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





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
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
道也。”

荀子认为,在不节制欲望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贵为天子,富
有天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名位及资源都是有限的。面对这种问
题,聪明的人类不应该采取野性的斗争,而是用理性的方法加以解决。荀子
及其他儒者在此提出的方法,并不是把一块大饼按人数平均分配。他们主张
的是有差等序位的安排,按照个人的年龄、能力、贡献而给予相称的待遇。
简言之,儒家有关组织的理论,在于强调等级划分重要性,而差序性的合理
安排必须表现在客观的礼法制度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群居和一之道”,
亦即使组织达到和谐团结的方法。

依孔子看来,一个组织内部的动乱出于组织成员的不能各守其分。因此,
他提出正名思想。“君君、臣臣”,就是要求做君主的要守君主的本分,做
臣子的要守臣子的本分。此外,“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都要求严守各自的分际,不得逾越。荀子也说:“治国者分已定,则主相
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不务听其所不闻;各谨其所见,不务视其所不见。
所闻所见诚以齐矣。则虽幽亲隐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台
国之惩也。”(《荀子·王霸》)。此外,为了达到团结和谐,荀子认为权
力中心的单一化是个必要条件。《荀子·致士》:“君者,国之隆也;父者,
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儒家这种强调团结和谐的主张,不仅运用于组织的内部,也运用于组织
的外部。孟子劝告主政者,要重义而不重利,否则,上下交争利的结果必定
导致动乱。组织内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要以仁义为基础,而不是单纯地


建立在利害之上。彼此要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斗争。同样地,对于其他国
家的交往,儒家也不主张以利害为唯一的考虑,反而要求济弱扶倾。如此,
儒家理想中的组织要做到对内对外都维持安定和谐:“近者悦,远者来”,
组织内的成员有强大的向心力,组织外的成员也对它向往。以今天学者常讨
论的“企业之社会责任”的问题来说。儒家显然会主张企业应该担负社会责
任。


“群”:儒家的组织功能观及其现代启示
——既“尊贤”,又“亲亲”,如何辩证平衡?

“群”:儒家的组织功能观及其现代启示
——既“尊贤”,又“亲亲”,如何辩证平衡?

荀子接着指出:就人类而言,论力气比不上牛,论行走的速度比不上马,
而牛和马却为人类所役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荀子的回答是:“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在荀子看来,
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生物,关键在于人类的社会性——“群”。“群”是人
类生来就具有的功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分”
是社会组织的构成,而要合理地形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义”——
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群——分——义”。在荀子的“群论”思想体系中
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三个层面。

“人能群,彼不能群。”这里的“群”是在狭义上说的。实际上,在荀
子用语中,广义上的“群”,不仅适用于人类。也可以适用于动物。例如,
荀子说过:“草木在一块儿生长,禽兽紧群而居,世间万物都伴随它的同类。”
这里的“群”,相当于类,即像成语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
中的“群”和“类”是可以相置换的。孔子也说过:“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
禽走兽合群共处,如果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这里的“群”
也是适用于动物和人类的。现代科学则证明,集群而居是一般生物(包括植
物的“群落”)的基本生活状态。

但是,荀子清楚地看到,人类之“群”与鸟兽之“群”是不可以相提并
论的。他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他身上不长毛,并用两条腿走路。
猩猩身上也没有毛(或很少毛),有时也能用两条腿走路,但人们却剥它的
皮,吃它的肉。这就表明,人之所以不同于别的动物,其根本区别不在于此。
荀子指出:“禽兽有‘父子’的关系,却没有人类父子之间那样的亲情;禽
兽有雌雄的区别,却没有人类男女之间那样的情义。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在
于‘辨’,辨的关键在于“分’,分的关键在于‘礼’,礼的建立则取决于
‘圣王’。

荀子这里所谓“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有上下、贵贱、长幼、亲疏之
别;所谓“分”指的是社会分工及其相应的社会组织;所谓“礼”指的是社
会的制度规范;所谓“圣王”则指社会组织的领导者。这些因素,在荀子看
来,正是人类之“群”与鸟鲁之“群”的根本区别。用现代语言来说,人是
社会化的动物,人类不仅能够聚群而居,而且具有自觉的社会组织形态。正
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人何以能群?曰:分。”荀子十分强调“分”对于人类社会组织的重
要作用。首先,“分”即社会分工,它是人类生存的保证。荀子指出:“一
个人的生活所需,要靠各行各业的制成品来供养;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
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兼管各种事务。这就需要分工。正如荀子所说:“如


果每个人各顾各而不互相依靠,那就无法生活下去;如果在一起生活而没有
必要的分工,那就会出现相互争夺。无法生活是一种祸患,相互争夺是一种
灾难,要想免除祸患和灾难,就只有通过明确的分工来组织社会。”人们在
一起生活,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而在社会组织内部,一定要有各种形
式的分工(包括职业之分、等级之分乃至男女之分等等)。社会分工,是人
类生存的必要保证。

果每个人各顾各而不互相依靠,那就无法生活下去;如果在一起生活而没有
必要的分工,那就会出现相互争夺。无法生活是一种祸患,相互争夺是一种
灾难,要想免除祸患和灾难,就只有通过明确的分工来组织社会。”人们在
一起生活,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而在社会组织内部,一定要有各种形
式的分工(包括职业之分、等级之分乃至男女之分等等)。社会分工,是人
类生存的必要保证。

