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弟子也,以上種種方便,皆在家居士修學唯一之模範。為本經緣起四。
依上四端可悉本經所說之來意矣。
二 佛國品記
無上正遍覺,即佛所得之果。經中寶積,是五百長者子中一代表。雖遇佛聞法,
發決定成佛之志願以趨向菩提為目的,但未知如何能得莊嚴佛國之方法。故佛為說隨
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淨是因,佛土淨是果。然欲得淨佛土之果,須先淨眾生心為因;
要自心眾生心俱淨,然後方證佛國土淨。若眾心不淨,則佛國亦無清淨之理。蓋菩薩
發心修行,非為求自利,實乃唯為利他;故欲淨己心,當淨眾生之心。菩薩以眾生心
為心,儻眾生心不淨即自心不淨,淨佛國土之果,安從而得!維摩亦是五百長者子中
一人。佛國品,標寶積明本因。問疾品下,標淨名現不思議神通說不思議妙法,顯本
因修生妙行。凡菩薩修淨佛國土之因,總以眾生為緣。觀佛法、心法、眾生法,莫不
皆空。不離於空,還以空法教化眾生;故亦不離於眾生。
『直心』,是平面觀。直觀諸法實相,不見有虛偽謬妄之法;無所在而非實相,
無一法而非如如不動之體。『深心』,是立體觀。下觀一切眾生心具恆沙煩惱,出洠?br /> 苦海。上觀一切佛心具微妙功德相應真如;以觀佛功德之力,發起己心本具功德,滌
淨煩惱,得大菩提。『菩提心』,即大悲度眾生心。菩薩發心,直至成佛,其原始要
終,皆不離度眾生之大悲心。為求無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救度眾生;得無上菩提甚深
智慧故而教化眾生;前因後果,總是大悲菩提心。
心淨土淨,理實無疑。二乘之人,法執未除,執佛心已淨而佛土亦應清淨;今娑
婆世界不淨若斯,抑釋迦世尊因地行菩薩道意未淨耶?然未淨者,必不得成佛;今釋
迦居然成佛,其意必淨可知。但此娑婆世界五濁如此,或心淨而土可不淨耶?然則心
淨土淨之說,等於子虛。故舍利弗於事實上生疑。故佛設喻:如盲者不見日月,非日
月咎,是盲者過;而眾生不見佛土嚴淨,非如來咎,是眾生過。
印度婆羅門教,執大地為梵天所造;基督、儒、回,執人為天帝配置。皆受制於
外,是以心向外馳,勞而忘返,故佛教呼之為外道。佛教謂天地萬物情器界等,隨心
所現。如現在之人,事不遂心,輒謂環境不佳,於是改造環境;不知境出於心,愈改
造者愈遠其本,事情愈壞。若依佛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向內行,不於外求,
方是真正改造。
近年來中國天災人禍,慘不忍聞!推其原因,罔不由人心日趨於惡,作事日趨於
非。有此不善之因,所結知果,安望其美滿!本經是明證唯心淨土之實效,設一國人
民之心理一致改惡修善,則一國之內亦必隨之而善;天災人禍,自消滅於無形。乃至
推及五大洲,四天下,一大千世界,莫不隨眾生心淨而國土清淨。故淨心是淨國土之
實驗。即明此理,個個眾生各就本心上將國家世界淨土實驗出來。
福德智慧至極無盡之聚曰佛,能供養佛即是深植己心福德智慧之善本。
三 方便品記
眾生之身,是和合假相之一聚,由種種組織而成,非是固定之物。剎那變遷,生
滅不停。眾生妄見,不見己身如實之相,於是有我有人固定不移之體,不知眾法幻成
和合之假相。近觀自身,遠觀宇宙,大觀全球,細觀微塵;無非如眼有病,幻現空花
,虛假無實,才生即滅之法。因緣和合,眾法相續,則有身。因緣解散,眾法離滅,
則非身。執身為實有者,可恍然矣。
吾人發心修行,不可一定看自己是眾生、很低的,看佛是超過眾生、很高的;由
