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份无量
如果暇满身命容易再得,我们也尽可把它浪费。
但透过以上所说,大家可以知道暇满身命极难求得,其意义极大,要再得一次是近乎不可能的,但偏偏它却随时可以失去,在死后我们便会堕回三恶道中。所以,我们不能白白浪费这个经我们在过去生多番辛苦现在才得到的机会。在一方面,我们必须精进地持戒、布施及发愿于未来生能再得暇满身命,又或发愿死后能往生极乐净土、兜率净土及琉璃净土等(注:有关修持上述净土的法门开示,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心生欢喜》及《本尊海会》),又或致力于今生得证解脱或即身成佛的境界。在另一方面,未来生去处不定,因我们多造恶业,生三恶道中机会很大,即使我们由现在起精进修持,亦未必敢说有把握在死前能修得有成,故此我们同时可修持延寿法门,令我们有更长的时间修善积因。
这个暇满身命,能为未来生带来很大的利益,甚至能令我们达至佛境或解脱自在,所以我们必须尽力令它延长。延寿法门修持动机并不同世俗上贪生怕死的执恋心态。如果我们常常造作不善恶因,生命越长亦只会助令我们造作更多恶因,绝无其它好处!修持延寿法门,正确的发心是欲令身命延长而多修持,绝不是因为要多作享受或怕死。
佛法中的延寿法门,修持动机应该是为求令有更长时间在人间逢法之良机修持,令人生过得有意义,并不同世俗心态中的怕死贪生,也绝不是为令自己能有更多时间造作恶业。
在一边修持净土法门或任何善行时,如果以正确的动机配合延寿修持,我们便能在这个最完美的修持良机
—— 暇满身命 —— 中尽取其利益,临终时对未来便会有把握,这便是延寿法门的真正意义。
延寿法门的理论
依佛法的定义来说,人的生命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凡的身命,另一种是具备所有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的暇满身命。前者固然不易获取,但后者却是最为稀有宝贵的。既获取了一个具足暇满的身命,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善用生命。但不幸的是,人身及人生并不恒久,只能维持一段极短的几十年。在世界上,没有甚么东西或现像是久存不变的,人身亦然。要想长生不死当然是不可能的幻想。然而,在佛法中却有一些法门,能令修行者延长寿命。
对真正的佛法修持者而言,长寿而善用身命是修行道上的一种大助缘。依古印度及西藏传统,不少真正的行者都先修延寿法门,待得到成就征兆后就致力于开发智能。这并不基于世俗贪生怕死的心态,而是为了要争取在具有这完美修行条件时好好修持。
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是福德,第二是寿量。在二者其一开始衰落耗尽时,我们可以透过相应的修持令其增长,从而延长生命,争取更多的修持机会及时间。
死亡有三种情况,一是功德耗尽而寿量未完,二是功德未尽但寿量已完,最后一种是功德与寿量皆耗尽而终。
如果功德与寿量同时皆近乎耗尽,要想延寿是极为困难的。但如果只是二者其一近乎用尽,则可以透过相应法门令快将耗尽者增长,从而达到延寿的效果。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因病或意外而陷入长年的昏迷状态,虽仍一息尚存,但却永不会醒转过来,这便是功德用尽了而寿量尚存的例子。若要增长功德,行者必须勤对师长及三宝供养,或作广大布施善行。
若要增长寿量,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戒杀及护生,亦可进行救生及放生、修持延寿本尊法门、求取服用长寿法药及修持气脉等。此外,食疗、服用调理生理机能的药物、养生运动等对长寿亦有辅助作用,故亦属增长寿量的范围。
如果没有有证量的大师或有经验的人代为观察,我们或许不易得知自己的福德或寿量是否充足坚固。故此,延寿的最稳当方法是长期在增长福德及寿量这两方面同时好好修持,同时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业,多修佛法。
