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





所未解释的是什么呢?宇宙是永恒?是不永恒?等十问是我所不回答的。鬘童子,为什
么我不解答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没有用处。它们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
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我没有为你们解答这
些问题。”

    “那末,我所解释的,又是些什么呢?我说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灭苦
之道。﹝注三十六N童子,为什么我要解释这些呢?因为它们有用。它们与修练身心
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连,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圆觉、涅槃。因此
我解释这些法。”﹝注三十七?br />
    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佛说已为鬘童子解释过的四圣谛。

注释:
一:见一九二六年哥仑坡版巴利文《法句经》第十二章第四节。
二: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巴利文《长部经》第二集第六十二页。
三:巴利文 Tathagata之字义,是“来到真理之人”,亦即“发现真理之人”。佛自称
    或称他佛时,通常用此名词。
四:见巴利文《法句经》第二十章第四节。
五:巴利文 Sangha 之字义是社团,但在佛教中专只和合僧团而言,亦即僧字的本义。
    佛法僧总称三皈依或三宝。
六: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巴利文《长部经》第二集第六十二页。
七: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巴利文《增支部经》第一一五页。
八:见巴利文《中部经》第四十七经 Vimamsaka Sutta(译者注:约相当于汉译《中阿
    含经》第一八六求解经)。
九:五盖为(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举,(五)疑。
十: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巴利文《长部经》第二集第九十五页及同版《增支部经》第
    二三九页。
十一:摩诃毗罗是耆那教创始人,与佛陀同时,可能较佛年龄稍大些。
十二:见巴利文《中部经》第五十六优婆离经。
十三:见阿育王石诰第十二篇。
十四:印度陶工的棚屋大都宽敞而清静。巴利文佛典中,常有佛及苦行头陀等出家人游
     方时,在陶工棚屋中度夜之记载。
十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佛叫这出家人做比丘──佛教僧侣。由下文可知,其实并不
     是佛教僧团的一员,因他要求佛准许他参加僧团。也许在佛世,比丘一词也可用
     于他教的苦行头陀,再不然就是佛对这名词的使用并不严格。比丘的意思是乞者
     、乞食之人。也许,佛在此用比丘一词,乃是指它的原始字义。可是今日比丘一
     词已仅限用于佛教僧众,尤以上座部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及
     七打更等地为然。
十六:请参阅第三圣谛章。
十七:此字巴利原文为 Avuso,意即朋友,在平辈中这也是一项尊称。但是弟子们从不
     用此称呼佛,而用 Bhante 一词,意思略近于长者,师尊。佛世僧团的僧众都互
     称 Avuso。但佛灭前,曾训令年幼的僧人称呼年长的为 Bhante (师尊)或 Ay…
     asma(大德),而年长的僧人则应称年轻的为 Avuso(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巴
     利文《长部经》第二集第九十五页)。此项称谓至今仍(在小乘国家)沿用不衰
     。
十八:印度牛群可在大街上逍遥漫步,是众所皆知之事。从本文看来,这项传统盖由来
     已久。但一般说,来这些牛都是驯牛,而非危险的野牛。
十九:阿罗汉是已从各种污染不净法如贪欲、嗔恚、不善欲、无明、贡高、我慢等得到
     解脱之人。他已得四果,亲证涅槃,充满了智慧、慈悲以及其他清净高尚的品性
     。弗加沙在当时已得到三果,名为阿那含(不还)。二果叫斯陀含(一来),初
     果叫须陀洹(预流 )。
二十:杰勒鲁普( Karl Gjellerup )氏所著之“朝圣者卡玛尼塔”一书,似系受弗加
     沙故事的影响而作。
二十一:见一九五零年山提尼克坦版无著之阿毗达摩集论第六页。
二十二:几容洛易氏( Edith Ludowyk…Gyomroi)曾著有“奇迹在早期巴利文学中所扮
      的角色”一文,对此论题作过一番探讨,惜此论文尚未出版。同著者在锡兰大
      学评论杂志第一卷第一期(一九四三年四月)第七十四页以次,亦有一文就同
      一论题予以发挥。可参阅。
二十三:此处巴利文原字为 Saddha ,但其意义则为通俗的礼拜、信仰、相信等义。
二十四: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二集第一一七页。
二十五:见同书第三集第一五二页。
二十六: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三页;第三集一零三页;及同版《中
      部经》第三集第十九页。
二十七:见同书第五集第四二二页。
二十八:见巴利文《中部经》第九十五经 Canki Sutta。
二十九:见巴利文学会版《小部经》经集第一五一页。( V。798 )
三  十:见巴利文《中部经》第三十八经( Mahatanhasankhya Sutta )。(译者注:
      约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第二零一嗏帝经。)
三十一:见同书第一集第二六零页(巴利文学会版)。
三十二:见巴利文《中部经》第一集第一三四页至一三五页。法字在此之意义,根据巴
      利文学会版《中部经》觉音疏第二集第一九零页之解释,乃指精神方面之高度
      成就,亦指纯净之见解及意念。不论此等成就是何等高尚纯净,如有执著,即
      须放弃。一切恶法之不应执著,更当如何?
三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三七页。
三十四:见巴利《中部经》第六十三 Cula Malunkya Sutta(译者注:约相当于汉译《
      中阿含经》第二二一箭喻经)。
三十五:意即双方都是自由的。任何一方对于对方均无任何义务。
三十六:关于四谛的详细解释,请看以后四章。
三十七:佛这番训诫,似乎对鬘童子产生了预期作用。因为在其他经中曾有他再度向佛
      求法,接著成为阿罗汉的记载。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巴利文《增支部经》第
      三四五至三四六页。

