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模颐潜匦氚芽嗟母戳纹穑晕颐怯斜匾私夥衬沼胍盗Φ脑俗鳌?br />
在烦恼与业力二者之间,造成我们不断轮回的主要原因是烦恼。甚么是烦恼呢?它们是各种令我们的心不安及狂妄起伏的元素,例如贪念、瞋恨、愚痴这三毒等等。假设我们只有过往曾积作之业,但却没有生起我执等烦恼,单单业力是不可能令我们再次投生的,这就像是一颗没有水份的种子,无法发芽生长。反过来说,如果你过往并未作任何业,但只要你一天还未断除烦恼,你便会因烦恼的驱使而即刻开始种业,从而凑足了轮回、受生、受苦的因缘。
三毒分说
烦恼的种类可说是数也数不尽,我们今天主要是把它们归纳为贪、瞋、痴这三毒念来讲说。这三种心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贪
三毒中之「贪」是指贪恋可爱的事物。当我们见到一位美丽的异性时,便会想:「啊!我要和这个人在一起!」同样地,我们对财产、名利、饮食等等都会生起贪欲。又如垃圾堆中的苍蝇,牠们飞来飞去,在垃圾堆中穿插,这也是因为牠们的贪欲。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我们本来是心境平静地逛街的,然后我们的眼角不经意地瞄到了店铺展示窗中的一件饰物,觉得它实在漂亮。我们忘记了逛街的动机,驻足在店前凝望这件小东西。有些人可能会不加思索马上把它买下来。另一些人则可能没有钱,便只好回家去了。没买下它的人回家后,可能不思茶饭,心中想这小东西的美丽,不能自已,甚至在梦中也想要得到它。买了这东西的人,会把它带在身上展示,看完又再看,彷佛怕它会逃走似的!这便是贪欲了。
我们的贪欲是无穷尽的。我们喜欢看漂亮的东西、听悦耳的音乐、嗅好闻的味道、吃可口的食品、穿柔软的衣物…总之我们希求各种外界的事物来满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等,而这些欲求是我们永远不觉满足的。不论我们已得到了多少,我们仍不断渴求更多。就以金钱为例:你有一百元的时候便想得到一千元;在拥有一千元的时候,你又想要一万元。即使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仍然不觉满足,他仍然不会停止追求更多的财富。正因为这种无止境的贪欲,我们便造作各种的业,种下了种种不同的业因,所以便不断地在受业果之报、不断地在轮回。我们每天看新闻时,天天都听到有人偷钱或抢劫,这便是贪欲所驱使这些人把欲望付诸行动而作之业了。又如淫邪等事,往往也因为满足贪欲才会发生的。即使我们不谈罪犯等例证,反观自己,我们何妨不是因为要满足贪欲而天天在作各种业因呢?我们在肚饿时走进餐厅,想鱼、虾的美味可口,便在鱼缸前用手指一下,叫侍应为我们烹杀一尾鱼或几十尾虾,这便是因贪而作之杀业了!我们又往往在工作上,因为自己之利益而常常妄语,这也是因贪而作之不善语业!在各种烦恼中,贪念是较为难克服的。其它的烦恼好比衣服上的尘埃,扬一扬可以把它们去除;但贪念却好比渗透入布料衣物上的污渍,不易被除掉。正由于贪欲,众生便被绑在六道轮回之中,不易生起脱离六道之心。当然,我们受困六道之中的原因还包括了其它的各种烦恼及业,但贪欲的确是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
瞋
当别人做了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或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便会生气,这便是「瞋」了。瞋恨的对象可以是有生命的,但也可以是死物。
在我们的瞋恨心生出来时,心中便会烦燥不安,不能自已,甚至要把被恨的对象杀死才满足。世上的战争及打斗,有一部份因贪欲而引致,也有相当大部份便是因为瞋恨心而引发的。由此可见,这种心态既令自己不快乐,而且对其他生命也只会带来伤害,而不会带来利益。仇恨不单只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到自己。在发怒时,我们不快乐,也常常会作出不理智的决定、说出不应说的话、做出会令我们事后后悔不已的事,甚至做出杀生等严重罪行。在生起瞋恨心时,人就像疯了似的,有时人甚至会杀害自己的慈父和慈母!这种毒念,是导致世上千千万万生灵被杀害及在战争中失去性命的原因,也是家庭不和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更是能导致我们造作重罪而堕三恶道的原因。所以说,瞋恨心是我们内心中的「敌人」。
