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启示+
物的如实知见,无有无明妄想﹝注十八灰簿褪嵌暇鞍⒚鹂唷⒛鶚劇T诖酥档眉?br /> 住的,就是大乘佛教“生死即涅槃”的见解。同一事物可以是生死,也可以是涅槃,全
在你的看法如何──主观或客观。这种大乘观点,大抵是从上座部巴利文原典中的观念
演变而来。这些观念在我们方才短短的讨论中已经提到过。﹝注十九?br />
认为涅槃是绝灭贪爱的自然结果,那是错误的。涅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如果它
是一个结果,它就是由某种因缘所得的效应。那它就是缘生的,而为有条件的存在。但
是涅槃既非因亦非果,他是超越因果的。真理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效应。它不是
一种神秘的心灵或思想的状态,犹如禅定一般。真理就是真理。涅槃就是涅槃。你惟一
想知道它的方法就是亲见亲证。有路可通涅槃,但是涅槃并不是这条路的结果。﹝注二
十憧梢匝匾惶跣【兜酱镆蛔剑巧饺床皇悄翘趼返慕峁蛐вΑD憧梢钥醇?br /> 道光明,但是光明并不是你目力的结果。
常有人问:涅槃之后又如何?这问题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涅槃是最终的真理。它既
是最终,它之后就不能再有别的。如果涅槃之后仍有什么,那末那东西才是最终的真理
,涅槃就不是了。一个名叫罗陀的比丘,曾用另一方式将这问题问佛:“涅槃的作用是
什么?”这问题先假定涅槃之后仍有余事,所以要求涅槃须有作用。因此佛答称:罗陀
啊!这问题是不得要领的。修习梵行即以涅槃为其最终目的,沈潜于绝对真理之中。﹝
注二十一?br />
若干通俗而不正确的语句,如“佛于死后入于涅槃或般涅槃”,曾引起许多对涅槃
的幻想与揣测。﹝注二十二惶怠胺鹑肽鶚劵虬隳鶚劇保匆晕鶚勈且恢志辰纭?br /> 一种领域或一个位置,其间仍有某种的存在,而以所熟知的“存在”一词的涵义来臆测
涅槃是何等样子。这通俗的说法“佛入涅槃”在巴利文原典中,并无与它相当的词句。
所谓“佛于死后入于涅槃”,根本没有这一说。巴利文中有 Parinibbuto一词用以代表
佛或阿罗汉等亲证涅槃者的逝去,但这字的意思并非“入于涅槃”。这字简单的意义,
只是“完全谢世”、“完全熄灭”或“圆寂”而已。因为佛或阿罗汉死后即不再受生。
另外一个问题是:佛或阿罗汉死(般涅槃)后如何?这问题是属于不可答的问题之
类(无记)。﹝注二十三鹛傅秸馕侍馐保脖硎驹谌死嗟拇腔憷铮挥凶盅劭梢员?br /> 达阿罗汉死后的情状。在答覆一个名叫婆磋的游方者所发的同样问题的时候,佛说“生
”、“不生”等名词不能适用于阿罗汉。因凡与“生”、“不生”有所关联的色、受、
想、行、识等,以阿罗汉言,俱已澈底根除无遗,死后不再生起。﹝注二十四?br />
一般常将阿罗汉之死与薪尽火灭、油竭灯枯相比拟。﹝注二十五诖擞幸皇卤匦?br /> 明白了解,不容含混。这就是:以“火焰的熄灭”作比的,不是涅槃,而是由五蕴和合
而生、而亲证涅槃的“人”(换言之:熄灭的是“人”,而不是涅槃──澄基注)。这
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因为许多人,甚至若干大学者,都常误会或误解这涅槃的譬喻。涅
槃从来不能与火或灯的熄灭相比。
另外,还有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如果没有“我”,没有“神我”,那末谁来亲证涅
槃呢?在没有谈到涅槃之前,先让我们自问:如果没有“我”,现在想者是谁?在前面
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弄明白:思想的乃是念头,在念头的后面,再没有其他的思想者。
同样的,能证涅槃的就是智慧(般若)。在证的幕后,别无证者。在讨论苦的来源(集
谛)时,我们已经明瞭,不论什么──众生、事、物、制度──只要是缘起的,在它自
身内即含有灭、坏的种子。苦与轮回,相续不断的生死,都是缘起的,所以也一定是缘
灭的。苦因贪爱(渴)生,由般若(智慧)而灭。贪爱与般若都在五蕴之内,前文已经
讲过。
由是可知,它们生起与熄灭的种子,都在五蕴之内。这才是佛的名言:“在这众生
六尺之躯内,我说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与寂灭,以及走向世界寂灭之道”﹝注二十六
恼媸狄庖濉U庖馑季褪撬担械乃氖ペ幸捕荚谡馕逶讨校灰簿褪撬担荚谖疑?br /> 中(这里“世界”二字代替了苦字)。这意思也是说:苦的生起与熄灭,并非有赖于外
力。
遵照第四圣谛的方法,去发展及培养智慧(般若)(见下章)时,即能澈见生命的
奥秘,如实地见到事物的真相。这秘密发现后,真理见到后,所有一切狂热地制造著轮
回相续的妄见的力量,一时俱归平静,不能再产生任何业果。因为妄执已破,对继续生
存的渴爱已断。就像精神病患在自觉到他疾病的原因和秘密时,他的病就霍然而愈一样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
等到死方能“获得”。
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错综 (plex)
”、迷执、忧、悲、苦恼等苛虐他人的心理状态所拘缚。他的心理健康是完美的。他不
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注二十七虼耍芤宰?br /> 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译者按:即陶然与万物
合一,浑然忘我之意。)他是喜悦的、雀跃的、享受著纯净的生活。他的感官愉悦,无
所忧烦,心灵宁静而安详。﹝注二十八任拮运街蟆⒃黜!⒂蕹铡x慢、狂傲
以及一切染著,就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他
的服务精神是最纯正的,因为他不为自己设想。他不求得、不积储、甚至不积贮精神的
资粮;因为他没有“我”的错觉,而不渴求重生。
涅槃超越一切两立与相对的概念,因此它不是一般善恶、是非、存在不存在等观念