     ┌───────────────┐
     │第二章   四   圣   谛   │
     └───────────────┘

    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
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驳木褪钦飧?br /> 。这次说法的原文尚在,其中只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下四谛。但是在早期的佛典中,有无
数的地方,都是反覆阐明四谛的,解释得很详细,解释的方法也不同。如果利用这种资
料和注疏来研究四圣谛,便不难根据原典,对佛教的要义,作一个相当完善而正确的阐
释。

    四圣谛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第一圣谛苦谛

    几乎所有的学者,(在英文著作里)都将第一圣谛译成“苦难圣谛( 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并且将它的意义解释为:“根据佛教,生命除了苦难与哀痛
之外,别无他物。”这种翻译及释义极难令人满意,而且易致误会。就因为这种狭义、
粗疏而草率的翻译,以及肤浅的阐释,才使得许多人发生错觉,以为佛教是悲观的。

    先说,佛教是既非悲观的,也非乐观的。如果一定要说它怎么样,毋宁说它是“实
观”的。因为它对人生、对世界的观点是如实的。它以客观的眼光看一切事物,既不诳
骗你,使你在一个愚人的乐园中,醉生梦死的度过一生;也不以各种虚幻的恐惧与罪恶
来恫吓、折磨你。它只是客观而正确地告诉你:你是什么?你周围的世界又是什么?并
为你指出走向十足自由、和平、宁静与快乐的途径。

    有的医生会过份夸大病情,对它放弃一切希望。有的医生会愚昧地宣称根本无病,
不需要治疗,以虚妄的安慰来欺骗病人。你也许可以叫前者为悲观的,后者为乐观的。
两者都是同样的危险。可是另有一类医生,却能把症候诊断得很正确;他了解疾病的原
因与性质,很清楚地看到这种病可以治愈,而且果敢地采取治疗措施,因而救了病人一
命。佛就像这第三类的医师。他是拯救世间疾患的,有智慧而且合乎科学的科学的医师
(药师佛)(此药师佛并非大乘经中之东方净土药师佛。张澄基注)

