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





只是身体机能的全部停止而已。这身体机能停止之后,是否这一切的力量与能也全部停
顿了呢?佛教说:“不然!”对于生存、持续、繁衍的意志、愿力、欲望与渴爱,是一
股极大的力量,大到足以推动整个生命、整个存在、整个世界。这是世界最大的力量、
最大的“能”。根据佛教,这力量并不因身体机能的活动停顿──死亡──而止息。它
继续以另一形式呈现,而造成称为再生的后有。

    现在又生起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如“自我”、“神我”者,那
末这个在死后仍能受有、仍能再生的是什么呢?在进一步讨论死后的生命之前,我们先
来研究一下现生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持续?我们已经一再重复的说过,所谓生命乃是五
蕴和合而成,是肉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这些力量时刻在变,没有两个相续的刹那是相
同的。每一刹那,它们生起又立刻死亡。“五蕴生起、变坏、死亡的时后,比丘啊!那
每一刹那,你也生起、变坏、死亡。”﹝注十三栽诮裆簧敝校恳簧材俏颐?br /> 都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我依旧继续存在。假使我们能够瞭解,在今生中,我们没
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如“自我”、“神我”者,而能继续存在,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瞭
解在身体机能的活动停顿之后,这力量仍能不假助于“自我”、“神我”而继续存在呢


    物质的身体不再活动的时后,“能”并不随之消失。它继续形成另外一种形态,就
是我们叫做另一生命的东西。儿童的身体与心智机能都非常娇嫩、柔弱,可是其中却含
有成长为发育完全的成人的势能。构成所谓众生的身心的能,其中即含有形成新色身、
并使之逐渐长成及充份发育的力量。

    因为没有永恒不灭的实体,所以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这一刹那度到另一刹那。因
而,很明显的,也就没有任何恒常不变的东西可以从今生投向他生。生命只是刹那变化
而相继不断的一个系列。这系列,实在讲起来,只是一连串的运动。它就像一朵彻夜长
明的灯焰。(从初夜到天明)它既非同一焰,也不是另一焰。一个小孩成长为六十老翁
。当然的,这六十老翁与六十年前的稚子不会一样,可是他也不是另一个人。同样地,
一个人在此地死了,在另一个地方又生了下来;这两者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他仍
是同一系列的继续。死与生的差别只在一念顷间。此生的最后一念顷,便决定了所谓下
一生的最初一念顷。这下一生实际上仍是此生同一系列的延续。就在此生中,亦复如是
。此一念顷便是构成下一念顷的要件。因此,从佛教的观点看,生死的问题并不是什么
大神秘。佛教徒对这问题是素不罣怀的。

    只是求生、求存的“渴(爱)”存在一天,生死相续的轮回,就将不停的流转。只
有以智慧照见实相、真理、涅槃,将它的动力“渴(爱)”切断了,这轮回才会停止转
动。



注释:

一:见一九二二年阿陆葛玛版律藏大品第九页;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四二
    一页及其他各处。
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五十一页。
三:见《阿毗达摩集论》第四十三页。
四:见巴利文学会版《毗崩伽》(分别论)第一零六页以次各页。
五: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五十一页;《杂部经》第二集第七十二页;《
    毗崩伽》第三八零页。
六: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八十六页。
七: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四十八页。
八:所谓“思食”与现代心理学中之 libido(性本能、生命力的源泉)可成一有趣的
    对比。
九: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觉音疏第一集第二一零页。
十:见同书第二零九页。
十一: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二集第一零零页。三种渴(爱)是(一)感官享受的
     渴求(欲爱),(二)生与存的渴求(有爱),(三)不再存在的渴求(无有爱)。
     前文集谛──苦之生起的定义中,业已列举。
十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三集第二八零页;。《杂部经》第四集第四十七页
     及一零七页;第五集第四二三页及其他各处。
十三:根据《小部经》集觉音疏(巴利文学会版)第七十八页,此语系佛亲口所说。但
     著者迄未能查得其原文出处。

     ┌──────────────────┐
     │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谛 ── 苦的止息│
     └──────────────────┘

    第三圣谛的要义是:人类可以从相续不断的苦得解脱、获解放、享自由。这圣谛名
为苦灭圣谛,也就是涅槃。巴利文作Nibbana,但梵文的Nirvana更为人所广知。
    要想彻底袪除苦的根本──渴(爱)。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涅槃也叫做断爱。

    你要问:可是什么是涅槃呢?为了答覆这个十分简单而自然的问题,已有人写了好
几部书了。可惜这些书不但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使它们愈趋复杂。惟一合理的答
案是:这问题永远不能以语言文字充份而圆满地答覆。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不足
以表达涅槃这种绝对真理、最终实相。语言是人类所创造以表达他们由感官与心灵所经
验到的事物与意象的。超越凡情的经验如绝对真理者,不属于这一范畴之内。因此,没
有任何语文足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鱼的字汇里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和它的
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啰!”乌龟想对鱼
解释陆地是坚实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
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里面跳潜游泳。

    语文是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意念的符号。这些符号甚至不足以表显日常事物的
真实性状。在了知真理方面,语文是不可靠而易致差错的。所以,《楞伽经》里就说愚
人执著语言文字,如大象陷于泥淖。﹝注一?br />
    可是我们又不能没有语言文字。不过如果用正面的文词来表诠涅槃,我们立刻就会
产生一项与这语词有关的意念而执著它,结果可能与原意适相违反。因此,说到涅槃,
我们大都用反面的文词﹝注二纭岸习薄ⅰ拔尬薄ⅰ爸固啊薄ⅰ凹琶稹钡取R?br /> 为这样做,似乎比较不易引起误解。

