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钪嬷校系鄄攀窃Α⒋丛煺吆椭髟祝 ?br />
    人体特异功能

    大约在1979年,报载四川省有一个叫唐雨的孩子可以耳朵认字,但后来又说是弄虚作假。但到了1980年,北京又传出小学生可以用手认字的消息。而且,北京大学生物系和心理系正在对北大附小的学生进行有关的测试。联想到1965年我曾看到的一则关于一个苏联孩子可以隔着玻璃板模字的报导,我虽对用手识字一事十分疑狐,但仍抱着开放的心态,专门抽了一天的时间到北大的测试中心去,想看个究竟。

    我去那天,主持测试的是一位我认识的学长。我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邀我参加测试。测试工作十分严谨、细致,有防止作弊的各种有效措施,全备科学研究的特点。主持人介绍说,小学生们用手识字已有三种不同的等级。直接把字、画握在手上识别是初级的。把字、画先放入一个密封的塑料盒,然后用手隔着塑料盒识别的是中级;用手识别已暴光、但尚未冲洗的照相底片是最高级的。他问我要测试哪一级。我说,只要能亲眼见到初级识别,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分派了两个男孩子给我。我分别把一张看图识字的画片放到他们手中,然后用一个厚布套子从左胳臂一直套到右胳臂,使他们无偷看图片的可能。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寸步不离(连厕所也没敢上)。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其中一个男孩儿说他识别出来了。我问是什么?他说:“一条蛇!”我追问一句:“真的是一条蛇吗?”他有点含糊了:“让我再想想!”于是他又闭目聚精会神地想了片刻,说:“是一个人在游泳。”我不放心地问:“确实了吗?”他说。“没错儿!”于是我动手取下大套袖,从他手中拿过图片。果然,是一个人在游自由泳!游泳者的左臂已向后划出水面、正上举要挪到前方。弯曲的胳臂和手腕真与蛇的形状相仿。难怪他一开始说是一条蛇呢!我惊咤莫名。

    这时另外一个男孩儿说他也认出来了。他说他手中的图片是一个孩子在打羽毛球,白衣白裤,戴着红领巾。我问:“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他毫不犹豫地说:“男孩儿!”除了性别以外,图片上的图象与他的描述完全相符。这个打羽毛球的小孩儿在后脑勺露出一支很短的扎着头绳的小辫,是个女孩儿。这个学生误认为是个男孩儿。但我已相当满意了。真可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了。

    到晌午时分,被测试的学生们都陆续回家了。我见一个女孩子还坐在测试中心,一脸的不高兴。原来她平时识别中级的图片又快又准,那天却一次也没有识别出来,因而非常失望。我兴致勃勃地鼓励她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别灰心,我让你摸一个初级的。”于是从房间的另一端的一张桌子上随手拿了一张图片放在她手里。她两手紧紧握住,高举过头,仅仅几秒钟,她就对我说:“有了!”“什么?”我问道。“一匹马。”“什么马?”“斑马。”结果是一匹深棕色的马。不是斑马,由于投影关系,马的身体有明、暗、深、浅之分,被她认为是斑马。但她能识别出是一匹马就完全满足我的要求了。

    测试中心的人告诉我说,我一个同学的女儿是摸底片的高手。于是我打电话给我同学,她热情邀我到她家吃晚饭。饭前我对她女儿说:“青青,听说你摸字摸得挺好。今天表演给我看看吧!”她面有难色。她母亲告诉我,现在很多人不相信特异功能,认为孩子们在弄虚作假。我安慰青青说:“我相信这是真的。再说,又是在自己家里,给叔叔表演一下有什么关系呢?”她同意摸一个中级的。我把一个火柴盒的火柴倒出去,把一个东西放进火柴盒里,让她隔着火柴盒摸。不一会儿她就说:“是一个小男孩的照片,还戴着红领巾。”我不禁脱口而出:“对呀!那是我小学毕业时的照片!”

    手何以能识别图象呢?我问了很多被测试的孩子,他们的说法基本一致:当手接触到图片后,只要闭目凝思,脑子里就会闪现出各种图象,象放卡通片一样,变幻不常。如果其中一个图象在脑子里频频浮现,这就是手中那图片的图象了。这是孩子们识别的实际过程。但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呢?为何手一接触到图片(有时其间还隔着盒子),大脑就会浮现出图象呢?看来,手似乎具有与眼类似的功能。但眼有视觉细胞、晶状体、视网膜、视觉神经等一整套精密、完善的组织结构,而且又是如何完成这个“看”的过程呢?测试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只要稍加训练,使孩子们学会集中自己的意念,大约三分之一的小学生都有这种识别功能。这也许不叫特异功能,而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第六感官”

    近年来,气功风靡中国。练气功的人不仅可以使气在自已体内运行,有的还可以发外功为人治疗疾病,甚至可以意念移物等。气功的本质是什么?现在尚不清楚,有待时日。

    物质是由物质组成的吗?

