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_圣严法师
煌模顺品彩ネ油痢?br /> (三)净土的种类:由经典可分四类。
1。唯心净土:《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说心清净的话,所见的世界亦是清净的。此“心净”系指心无烦恼,心中只有智慧的光明、无烦恼的黑暗。此时所见的世界也就是净土,即使在地狱,心无烦恼,地狱亦成净土。所以,因意念的转变,世界也完全不同,如心非常烦恼,则所见的世界亦成地狱。若能看开、想通,所见的就是净土。有句话说“化火焰为红莲,化红莲为火焰”,便是指只要意念转变,世界便为之而转变。
2。他方净土:十方诸佛的净土,和我们这世界最有缘、感觉最亲切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3。天国净土:是在欲界天里的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所居,内院是弥勒佛教化众生的地方。
4。人间净土:可从几个地方看到,一是在弥勒佛到人间成佛时会出现。二可到须弥山北方的北俱卢洲看到。目前那儿是人间净土,可惜还没有交通工具可以让人去参观,因此,我们最好努力在这个世界建设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的建设及理想现象可由《正法华经》卷三的《应时品》看出:“平等快乐,威曜巍巍,诸行清净,所立安稳,米谷丰贱,人民繁炽,男女众多,具足周备。”
目前,我们在这世界上所感受到的是不安、忧虑、没有保障,且感到缺乏不够,希望得到的东西,不容易得到;不希望得到的东西很多,所以这不是净土。但我们可能在这世界建设净土的境界吗?答案是可能的。若是不能,释迦牟尼佛便不须在人间出现。而人间过去可曾出现过净土?是的,有的是个人见到净土,即“唯心净土”,有的是一个家庭、一个范围或区域的人所建造的净土。
六、为何建设人间净土?
因为佛是在人间成佛,而成佛后教化的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且所有众生中能修道成佛的只有人才有可能,所以我们既然是在人间,又遇到佛法,当然要从人间净土开始着手。而也因为佛法的修行是从“人”的基础开始才成佛,所以若“人”都没做好,则成佛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前面我们提到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可以生在人道和天道,但是否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仅可生在天、生在人间呢?不是,若未听闻佛法、修持佛法的人,因不能解脱,所以只能在人间和天上。如果听闻到佛法后,知道“无我”、“空”的道理,就会出三界入佛道。
对于佛法修行道理,都有它的层次,第一层教我们不要造恶因、堕地狱,因此为了不堕地狱,所以不造恶业。第二层是修善业,因为修善业可生人间及天上,如此我们便不会做坏事。这些都是以“自我”的出发点来教化,因众生都是自私、自我的,所以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便会去恶修善,此即为基础佛法的层次。这是人天乘的说法,即以此为基础告诉我们,天福享尽后又会到下面来,所以天福是不可靠的。
所以用自我、自私的心来修行,则福报有限,享福的时间有限,如果不为自我修行,只为广度一切众生,不求福报、回馈,永远修行下去,是绝对成佛的。
从以上可以知道生人、天,得有限的寿命福报,以及求解脱的修行法,还有成佛的修行法,基础都是相同的,只是存心、观念不同。
七、如何建设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可分二个方向来建设,一是物质建设,二是精神建设。前者可从科学、技术方面去努力。后者则由对佛法的信心或修行而努力。从佛法的立场看,物质的建设有与无、多或少,不是重要的事。精神建设才是重要的。请问诸位,若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有了一栋洋房后,他会不要第二栋、第三栋吗?我想人是不怕钱多的。假若一个人的家里,所有物质条件都有了,这个人是否会感到即生活在净土里呢?
有一次一位居士载我到他家里去,那是一间别墅,院子很大,房子也很漂亮,进了屋子一看里面的摆设都好像在极乐世界一样。我说:“你住在这里一定是很快乐了!”他回答:“师父啊!如果我住在这儿快乐,就不会请你来了。”他说:“我的电话每半个月要换一次号码!我的门锁已经换好几次了,而保险及防盗系统常被破坏,我住在这儿非常痛苦,我准备搬家了。”在我看来那是一个极乐世界,真想说:“你这房子让给我好不好呢?”于是我告诉他:“问题不在外在,而在你本身心里空虚、没有安全感,如果你能将事业、财产都看成是临时的、暂时的。有很好,没有也无妨,我想你就会感到平安,而觉得这地方非常好了。”但他却告诉我:“师父您真不懂事,现在这世界你自己要做好人、自己放得下,但人家却放不下你。自己看得开,人家看不开呢!所以,就算我认为今天晚上东西都没有了也没关系,可是问题没有解决,社会上专门绑票的人,专找开宾士车及企业家,这社会这个样子,我放得下,但他们放不下啊!”
最近又遇到另外一个居士及她的家人。她住的房子很好,有天晚上来了五六个人破门而入,将他们绑起来,再搜索家里的东西,这位太太刚皈依没多久,皈依时我教她发生任何困难时,别人救不了你的时候,有人会来救你,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你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就行了。于是她就大声念“观世音菩萨”,此时那几个强盗就说:“不要念了,我们也是佛教徒啊!”后来就抢走了现款,没有取其他的东西及伤害她的家人。被抢后他们就赶快搬家了,她将经过告诉我,我说:“哎呀!你不需要搬家呀!他们已经来过,也知道你念观世音菩萨,且他们也是佛教徒,下次不会再来了,即使再来,只要你常念观世音菩萨,有修行、有信心,你会平安的。”
我们一个人如此地学佛、修行,且劝人受三皈、持五戒,即有诸佛菩萨及护法善神保护我们。
建设人间净土是从每个人的内心做起,每一个人要有行善的心,不要有自私的心。其次是要照顾全家,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安,也都能成为佛教徒,再让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也都能念佛,都能行善,无自私心,如此由个人推展到家庭再到团体,渐成净土的世界。
如果我们都能如经里所说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口意三业都做好事,则净土就在我们面前。即使白天看不到,晚上也会在梦中见到。
(一九九○年九月二十日讲于永和孙中山先生纪念馆,林淑芬整理)
禅——如来如去
有人认为“禅”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古来诸师们,已多有说明。念佛人临终时能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定力加上佛的愿力。禅修者,若能明心见性,心净则所居国土亦净。因此,禅与净土没有绝对分开的必要,我不仅教人用禅的修行方法,同时也鼓励人们念佛。
一、“禅”是什么?