在各种烦恼中,仇恨是最能导致我们于未来堕于三恶道之中的一种。我们修行所作之功德,即使是如山那么大,也会被短短一剎那冒出的瞋恨心烧毁。
痴
「痴」是指「无明愚痴」,亦即对事物的实际客观情况不了解的意思。在藏文中,「痴」的原字是marigpa;rigpa的意思是「明知」,ma 是「不」的意思,marigpa 便是「不明知」之意。痴就似是失明的病态,令我们看不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情况。由于我们的愚痴,我们不明白业力及因果,才会造作种种令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受苦的业因。正因为我们不明白及不信因果,我们才会做出种种如杀生、偷盗、妄语等的恶业,令自己在死后堕于三恶道之中受苦。同时,由于我们误执「我」为实有,认为「我」是一个单独存在而有自性的个体,我们才被困于六道之中不断经历生生死死的循环。故此,在各种烦恼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烦恼,也是贪、瞋与其它一切烦恼的根源。
三毒总说
以上所说的三毒,并不是单独运作的。衲在此举一个例子:你很喜欢一件东西,这便是贪欲;在你千方百计尝试而仍不能得到它时,你便生起了怨恨心,这便是瞋念。由此可见,贪欲可以延伸为瞋恨。如此类推,我们可知这三种心态是互相串连的。但我们也可以说,贪及瞋源出于痴。
我们的心中恒常地被这三毒充斥。它们不断在我们的心中流转交替起伏,驱使我们去做种种的业。譬如说:我们因为贪食,便杀海鲜而吃,作出了杀生之业;我们也可以因为痛恨一个人,而最后把瞋恨付诸行动把他杀死了,这便是由瞋而作杀业的例子。在我们作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及恶口等等业以后,这些业因并不会随事件之完结而消失,反而会积集在心识之中,就像一颗种子一般,只待外在的因缘引发结果。这些业因种子的力量还会不断增长,譬如说你杀一条虫,这杀虫的业力会不断增大,到了业因成熟而受报时,你所受的恶果就可能变得很大了。在我们的生命中,绝不会遇上我们在过去未曾作因而受报的情况,而曾作之因则必定会有一天结果。这因果的定律,并不是上天的安排,而只是一种自然的定律。不论你信不信因果,这定律一样在你的身上生效。如果我们杀害生命(哪怕只是少至一条虫的生命),在未来某一天因缘成熟时,便会堕于三恶道中,沦为畜牲或饿鬼,或在地狱中受苦。同时,在未来因为其它分别曾作之善业而又再次生于人间时,我们也会生于战乱及灾难连连之地,又或遇到被人杀害之果报等。总而言之,由于贪、瞋、痴等烦恼的驱使,众生才做出种种业,导致自己不断地受业报、不断地生死轮回。
内第二圈
在轮心中央向外数的第二圈,是有关生、死及中阴的教法图标。环的半边是黑的,另半边则是白的。在黑的半边环中,有三个小图形,这是代表了将投入畜牲、饿鬼及地狱道的中阴身。这半个环,开示说众生因贪、瞋、痴三种烦恼驱使(即内圈的鸽、蛇及猪所表)造作黑业或不善业(此半环的底色为黑色,表示了黑业),便会在死后感召黑业果而投生于畜牲、饿鬼及地狱道中。图中的畜牲、饿鬼及地狱众生的头部都向下,表示这三种生命形式是痛苦的下道转生。在另半边环中,背景是白色的,内有三个头部向上的图像,代表将生于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这三种生命形式的中阴身。这半边环,开示说众生因造作白业(以白背色所表),将感召业果而于死后受生于天界、阿修罗界或人间。这三种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恶道较为少苦,故称为「三上道」或「三善道」。
生死与中阴概说
在一个众生死后,他将会因烦恼及累积下来之业力牵引而再度投生于六道中的其中一道。但在死后及下一次受生前,中间有一段时间,这就是「中阴」或「中有」。现在我们不妨粗略地讲一讲死亡过程、死亡后的中阴景况及再次投生的过程。
生死与中阴分说
