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
谀苋识ィ松崞耍叩猛跷弧!ㄋ宰畛踉煨∧嘞竦娜恕⒅屑涓切娴娜恕⒆詈笕有娴娜巳叨荚菔钡玫酵跷坏壬迫さ睦止烤共ハ铝私馔训闹肿樱鸾ヒ惨殉煞稹U馐且浴镀障蜕鲜萄浴分械墓浮?br /> (六)、常具广大福德之因。
《大论》中云;供奉三宝是福源宝藏,如影随形;供奉三宝是破灭苦难如意宝,能予人幸福欢乐;供奉三宝是导航舵手,能显示天道之径;供奉三宝是集善之府,能聚引善人贤士;供奉三宝是安稳之舟,临命终时,心不怖畏。供奉三宝能获福乐之果,是趣入涅槃之初缘,善法道行之根本。
《法化谈丛》中说,以前有位商人,因经营有方,不久即成为一方巨甲豪富。由于金钱财物日丰,苦于无法收藏保管。他想:若将钱财埋于地中,唯恐地鼠偷走。若藏于森林,唯恐猿猴搬去。若藏于深水中,唯恐水中动物移动。要是交给兄弟妻子吧,唯恐他们挥霍无度……还是变换成黄金,缠在腰间自己带着放心!
正逢佛教斋月,四众弟子纷纷向塔寺烧香散花。人们将一金属铸成的大钵,放在四衢道中央。来往行人都探囊取钱,投入钵中。金钱与钵壁相碰,叮当有声。这位富商路经此地,见到此情此景,深感惊讶。就问旁人,人们在作什么事?众人对他说:〃你不知道吗?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万亿倍酬报,往后都受用不尽。佛在《大宝积经》中说:’吾不捨财,财将捨我,我今当捨,令作坚财。’告诉你,这口大钵,就是坚牢藏。金钱财物一入其中,五家不能共享,惟供养者独自享有。五家就是:’王臣以法令取之,盗贼以非法夺取之,不肖后人以放逸衰败之,水火溺焚而毁坏之,由人共取由天没收之……’只有这宝钵,金钱财物寄供之处,才是有万利而无五害。〃富商闻听欢喜雀跃,说道:〃我得到寄托的好地方了!〃就解开腰带,将黄金无余放于钵中。又到寺中诚心皈依三宝,众比丘为其忏罪诵经,他心开意解,获得须陀洹圣者果位。
(七)、能作法师,为众所依。
既已趣入正法,应当闻思修并进,则能化导众生,离苦得乐。《贤愚经》中云:〃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读诵演说。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诵经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诵经说法。〃
(八)、速证菩提。
在《木槵子经》(槵huàn)中,谈到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位名叫波金璃的国王,向佛祈问道:〃佛法深广无比,很难令人抓住要领而修习。祈愿佛陀,垂愍于我,恩赐殊胜法要。〃
佛陀对国王说道:〃若想灭除烦恼障的人,应当用线穿木槵子(即菩提子)一百零八个,手不离珠,心无散乱,挚心称念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乃至能满百万遍者,可速断一百零八结业烦恼,获得无上果位。〃国王闻佛之语,欢喜许诺:〃佛陀慈悲开示,我当依教奉行。〃
为了激励国王精进修法之心,佛陀说道:〃曾有一位莎斗比丘,虔诚恭敬诵持三宝名号,随念三宝功德,经历十年时间,恒无间断,得证斯陀含果位。因努力修持,现今已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国王听佛一番鞭策的话语,更加坚定信心,精进修持……
皈依三宝,起坚固心,具不坏信,去除恶业增上善业,远离怖畏,成为一切功德之源,总摄一切善法,获得善神庇护。皈依三宝,是内道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标志,是三菩提最初之因……一切正道的基础,无疑就是忆念三宝功德,在此,不妨简单叙述一下《随念圣三宝经》的功德。
本经分四:甲一、名义;甲二、译礼;甲三、正文;甲四、后义。
甲一、名义
梵语云:阿呀曰阿那扎呀阿努莫德色扎
藏语云:帕巴棍秋色母杰色真巴多
汉语云:随念圣三宝经
梵语〃阿呀〃和藏语〃帕巴〃是圣之义,〃RA那〃和〃棍秋〃是宝之义,〃扎呀〃和〃色母〃是三之义,〃阿努〃和〃杰色〃是随之义,〃莫德〃和〃真巴〃是念之义,〃色扎〃和〃多〃是经之义。各自意义分别是:超越世间之一切出世法故名为圣;世间稀有、清净无垢、成就自他利益、世间庄严、最胜超出世间、性恒无变,故名为宝;导师、正法和随学者故名为三;皈依境之功德本已具足、远离增益、当以无颠倒心忆念,故名为随念;根本或精华故名为经。
甲二、译礼
顶礼一切智智尊!
