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浜笠皇背良诺奶感抡辉俳桑炊晌鄙小>捎械木牢谋啻蠖贾匦鲁霭妫灿行┬卤嗟模笔辈恢皇茄д吖匦木来笠抵鳎樯桃步涫游κ蹦怖鳌J谐⌒枨蟠螅卜从沉说笔鄙缁崛耸抗匦男抡?br /> 《皇朝经济文编》, 128 卷,求自强斋主人编。成书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十七年(1901)上海慎记书庄石印本。此书选收清末经国济世之文为主,多戊戌变法前后文,大约由于戊戌政变后的顾虑,作者多不署名。《皇朝经济文新编》,62 卷,上海宜今室主人编辑,光绪二十七年(1901)石印本。多收经国济世以救农工商的论文,共846 篇。此书出于书贾之手,编选欠精,又多不署作者。在相继出版的这类书中,此书不为当时人重视。《皇朝经世文统编》,102 卷,邵之棠编,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慎记书庄石印本,又上海宝善斋石印本。选文自清初至光绪二十七年,主要是道光以后诸朝的,共2481 篇。为供当时应经济特科考试者参考。此书在各种经世文编中,是收文最多、内容最广、子目最细的一种。
《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21 卷,甘韩编,光绪二十八年(1902)商绛雪斋书局本,又瑶林书馆本。收光绪二十七年(1901)元月至二十八年(1902)五月间的文章,共557 篇。
《皇朝蓄艾文编》,80 卷,于宝轩编,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官书局铅印本。这实际上也是《皇朝经世文新编》的继续,续收戊戌前后论述维新变法的文章,共1079 篇。此书晚于《新编》四年,为选收中外人士关于变法论述文最完备的一部。
《皇朝经世文四编》, 52 卷,何良栋编,光绪二十八年(1902)鸿宝书局石印本,又上海书局石印本。“皆取中西名人伟论,有关经世之用,为初、二、三编所无者,莫不搜求”(《凡例》),而多数为写于庚子前后的文章,共359 篇。此书系为满足清政府宣布行“新政”后一般士大夫的需要而选编的,反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文章多未选收。
《皇清道咸同光奏议》,64 卷,王延熙、王树敏编,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版。这是只选收奏议的一种经世文选编。
此外尚有仲英采辑的《洋务经济新学论》(1895)、管斯骏编《洋务自强新论》(1896)、陈昌绅编《分类时务通纂》(1902)等等。
第七节报刊中国近代报刊开始是由西方来的外国人创办的,稍后才有中国人创办的。到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受到读者欢迎,形成一个报刊高潮。进入二十世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报刊宣传反满革命,形成又一个报刊高潮。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派活动由秘密转向公开,全国报刊骤增,其中言论主张并不一致,但总之是言论自由,一扫旧皇朝时期的法令禁锢。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报刊又被迫萎缩,然而也酝酿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具有崭新思想的报刊的出现。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纸最先在中国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外国传教士,他们创办中文的和外文的报刊,既向中国人传教,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情况,为其侵略中国服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包括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逐步增多,十九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半个世纪中,他们在中国创办的中外文报刊有170 余种,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主要有《万国公报》、《中西闻见录》、《益闻录》等。《万国公报》是这些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1868 年创刊于上海,初名《教会新报》,1874 年改名为《万国公报》。主编林乐知。这是以时事为主的综合性刊物。1907 年停刊。《格致汇编》,1872 年创刊于北京,初名《中西闻见录》,1876 年迁于上海,改名《格致汇编》。英国人傅兰雅主编。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1892 年停刊。《益闻录》,1878 年创刊于上海,李杕主编。主要报导国内新闻。1898 年与《格致新闻》合并,改名《格致益闻汇报》。
为适应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需要,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商业性质的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以《申报》最为重要。《申报》,1872 年创办于上海,为英国商人美查(E。Major)集资创办。1909 年卖给报馆买办席子佩。1912 年席又卖给史量才。1949 年停刊。历时77 年,共出版约25000 号。内容有论说、新闻、广告、货物价格表、轮船进口表等。因历年久,所载近代史料甚丰富,尤富于经济史料。上海又有《新闻报》,1893 年创刊,先后由英国人丹福士(A。W。Danforth)和美国人福开森(G。C。Ferguson)主持,也偏重经济新闻及商贸消息,一度成为可与《申报》竞争的上海大报。1949 年停刊。此外尚有天津英国人办的《时报》(1886—1891)、北京日本人办的《顺天时报》(1901—1903)。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还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外文报刊。其中时间长影响大的当数在上海出版的《北华捷报》(North ChinaHeaald)。《北华捷报》,1850年创刊,为英国人创办的一种周报。主要刊载时事新闻、商情、司法和领事公报。后因商情新闻日增,1864 年增出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News),作为《北华捷报》的副刊。随着《字林西报》发行量的扩大,《北华捷报》反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日增刊。《字林西报》成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喉舌。两报皆于1951 年停刊。
中国人创办的报刊和维新运动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等地,也先后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批报刊,如香港有《中外新报》(创刊于1858年)、《华字日报》(1864 年)、《循环日报》(1874 年)、汉口《昭文新报》(1873 年)、上海《汇报》(1874 年)、广州《述报》(1884 年)、《广报》(1886 年)等。这些报刊多由初具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所创办,向国人宣传了一些新知识、新思想。
