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分别设置定义妄。】西藏学者将瑜珈现量,和彼量之定义画分相异之解说,瑜珈现量之定义:由修习彼唯一增上缘之意识而生清净之义,是离分别不错乱性,瑜珈现量彼量之定义,能依于修习唯一增上缘后,先前所未了解真实义。经验能力断除增益谓之说法亦二分法解说。不应理,前所未了解…无具‘否定’义,断除增益为非有如前已述及。

  子二·自宗主张:

  【修所生无欺现量,诸错乱者似现量。】彼唯‘瑜珈识’之定义,是从禅修力量而显现,瑜珈现量之定义,真实义从禅修而生不错乱之智慧,亦是彼量之定义。

  癸二·分类亦为二:

  子一·所依之分类:

  【三种圣位三现量,‘学’和‘无学’分为五。】声闻预流向、果等等有学位之‘现量’。和‘智慧解脱’‘俱分解脱’:离‘烦恼障’与‘禅定障’而解脱。是为无学位之现量二种。缘觉:能依于第四禅定一切道俱时解脱故。某宗派差别‘有学’之无现量,承许彼诸有学圣者亦不违越‘声闻’或‘大乘’之任一说法。无学圣者:有利钝二种根器,大乘之有学圣位是十地之智慧。大乘无学圣位是世尊现量,共为五种,此是共同分类法,若随顺各个宗派之说法,则某些声闻主张菩萨非圣位。不承许具瑜珈现量,某些大乘者主张声闻无现证‘法无我’故,无真实瑜珈现量之定义。然而此具诸量论之顶珠…法称论师,亦随顺经部论师主张,现证四圣谛法性置于瑜珈现量,随后实事量力之结合无我者,若如是则五种圣者,皆测定具瑜珈现量。

  子二·依体性之分类:

  【彼诸有相与无相,分法二二共十相。】具有相:有学之声闻,若获得禅定之心,则能显现神通,若未获得禅定之心,则不能显现神通。无学之声闻于慧解脱分无具有五神通,‘俱分解脱’和‘缘觉’‘佛陀’依次三千大千世界与无尽数世界皆显现。俱舍论云:‘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虽在此未提及菩萨。从十地经如是提及,然应了知百千、十万等等有情器世间。无相之智慧…有学之声闻证悟遍计所执之无我,无学之声闻证悟俱生之‘人无我’,缘觉证悟所持法自性无我,登地菩萨证二无我,诸佛证悟断除微细之所知障。

  癸三·思维因有三:

  子一·二智慧之因:

  【方便智慧善修习,相互转成因与缘,如所有与尽所有,当证成智慧观照。】首先以愿行与禅定等各种情况之方便,作为近取之因,若空性智慧转成俱生缘,尽所有智慧展现出于一切所知。庄严经论云:‘尽如彩结之差别,衣饰鲜艳呈现否,若如引伸彼之力,解脱智慧呈现否。’以智慧空性作为近取因,方便作为俱生缘,则尽如所有之智慧明空显现。释量论云:‘唯修法无我,转成彼自性,如现见实事。’

  子二·彼诸究竟位:

  【三世百劫无数劫,三种为彼究竟位。】积集三世福德资粮和修学人无我而究竟阿罗汉果,积集百劫福德资粮和修学一个半无我为利根缘觉,积集三大阿僧祇劫之福德资粮和空性具慈悲现证圆满菩提佛位。俱舍论云:‘速三生解脱,麟觉百劫因,三祇劫成佛。’此证悟无我之分类,是共同乘之说。某些声闻和大乘不承许三种圣者证悟无我之相互差别,四圣谛之法性或一切法若不证得无我,则现证谛实为非有之故。然而承许尊卑之殊异,观待于‘慈悲’和‘方便’之差别。

  子三·观待方便说业果之差异:

  【二解脱方便势弱,具习气故非佛地,修习方便诸事明,断习气故是遍智。】不修学方便主修智慧故,证悟人无我法无我之半,然而不恒时修学方便故,如未修习明识而心不明晰故,无法断习气之理。声闻、缘觉二圣不随行于利他大业。然而善知方便且禅修智慧,则如学习工艺,心识明晰故。断除微细二障故。了知一切所知事物,兼具慈悲随行利他之故。彼是二圣与佛差别所在。释量论云:‘众相多方便,经长时修习,于其功过相,当能极明显,心亦明显故,因习气永断,能仁为利他,胜出麟喻等,义故修方便,许彼是大师,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

  若谓一切瑜珈现量是量与否?