    我们再看看巴利文原典里若干涅槃的定义及说明:

    “涅槃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注三?br />     “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槃。”﹝注四?br />     “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
,比丘们啊!就叫做绝对。”﹝注五?br />     “罗陀啊!熄灭贪爱,就是涅槃。”﹝注六?br />     “比丘们啊!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注七
粗吡疃希鹛鞍胗琶穑鶚劇!暴z注八?br />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回答一个游行者“什么是涅槃”的问题时,他的答覆与佛所作无
为法的界说(见上)一般无二:“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注九?br />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注十?br />     “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槃。”﹝注十一?br />
    此外,对于涅槃,佛又曾说:

    “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为法)。如果没有这不生、不长的非缘
生法,则一切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即无从得解脱。因为有这不生、不长、非缘生
法故,生的、长的、因缘和合的,才能得到解脱。”﹝注十二?br />
    “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粗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律摧破无遗。
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注十三?br />
    因为涅槃是用反面文词所表达的,因此有许多人得到一种错误观念,以为它是消极
的、表现自我毁灭的。但涅槃绝不是自我的销毁,因为根本无“我”可毁。只能说它(
涅槃)所销毁的是“我”的幻觉、“我”的错误意念。

    把涅槃说成积极或消极,都是不对的。“消极”与“积极”本是相对的观念,只存
在于“两立”的境界之内。这些形容词不能应用于涅槃(绝对真理)上,因为涅槃超越
两立与相对的境界,

    反面的文词,并不一定就代表消极的状态。在巴利文和梵文中,“健康”一词教做
arogya,其字义就是“无疾”,也是一个反面的名词。但无疾并不代表消极的状态。英
文里的不死immortal(相当于梵文的Amrta或巴利文的Amata),涅槃的同义字,也是个
反面名词,但也不代表一种消极的状态。消极价值的反面,就不消极了。涅槃另一个同
义字就是解脱(巴利文作Mutti梵文作Mukti)。没有人会说解脱是消极的。但是甚至解
脱一词也有其反面的意义:解脱者乃从某种障碍得自由的意思。障碍是恶法、是反派的
,而解脱却不是反派的。因此,涅槃、解脱、绝对自在,是从一切恶得自在,从贪、嗔
、痴得自在,从一切两立的相对时、空等得自在。

    涅槃即是绝对的真理,从《分别六界经》(巴利藏《中部经》第一四零经)里可以
略窥其端倪。这部极为重要的经,是佛住在一个陶工家里的时候,在一个安静的晚上,
发现弗加沙有智慧而诚恳,因而对他所说的(前文曾提到过)。这部经里有关部份的要
义如次:

    人由六种元素组成:坚性、湿性、暖性、动性、空与识。佛将六者予以分析,结论
是六者中没有一样是“我的”、“我”或“我自己”。它彻底明了识如何来?如何去?
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觉如何来?如何去?由于这种了解,
他即心无所著。心无所著,就成为一纯粹、平等的舍心。他可将这舍心随意升到任何高
层的心灵境界,而长时间的维持此一状态。但是他又想:

   “如果我将这纯净的舍心集中于空无边处,而生一心与彼相应,是知该处乃心所造
,是有为法。﹝注十四绻医舜烤簧嵝募杏谑段薇叽Α!!!!!S谖匏写Α!!!!!?br /> 于非有想非无想处,而生一心与彼相应,是知该等处皆是心造。”于是,他不再以心造
作,亦不以意志求生存相续,亦不求灭。﹝注十五蛭辉熳鳎磺笊嫦嘈?br /> 不求断灭故,他对世间心无执取。心无执取,则无所罣碍。无所罣碍故,心得澈底完全
的平静(内心的寂灭)。于是他自知:“受生已尽,清净的生活已过完了,该做的事都
已做了,已没有余事可办。”﹝注十六?br />
    佛在经历一种愉快、不愉快、或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感觉的时候,他知道这种感
觉是不久长的。它即没有缠缚他的力量。经历这些感觉,不能使他情感激动。不论是什
么样的感受,他都能经历而不受它的拘缚。他知道一旦躯壳朽败,这些感觉终将归于平
静,就像油尽灯枯一样。

    “因此,比丘们啊!有这样赋禀的人,才是赋有绝对的智慧。因为具有灭一切苦的
智识,才是绝对的圣智。

    “他这筑在真理上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比丘啊!凡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假法。
凡是真实的、涅槃的,才是真理。因此,比丘啊!有这种赋禀的人,才是赋有绝对的真
理。因为绝对的圣谛就是涅槃,也是实相。”

    在另一部经里,佛毫不含糊地用真理一词代替涅槃:“我将教你们真理,以及走向
真理的道路。”﹝注十七谡饫铮胬淼囊庖澹苊魅返木褪谴砟鶚劇?br />
    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依佛教说,绝对的真理就是: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凡所有法
都是相对的、缘起的、无常不永恒的;而没有恒常不变、亘古永存的绝对的实体,诸如
“自我”、“灵魂”或“神我”等,无论在身内或身外。这就是绝对的真理。虽然,在
通俗言词里,也有“反面的真理”一词,真理却决不是反面的。体证这真理,就是对事
物的如实知见,无有无明妄想﹝注十八灰簿褪嵌暇鞍⒚鹂唷⒛鶚劇T诖酥档眉?br /> 住的,就是大乘佛教“生死即涅槃”的见解。同一事物可以是生死,也可以是涅槃,全
在你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