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时期,中国人办的报刊开始出现高潮。在1895—1898 年间由维新派创办的各种报刊达30 多种,其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影响较大。
《中外纪闻》,1895 年8 月创刊于北京,由强学会主办,梁启超、麦孟华编辑,两日刊。初名《万国公报》,因与上海广学会所出刊物重名,12 月改名《中外纪闻》。主要转载邸报,编译西电西报,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意在广开知识,改变士大夫不通外情的闭塞状况。每期随《京报》送与在京官员,达二三千分。1896 年1 月被封禁。是月,强学会上海分会创办《强学报》,又出三期,即与《中外纪闻》同时被封禁。
《时务报》,1896 年8 月在上海创刊,10 日1 册,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等任主笔。以宣传变法图存为宗旨,数月间销至一万多份。1898 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令改为官报,并派康有为督办。汪康年以“商款仍归商办为由”,改为《昌言报》, 又出了10 期。
《知新报》,1897 年2 月在澳门创刊,总理为康广仁、何廷光。先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又改半月刊。宣传变法图存,介绍戊戌新政。政变后继续出版,为维新变法辩护。1901 年停刊。
《国闻报》,1897 年10 月在天津创刊,严复主编,日出一大张。主张变法自强,为维新派在北方的主要报纸。又出副刊《国闻汇编》旬刊。戊戌政变后售予日本人。
《集成报》,1897 年5 月陆念护创办于上海,旬刊,为维新运动时期文摘性的刊物。今见者有第1—34 册,保存大量史料,分类辑录,便于检阅。戊戌以后的立宪派报刊戊戌政变镇压了维新运动,但由维新运动激荡起来的办报热潮却不可遏阻,中国近代报刊仍保持着发展势头。
康有为、梁启超等逃亡国外,成立保皇党,继续进行政治活动,继续创办报刊,主要有《清议报》、《新民丛报》、《政论》、《国风报》等。《清议报》,1898 年12 月在日本横滨出版,旬刊。梁启超主编,宣传实行君主立宪,主张保救光绪皇帝。1901 年12 月因火灾停刊,共出100 期。后又出版汇编本《清议报全编》26 卷,内容有增删,编次也和原刊不同。《新民丛报》,1902 年2 月创刊于日本横滨,初为半月刊,后不定期。
仍由梁启超主编,为当时改良派最主要的宣传阵地。其后革命思潮高涨,而此报仍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与革命派的《民报》展开论战,声誉骤减,于1907 年8 月终刊,共出69 期。
《政论》,1907 年10 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后移上海出版,月刊。为政闻社机关报,梁启超、蒋智由主编,宣传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出至9期停刊。
《国风报》,1901 年在上海出版,旬刊。发行人何国栋,实际主持人为梁启超。立论仍主君主立宪,要从思想上影响和指导当时的资产阶级立宪运动,鼓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实业和金融。至1911 年6 月停刊,共出52 期。以上为戊戌政变以后至辛亥革命爆发前以梁启超为主要编辑人的君主立宪派的主要刊物。此外尚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外交报》和《东方杂志》,其政治主张也是君主立宪,但不像上述诸刊那样着重宣传政治主张,而主要是时事报道和时论选辑。《外交报》1902 年1 月创刊至1911 年1月停刊,旬刊,共出100 期,保存了辛亥革命前10 年间有关中外关系的丰富的编年史料。《东方杂志》,1904 年3 月创刊,至1948 年12 月终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杂志,月刊(中间曾改为半月刊),共出44 卷。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创办了许多报刊进行革命宣传。他们在国内各地以及港澳、日本、南洋、美洲等地,创办了约120 多种报刊,其中日报60 多种,期刊50 多种,发行数量最多的达2 万份。
《中国日报》,1900 年1 月在香港创刊,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日报日出两大张,同时附出《中国旬报》刊载长稿。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机关报。曾和香港的保皇派报纸《商报》展开论战。辛亥革命后迁广州,成为国民党的宣传机关。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查封。
《苏报》,1896 年6 月创办于上海,初以报道市井琐闻为主。1902 年章士钊任主笔,渐成为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机关报,1903 年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将《苏报》查封。
在日本,主要在留日学生中,创办一批宣传革命反满的报刊。1901 年有《国民报》,1902 年有《游学译编》,1903 年有《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直(隶)说》、《江苏》,1904 年有《白话》,1905 年有《醒狮》,1906年有《洞庭波》、《云南》、《豫报》、《鹃声》,1907 年有《汉帜》、《晋乘》、《粤西》、《河南》,1908 年有《四川》、《夏声》等。其中尤以《民报》影响最大。《民报》的前身是华兴会的《二十世纪之支那》,1905 年6月创刊于东京。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改名为《民报》,为同盟会之机关报,这年11 月26 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亲撰《发刊词》,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公布于世。初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出版,共出26 期,另有一本增刊《天讨》。内容以政论为主,宣传革命思想,力辟保皇谬说,甚得读者欢迎,销数一增再增,发行至18 期以后,销数已达12000多份。
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出版的鼓吹反清革命的报纸,最著名的当数相继创刊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世称“竖三民”,主要创办人为于右任。《民呼日报》,1909 年6 月创刊,出至93 期被查封。不久改办《民吁日报》,1909 年10 月3 日创刊,11 月19 日又被查封。1910 年10 月11 日又创刊《民立报》,继续出版至1913 年9 月4 日,其间对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均作了积极的报道和评论,被袁世凯查封。辛亥革命及民国建立后的报刊辛亥革命的胜利及清朝政权的垮台,使报刊一时间空前繁荣,全国大城市及许多中小城市几乎都有报刊出版,由原有的100 多种,骤增至近500 种,总销数达四千二百万份,被称为中国报界的黄金时代。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