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联合国,成为其第59个成员国!至此,耶利米在两千多年前传达的神的预言,完全成为现实。

    不仅以色列的复国震惊了全世界,而且以色列复国后能站住脚和不断发展,也为谜一般令人百思不解。北非和中东的阿拉伯人不容以色列国存在。以色列宣布复国的第二天,就遭到阿拉伯各国的联合进攻,以期将以色列国扼杀在襁褓之中。当时二十几个阿拉伯国家有一亿五千万人口之众,装备精良;而以色列却只有六十五万人,武器简陋。这本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战争一爆发,阿联就宣布:“这将是一场大屠杀和歼灭战!”然而战争结束时,以色列不仅未被歼灭,反而扩大了疆土。此后,又发生了三次大规模阿以战争。每一次,以色列都面临灭顶之灾。可战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奇迹般地出现转机,使几遭全军覆没的以色列绝路逢生,转败为胜。

    最近,以色列先后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约旦王国签订了和约,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除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外,以色列的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短短几十年内也取得了令世瞩目的杰出成就,被称“最小的超级大国”。尽管局外人对这一切感到不可思议,但以色列人很清楚,这一切是神的作为,因为神应许他们“回到此地”,并“安然居住”。

    经常有人问,神当初为什么要拣选如此弱小的以色列民族作他的选民?如果神拣选象中华民族这样的大族,传福音岂不更有利?神拣选谁作他的选民,完全是神的主权,而并不是以色列民族比别的民族更优秀。神拣选以色列人的原因,我们并不明白,只可揣摸—、二。犹太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连结部位,十分有利于福音迅速传播。第二,以色列是个弱小民族,亡国两千多年不被外族同化,复国后能以弱制强,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使人明显可以看出这不是以色列人自己的功劳,乃是神的作为。人在软弱时,方能彰显神的荣耀。这是《圣经》中反复教导的真理。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不仅完全验证了《圣经》的预言,还清楚地告诉人们,拣选以色列的神才是人类和宇宙万物的真正主宰者。

    现代一些自称为先知的人也会说一些可以被应验的预言。但这些预言都只是对个别人的短时间的预言,与《圣经》中关于整个国家、民族几百年、上千年的预言无法相提并论。这些现代先知的预言主要靠机遇、常识和含糊取胜。迪克森夫人(JeaneDixon)因预言美国总统甘乃迪遇刺而名声大震。其实,她说的几十个预言中只有几个应验,其准确性不到百分之十。应验的预言中有的模棱两可,有的纯是常识(如“美苏保持强权地位”等)。即使关于甘乃迪遇刺的预言也是如此。Parade杂志于1956年5月13日刊登她的预言说:“迪克森夫人认为1960年的大选将会被劳工支配,一位民主党人将获胜,他将于任内遇刺或死亡,虽然不一定在第一期任内发生。”后来甘乃迪当选总统并遇刺,这是预言中的部分。但其中也有错误之处。一是那年的大选并没有被劳工支配,二是这与她在1960年1月关于尼克森将赢得大选的预言相矛盾。贾斯罗和布普克(GeislerandBrookS)在《当代护教手册》中指出:“本世纪的十位美国总统中有三位在任期中去世,另有两位在任期近尾声时重病。”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执戎翟ぱ缘谋局示涂杉话吡恕?

    《圣经》的预言的种类之多、时间跨度之大、应验之准确,远非人的能力和智慧所及。除上面谈到的例子外,旧约中有关耶稣的三百多个预言都一无差错的完全应验在耶稣一人身上(第三、四章还要论及),是无法用机率解释的。《圣经》的预言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错百分之零点一都不行,否则不是神默示的。因为神不会出错,“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彼后一21)

第二章 《圣经》是神默示的 六、《圣经》的力量

    《圣经》是世界上出版、发行总数最多的一本书,是最早被译成其他文字、译本最多的一本书,也是第一部被带到太空和月球的书。更奇特的是,几千年来,《圣经》从不改版,只字不改。这是任何其他书无法相比的。现在很多书两、三年就要再版,以便删去过时的部分,补充新数据,提出新论点。因为毕竟是人著的书,所阐述的真理是相对的,需要不断被修正。《圣经》是神默示的,所揭示的真理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三千年来,沧海桑田,改朝换代,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圣经》的内容丝毫不变。近二、三百年来,人类的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圣经》一版再版,仍只字不改。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使《圣经》更为光彩夺目。

    有人以为,两千年前,人们较为愚昧、无知,故还较能接受《圣经》中关于“童女生子”、“死人复活”一类的说法:今天科学昌盛了,这些说法就再难以蒙蔽人了。但是,《圣经》不改初衷,现在仍说“童女生子”、“死人复活”。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事实。说来难以置信,科学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发达,人类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科学家、文学家、法学家、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心悦诚服地相信“童女生子”和“死人复活”。“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可十三31)《圣经》是神的话,永不更改。

    许多世纪来,《圣经》饱受诽谤、责备、质疑和反对。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嘲笑者和公正的裁判者。罗马大帝戴克理仙(Diocletian)执政期间大肆摧残基督教,他于公元303年下旨焚烧所有的教堂和《圣经》,并监禁基督徒。为庆贺他的成功,他铸了一枚铁币,上面刻着:“基督教已被消灭,诸神的崇拜再次恢复。”没想到,戴克理仙的继位者君士坦丁(Constantine)却反其道而行之。麦葛福(AlisterMcGrath)在《我思故我信》中写道:“大约在西元311年,君士坦丁正预备和入侵法兰斯的蛮族决一死战。当时,他看见了一个异象:正午的烈日上浮现出一具十字架,其上镌刻着‘凭此征服’的字样。在次年春天前,君主坦丁表明皈依基督教。”公元312年10月,君士坦丁凯旋回到罗马预备登基时,他在广场上为自己树立了一尊雕像,手中握着一具十字架。君土坦丁令希腊史学家优西比乌(Eusebius)用国库的钱制备了50本《圣经》,基督教一跃成为罗马国教。