如何增长功德
要令功德增长的方法有多方面,我们今天只能概略地说一说。增长功德主要分为供养福田及对众生布施两大类别的方法。
供养师长与三宝
我们的师长、双亲及佛、法、僧三宝是最殊胜的福田。甚么叫做「福田」呢?「福田」的意思是:我们可以透过对他们供养承侍而获得福德,就正如农夫透过对田地的料理与播种而得收成一样。世间上的田能种出五谷等,而福田则可种出福德。
对在家人来说,父母是最直接、最殊胜的福田,但大多人往往只懂往寺庙求福上香,从不好好侍奉父母,把这最易积累福德的途径忽略了。对出家人来说,剃度师、亲教师等是最殊胜的福田,透过承侍他们,便可轻易地积集功德。当然,出家人也一样要尊敬父母,在家人也可以透过承侍佛法上的师长而得福。
为甚么佛法上的师长是福田呢?佛经中有云:「佛于末法时,当现师长身」及「我(佛)于末法时,当现亲教身,住阿阇黎相」等,亦即说于末法时期,佛陀以我们的师长之形相摄受我们。师长是现今作佛陀利生事业的代表。我们的解脱及成佛等未来成就,都源出于师长的慈悲教授。有些人以为自己看看佛经便可以成佛,这是绝不可能的大笑话,我们必须经过历代上师才能得诸佛之加持。以衲来作例:如果没有教字母的师长,衲只是一个文盲,如何能阅读佛经?如果没有剃度师,衲就不能出家;如果没有显法的师长,衲不可能懂得菩提道次第等佛法;如果没有恩师授予灌顶,衲就不可能修持殊胜的无上密法;如果衲有一天得到任何成就,这无不出于恩师的教授!我们今天有幸得到暇满身命,是过去布施及持戒之果。但我们在过去生中,又是如何会懂得持戒及布施呢?这亦源出于过往世中的师长之慈悲教授。如果在过去生中没有师长的教授,我们今天绝不可能得到暇满人身!
我们应如何供养师长福田呢?我们应以各种物品供养、为师长办事及依他们所教的去做。这三种供养,第三点之如教奉行是最主要的一点。
佛典中说:「于众生供养师长时,诸佛菩萨皆欣喜观视」。我们在供养诸佛时,能积献供的功德;但在供养尊敬师长的时候,我们既得献供的功德,更同时额外得到令诸佛欢喜的功德。
如果我们如法地供养及依止师长,不单只可以积集福德,更有许多其它的利益(注:有关敬师之教法,于法师著作《悉地本源》及《心生欢喜》中有详细开示)。
有些佛教徒认为,只有藏传佛教才注重敬师若佛的重要性,其它派别便不需敬师,甚至认为藏传佛教把师长过度神圣化了,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误见解。在古印度,所有祖师无不对自己的师长至为尊重,多作供养承侍。在古代的汉地,历代大师一样对其师长承侍恭敬。在现今的南传佛教中,我们仍可见到小乘宗派对敬师之道的重视。我们不要以为承侍师长是修学佛法的代价,承侍师长本身就是在修持佛法,而且更是一切功德之源泉。宗喀巴祖师曾说:「任何功德都源自师长,如法地依止师长是修行的基础!」(注:出自《普善德根本》一论),这是大师在写作一部讲述整个成佛之道的论着中之首两句。
大家或许会听过常啼菩萨的名号。祂为了求法及供养自己的恩师,不惜割肉洒血。正因为祂的敬师修持极好,祂得以顿时证得一般需经无数劫方能成就的八地境界。常啼的事迹出自藏、汉、显、密佛教共通的经典,由此可见敬师之概念并非藏传佛教自己发明的。
我们今天有幸得到暇满人身,有机会修持佛法,先决条件便是得到人间的转生,这正是父母的恩德。慈母不怕痛苦,忍苦十月及冒生命危险才把我们生下来。在我们出生后,她不怕污秽地为我们处理粪便,把我们视为珍宝。自从我们出生后,母亲便不再有私人的娱乐,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侍奉我们,这些恩德谁能与之相比呢?现今的西方社会,不少年青人憎恨自己的父母,把他们视作仇人,也有东方青年受了这种坏影响,产生叛逆的心态,这是很坏的一件事。对父母生瞋恨心,会感召很大的果报;对师长生瞋,也会带来无量的痛苦。在佛经中有说:「瞋师一剎那,即坏一劫善;等量劫中受地狱等大苦!」,这是说即使对自己的恩师生出愤恨心只极短的时间,便会烧毁多劫中辛苦积累的功德,更要在很长时间中在地狱等恶道轮回。一「剎那」是一次弹指时间的六十五份之一,大约是六十五份之一秒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对师长瞋恨只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便会毁去过往六十五劫所积善业,更要在六十五劫中受苦。