  壬二:瑜珈境转成量之法有三:

  癸一·证成瑜珈现量为正量:

  【裁决识和决定二,是分别故非现量,故一切瑜珈现量,是现量故成立量。】裁决识和决定二者是分别作用故,非现量之同分,前已述及。故现量测察能否引伸自力决定,而非测察是量或非量。

  癸二·瑜珈现量舍取之法:

  【一般士夫之正量,由确定性作取舍,诸圣众离分别心,谓:由禅定作取舍。】一般士夫之正量,现见现量结合经验之忆念故,由决定各个后作取舍,诸圣众未断除分别之习气,若恬然安住于自性。愿行与世间者相同。若安住于平等智,则禅定中作取舍。彼诸断除分别习气之圣众,从愿行证成首楞严大定,和宝印定等殊胜禅定力而作取舍。

  癸三·观测遍知三世之智慧:

  然而世尊若不知过、未,则不容许谓遍一切智者,若是遍一切智:由现相而知则三世转成实有,若非由现相而知,则不容许谓具现量之法眼。

  【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不可测议。】众生唯‘昏沉’之杂染,亦不能测知觉醒者之觉识。能所取具杂染之短视之凡夫,难以测知变易之智慧。彼诸圣众智慧变易之故,遍知三世和他心等等不可思议。释量论云:‘色等及心法、观察所取相,是觉未净者,瑜珈证叵思。’量决定论云:‘是共许名言量之力所使然’。此西藏有一说:由现时量力了悟过、未时之说法,和显现过去、未来之境相后,谓之现时了悟说法。有一说:智慧无实故,无遍知三世之智之说法,与圣言、理论皆相违,仅限于井底之蛙…(无知者)叙述解脱之道。

  壬三·能立瑜珈现量分三:

  癸一·证成体性

  癸二·成立定义

  癸三·断除…成立之义之不应理



  癸一·证成体性有二:

  子一·若成立过去时:

  【言辞功能定变易,前时所生亦能测。】帝释慧论师:凡叙述其他与实义相符且无相违之言辞,彼言辞功能,所量是现见彼之现量,如述说各自之境界。虽然彼十万般若经之叙说,亦与辞义相符且无相违谓之能成立论式之说法,若诠说论式知其诀窍则无相违于言辞。

  言辞:指世尊之智慧圆满十二分教之言辞。

  言辞功能:如是言辞能依根本、行、住三法与三量无相违。彼之特殊功能。

  子二·成立…许未来产生瑜珈现量分为二:

  丑一·设置因相:

  【圆满禅修明见彼,阻止余边必成立。】任何能所依于禅修习境界中自然而然转成殊胜,若是禅修,彼义明晰现出,譬如禅修欲趣寂灭。禅修空性亦于能、所依禅修境界中,转成殊胜,是禅修。必定成立遮阻余边是自性因。彼自性因之有法,于自相续现量和他相续身语变化成立殊胜者之因相,至于‘所立’,应非唯‘容许产生’和非唯‘必生性’,若和缘相遇,唯‘容许’,不禅修亦存在。而且‘若不与缘相遇’则修习者心态‘必生性’亦‘无成’之故。然而与禅修之支分不相离且若无相违缘,应是必然产生清晰现相。若因缘具足,且无相违缘,则如比测必然产生量果。

  丑二·成立彼(瑜珈现量)未来产生之法有二:

  寅一·成立宗法(第一因式)

  寅二·成立殊胜别相

  寅一·成立宗法有三:

  卯一·能所依

  卯二·禅修中转成殊胜

  卯三·禅修境界中当证成自证识



  卯一·能所依有二:

  辰一·破斥他宗:

  【有一说能依所依,先后觉性有二相,火与供灯作为喻,谓成立现量之说。】自证现量为克除前际与后际之觉性二边,成立居中之觉性为自证现量故。觉性之相续成立无前后际。若思惟如何克除前后际之觉性。于自相续中之自证现量,唯‘觉性’成立由前一觉性而生故。若直接克除前一觉性不为唯‘觉性’之前行。则间接克除前一觉性…非觉性别相之前行。如唯‘烟’成立产生火之现量故。若直接克除如:不为火之前行…唯‘烟’,则间接克除不为火之前行…‘烟’之别相。复次;自相续成立产生后一觉性唯‘觉性’之故。若直接克除不产生后一觉性唯‘觉性’,则间接克除不产生后一觉性之一切别相。如成立唯‘灯’之光芒照耀故,则间接克除光不照耀之一切别相之说法,此不应理。