(一)禅是安定、平稳、和乐的生活方式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心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所谓“和”,即彼此关怀、互相照顾的意思。
我们自己若能前念与后念、过去和现在没有冲突,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二)禅为开朗、宽大、涵容的生活智慧
我们与人相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所谓“不开朗”,又名“闭锁”,是将自己与他人隔开,而不能有所沟通。闭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与他人来往时受到损失及伤害。其实,越闭锁就越不能和人沟通,对自己的损失越大。惟有开朗的心胸,才能使人左右逢源、愉快顺利。
很少人愿意宽恕别人,反而容易宽恕自己;也就是说,自己不能对别人慈悲、接受别人。心量越是狭小的人,越放不下自己,也舍不得奉献自己,这种人心里最痛苦,他没有朋友,也不会得到帮助,纵使有人想帮助他,他也会害怕。而禅修,能帮助我们打开心胸,容纳所有的人与所有的事,就像大海一样,能收纳所有的一切,无论大鱼、小鱼,甚至有毒的鱼。大海不会拒绝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
(三)禅为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原则
我们的世界上,有人重情、有人重理,也有些人特别重视法律,这都是有所执、有所偏。最好的生活态度就是,应该用情时用情,该用理性处理时就讲理,必须用法律处理时则用法律。
“情”,一般多是自私的、不清净的;无私的情即是慈悲,便是清净的“情”。“理”应该是好的,但若是一味讲理,会使人生活得不自在,凡事“一个螺丝一个钉,一个萝卜一个坑”,把人当机器来处理,丝毫没有通融和转圆的余地。因此,对于大原则或自己的问题,我们要用“理性”处理;至于小枝节上对他人的困难问题,我们要用“情”处理。如果反过来,对人只是用理、对己只是用情,那就麻烦了。所以“情”与“理”应视事情轻重来处理。
其次说到“法”。法不一定合理,法和情也不相同。法是大众所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可以修正的,但当多数人认为必须用它时,我们就该遵守它。
可是,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追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所谓“不合理”,就是不肯付出自己的努力与代价,而希望凭空得到利益。若获利而不合法,即做了大众所不允许的事。
有位海防军官告诉我,台湾许多渔船出海到大陆买鱼,然后回到台湾卖出。于法,这是走私的行为,渔民却认为向大陆买鱼花费的时间少、成本低、赚的钱也多,何乐不为?况且能替台湾节省能源、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希望法律能够改变。对于这种站在一方面合理、另一方面不合法的事来说,究竟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或是守理呢?
从佛法的立场来说,佛法讲因缘与因果,对于大众皆认为应该修改的法律,如果确实对全体大众现在有损、未来无益,而且不能提供安全的保障,则法律自有变更的必要,这是因缘所生。反之,若仅少数人获近利,多数人吃远亏,就不该做,还是应该遵守法律。例如走私黑枪,可得暴利,如果每一个人都有黑枪,对台湾社会无疑会造成可怕的影响。
世间人追求的东西不外古人所说的功、名、利、禄,“功”是功勋、“利”是钱财、“名”是声望、“禄”是职位。只要追求得合情、合理、合法,即为佛法所鼓励。然而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考虑,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除了人以外还有众生。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只是为自己设想,眼中无人,我们的社会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此时,我们还会安全、安定吗?所以,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得到幸福。如果自己得到利益,反而使别人蒙害,这种利益必然不可靠、不安全。
社会上有许多人喜欢不劳而获,希望得横财、偏财,殊不知,这是一种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的行为。从佛法的观点来说,这就是违背因果,没有种下善因而想得到善果,对于自己和社会不能产生建设性的作用。所以求利,最好要为天下所有人的利益而求、为众生的利益而努力,不要贪图个人的私利与暴利。
另外,有人求名,利用新闻媒体或种种方式希望大家知道他自己。甚至有抱持“纵然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的想法,结果不但自己不能得到利益,反而害了很多人。因此,求名当求万世名,而非一时虚名。如果能够水到渠成、实至名归的“流芳千古”也未尝不好,但是如果能不求名地做事,那就更好。
其次,社会上更充斥着急功好利的现象。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常常有人问我,是不是有速成法可以使人即刻开悟?我总是告诉他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如果有,我会先用而不是给你用。”也有些人生病找我帮忙,我建议他去看医生,他说:“医生医不好才找师父,师父有修行,一定有办法。”我对他说:“很抱歉!师父有病也是要看医生。”他问:“那修行没有用啰?”我说:有用。别人生病的时候觉得是倒了霉,希望赶快好,心里怨恨,口头叹苦。而我生病看医生,要病多久才好,则不去管它,病没有好是业报,病好就是业消了。身病而心少呕,便是修行佛法的好处和用处。
修行佛法,当以过程为目的,才不会退道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努力用功,自然会有收获。但是,如果对收获期望过早或过高,就必然会发生问题。
二、禅的内容是如来
禅就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方法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