說施論,次說戒論,次說生天果報之論,次說樂論,次說果報過患之論
,次說離世間論,次說涅槃功德。而未觀察聽法之眾是何根性,貿然為說人天業果
之法,轉令起執人、我、眾生、壽命之相,障其大乘善根,不能發心。故淨名乃直
從第七涅槃功德而說。所謂如法而說,即如涅槃法性而說是也。法性離言,故無可
說,無說而說,同於幻化。不執軌式,不存知見,隨根利鈍說無罣礙;大悲心故,
讚歎大乘,令彼聞佛功德增長善信;廣設方便,興建三寶,以是因緣乃可說法。案
:此即是以四悉檀故佛乃說法也。夫大乘者具一切乘,人天之機隨得人天之益,二
乘之機隨得二乘之益,大乘之機即可因之得入大乘,故八百居士聞之即發生大乘心
也。夫此豈拘執資格、牽制形儀者,規規然謂塵俗之士唯人天之法是宜者所能逮哉
!夫所謂即俗而真者,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