是生自卑之想,不起高遠之求。其實佛和眾生不過是程度的高下者而已,並無本伲?br /> 的不同,眾生皆本來是佛。能斷一切眾生根本之病,得一種和平安樂之身,就為佛。
凡學佛者要以發心為根本。不然,雖作種種善事,總是世間有漏福德之因;所得
之果,定是世間有漏之報。此因將世間看得太實。若能觀世間上至天國,下至地獄,
全體是空;於空性中,見佛真淨妙嚴之身,超過世間有漏依正因果,乃能發起菩提心
,淨修菩薩之行。無論作一渧一毫之善舉,均超過世間範圍,不可思量,始為成佛之
資糧。
四 弟子品記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求善知識,以聞他所修善法門為自利。本經則不然,維摩居
士,以破諸大弟子之深執為自利。一則求人,一則教人,在他雖異,自利一也。
舍利弗已證阿羅漢果,智慧第一,受維摩之呵斥,云何不能加報一語?此乃如來
徹底大悲心!為引導居家士女無畏學佛故,加被維摩現功德智慧之身,卟凰甲h神通
辯才超過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之上。諸弟子默受不報,皆含有無上大悲心,普導眾生
之本意。不獨能呵斥之維摩是慈悲,即諸大弟子被呵斥者,莫不從悲心中流出,故有
此一番不思議事。
夫說法者,當如諸法實相而說。云何實相?正如法華云:『諸法寂滅相,不可
以言宣』!凡有言語者,則落於兩邊。如言此是,必有彼非;有肯定必有否定為之對
待。故凡言語文字所及者,是一種抽象觀念,不得諸法實體。實相之法,法法實相,
非離法別覓實相;法法絕待,本無有生,亦無有滅。凡夫顛倒,執一切法為有為無,
為生為滅,為斷為常;然諸法實體,超過有無、生滅、斷常諸邊。說之為有,法體不
隨之而有;說之為無,法體不隨之而無。說之為生,法體不隨之而生;說之為滅,法
體不隨之而滅。說之為斷,法體不隨之而斷;說之為常,法體不隨之而常。法體本空
,不隨諸相而如諸相。何以故?諸法當體即是真如,諸法當體即是法界,舉一色香無
非中道。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圓融無礙,不可思議!說無可說,聽無可聽,無說無
示是名真說,無聽無聞是名真聽。如指標月,因指以見月,月在指外;依言顯如,因
言以會如,如非言中。是真法者,不執語言文字,由言說而達無言也。
淨名居士,上求佛道以自利,下濟含識以利他。對於聲聞弟子,殷勤呵斥,對於
正遍覺者,推崇敬重。因菩薩所求之果是佛果,故於佛自然崇重。倘不敬奉於佛,則
菩薩所修之因謬,而菩提之果亦終莫得。如航大海,失其羅針,故菩薩時時念佛也。
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眾生本空,因心而有。心不在內外中間,無有一
物可名心;心非見聞覺知所及而心亦非無。然則國土、眾生垢淨因心而有,曷從施設
?觀一切法,即平等無分別真如;一切眾生心相本來如此,無有垢淨。凡所有相,生
滅不住,剎那剎那,不斷如流水。
佛法化導世間,非要人人離俗出家,何執於形體;乃是化導各各不無之菩提心耳。
如富翁子,室有寶藏而不知,■竮辛苦,求營於外;若遇善士,指點室內固有家珍
,便是富人。眾生亦然。埋洠Ъ红‘,馳騁六道,雖知苦修行,不明苦之所因;倘一遇
佛,直指人心本來是佛,發菩提心,在家、出家均無不可。若能出生死煩惱之家,是
名真修行者,何喋喋於形服歟?
佛身廣大如虛空,平等遍法界。因眾智溁笊睿荒芤姺鸱ㄉ怼R源蟊娏Γ?br /> 出丈六金身,化導有緣。眾生有老病死之苦,故佛亦隨眾生之機,假現病相。使一切
眾生,了知五濁惡世不堪久住;佛身清淨,尚不免有病,況眾生不淨之埽酰§妒前l
精進心,求出離想。乃吾佛之方便,亦吾佛之大悲也。庸俗之流,豈足以語此!