再次,“分”是社会有序化的标志。荀子指出,由于实行了社会分工,
人们各自熟习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安定下来。职份明确而百姓不敢怠慢,等级
确定而上下秩序不会混乱,一切事情都能够得到及时处理而不致拖沓。这样,
从各级官吏直到一般老百姓都不得不约束自己而后才敢安于自己所在的职
位,确实有能力而后才敢接受相应的官职。移风易俗,人人向善,就连奸诈
怪僻的人也变得老实温顺起来。这样,就达到了政治教化的顶点。总之,人
人各得其所,事事各得其宜,整个社会就可以进入一种有序发展的合理状态。

最后,由于“分”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从而使人类整体的力量得
到汇集和放大。荀子指出:“用礼义的标准来进行分工分职,社会就可以组
织起来,人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协调,组织的意愿就可以取得一致,人
类的力量就可以得到增强,从而能够战胜万物。”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1e)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现代组织理论也指出:人类组织的基本作用,就是促使人力资源得到汇集和
放大。——荀子的上述论述,可以说同他们是不谋而合的。

“分何以能行?曰:义。”在荀子看来,“义”是人类社会组织构成的
依据、标准和准则,人类组织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义”。荀子具体论述道:
人类生活在一起,不能没有组织;组织内部没有分工,就会出现争夺;争夺,
就会引起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相互分离:相互分离,就会削弱人类整体的
力量;人类整体的力量削弱了,就不能战胜万物。这样,连房屋都住不上,
更遑论其他了。这就说明,礼义规则是一时一刻都不能丢弃的。我们知道,
人类社会不仅是群类的集合,而且是有自觉的组织形态;而社会组织之所以
能够形成,则在于人与人之间有一套行为准则,这就是荀子所谓的“义”。
有了“义”,才能使社会得到整合,人们团结一致,战胜自然,创造并合理
分配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否则,人类尽管群集在一起,却免不了要
争夺而造成动乱分离,从而丧失人类整体的力量,最终危及人类作为类的存
在。所以,社会不仅是一群人,而且是一个组织,还必须具有一套控制人类
行为的准则,人类才能维持生存。

当然,荀子所说的“义”在当时来说,只能是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其
社会秩序为目的的,其具体内容,就是所谓“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
之弟,能以事业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这样一套封建主义的礼义道
德和行为准则,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失去意义。但荀子之“义”所包含的


“社会行为准则”这一面,却是对于任何时代的组织管理活动都是适用的。

“社会行为准则”这一面,却是对于任何时代的组织管理活动都是适用的。

关于“管分”。荀子指出:“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在荀子看
来,君主是掌管天下等级划分的中心。管理者自觉地担负起规定和维持社会
等级秩序的责任,整个社会就能进入有序运转的状态。荀子指出:国家的管
理阶层职分确定,则君主、宰相、大臣乃至各级官吏就会谨慎地对待他所听
到的情况,认真地处理他所看到的事务——“如果所闻所见都能够用统一的
原则去处理;那么,即使是处在偏远地方的百姓,也不敢不遵守自己的职分,
服从国家的法制,这正是国家得到治理的标志。”

对于“能群”。荀子指出:“君者何也?曰:能群也。”在荀子看来,
国家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按一定的分工和等级把人们组织起来。所谓“君”,
就是善“群”的人,即善于按照一定的原则把社会组织起来的人。组织社会
的原则恰当,天下百姓和世间万物就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宜。

对于“能群”即国家管理者组织工作的具体内容,荀子在《君道》篇中
提出四点,他说:“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
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这里所谓“善生养人”,指的是君主要善
于养育百姓万民,其内容是: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加从事农业的人数,
严禁盗贼,去除奸刁邪恶的人。所谓“善班治人”,指的是君主要善于管理
好各级官吏,其内容是:天子要管好“三公”,即司空、司徒、司马这三种
品位最高的官员,诸候要管好一个宰相,大夫担任某种专职的官员,士谨守
自己的职务,一切都按照法度办事而公正不偏。所谓“善显设人”,指的是
君主要善于安排好各种管理职位,其内容是:根据品德高低而排定等级,衡
量能力大小而授予官职,使人人都能担负起适合他的能力的事情。所谓“善
藩饰人”,指的是君主要善于规定好各级官吏的生活待遇,其内容是:从穿
戴的衣帽绣上何种色彩的花纹,到使用的器物雕刻什么样的图案,都有相应
的等级规定。

在上述四点中,第一点说的是经济政策和专制手段,与一般组织职能似
乎关系不大。后三点则与现代组织理论有某些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把它们用
韦伯所说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加以比较。

第一,二者都主张管理人员的专业化。韦伯提出,在管理组织内部,应
该实现专业分工,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
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荀子则强调各级官吏都要担任专门的职务,
谨守自己的职责,一切都要按照法度办事。

第二,二者都主张管理组织的等级化。韦伯主张,在管理组织中,各级
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链条。荀子则提出“班
治”即按等级进行管理的原则,从天子、三公、诸侯、宰相、大夫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