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於諸憶念生取著心名取,作有漏之因,招未來之果──有;此三支,為現在所作
之因也。受未來五蘊之身曰生,未來之身,既勞而老死;此二支,為來世當受之果
也。又名十二緣起,簡稱十二緣,又名十二有支。隨順十二因緣四句:謂凡貪、瞋
、癡皆生於愛,因愛有取而成無明種子,便發業果。倘能正觀十二因緣中,屬現在
因之愛與取二行,內不愛戀,外不取境,自能捨離一切有無、斷常二邊邪見,而直
入於中道觀。依於義下十五句:謂當依真智分別,不當依妄想分別。無有盡相二句
:見畢竟寂滅,即一真空法界,故不盡不起。佛告天帝下,正自說前護法也。如來
滅後三句:顯佛在世時,本如說自心修行;佛滅度後,尤當弘法,使大眾奉行。守
護法城句:自述前受記也。蓋謂以真如三昧守護佛道正法之城,且能使人人信解、
受持、讀誦佛經,即為真能守護佛法,非必謂置法而守藏也。時王子月蓋下,自述
前出家也。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句下,自述前度生也。時王寶蓋下,自
述前眷屬也。賢劫,為現在劫名。此劫中,釋迦牟尼為第四佛,迦羅鳩孫馱為第一
佛名。一大劫中有二十小劫,皆有成、住、壞、空四相。成、壞、空三劫中,皆無
人類。過去劫亦名莊嚴劫。月蓋比丘則我身是二句,自述前身也。佛本具足三明、
六通,舉揭過去生中本身實事,歷歷說明,不過弘宣佛說如實修行,便起佛種性、
究竟成佛之本旨。藉以開示、接引無邊無數眾生,證知我輩凡夫亦當自勉,疾起直
追,勇猛精進;視三界難安,如同火宅,一息不來,便為隔世,生死事大,如救頭
然,彼岸非遙,頃刻便到,蓮花骨肉,自結宗盟,決不唐捐之意。諸君讀至此處,
安能不感激涕零,圖報佛恩也哉!
丙四 結成法供養義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
帝!當以法之供養於佛』。
釋 如文可知。
乙二 囑累品
囑累品第十四
釋 釋尊以此經法功德,乃為無量儯傩藜芰钅祥惛√嵋磺斜娚墒俏?br />
入佛之知見,故舉以付囑之慈氏。累其廣宣流布於此人間,及如何信解修行之方法
。慈氏次釋尊當成佛,正猶大富長者以其財產及其事業,囑累於宗子也。次又囑累
阿難,令之記持結集,故名囑累。
紀 此品、釋迦佛以三阿僧祇所修之不可思議神拢Φ轮ǎ瑢8绹陟稄浝掌?br /> 薩,以累其弘通流布也。其所以專囑累彌勒者,以彌勒次釋迦佛遺化之後,當即來
此世界成佛故也。
丙一 釋尊囑言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儯⑸o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法,付囑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
,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
、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
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彌
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
入。若好雜句文事飾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
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彌勒!復有二法
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
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
,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
不能於深法中眨湫摹浝眨陀卸ǎ兴_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
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
為二法』。
釋 此閻浮提濁惡世中,猶如淤泥,能生蓮華;聞此大乘經法,即成清淨佛種
。有樂大乘法者,若不聞如是等經法,則不能發佛菩提心而成善利。故廣宣流布,
隨所應得而為廣說。依此可見佛說此經之意,正是令濁世中眾人起發大菩提心,紹
隆佛種,不祇是當時斥小、彈偏也,此中所說菩薩三種二相,有三種新學菩薩相。
第五種以所曾學、輕慢新學者不令聞解深義。第六種取相分別而執著成病,知見自
高,橫生法礙。此皆雖遭遇此大乘法寶,不獲善利,反因之而墮大地獄者也。唯第
二種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若入其中聞已心淨,護持解說、如說修
行,斯成善利。亦以見其夙殖德本、久修善根,故能信受於此。反是者、皆根行?br /> 薄,福慧微劣,猶盲人無所堪受日月光明之益耳。於此釋尊親口囑言,遇斯經者,
應自迴心體察以自研磨。學彌勒之遠離斯惡,信奉宣揚,斯乃為不辜釋尊大悲深恩
也。有好心向佛法之人,於此當深覺悟,勿以世間惡濁狹劣之見,迷自铡幸?br /> 切要!
