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_圣严法师





嵌粤ⅲ硖寰筒换嵊懈旱#欢酝猓筒换嵊凶非蠡蚩咕埽谛幕峋13衷谝恢趾推健⒖炖值淖刺?br />     佛经中记载,在没有佛法的地方和时代,能够听到鬼神或化人说出一句半偈佛法,就能够得无量的法喜。在我们的世界中,没有听过佛法的人极多,诸位不但有佛法可听,而且至少已听了整整一个星期,虽然尚未得解脱,却可以用听到的佛法,随时帮助自己处理心理上以及观念上的种种问题。
    既然时时都在佛法指导之下修行,所以没有一刻是失望、痛苦、悲哀、怨恨或是妒忌的。
    三、认识法喜
    所谓佛法,诸位究竟听到了些什么?听了七天的佛法,诸位可能要问:“怎样才能叫我们高兴?哪一句话可使我们欢喜?”那是因为你们这七天之中已经听得太多,反而弄不明白,什么叫作佛法。犹如我们天天呼吸空气,而能意识到是空气使我们有了生活与生命的切身感者,究竟有多少呢?
    诸位在这七天当中,可曾听到“因果”、“因缘”、“信心”、“忏悔”、“惭愧”?又可曾听到“供养”、“发愿”、“回向”、“放松自己”,及“把心门打开”呢?“不要把心的大门关起来,堵得紧紧的”、“把心打开以后,让所有的念头自由进出,而心里面对什么东西都不要有取舍”等等,诸位是听到了的,这些算不算佛法呢?
    事实上,这些都是佛法的大纲,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总持。
    信仰三宝,你就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相信“因果”,你就不会怨天尤人或得意忘形。相信“因缘”,你就不会把痛苦的事看成是永远的,把幸运的事,认为是实在的。懂得用“惭愧心”,你就不会有骄傲心、傲慢心,也不会有妒忌心了。
    我们发愿要“供养”,供养,就是把我们的身心奉献给三宝,来修持佛法,接受佛法,并贡献给众生。把自己奉献出去之后,自己的问题,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众生比自己更重要;当你能把众生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时,你不会再为自己烦恼,当然会欢喜啰!
    佛教我们“少欲、知足、知惭愧”——惟有少欲、知足,才能安心于佛法的修学;也惟有少欲、知足,才会真的生起惭愧心。知道惭愧以后,才能够忏悔往昔的罪过业障。忏悔之后,才能使我们心得安乐。这就是佛法,这就有“法喜”。
    如此说来,能够让我们感到法喜的项目,实在太多了。经云:“佛法难闻今已闻”,能够在这七天之中,听了许多佛法,纵然尚未亲证诸法的体性或空性,但能听到佛陀的正法,应是更加地欢喜才是。
    四、体会禅悦
    这七天,我们都在紧密地锻炼身心。初进禅堂时,因为身体尚未适应禅修的生活,故有许多障碍,感到沉重、疼痛、不舒服。可是,经过打坐的训练以后,肌肉和神经放松了,身体的气脉舒畅了,这就使得身体产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种轻松和安定的感觉,能够给我们带来“禅悦”。
    这是因为能用“方法”集中注意力,使我们散漫、杂乱的心,渐趋集中,然后统一,或是接近统一。那时自然就会减少情绪的波动和心不由己的无奈感,觉得自己生活在充满自信和活力的心境中,既明朗又稳定;经常知道自己是处在什么样的情况当中,也经常会知道凡事尽其在我,不必心存得失人我,不需要忧悲苦恼,这不正是“禅悦”吗?
