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果前行教授





行者应修舍我执,心爱他人具功德。”

假如我们感觉到有人给予我们不能忍受的伤害,譬如我们的敌人等等,此时我们应如前面

所述的来禅修慈心和悲心。“此伤害者多生为我的母亲,曾慈悲的照顾我,甚至现在帮助

我摧毁我的骄傲和无知。所以他是非常仁慈的。”行者应以报恩的心情,来禅观施乐和受

苦。否则,我们应该如此想“此两者,冤亲和债主,已多生为我的父母。虽然他们曾经利

益我,保护我免于伤害和非常慈悲,但同时,由于无明,他们也伤害了我,这是很值得同

情的。”然后对他们禅观施乐和受苦。假如我们以如此的方式禅修,这些恶劣的状况将转

变为菩提道上的助缘。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我因冤亲债主而欢喜,
渠皆为菩萨道中益友,
好比不劳而获之珍宝。”

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  此有三部分:A.修持菩萨的日常万行。B.为了成就己身,修

持六度波罗蜜。c.为了成就他人,修持四摄法。
A.修持菩萨的日常万行: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言: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财富、三世一切善。

菩萨舍一切,进入涅槃城,
人生终须舍,何不施众生。”

    如同此文句所叙述的,我们应该产生愿布施我们在三世中累积的身体,财富和功德,

给一切如母的众生,然后我们如此想:“由于此布施的功德,愿所有众生,各依所愿,现

前得到无量的财富。”
    在己身实际能力的范围内,我们应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进一步,我们应以我们所拥有

的一切来利益他们。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首先可以训练自己布施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

后逐渐地布施越来越珍爱的东西。由如此的方式,由于习于善业的力量,我们将来能放弃

自己的儿子、太太、甚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初始佛陀善教导,应勤布施蔬菜等,
依于善业串习力,自身血肉终能舍。
逐渐能知此肉身,等如蔬菜不足惜,
菩萨心性渐成熟,能施血肉及一切。”

B.为成就自己而修持六度波罗蜜,有三部分:(一)六度波罗蜜的特性。(二)实践六度的方

法。(三)六度的功德。
    (一)六度波罗蜜的特性:布施波罗蜜是将自己的一切布施给他人,这是使人同时在世

间和出世间解脱上成就的法门。同样的,其它五波罗蜜在此点皆相同。持戒则是舍弃所有

伤害别人的恶行,忍辱则是为别人所伤害时保持不嗔恨之心。精进则是热爱善功德,禅定

则是将心专注于某一禅修物上。而般若则是指对诸现象全然的明晰,是令人成就世间和出

世间解脱的法门。如同宝王论中所云:

“布施舍一切财宝,
持戒为利益他人,
忍辱当舍弃嗔心,
精进必奉行诸善,
禅定即专一禅修,
远离烦恼与妄想;
般若了达诸法相。”

    (二)成就六波罗蜜的方法,有二点:(a)实践和六度相辅相成的四种美德(b)舍弃和六

度冲突的七种执著。
(a)要实修的四种美德:
    (1)我们要避免和六度相反的过错,如吝啬、不守戒、嗔恨、怠惰、散乱和邪见。
    (2)每一波罗蜜皆相对应地拥有不可言说的超越智慧。
    (3)每一波罗蜜的结果皆是完全满足众生的心愿。
    (4)这些行为是为透过三乘的法门来成就所有的众生。
    如同大乘庄严经论(Sutralankara)中所说:

“摧毁障碍布施的恶习,
拥有不可言说的超越智慧,
满足众生所有心愿,
并以三乘来成就一切众生。”

行者同样应该将此应用在其他五度上,如持戒等等。
(b)舍弃七种执著: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到:

“菩萨所实修的布施是不执、不贪等。”

将此应用到六度的每一项,此诗偈的意义是,当我们放弃此七种贪著时,我们是修持七种

无贪。此七种贪著是:
    (1)对应舍弃者的贪著,如对障碍六度的反面力量的贪著,如吝啬等等。
    (2)对怠惰的贪著。
    (3)修持上以少为满足。
    (4)对今生果报的贪著。
    (5)对来生果报的贪著。
    (6)对负面力量习性的贪著。
    (7)对颠倒错乱的贪著。
    关于此主题,伟大的萨迦班智达说到:

“智者所应舍弃的七项贪著是:贪著应舍弃者,
怠惰、以少为多、功德、果报、习性和散乱。”

(三)六度波罗蜜的功德:在宝王论中说到:

“由布施获得财富,
由持戒获得安乐,
由忍辱获得光明,
由精进获得荣耀,
由禅定获得平和,
由般若获得解脱,
由慈心满众生愿。”

    C.为成就他人的四摄法:在菩萨本生鬘论(Jatakaloala)中说到:“先以慷慨布施来

摄受众生,继之以和悦鼓励的言词,再以利他之行,将其安住于正道中。”
    (1)布施:依照大宝积经广博仙人会第四十九我们应舍弃三十二种不清净的布施,如

以不纯净的动机而行布施。例如,为了得到今生的高位而布施,希望得到回报和果报等等

,以及布施给不清净的接受者,如富有者、国王、妓女等等,却不布施贫困者;布施不纯

净的施物如肉、酒等,和用来屠杀的动物。所以我们应该由清净的布施,来聚集以宗教为

目的的弟子。
    (2)爱语:首先以和悦语来使人喜悦,之后为了成就他们,我们依照他们个别的根器能

力来教导神圣的佛法。
    (3)利行:由某些特别的方便法门,我们可以使其他人实修此法,虽然他们先前曾听闻

这些法,但他们以前没有意愿去实修。
(4)同事:为使他人从事善业,我们以身作则非常精进来实修善业。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

“经由布施、教授、使人接受法教,并进入实修,行者需要爱语,利他之行,以及和别人

共事。”
对此事的意义我们应如是想:“哦!直到现在,我不能依照佛法来报答如母众生的恩德,由

于对自我的执著,使我嫉妒那些比我优秀者,轻视比我低劣者,和同辈竞争,因此一直在

造作无耻的行为。所以至今我仍在无止尽的轮回世间流浪,被种种的苦痛所折磨。从今起

,我将放弃所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我愿将三世以来身语意所累积的一切功德完全给予母的

众生,愿他们快乐幸福。由于此布施,愿那些希望食物的众生都可以得到食物,希望衣服

者得到衣服,希望庇护者得到庇护,希求仆役者得到仆役,愿生病者得到医药、医生和护

士;愿贫穷者得到无穷的宝藏;愿无助者得到保护,无依护者得到依护;愿旅游者得到导

游;而渡河者则得舟船、筏、桥等等。总之不管他们希望什么财物,这些财物都可以无止

尽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我们应如是想:“愿这一切皆得欢喜圆满。”
    接下来,我们应该这样想:“既然我已经布施我的身体和所有的财物给众生,我已经

不再继续拥有这些事物。既然我的身体是属于众生的,不管他们在我的身上施与怎样的伤

害,像杀我、咒骂我、鞭打我、玷污我、打扰我、嘲笑我等等,我将完全迎合他们的需要

。”
    我们应再度思惟:“如同诸佛菩萨所实践的菩萨万行。如六度波罗蜜、四摄法等,由

于愿完成自他二利的愿望,我将使自己实践六度万行,从布施度到般若度。我也将施予纯

净的布施,摄收法器的弟子,并依照他们的能力来教导他们。并且使他们依循这些教导的

正见来实修。我也将以实修广大甚深的佛法为典范来引领他人进入此道。这是我的快乐和

心愿。”之后发愿“愿一切皆得欢喜圆满。”
    假如我们愿意,在禅修时和下座期间,我们可以念诵入菩萨行论中的偈语,如下者:

“愿以我所积善功德,
回向众生痛苦皆消除。”
第十五章  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虽然大多数论著中,对胜义菩提心的禅修,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对主题却毫无提

及。例如在一古老的著述中说:“我想胜义菩提心的意义是无我,远离一切形式和远离主

客二元。”若要禅修此义,有(一)胜义菩提心本质的解释。(二)心中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实