所能概括。甚至用以形容涅槃的“快乐”一词,其意义也迥乎不同。舍利弗有一次说:
“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他:“可是,舍利弗,我的朋友
,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舍利弗的答案具有高度的哲学意味,而不
是一般所能了解的。他说:“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
涅槃是超越逻辑与理性的。不论我们怎样埋头精研高深的理论,以臆测涅槃或最终
真理与实相,都只能算是一种无作用的、绞尽脑汁的游戏而已。我们终不能循此途径而
对它有所了解。在幼稚园的小娃娃,不可与人争辩相对论。如果他耐心而勤奋的钻研他
的学问,有一天也许他会了解它。涅槃是要由智者内证的。如果我们耐心而勤奋的循著
“大道”前进,至诚恳切的训练净化自己,获得必要的心灵方面的成长,也许有一天我
们可以内证到它,而毋须乎殚精竭虑于钻研谜样艰深的文字。
现在让我们回头面对趋向内证涅槃的大道吧!
注 释:
一:见一九二三年京都出版社南条文雄编入《楞伽经》。
二:有时亦有以正面文字形容涅槃者,如吉祥、善、安全、清净、洲、皈依、护、彼岸
、和平、宁静等。《杂部经》中之Asamkhata Samyutta经中列有涅槃之同义字卅二
种,大多是譬喻性的。
三:见一九二二年阿陆葛玛出版萨达帝沙上座所编之律藏大品第十一页及《杂部经》第
五集第四二一页。请注意此处灭(息苦)字的界说,佛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时已讲
过。但其中并无涅槃一词,虽然它的意思就是涅槃。
四:见《杂部经》第一集第一三六页。
五:见同经第四集第三五九页。
六:见同经第三集第一九零页。
七:此字原为pipasa,口渴义。
八:见巴利文学会版《增支部经》第二集第三十四页。
九: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四集第二五一页。
十:舍利弗语。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一九一页。
十一:佛陀另一弟子谟尸罗语。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二集第一一七页。
十二: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小部经》感兴语(嗢陀南)第一二九页。
十三: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小部经》感兴语第一二八页及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长
部经》第一集第一七二页。
十四:请注意一切秘密的精神境界,不论如何崇高纯净,皆由心造,是缘生而有为的。
它们都不是实相,不是真理。(译者注:关于这段文字,可在参阅汉译《中阿含
》第一六二分别六界经,有更详尽的解释。)
十五:意思就是他不再制造新的业,因为他现在已不再有渴爱、决意、思。
十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已成为阿罗汉。
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五集第三六九页。
十八:参阅《入楞伽经》第二零零页“摩诃摩帝啊!涅槃就是如实地知见一切事物。”
十九:龙树很明白地说过:“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见蒲桑编中论释第廿五
章第十九节。
二十:请记住在九无为法中,涅槃是超越道、果的。自性涅槃不是一种结果,不是什么
东西生的,但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则不能如是说。张澄基识。
二十一: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一八九页。
二十二:有的作者常用“佛涅槃后”而不说“佛般涅槃后”。“佛涅槃后”一语是没有
意义的,在佛典中找不到这种说法。应该说“佛般涅槃后”。
二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四集第三七五页以次。
二十四: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四八六页。
二十五:见同经第一集第四八七页,第三集第二四五页,以及巴利文学会版《小部经集
》第四十一页(u。 232)
二十六: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二一八页。
二十七: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一集第五页。
二十八: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二集第一二一页。
┌───────────────┐
│第五章 第 四 圣 谛 : 道 谛 │
└───────────────┘
第四圣谛就是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道。这道叫做中道,因为它是避免两个极端
的。一个极端就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
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无价质而无益的”。佛自
己都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
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这正道一般都称之为八正道,因为它是由
八个部份所组成。这八个部份就是:
一、正见──正实的知见。
二、正思──正确的思维。
三、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