    这七天之中,常教导诸位“把身心松弛”,诸位逐渐可以做到了。既然知道身心能够化紧张为松弛,这就已是初尝“禅悦”的滋味了。
    五、懂得放松
    打坐时,可以练习身心的松弛,在任何时间,也都可以练习。
    能够把松弛的方法,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将身心放松。
    所谓身心放松,就是要我们休息。当头脑不得不休息时,就叫它休息;当身体、肌肉及神经紧张时,也叫它休息。能够让头脑和身体获得充分的休息,不用头脑想,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不用身体感触,那该是多舒服啊!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安定、轻松,也是“禅悦”的体验;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圈中,也是“处处有禅悦”。
    今天早上,讲了两个名词,一个是“禅悦”,一个是“法喜”。这两者之间,有着互相关联以及互相连贯的关系,诸位至少已拥有其中的一种,故在打完禅七之后,我要祝福各位“时时法喜”、“处处禅悦”。
    (一九九○年六月一日纽约东初禅寺第四十八期禅七第七天的晨间开示,宋素容整理)
心净国土净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世界还不能够称为净土世界。我们所处的环境,实际上是心境的写照。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心境而感受到不同的境界。当心中感到欢喜愉悦时,所见到的世界也比较美满,倘若心理不健康或有烦恼苦闷时,所见到的世界、所处的环境,也就不尽如意。在未成佛、未解脱之前,环境影响我们的心,所谓心随境转;当然,我们的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即境随心转。
    在古代,孟母三迁的目的,是为觉得好环境,让她的孩子在人格心理上更臻健全。在佛教的立场,这世界的诱惑太多、障碍太多,无法使我们顺利修行,因此,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其有宏大的慈悲愿力,凡有意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必接引。到达西方之后,处在很好的环境,修行很容易就可以成功,所以一定要改善环境,或到清净的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环境影响我们,使人格升华、使心得清净。
    境随心转是另一个方向。这世界虽非净土,虽不像阿弥陀佛般的净土,可是若靠自己的努力,在未达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所见到的世界,也是比较清净的。
    心是什么?心可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所谓物质的心是指心脏、头脑。一般人说“我心里很难过”、“这样的麻烦事,使我很头痛”,心里难过就是心急、心脏负荷过多,头痛就是心里很烦恼、心情暴躁。
    精神的心,包括感情、理性、思想、观念等。这些虽然和头脑都有关联,但头脑却不等于精神,头脑是精神所依,精神是头脑产生的功能。
    从佛学的立场来看,头脑细胞的意根加上意识才是心。人死后,头脑虽在,但是已经没有感情、思想。电脑可以记忆,录音带可以记忆,但是它们没有思想,有生命、有精神的头脑才是心。
    一、烦恼心和清净心
    佛教所谓的“心”是指烦恼心和清净心。你、我、他,贪、瞋、痴,无常、苦等,是烦恼心。所谓“你、我、他”就是分别的意思,对接触到的人、事、物产生的反应。
    有人问我:“佛经说无执著就是无分别、无烦恼,我们是否可以无分别?”
    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当下的你问我答,你我之间无分别吗?”
    “所有的宗教都一样,只是用不同的名词而已,有的称佛,有的称耶稣、上帝、神。”
    我说:“不一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譬如一个女人,对其父亲而言是女儿;对她的丈夫而言她是妻子;对她的儿女而言,她是母亲;对她的老师而言,她是学生等。虽然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见到的并不是同一个人。因此,由于宗教立场或身份立场的不同,见到的环境、对象便不一样。如此,怎么可能无分别呢?