    著名的法国人文主义者、无神论者伏尔泰(Voltaire)曾夸口说:“自现在起百十年后,这世界将再也听不到《圣经》的话了。”然而,在他口吐狂言不久,英国博物馆就以50万美元的重金从俄国政府手中收购了一份希腊字新约手抄本,而伏尔泰的首版作品,只卖八分钱一本。伏尔泰卒于1778年。他死后50年,瑞士日内瓦《圣经》公会开始在伏氏生前的住处,用他的机器印刷《圣经》。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

    兰姆指出:“《圣经》的丧钟响过千方次,送葬的行列聚集了,墓碑上的文字也雕刻好了,葬礼词也宣读过了,可是,尸体从未长眠于此。”“没有任何一本书,象《圣经》这样被宰割、被刃杀、被考察、被查缉、被诽谤。有什么哲学、宗教、心理学、古典或现代的诗词书籍曾经经历这么多的集体攻击?如此刻毒地批判过?如此彻底地摧毁过?人对其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行、每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然而,如今《圣经》仍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所爱、所读、所研究、所传扬,而乐此不倦。”多少人和事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被遗忘,而《圣经》却巍然不动。“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一24~25)。只有神的话,才能永远站立。

    《圣经》的力量更表现在《圣经》话语的巨大能力。有人称《圣经》是“活神的活道”,十对贴切。主耶稣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63)《圣经》看起来和别的书没有什么不一样,但当人领受之后,就会产生属灵的生命。使徒雅各把《圣经》比作有生命的种子。“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雅1:2I)为什么《圣经》的话会有生命呢?因为《圣经》的话是神说的话。神的话本身就带有能力和权柄。神就是用他的话造天、造地、造万物,用他的话治病、赶鬼、叫死人复活。他的话一出,事情就成了。《圣经》的作者们深知神的话语的威力。“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四12)

    耶稣复活升天后,门徒们被圣灵充满,放胆传扬福音。彼得在耶路撒冷讲道,“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一天中带领三千人归主(参见〈使徒行传〉第二章)。美国著名布道家慕迪(D.L.Moody)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有些知识分子蔑视他,去听他的道原本是为了去挑毛病、寻开心。一个医生也是如此,但当他听了慕迪讲道后,发现无懈可击。他坦白地说:“慕迪把《圣经》中的话一句一句地射向我,直到它们扎进我的心房,象手枪射出的子弹一样。慕迪的能力是由于他舌头上经常流露出《圣经》的话。”

    神借着《圣经》向人说话,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奥古斯丁(Augustine)年青时聪慧过人,才华横溢,但生活放荡不羁。他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却无法领其归主,只好终日为他流泪祷告。奥古斯丁渴望与过去一刀两断,但意志薄弱,力不从心。公元386年8月,他坐在米兰住宅的无花果树下,问神他还要过多久这样空虚的生活,如何才能痛下决心,开始新的生活。此时,他突然听见有童声唱道:“拿起来读!拿起来读!”他认为这是神的启示,主动翻开《圣经》,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罗马书十三13、14节的经文:“行事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瞬间,疑云顿消,他决志信主。此后45年,奥古斯丁义无反顾,奋力为主作工,成为使徒时代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基督教神学家。

    我国著名布道家宋尚节也有类似的经历。宋尚节是福建莆田人。父亲是传道人,他从小就开始帮助父亲工作,有“小牧师”之称。后来他有机会赴美留学,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后来他得到一个到德国深造的机会。与此同时,国内一所著名医科学院也来电促他回国任该学院有机化学教授。面临重大选择,他举棋不定。刘翼凌在《宋尚节传》中写道:“这一来,他就感到踌躇彷徨了。去德国,可以满足他的名誉心和求知欲。到德国多得知识,多得几个博士头衔,再回中国时岂非首屈一指?但爱国心又促他在祖国需要人才之际回国服务。……在为名为利盘算不定的时候,忽然有一阵清晰、悠扬的声浪淹入他心里:‘你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太16:26),闻声之下,他张目四顾,房中却寂无一人,他才知道这是上帝警告的声音。”

    次日清晨,一个牧师去探望他,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并不象一位科学家,倒象一位传道人!”这两件事情使他想起赴美前的决定:赴美深造后回国作传道人。于是他毅然抛开留德和回国的计划,入纽约协和神学院攻读,成为一个全职事奉的传道人。一句经文,改变了宋尚节一生的道路。他回国后奋不顾身地工作,在中国和南洋教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成千成万的人因他而信靠了基督。他英年早逝,年仅43岁。他15年的工作,成就斐然,被誉为“中国的卫斯理”。

    神借着《圣经》哺育出一批批信徒,然后借着信徒再把《圣经》的话传扬出去,使更多的人回归。英国著名布道家司布真(CharlesSpurgeon)颇受神重用,富于传奇色彩。在他牧会的城里,有一位准备自杀的妇女,到会幕来听她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讲道。而当天司布真的讲题恰好是“你看见这女人吗?”(详情参见路十四36~50)这个信息抓住了她,改变了她的内心,立刻决志接受基督为救生。另一件趣事是,一位经常参加聚会的人的妻子始终不肯与丈夫一道前来。一次她受好奇心驱使,在她丈夫去教会后,她乔装打扮一番,也去了教堂,挤在人群中,以免被人认出来。不想,司布真那天宣读的经文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