  【不成立自证无穷,火灯比喻不适宜。】自证识成立于唯‘当时’之相关系属者,然而不成立于生死之前后际。依裸体外道主张,最初出生心不由世间寂灭彼岸之心而生,承许由父母之身而生,而安立他因生之故。死心亦不生后相续心,如火熄灭,安立断了相续之故。倘若现时之唯‘觉性’…成立因果关系,间接决定前、后世,则亦不可能产生断见之邪见。复次;比喻不相似,最先之烟须譬喻是由前一烟而生,最先之烟由异类…火而生,而烟之相续,由前一同类之烟而生。最初出生心由异类父母之身而生,后心由同类相续心而生,是裸体外道之主张故。则油灯亦须作如是之比喻熄灭时亦产生一余他油灯,油灯火照耀性遍及别相,承许比喻:心识遍及别相,而非产生后心之譬喻。

  辰二·许自宗分二:

  巳一·成立过去无穷尽

  巳二·成立未来无穷尽



  巳一·成立过去无穷尽亦分为二:

  午一·若设立因相:

  【心无观待其他因,成立前际无穷尽。】初生心法者,近取因应以前一心为前行,以其是唯‘觉性’故,如现时之觉识谓之果因相。

  午二·成立彼法有二:

  a。宗法:‘经验’或‘成立因相’之遍(及)相,是唯识宗亦若‘观待近取因非心何以故?裸体外道之答辩:‘产生心之体性’观待近取因非心或产生‘心之别相’,除观待近取因是心外亦观待余心。依后者是吾等所承许,五根:相异处之俱生缘而产生前五识之相异故。依前者:然观察此‘现心识’从‘无因’而生或从‘因生’,若从无因而生,则无因不观待余因之故,‘恒常’或成为‘无’谓之合理克除之;若从‘生因’观之,从‘识’而生或从‘色法’而生,若从识而生观之,则识之因成立识故,成立前世是彼识性。若从色法观之:是无根识之身或具根识之身或出入息三者,观察从何而生。若从无根识而生,则从各个微尘而生或从相聚微尘而生。从各个微尘而生观之,具足因相聚而无碍之故,由各个微尘应生各心。从相聚合微尘而生观之,则如手指虽丧失一指,亦不产生心,犹如因不具足之苗芽。释量论云:‘各是功能性,应顿生众多,无余是因者,离一支亦非。’

  倘若不从彼身而生,从具支身之物而生?则为可现不可得或者若一手动应全身皆动故,明显之克除。若谓从某一根产生识,依前例:若从六根相聚足而生,则一根不具亦当不产生意识。若从单独根而生,则如根之觉识,应缘持各个外境。释量论云:‘如彼觉取故,意非从有根,生识能异故,亦非从一切。’复次根是为何?谓依有根身之说?或谓能缘外境之说?若由有根身观之,则由死尸当产生根识。若由能缘外境观之,能缘异于阿赖耶识,成立从识产生差别识。彼故觉识是根之因。释量论云:‘诸根一一损,意觉非有损,此变则现见,彼等亦转变,故觉住所依,有依于觉性,是诸根之因,故是根从觉。’又有一说:由出入息产生识,若心识之因是出入息,则出入息之因是为何?若是心则成立前心,若是前出入息则虽无‘身’与‘心’,亦当显现出入息,若是身则因聚足而无碍故,从死尸亦当显现出入息。释量论云:‘即于一息顿,亦缘多义故,非由彼决定。’谓从一出入息产生一心之生灭,和从一出入息产生多心之生灭之理论,于释量论而得知,故由出入息不产生心,而成立由心产生出入息,彼故产生识而成立量,剔除从‘无因’生和由‘异类之余因’生,若由同类之识成立‘后识’之因,则此生之识依于前生之识为前行成立遍满相故。成立前际无穷尽。例如:瓶之相续后际断灭成立量。剔除观待余灭因故。若瓶之破灭成立不可画分,则如诸实体当成立刹那灭,此相似无观待因,然而‘心’成立由‘前心’而生故,是为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