    虽然,一切事、一切现象、一切人有不同的位置、立场和不同的环境,但对自己的感觉而言,不要当作是和自己有冲突或无冲突。这种感觉越减少,见到的世界越和谐。
    “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事”,我曾经用这三句话疏导你我他之间的问题。虽然有你我他的分别,可是自己不生烦恼,这是菩萨的心境和心量。我们虽不是菩萨,但是也可以学习、模仿。他家有事,帮助他;你家有事,帮助你;但是自己没有事,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你、为了他。用这种心态,多关怀他人,则会减少与他人起冲突或矛盾的机会,较不会产生烦恼。
    贪瞋痴是你我他的具体表现。所谓你我他,其实就是“我执”。有“我”才知道有“你”、有“他”、有“我希望……”、有“我不希望……”等念头。
    一般劝人不要贪、不要瞋的人,若要他本身完全不贪不瞋,是很不可能的。若能完全不贪不瞋,就是圣人。若以圣人的尺度期许是对的,却不必要求他人或自己都是圣人。
    凡人即使不贪财,也贪名、利;不贪名、利,也贪五欲,身体是依五欲而生存,既然生在欲界,未真正入定或解脱时,对于色、声、香、味、触任何一样,无不是贪。一般人贪五欲,修行的人,即使修苦行不贪求五欲,也有贪,贪的是圣果、圣位。得解脱,才真不贪。
  对于不喜欢的人、物或环境等,欲离不能离,想要而得不到,就有瞋心。这和身体与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身体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生活有利的就贪,贪不到就瞋。对自己身体有利的,不希望离开,强迫离开,便起瞋心。与自己的名利起冲突,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生不欢喜心,也是瞋。
    二、智慧如镜子,烦恼如尘土
    清净心也是智慧的佛心。烦恼心使我们痛苦,使我们生生流转六道中。烦恼心越少,投生的层次越高,智慧越增长。智慧如镜子,烦恼如尘土,镜上蒙尘是愚痴,拭去尘埃现智慧。六祖惠能大师到五祖弘忍大师的道场时,曾发生一个故事:
    五祖将入涅槃,欲传衣钵,便命弟子们各作诗偈一首。大弟子神秀在墙上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意是将心的烦恼去除以显现智慧。五祖看了这首偈,令弟子们点香勤念熟记,会有很大的功德。
    六祖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菩提本来没有树,心也没有镜,既无树也无镜,不会有尘埃,也不必拂拭,这种境界更高。
    但是,法身应依色身修,要以血肉之躯的色身修行佛道,才有可能开悟、解脱、成佛,所以身体是很重要的,它是修行的工具,也是烦恼的渊薮。
    我们的心,非贪即瞋,愚痴而不知智慧,所以从减少贪瞋着手,才能发现智慧是什么。有人在念佛或诵经时,生不清净的杂念、妄想,这是正常的情况。就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要修行。开始修行的人应该相信自己有烦恼,才要追求智慧。烦恼断尽则见智慧,智慧圆满便与佛心相同,佛心与众生心原是一样,不同的是众生心有烦恼、佛心无烦恼,这就是明心、明佛的清净智慧心,便能见佛的不动性和空性。
    清净心是自照照人的智慧,佛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本来面目。有位禅师开悟以后,有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回答:“早晨起床后,转身碰到墙壁,才发现我的鼻孔是朝下的。”意谓佛性到处存在本来具足。当烦恼心还在的时候,即在迷中,就看不到佛性。智慧显现时,即已开悟,不论看到什么,什么都是佛性,那又称为无分别心,或无差别性。
    三、不起贪执便是清净心
    “心净国土净”出自《维摩经》的《佛国品》,即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经句。那是说心清净后环境也清净。所谓环境,是指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到的五欲境界,又称五尘。好看的彩色及形色就是好看,好听的声音就是好听,美味的饮食就是美味的饮食,面对这些种种,心虽明白而不起爱着贪执,便是清净的不动心,所谓心不动或心不污染,不在于我们对环境的接触,而在于我们放不下、丢不开。若能慢慢地练习,不为过去的事烦恼,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
在日本的禅宗公案中,有这样的一则趣谈:有两位努力修行的和尚,一是师兄,一是师弟。有一天的行脚途中,走到河边要过河,遇到一位年轻女子也急欲过河,但那是在大雨之后,河面水涨而又无船可乘。其中的师兄自告奋勇将女子抱过了河,然后各走各的路。然而在路上,师弟不断地向师兄抱怨:“出家人怎么可以接触女子,你今天抱了女子过河,是犯了大戒。”师兄不予理会,行事如常。到晚上,师兄一觉睡到天明,而这位师弟辗转难眠,对于师兄白天的行为,耿耿于怀,认为他犯了戒,尚不知忏悔。师兄醒来见师弟一夜不眠,问明原因。师兄便说:“我抱女子过河后已放下,为什么你到现在仍紧抱着她不放。”
    这个故事,便是在说明不受环境污染。虽然对环境有接触到,但不因接触到而心波动,或生瞋心或生贪心,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