际方法。(三)指出修持各种法门的方法。    

胜义菩提心的本质
    某些为人们所相信的信仰,如印度教所描述的自我或灵魂,声闻乘二教派所描述的五

蕴和根尘识,由唯心论(Cittamatra)所叙述的自觉心等等,无非是对吾人执常本性的错误

认知,并非是胜义菩提心。相反的,一切轮回与涅槃的根本,是我们本来清净心的本性,

从本以来即远离一切分别妄想,这即是胜义菩提心。就如龙树菩萨所说:

“诸佛的菩提心即是不受自我,五蕴,及自觉
识心的种种分别妄想所障蔽,此即本有之空性。”

这是轮回与解脱,快乐和痛苦的根本,因为假如行者了悟其本质,行者将同时了悟所有现

象的本质,就如同提婆阿阇黎(acarya Aryadeva)所说的:

“一种事相的本质即是所有事相的本质,
所有事相的本质即是一种事相的本质;
谁能了解一种事相的本质,
即能了解所有事相的本质。”

从心中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法:止观双运
止:依照将心持住的方法,摒除了一切妄想,将心安住在本有的光明中。
观:先去除了主客二元的无明面纱,行者能深入透视每一种现象的本质,并且不会混淆它

们,因此能见到心的本来面目。
    如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Ratna megha)中云:

“何谓止?即制心一处。
何谓观?即完全了悟每一种个别的现象。”

同时,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也说到:

“先以正确的方法将心安住,
即将心安住于心上,
并且完全了悟一切现象,
即称为止观双运。”

修持各种法门的方法
  要修持此法门的方法是:(一)观修止(定);(二)观修观(慧);和(三)观修融合二者止观

双运。

一、观修止定
    去除世间爱欲的贪苦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道:
“了解观慧可除一切烦恼,
而观慧必具足止定,
所以行者首先应致力于止定
而止定的修持,建立在
去除对世间爱欲的贪著。”

因此,要将我执连根拔除,禅修观慧是必要的。然而观慧必先依止定而生起。而止定的生

起,行者必须身心处于寂静,所以首先行者需放弃一切世俗活动,如耕耘、贸易、和心中

对外在或内在欲望物的贪爱,如对他人的喜爱。如果行者不放弃这些,将无法生起真正专

一禅修的功德。甚至,将产生对世俗活动贪著的过患。例如在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第二十

五(Adhyasayasamcodana  sutra)中所说的:

“师长勤规劝,听者心不悦,
法教应奉行,行者心不悦,
戒律难持守,皆因贪俗事。
世俗之众生,居家俗事繁,
终日勤忙碌,难得能禅修,
世间难出离,皆因贪俗事。”    

而对于贪著欲望的过失,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道:

“欲望之恶报,此生或来世,
或被杀被刑,或坠地狱苦。”

同时,在另一首偈诵说道:

“由于辛勤的累积,防护,和失去,
财富应被视为无尽的苦痛。
对那些因贪求财富而烦恼者,
是没有机会从世俗痛苦中解脱的。”

    而对于贪爱某些有情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如果行者贪爱有情众生,
实相将完全被蒙蔽;
心中将不仅只有悲伤,
最后,我们将被痛苦占据。
由于只想念他人,
此生无意义的消逝。
甚至正法也被无常的亲友摧毁。

如果我们参与无知者的愚行,
必然会堕入三恶道中。
如果这只带来不幸的果报,
为甚么要与无知者为伍?

今日是好友,
明朝成仇敌,
相爱者易生争执,
世俗之人难取悦。

虽然我们说有益的言语,
人们却生气;并且使我们离开正道。
如果我们不听从他人的建议,
他们在愤怒中隋入恶道。

人们嫉妒优秀者,与平辈争斗,
轻视低下者,为人称扬时显得傲慢,
幼稚者如何能得到利益?

如果与幼稚者为伍,必然会生出恶业,
如赞扬自己,讥毁他人,谈论轮回世间的快乐等等。”

同时,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也说:

“行者应居于寂静处来禅修专一,
如果行者与俗人为友,将无法获得寂静。
因此行者应对众生禅修出离心。
由此行者可获得寂静,并舍弃不正当的生计。”

同样的,我们也应该对敌人放弃憎恨之心,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果心中被仇恨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