    二十世纪初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动摇了牛顿时代的绝对时空观,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大大地深化了一步。尽管相对论的一些论点仍超越人们的常识,不易于理解,而到二十世纪中叶量子力学提出的论点不仅常人不着边际,连爱因斯坦都难以接受。

    前面提到的ThomasYoung的双狭缝实验中,如果把光源减弱到一个光子一个光子地射出,双狭缝后面的感光胶片仍得到干涉条纹。一个光子怎么可以“同时”经过两个狭缝呢?于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波尔(Bohr)等的结论是,一切物体皆由能量波组成;只有在物体被观察的那一瞬间才从能量波凝聚为有本体的物质。

    比如,我们看一个物体时,光波被所看之物表面的电场反弹到我们眼里,在视网膜上凝聚成光子方产生视觉。又如,一个物体只有在被触摸的那一瞬间才由波动凝聚成由原子组成的实体,从而产生触觉。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感受是幻觉,因为能量和物体都是真实的,且能互变(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E: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M:物体质量;C:光速),但总觉得够玄的。

    1927年海森堡(Heisenbrg)发现“测不准定律”(UncertaintyPrinciple),表明微粒(如原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兼得,越准确地测出其位置,则越不准确地知道其速度,反之亦然。因此微粒的动态无法用方程式精确计算,只能用概率加以预测。这种看似“不科学”的量子力学使科学更加符合实际从而更加科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更多我们无法解释的问题被发掘出来,更暴露了我们的无知。余国亮在《物理学家看圣经》中说:“神用测不准定理来提醒世人,人的智慧算不得什么;他又选择了非常小的普朗克常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会因测不准定律而带来麻烦。他的慈爱何等的大,他的智慧何等的深。”

    物理学的发展告诉人们,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绝对零度(…273。15℃),也无法达到光速。根据相对论,一根以五分之四光速运动的米尺,其长度将减至原来的五分之三;如果以光速运动,则长度会缩为零,所以无论如何推动,一个物体的运动不可能达到光速。同时,相对论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当物体的速度等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会变为无穷大,所以光速是一切运动物体无法企及的。只有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其运动速度才能达到光速。

    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显得很渺小、无知。地震、台风、洪水我们尚难应付,何谈“人定胜天”呢?有人说,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科学有长足的进展,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宇宙的一切。但基督徒相信,“隐秘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神的,唯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于我们和我们子孙的。”(申二十九29)如果没有神的启示,我们是无力认识宇宙的。退一步说,即使有一天人们认识了宇宙的一切现象,又怎么样呢?是不是我们就再也不需要神了呢?不是的。神不仅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是宇宙的维护者,“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位方有”。(希一3)正象一切律法必须由权威制定,并在权威的监督下才得以贯彻、执行一样,神所创造的宇宙的一切规律也只有在神的护持之下才得以正常运作,否则,宇宙早就分崩离析了。人纵然可以认识宇宙,却绝无力维持宇宙。所以,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类永远需要神。

第五章 现代科学与基督教信仰 三、基督教信仰既符合科学又超越科学

    基督教信仰与科学研究是和谐一致的,它不仅符合科学而且大大地超越科学。这是基督徒对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所持的观点。我将从几个侧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圣经》中的科学预见

    《圣经》不是一本科学专著,乃是一本论述神的创造、神对人类的救赎和神的国度的神所默示的巨著。然而,《圣经》中确有许多关于科学的预见,远远地超前于人类的认知,日益为现代科学所证实,令人惊叹、折服。莫琴博士(JeanSloatMorton)在《〈圣经〉中的科学》余国亮博士在《物理学家看〈圣经〉》等书中对此都有集中的论述。我仅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

    ·地球的形状、浮动和转动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球体,悬浮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转和绕太阳公转。但古代的看法则完全不同,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四周被大水围绕,只要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大地的边缘;同时,当时认为地球是被支撑和固定不动的,太阳系的所有星辰都以地球为中心旋转。地球是如何被支撑的呢?印度人认为在地面之下,有力大无穷的四只大象支撑着,大象则站在象征力量的乌龟的背上,乌龟又趴在首尾相衔的眼镜蛇上面。至于眼镜蛇又被何物托住,就不得而知了。巴比伦人则把地球当着在海上浮着的一座空山,并相信地球内部十分黑暗,是人死后的住处。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可笑,但古代能提出如此的假说已是相当杰出的了。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第一个提出地球是圆的这个观念是希腊人。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说地球是圆的。首先定出地球两极、赤道和回归线的位置、划出子午线和经纬度的也是希腊人。在旧约以赛亚书四十22明确写道,“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象蝗虫。他铺张穹苍为幔子,展开诸天为可住的帐棚。”“大圈”一词在希伯来原文中是指一个立体的球面而不是一个平面的弧形。这一本《圣经》清楚地启示了地球的形状。以赛亚书写成于公元前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先于毕达哥拉斯的假说二百年,早于哥伦布斯的航行两千多年。

    地球静止不动的“地心说”观点直到哥白尼于公元1549年提出“日心说”后才被打破。十七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方可解释地球之所以能悬浮在太空,乃是地球和太阳之间引力相互平衡的缘故。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然而,关于地球的悬浮和转动,《圣经》早就指明了。是《圣经》中最古老的经卷之一,成书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书卷的主人翁约伯是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人物。不少学者认为约伯记的成书时间要早于摩西五经(成书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也有学者认为此书写于以色列民族被掳回归之后(公元前六世纪)。不管怎样,起码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早两千年以上。〈约伯记〉已指出地球是悬浮在太空的,“神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空;将水包在密云中,云却不破裂。”(伯二十六7~8)

    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夜之分,这是几百年前人们才懂得的事情。而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新约《圣经》对此早有暗示。主耶稣谈到何时再来审判世界时就提示过。他说:“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家。……我对你们说,当那一夜,两个人在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路十七30~35)两个人在田里干活,是指白天。两个人在床上是夜里;女人推磨多在清晨和傍晚。为什么耶稣再来的时刻既是白天又是夜里,既是清晨和傍晚呢?因为,主耶稣再来的时刻,在全球不同的地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是中午,在美国却是午夜,在其它地方可能是早上或傍晚。主耶稣这样说,明确地启示人们:地球是不断转动的,神的救恩是普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