紀 此章、廣宜流布於閻浮提句:因此閻浮提人,功德與過失均不可限量。他
洲人多清淨不能發心,故專說閻浮提也。名新學者句:就聞位說;其實一念迴光,
便同本德,故不可輕慢視之。
丙二 慈氏承旨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
,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
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
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彌
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釋 如文可知。
紀 此章、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句:慈氏直下承當,謂當來成佛時,能如
釋迦之慈悲攝受,加被於一切眾生也。
丙三 菩薩弘布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丙四 天王護持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
,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
求得其便者』。
紀 此章、諸官屬,指天王所部屬之八部天神、地祇等。百由旬,約華里,在三
千里外。
丙五 別結經名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
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如是受持』。
釋 此獨告阿難者,以阿難為將來結集經典之人故也。而阿難請問經名者,亦
正以將來結集時可安名耳,此為別結此一經者。
紀 此章、於講義外有應說者:如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二句:顯非
是佛所說者,以明各有因緣,釋尊不掠維摩詰之美也。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二句
:顯維摩詰既能說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我印可,汝等不應以非佛所說而不受持
,亦應如法受持也。
丙六 通結信奉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
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釋 此為各經終結處之通式,亦等於經前之通序。以見當時有此大眾共同聞說
歡喜、信受奉行,足堪傳信來葉,垂之無窮。
紀 此章、與前通序分中六種成就,文字上只少時與處二者。其實、時猶是時
,處猶是處,更推知主猶是主,眾猶是眾,聞猶是聞。
無離於文言,說有解脫相。願以此紀聞,迴向真如海。
貫 攝
釋 上來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竟,茲更條貫全經義例於下:
一、經分別 按佛經有理經、行經、果經之別。通而言之,每經各有理、行、
果經三分。即如此經,第一佛國品是理經,從第二方便品以至第十一菩薩行品是行
經,見阿■佛品、法供養品及囑累品是果經。理經、乃說之為教本者也,行經、乃
示之於實邸咭玻洝⒛俗C顯而成就圓滿者也。大小諸乘各得有理、行、果三經
。從其偏勝主重之點而特別之,於大乘諸經中,如摩訶般若、解深密、楞伽等經,
是理經也。如妙法蓮華、佛地、分別佛功德、小阿彌陀等經,是果經也。若佛華嚴
──亦得是果經──大佛頂首楞嚴等經,是行經也。果經於立願行為最有力,理經
於開信解為最有力,行經則以轉理成事、從因致果為最有力。此經蓋與佛華嚴等同
類。乃行經也。從其特點而更別之,則此經乃行經中專從化他以修取淨佛國土者也
。斯義於經文中,已處處顯示之。但就佛於此經所標睿坑^之,便可知矣。此經佛
國品,佛因寶積之問說淨佛國行,果上所指佛國乃是枺綗o動如來妙喜世界。乃既
不名佛說寶積所問淨佛國土行經,亦復不名佛說無動佛妙喜世界功德經,而就實行
修取淨佛國之維摩詰及其所現不思議事立名,則此經主要之特點,固不得不謂其在
行,尤不得不謂其在於化他修取淨佛國之行也。將欲稟修淨佛國行,須先有理教以
成其信解,故有佛國一品。推此理教之所由起,故有序分。既稟理教,當現觀乎惡
濁眾生世間而求淨善佛國之果,以確立無上正遍覺知之意志,此方便一品之所由來
也。既立無上正遍覺知之志,當先發明本真如性,已蕩凡情,應空拢猓环ú坏?br /> ,乃證法性,故有弟子、菩薩二品。既證真如法性,乃見恆沙眾生煩惱體本空寂,
恆沙佛法功德性自圓成,轉成佛國依正、主伴不二之事,遂有室中六品。上求行滿
,自利功圓,則當下化而廣利他,故既同歸佛地,盡而不盡,寄之世界無邊、眾生
無盡,乃有菩薩行品。窮未來際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本修淨佛國因,
當證淨佛國果,取淨佛國饒益眾生,故有見阿■佛國品。至此、理顯行成,行成果
滿,唯是一乘佛國因果不可思議解脫之法,實為諸佛圓滿菩提成就眾生之本。勸發
能信解、受持、讀誦、講說者,則為供養盡十方三世際一切如來;且顯此經修取淨
佛國之法,須補處菩薩乃能擔荷,故殿以法供養、囑累二品。此經十四品皆淨佛國
行,大章如是。
二、時分別 有世俗時,有勝義時。從世俗時觀之:釋尊說法四十九年,此經
說在何時,殊難定說。要之、當已經說法一二十年後乃說耳。就此經文察之,蓋非
一時之說。寶積獻蓋,佛說取淨佛國之行,此為一時。維摩詰彈訶諸弟子及諸菩薩
,此所歷時應有先後,行布非一,又為一時。維摩詰示疾至結成此經,唯在一日之
間,又為一時。從勝義時言之:真勝義時,一時即一切時,一切時即一時,窮三世
際,三世性如。就佛教義分別言之:則分有時、空時、及中道時,就本經分別之:
佛國品及方便品為有時,弟子品及菩薩品為空時,文殊師利問疾品以去皆為中道時
。就諸經分別之:小乘諸經屬於有時,般若諸經屬於空時,此經與佛華嚴、妙法蓮
華諸經,皆屬中道時也。
三、處分別 佛華嚴經以七處、九會貫攝乎全經,此經則有二處、六會。何謂
二處?一者、菴羅樹園,二者、維摩詰舍。此之二處,二各有二。菴羅樹園二者:
一者、原來世間相之菴羅樹園,佛國品、弟子品、菩薩品之說處是也。二者、廣博
嚴淨相之菴羅樹園,菩薩行品、見阿■佛品、法供養品、囑累品之說處是也。維摩
詰舍二者:一者、示居塵俗相之維摩詰舍,方便品之說處是也。二者、空諸所有相
之維摩詰舍,文殊師利問疾品、不思議品、觀眾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
積佛品之說處是也。此依其說法之處以言之,要不出於毗耶離之界也。從其所說之
處言之:弟子品、菩薩品、諸弟子菩薩遇維摩詰處,雖不離於人世,固已不專在於
菴羅園及維摩詰舍二處。如云: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著在帝釋帝釋中尊,則不限人
間而亦及於天上矣。經中屢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遍於三千大千世界矣。如說枺巾?br />
彌相世界,及屢說十方諸佛世界,則遍於盡虛空界矣。更就所現言之:初於寶蓋中
現三千大千世界,其次佛以足指按地亦現三千大千世界,又如維摩詰現過四十二恆
沙佛土眾香世界,手取阿■佛國,則亦遍於十方諸世界也。故就所說所現之處以言
,則有處而無處。以廣大無邊故,十方佛國永寂如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