五 菩薩品記
道場者何?即眾生心是也。心即是道場,凡從心所發之行,無非六度梵行。乃至
舉足下足,揚眉軒目,穿衣喫飯,迎賓接客,無一而非佛事,無一而離道場。凡夫眾
生不知道場在心,反於道場中迷惑顛倒,造業作惡,往來六道,受苦無量,良可悲也
!今因淨名開發眾生本有之道場,無論作何事,皆是修菩薩生,為成佛因。
六 問疾品記
維摩詰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
具足恆沙煩惱,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
之功德。然其為模範與標準者,須依已除已顯之佛。起廣大心,證如實相,則能依佛
功德為功德也。
文殊師利,此云妙吉祥。妙,乃諸法之實際,絕離名字言說思量分別。言思所及
,只在諸法粗相形式上;而無相無形式之諸法實相,一一皆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諸
法實相之體,非根本無分別妙智莫能證。以妙智為前導,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無不
吉祥。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證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由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發不思議
無分別妙智。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導不思議無分別妙行;因不思議無分別妙行,成
不思議無分別妙德;智德圓滿,得不思議無分別妙果,故曰妙吉祥。
佛與眾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矯強之人,眾生是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師利是釋迦之
代表,故淨智無病。維摩是眾生之代表,故示相有疾。以佛性論,文殊、維摩平等平
等;眾生與佛亦復如是。代表佛之文殊,具妙智德;代表眾生之維摩,植眾善本。眾
生恆沙煩惱無邊功德總在心源,煩惱未淨,故維摩現身有病;功德本具,故維摩叽?br /> 神通。文殊以佛智加被眾生,使其煩惱頓空,功德頓發;故維摩初示有疾,及文殊入
室,而病不愈而愈。如眾生因佛智引發,恆沙煩惱若日照霜雪,自消滅於無形也。
世間眾生,何故而有病事發生?察其原因,究是何物?竟何所在?倘原因無物,
亦無處所,則其病之體性,本來空幻;能如實觀察,即為大智慧者。以故有文殊妙智
之光,自然消滅眾生之幻病也。
吾人看經,即是看病源發生之根本理由。凡世界一切煩惱苦痛之事,能明白佛經
中之意義,盡可自醫。如觀己病因身而有,然有身即有病,云何有時無病?當知有病
者由四大不眨汀?计洳徽{和之所以然,則之四大體性本不眨停瑘浴瘛湣樱?br /> 昇降各別。再進一步,此法界中何以有四大不眨停坑晌崛诵闹杏惺欠恰墼髦l動
力。故顯四大不眨椭F象,即有一種病之事實發生。然吾人之心何以不眨咳缃浿?br /> 說:因癡愛故,不了諸法本空,於是有我有人,是非愛憎,不眨南笃鹧伞K^問疾
者:問、即研究義。疾、即事實。因有此一回事實,故有此一回研究。主問賓答,賓
問主答,重重深入,忽於根本上得其解脫。維摩之疾,體性本空,因文殊之問而顯其
空空。一解脫故,無法不解脫,所謂了其一而萬事畢也。
文殊代表如來,維摩代表眾生。眾生沈洠ъ稛乐撸S摩以大悲之力,和光同
塵,現身有疾,悲念於佛。佛身充滿於虛空,而恆處此菩提座,隨緣赴感,靡不周顯
於眾生前。故維摩悲,佛即慈應,飭文殊往;文殊即代表佛之慈心。以不思議妙智妙
德,應維摩代表眾生悲仰之眨笾菓蟊还实帽遣欢袘澜弧?br />
維摩室空之相,乃示眾生真心之本相,法爾如是。文殊入室,乃證到眾生心佛不
二本來之實相。經言既入其室見其室空者,由清淨法界等流妙智,如實而證諸法本空
也。無諸所有者,緣生假有而非有也。獨寢一床者,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會契中道
也。然而一切眾生,各各有個獨寢一床之維摩詰,放光動地,雨花彌天,本來之實相
,豈獨文殊眼中所見一維摩乎!但以妄見執著,莫之能證!發動維摩、文殊之悲智,
維摩之所示,即文殊之所見;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也。
來無來相,見無見相,智悲、悲智,如如平等。文殊不僅所見室空,而維摩亦空
,乃至能見之文殊亦空;大地眾生,畢竟空無所有。故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
見』。凡夫未空人我彼此之分別,則來有來相,去有去相。於本無來去之臁饔X性,
莫之能返。維摩大士如實相談無往來相,無能所見,理智不二,稱法界性。文殊承義
推演,謂已來則更不來。眾生妄執來有來相,則不得更來;文殊證來無來相,亦安有
來?有來相,無來相,二俱不可得來。來既如是,去亦復然。若來若去,徒有假名。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故無來相可得;去無所至,故無去相可得。見來見去皆從
緣起,緣起性空,來去無跡。眾生有我相、人相,有依住處,故見來有所從,去有所
至。有來去相,因著人相、我相而有,若菩薩著我相、人相、來相、去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菩薩觀諸法皆空,四相俱寂,所以無來去相也。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