此是翻译者本人向一切智智尊顶礼,凡是如所有法与尽所有法所摄一切所知法皆能无误无垢而了知!
甲三、(正文)分三:乙一、随念佛之功德;乙二、随念法之功德;乙三、随念僧之功德。
乙一分三:丙一、略述导师功德;丙二、广述因与果;丙三、摄义。
丙一、略述导师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所谓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所称认之名号,也即成为成立无上导师的依据。此又包括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从自利圆满讲,已相应了悟诸法实相,遂称为善逝。从利他圆满讲,不仅无误了悟实相,而且亦令众生趋入证悟之径。
如来者,梵语〃多陀阿伽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是真身如来。若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有情,则是应身如来。
应供者,梵语为〃阿罗汉〃。阿罗汉具有三义:杀贼、无生、应供。〃阿罗〃是〃贼〃之义,〃汉〃是〃杀〃之义,佛已断尽损害有情一切烦恼怨贼。〃阿罗〃是〃生〃之义,〃汉〃是〃无〃之义,阿罗汉于五趣、四生等生死法中,永不复生。汉译为应供,即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供养者。《瑜伽师地论》中云:〃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在佛尊号中,以〃应永害一切烦恼怨贼〃的断德圆满而立称。藏语为扎觉巴,是灭敌者之义。所谓灭敌者之〃敌〃,一般是指侵占自之利益,并施予痛苦之人。此处则是一切过患的根本烦恼才是〃敌〃之义。若断除烦恼及习气,就称其为灭敌者。
正等觉者,梵语〃三藐三菩提〃,即是无倒真正遍觉诸法之义。无明已断,智慧广大,是〃等觉〃之义。所谓〃正〃,是〃真正圆满〃之义。等觉之名号,不仅可以用在佛的称号上,亦可用在独觉与十地菩萨之名上。然而,魔王亦能幻化佛形,或者十地菩萨之智慧亦可称为〃究竟〃或〃圆满〃,为了有别于此,也就称其为〃真正〃。《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中云:〃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总体来说,佛之智慧并非不圆满、不清净,而是获得无上究竟之义,即名正等觉。
善逝、应供和正等觉本体为一,只是从佛陀功德不同方面划分,但又相互关联。善逝是从实相本性讲,诸法平等,已达究竟圆满境界;以此平等之智将所断彻底断除,称为灭敌(应供);而所证究竟圆满,则是真正圆满正等觉。
明行圆满者,梵语〃鞞多遮罗那三般那。〃是从佛之因与果方面分析的。就因而言,因地虽然有千因万缘,但全部总摄于戒定慧三学之中。而戒定慧三学,亦可归纳在八正道范畴。八正道中的〃正见〃即是〃明〃。其余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七正道则是〃行〃。在此〃明〃与〃见〃一味一义。犹如行途之人,必眼视前方目标之路,脚下同时向前行进。正见之智宛若眼目,即是〃明〃或〃见〃,属于慧学范畴。正语等七正道是〃行〃,摄于戒学和定学之中。明是智证,行是修行,佛陀二者圆满具足。佛经中说,佛于菩提树下,于最后夜证得三明。初夜分观察前际,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死事;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所应证法、所应觉法,即能永断、证得、现正等觉;后夜分得漏尽证通。成一切智,圆满三明。在〃明〃前所应修习之〃行〃是:戒圆满即六支圆满,也就是〃善受尸罗(戒)、安住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行境圆满、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为得清净三摩地,应修正行圆满,即于一切威仪中安住正知。防护圆满,要使眼、耳等六根,在见色闻声等外境之时,不取行相,防护诸根,修习妙三摩地。这里的妙三摩地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上心学,其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最为殊胜。由修习清净三摩地,即能修习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和漏尽通六种神通。加上三明,总称三明六通。由此明行圆满,佛获此尊称。