有关生、死及中阴过程,在佛法中有极尽详细的描述。在讲述这三个过程时,衲在面对不同听众的情况下,可以从西藏医学体系的角度来描述,也可以从佛学显乘的角度讲解,有些时候则以佛学密乘的角度讲解。这三者间分别不大,但在细节上有细微出入及深浅的区别。今天,听众中大多未曾受过摩诃无上瑜伽密部的灌顶,故此不适宜听受密法上的开示。另一方面,衲虽然也常常作医学上的演讲,但今天的讲解是在这佛法中心内进行,故亦不适宜以西藏传统医学的角度讲述。所以,衲将以显乘佛学的角度讲解生、死及中阴过程。又者,在西藏,法师会很深入地描述死亡过程,但今天衲只会以一贯向西方国家的人说法之方式,浓缩而简略地在这章题上讲述一下,否则的话谈上七天七夜还说不完,这面许多的学术名词更会把大家搞到头昏脑胀。
死亡过程
衲在多年来观察到一点,汉人似乎对死亡有一种忌讳,总会尽力避开这个话题。在西方,白人却对这个话题有莫大的兴趣。其实,对一个修持的人来说,了解死亡是很重要的,这尤其是对密法行者更为重要。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其实也没必要避讳害怕认识死亡。最终我们都难逃一死,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即使我们躲开死亡这个话题,也不能避免死亡本身。
生死其实是无常的,但在佛教的医典中,教授了不少观察自己的寿命是否坚固的方法。这种观察自己寿命的方法,分为许多类,其中一种最可靠的方法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但你们恐怕学不来,所以在此亦无必要详谈了。其它的方法,有的是在月圆之夜、无人之地,背月亮观看自己在地上的影子;有的则是在清早的阳光下观察自己手上隐隐上腾的热气及其它生命力的征象之强弱。对修行人来说,去观察死亡的预兆,并非为了令自己怕死或消极,而是为了要有时间预先准备面对死亡!如果藉上述这些方法,察觉到自己有快死亡的迹象时,则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福报及寿元二者。二者中若福报尽了而寿元尚存,或寿元快尽但福报尚存,都会遭遇死亡(这只是普遍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者已尽而另一因素尚存而仍能活一阵子的人,例如大多长期昏迷的植物人便是寿元已尽但福报尚存的活者)。如果一个人经过观察而知道自己可能将因寿元已尽而即将死亡,便可多作放生及修长寿法等,令寿元增长,从而延寿延生。如果知道自己可能将因福报尽而死,便可布施予穷人、供养寺院及三宝等,从而增加福德来达到延寿的目的(注:有关延寿的方法,可参考法师著作《寿份无量》)。但如果福报及寿元都耗尽了,则应好好准备面临死亡了(注:有关面对死亡及往生净土的开示,可参考法师著作《生.死.自在》)。
人在死亡时,可说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在外在上来说,这四种死亡都不外乎是断气而已,但死亡的人因其不同的境界而有截然不同的主观体验及景况。
对最上等的行者来说,他们经历了最上的修持,在死时并无痛苦,也不经历中阴阶段,直接便能成就果境。对中等修持的人来说,他们虽未能证悟高层次的果境,而需经历中阴阶段,但他们却能因平素的修行及熟习,在死时能把中阴阶段转为修行的工具,从而得到不错的成就及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平素尚算有修持佛法的人,死时若能把一向修持的佛法利用起来,其死亡过程亦未算太糟,痛苦也较少。平素从无修行的人,在死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及恐惧。今天我们所讲述的,主要将是这种并无修持的凡夫之死亡过程及景况。
在这世界,一切东西都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所合成,而人类的肉身亦如是。在死时,我们的肉身中之四大元素会渐渐分解及衰退,身体的机能亦会相应地失效。
首先是地大元素衰退而溶入水大元素。此时的身体会变瘦或凹陷,皮肤开始失去光泽,面部可能会变形扭曲,鼻梁仿似塌了下去,视觉亦会开始失效。正在经历死亡者,会经历如草原上的阳焰映像的内征兆。对曾作各种恶业的人来说,他们会感到山崩地裂的幻境,甚至开始神智失常。有时候,有些人甚至会惨叫:「山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