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大士问佛陀:「世尊,如果有人轻视师长,会有甚么果报呢?」,佛陀却答说:「大势至,如果我如实地回答的话,一切天众、人等在听后都会因受不起惊吓而昏倒!」。由此可知,对师长生恨会有很严重的果报,对父母生恨亦然。这些痛苦的果报,并非上天给我们的惩罚,而是自然的因果定律。如果我们伤害一般的众生,已经会感召极痛苦的结果。师长及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极重,如果伤害他们,所召之果报则更加严重。在因果定律中,杀生的果报已极严重,但若杀害父母,则更属五无间罪之一种,与伤害佛陀等最重罪业并列。
要供养父母福田,我们可以以双亲喜爱的东西供赠,并为他们办事承侍。只要是不违反道德的事,我们应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在平时,我们应多关怀父母。如果并不同住,我们也可以多打电话与父母聊天。对天下的父母而言,最大的礼物莫过于子女成材,所以我们好好地做人也是一种好的供养。总之,我们应努力令父母欢喜快乐。这不但是为自己积集福德,也是报父母恩的表现。对在家人来说,这也是在积集自己的子女未来对我们有孝道的因缘。
即使父母已不在人世,我们仍有各种方法利益及供养他们。如果我们以受于父母的这个身体广作善行,尤其是礼佛及捐血等身体所作的善行,亦会直接令已往生的父母得益(注:有关报父母恩的开示,读者可参考法师著作《孝份无量》)。
除了对师长及父母供养侍奉外,我们亦可透过供养三宝而积累福德,例如在佛像前献供燃香、花、灯及水果等。佛像虽然并不是真的佛,但我们可以透过佛像而积聚向佛献供的功德。佛陀并不需要我们供上饮食,也不会因我们上供奉承而特别对我们慈爱,因为祂们的悲心是平等的。在佛前供养,为的是我们自己积集福德,而并非诸佛有所需要。这情形犹如农夫对土地百般照顾,为的是自己收成,并非为了土地而做。我们亦可赞助印赠佛经、建造寺院、僧人教育、供僧及资助弘法活动等,这些都属于供养三宝的类别。
修持布施善行
单只给予他人东西并不是圆满的布施善行。布施之真义,在于施舍之心。布施是菩萨六度圆满之一种,能积不可思量之功德,且能令我们破除悭执,利益极大。
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三类。在家者应以财布施为主,出家者应以法布施为主,但这并非说出家人不准进行财布施,只是指出家众不应重求财以施之意。在三种施舍中,最殊胜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次之,财布施再次之。
财布施并不狭指金钱的布施。但凡物质的施予,例如为贫者施财、为饿者送食、为渴者给水、为病者赠药,这些都属于财施的范围。
有一些东西是不适宜布施的,它们包括对受施对像并无益处的物质、僧人自己的法衣、师长特赐予自己的物品、毒药、兵器等都是不恰当的布施品。
我们除了以实物为利益众生而布施,同时亦应于观想中布施,这也一样可以得到福德,所以我们应二者并行。的确缺乏财资者,可多作观想布施;但有布施实物的能力者,不应只止于在观想中行施。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是大富人才可行施,即使对小虫施予一片树叶或对蚂蚁施予一匙糖粉,都可以生出很多福德,而且人人都有能力办到。我们若能把财布施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每天都作多多少少的布施,哪怕每次只施一颗饭粒予一蚁,将会为自己的未来及现世福乐带来很大的好处。衲认为大量的布施固然好,但却未必常常能做到;反而日积月累地每天作一点点小布施,细水长流地便能积下广大功德。
财布施不单能积功德,且有其它益处。如佛典中说:「由施遮止饿鬼趣,亦断一切贫困因」,这是说布施不单是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