    巴利文“苦”Dukkha(梵文作Duhkha)一字,在一般用法上,诚然有“苦难”、“
痛苦”、“忧悲”、“苦恼”等意义,而与 Sukha一字之具有“快乐”、“舒适”、“
安逸”等意义相反。但用在第一圣谛上时,它代表了佛对人生宇宙的看法,包含有更深
的哲学意义,它所诠释的范畴也大大地扩充了。不可否认的,第一圣谛的“苦”,显然
含有通常的“苦难”意义在内,但是它还包含更深的意念,如“缺陷”、“无常”、“
空”、“无实”等。因此,要找一个(英文)字而具有第一圣谛“苦”(Dukkha)的全
部概念,是很困难的事。所以,(在英文里)这个字最好不翻,以免轻易将它译为“苦
难”或“痛苦”,反到令人生起不合适而错误的意念。

    佛说世间有苦难,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相反的,他承认居士和比丘都可以有各
种物质和精神的乐趣。在巴利经藏中,五部原典之一的《增支部经》,就有一张列举各
种快乐的清单。例如:家庭生活之乐、五欲之乐、厌离之乐、染著之乐、色身之乐、心
灵之乐等等。﹝注三墒钦庖磺卸及凇翱唷敝小I踔劣尚尴案呒鹅ǘ玫姆浅?br /> 纯净的精神状态,其中了无通常所谓“苦难”的踪影,可称是无染的乐受的各种禅定境
界,以及不苦不乐只有纯粹舍支与一心支的禅定境界,像这种非常高超的精神境界,也
都包含在“苦”中。在《中部经》(也是巴利文经藏中五部原典之一)里有一部经,佛
先赞叹禅定之乐,后接著说这些喜乐是无常、苦、变易不居的。﹝注四胱⒁庹饫锩?br /> 明白白地标出一个“苦”字。这“苦”并不是通常所谓的苦难,而是“无常即是苦”。

    佛是真实而客观的。他说一个人对人生欲乐的享受,有三件事必须了了分明:(一
)欲乐的对象与欲乐的享受。(二)欲乐的恶果、危险、以及其它不如意处。(三)从
欲乐得解脱。﹝注五蹦憧醇桓鲇淇烀匀硕览龅娜硕保阆不端ㄋ凰?br /> (她)所吸引。你乐于一再见到那人,从那人处得到欢乐与满足。这就是欲乐的享受,
是经验上的一项事实。但是这种享受不会长久,就和那人以及他(她)所有的吸引力也
不长久一样。情况改变时,你不能再见到那人;失去了这份享受,你就变得忧郁,也可
能变得不可理喻而失去心智的平衡。你也许会做出傻事来。这就是(欲乐)恶的、不如
意与危险的一面;这也是一项经验上的事实。可是如果你对那人不贪著,完全抱一种超
然的态度,那就是自在、解脱。一切生命中的享受,都不离这三件事。
    从这一点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不是一个悲观或乐观的问题。要想完全而客观
地去了解人生,不可不计及生活中的乐趣、痛苦忧伤,以及从两者得解脱的三个不同方
面。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关于这个问题,佛说:
    “比丘们啊!任何梵志出家人,如果不能在享受欲乐的时候,以客观的态度,了了
分明这是享受;在欲乐的享受不能如意时,客观地了知这是不如意的;在从欲乐得解脱
时,客观地了知这是解脱;他们就不可能确实而完全地了解感官享受的欲求。但是,比
丘们啊!任何梵志出家人,如果能客观地了知欲乐的享受为享受、它们的不如意为不如
意、从欲乐得解脱为解脱,他们就可能确实而完全地了解感官享受的欲求(之究竟)。
他们也就可以以此教导旁人,而受教遵行的人,也就能够完全了解感官享受的欲求(之
究竟)。”﹝注六?br />
    “苦”的观念可从三方面去审察:
  (一)一般苦难的苦(苦苦)。
  (二)由变易而生的苦(坏苦)。
  (三)由因缘和合(条件具备)而生起的苦(行苦)。﹝注七?br />     人生的各种苦难,如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