善逝者,梵语〃修伽陀〃。出世有学安乐之道即是〃善〃,依之而获得无学无上之果位即是〃逝〃。所谓出世之安乐,在《般若摄颂》中说:〃遍满虚空无量殿,彼有无漏福安乐,获此之因智悲运,有情皆抵涅槃城。〃以方便、慈悲、愿力、禅定、神通等无量方式,游戏世间,显现无边自利利他事业坚不可摧的威猛之力,获得殊胜妙逝(善逝)、无退转逝、圆满逝之果。
由烦恼轮回所导致的一切痛苦荡然无存,称为善逝或妙逝,宛若潇洒男子,冠若美玉;沉溺轮回中的所有众生于痛苦因果未能逾越,佛则横超三界有情所有功德。永无退逆,已拔我见之根,犹如薪燃灰烬,不可复原,永无退堕轮回之中,如同麻疹病人痊愈,以后再也不会重新发病。在此解脱之人喻如麻疹痊愈之人,已获自在不退轮回之中,一生中绝对不会旧病复发。那些非想非非想天的茫茫众生,决然不能跨越世间轮回的藩篱,唯有佛陀全然超越未能舍弃我见之域外道的所有有漏功德。藉此则称其为〃无退转逝〃。断证究竟之功德,无余圆满获得。犹如宝瓶已满,无法再予增添。此〃圆满〃已超越声闻缘觉,虽然小乘罗汉所证功德不能退失,但是并未达到断证圆满。此即称其为〃无余逝〃或〃圆满逝〃。为何成立此三种逝?因为,心自性光明,暂为客尘所障,欲想彻底清除垢障,就要依靠空性之智。而且尚需方便助缘增上修行串习力,才能圆满断证功德……诸般道理,可以用事势理观察分析从中生起信解是十分必要的。这般理论,广见于法称论师的著作中。以上是自利圆满方面的内容,下面讲解利他圆满。
世间解者,梵语〃路伽憊〃。所谓世间,其基本涵义包括器世界、有情世界和痛苦等诸方面,于此则是佛陀遍知之智,无碍明见众生,依何因缘调伏,幻化无边事业此一大悲智慧体相,即是世间解或知世间。佛陀洞察世间有情,谁在衰败、谁在痛苦、谁可调化观照整个世间,待到调化机缘成熟,无一遗漏,毫不拖延,予以度化。这就是利他圆满之因。依靠这一殊胜大悲心,成办调御丈夫无上士的种种事业。
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藏语中二者前后次序颠倒,即调御丈夫、无上士。调御丈夫梵语是〃富楼沙昙藐菩罗提〃,无上士梵语是〃阿耨多罗〃。总体显示佛陀调化世间有情功德事业之义。丈夫,是所调化者,佛具备令其趋入正道的能力。调御,比如有马车与马匹,驾车人可随心所欲驾御马车到任一地方,佛陀将众生从轮回危险的山崖边引导安置于解脱安全之地,此即是调御者。如何调伏有情呢?并非如同国王以法治国惩罚众生施加痛苦,而是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入断除二边之正道,依靠无尽安乐之源引导到解脱之地。《宝鬘论》第一品中云:〃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对于极难调化者,诸如贪心炽燃的难陀、嗔心猛烈的指鬘、傲慢增胜的饮光外道和痴心缠覆的优楼频罗迦叶等,佛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令其无有疑虑,悉皆调伏。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以远离欲乐、远离无益苦行、有无二边等方式,引入中道,达于涅槃,获证不退……则称其为调御丈夫。
无限时空整个宇宙的生灵,佛不曾舍弃一位,无余予以调化。对于具有三乘解脱种姓的有缘有情,佛以声闻、缘觉、菩萨之法,安置三乘三种菩提。对于不定种姓有情,佛亦用方便法门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槃。对于暂时无三乘解脱种姓的无缘有情,佛导之以五戒、十善之法,渐令引入人天善趣,最终予以调化。佛陀的调化事业,广大无边,乃至虚空未尽之间,事业无尽。此即无上士。在《瑜伽师地论》中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调心最胜方便,是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用什么方法调伏呢?当以天人师等形象予以调化。
天人师者,梵语〃舍多提婆摩舍哺〃。是一切众生导师之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