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都有报刊出版,由原有的100 多种,骤增至近500 种,总销数达四千二百万份,被称为中国报界的黄金时代。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得以发抒的时期,如前述《民立报》之外,尚有北京的《国光新报》、上海的《民权报》、《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以及武昌起义后不久即在武昌创刊的《中华民国公报》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坚决主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独裁。
这一时期的报刊呈多元化的发展,各政党、团体、政治派别、以及各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个人,都可以创办报刊。比较重要的有:《大共和日报》,为中华民国联合会机关报,1912 年1 月4 日在上海创刊,章炳麟任社长兼总编辑。其政治倾向是拥护袁世凯,反对国民党。后成为共和党的报纸,1915 年6 月停刊。
《民声日报》,1912 年2 月在上海出版,为黎元洪创办的报纸,反对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后为民社机关报。
《庸言》,1912 年12 月在天津创刊,先为半月刊,后改月刊,以政论为主,实际反映进步党的政见。
《亚西亚日报》,1912 年在北京创刊,为袁世凯的御用报纸。
《不忍》杂志,1913 年2 月在上海出版,月刊,康有为创办, 仍然发表反对共和的主张。
在袁世凯和北洋政府以及各地军阀统治下,报刊受到严重摧残。但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创刊,中国报刊又有新的气象,《国民》、《新潮》、《每周评论》等相继出刊。
第八节建国以来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对中国近代文献有过一些整理出版,如故宫博物院编印的《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系整理清宫档案而成。自二十至四十年代,先后有程演生、俞大维、萧一山、王重民等,从法、德、英等国图书馆发现太平天国印书多种,拍照或抄录回来编印出版。说明人们已开始重视近代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但成果尚不多。大规模地有组织地进行这一工作是在建国以后。主要有:(一)以大事件为主的史料整理,(二)专史资料的编辑,(三)有关中国近代史外文资料选译,(四)《近代史资料》期刊为代表的零星史料的发表。
中国近代大事件专题史料按中国近代大事件编辑史料,当以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为代表。
建国之初中国史学会成立以后,即着手编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由徐特立、范文澜、翦伯赞、陈垣、郑振铎、向达、胡绳、吕振羽、华岗、邵循正、白寿彝为总编辑委员拟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等共12 个专题(最初还拟有“五四运动”专题)。这套丛书大多数在五十年代前期编成出版,只《第二次鸦片战争》出版于七十年代末,《北洋军阀》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这套丛书,分头编辑,并无统一体例;且有关史料各有差异,亦难强求划一。早期出版的有的不免显得零乱,如《鸦片战争》(1954 年),其中有关的上谕、奏折,选自多种来源,不一定完全,又不免重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出版晚(1978 年),在编辑过程中有较多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比较、选择,几经修订而后定稿,便显得清楚严整。有关的上谕、奏折,全是就清故宫档案整理而成,既完整,又准确。
也有考核不精致选入伪作的失误。如《太平天国》中的《江南春梦庵笔记》和《义和团》中的《景善日记》,都是伪造的①。至于选材时之取舍或有不尽适当之处,要算是在所难免的小疵了。
这套丛刊,总计有2500 万字,搜罗宏富,把许多分散在各处的史料,包括一些流传不多或未曾刊布的史料,编辑在一起,呈献在读者面前,只就这一点来说,就对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开展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资料甚多,仅有这样12 个大事件的选题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情况或事件就包括不进去,例如马嘉理案和烟台条约、日俄战争,就无从涉及。而且只就这12 个大事件的史料来说,丛刊已选录的也只有一部分或一小部分,所以都不断有新整理的史料出版。例如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档案编的《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戊① 据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集》一书中之《太平天国史料里的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程明州:《所谓〈景善日记〉者》,见《燕京学报》第27 期;丁名楠:《景善日记是白克浩司伪造的》,见《近代史研究》1983 年第4 期。
戌变法档案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等。此外还有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所筹委会编的《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的《太平天国资料丛编简辑》,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的《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头两种是《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等等,为数甚多。近年又计划编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拟定的第一批专题有太平天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其中戚其章主编的《中日战争续编》11 册,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张振鞅嗟摹吨蟹ㄕ秸唷? 册,前2 册为中文资料,后6册为翻译法文资料;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清末教案》6册,前3 册为中文档案,后3 册为翻译外文档案,均已由中华书局开始出版。中国近代专史、专题资料中国近代专史、专题资料的编辑出版,包括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等,而以经济史资料尤为显著。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重要者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1940—1895)、孙毓棠编;第2 辑(1895—1914),汪敬虞编,1957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又一部《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4 辑, 陈真等编,1957—1961年三联书店出版。内容以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为主,故与前书很少重复,可互相补充。《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4 卷,彭泽益编,1957 年三联书店出版,前两卷内容为自鸦片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资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4 辑,1957 年三联书店出版,第1 辑(1840—1911),李文治编;第2 辑(1912—1927),章有义编。以上四书,搜罗宏富,共计近一千万字。均按章节题目选编资料,节录适当,剪裁精到,很便于查找参考。其他还有《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宓汝成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 辑(1840—1895),聂宝璋编;《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1 辑(1840—191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姚贤镐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巫宝三等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赵靖、易梦虹主编。
其他关于地方或个人企业的经济史料,有《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1840—1949),黄苇、夏根编;《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上),蒋德学主编;《清代四川财政史料》,鲁子键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沈家五编;以及《上海钱庄史料》,《荣家企业史料》、《刘鸿生企业史料》,《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等等,成绩也相当可观。
中国近代军事史料,有张侠等编的《清末海军史料》和《北洋陆军史料》,杨志本主编的《中华民国海军史料》。
文化思想方面,有张静庐编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和《中国出版史料补编》;舒新城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陈学恂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朱有恂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陈学恂、田正平编的《留学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之一);李甄馥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哲学史资料选编》;陈崧编的《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等等。
中外关系方面,有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中美关系资料汇编》,朱士嘉编的《美国迫害华工史料》,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孟广耀编的《中俄关系资料选编》等。
有关中国近代史外文资料选译建国以来,对于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外文文献资料,也陆续选译出版。这些资料,相当一部分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书中,也有一部分单行编集出版。如胡滨译的《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广东省文史研究馆译的《鸦片战争史料选译》、《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王崇武等编译的《太平天国史料译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的《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北京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编的《太平天国史译丛》,许崇信等译的《八国联军目击记》,邹念之编译的《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等等。翻译的外文资料,可以弥补中文文献的不足。
近代史资料期刊1954 年《近代史资料》出刊。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一个资料性期刊。初为季刊、双月刊,中经停顿,“十年动乱”后复刊,现为不定期刊,而总数已出至80 多期,发表了一千四五百万字的资料。内容包括自1840 年以来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史料,如档案、函电、日记、著述稿本、回忆录、访问记或调查记以及图片等原始资料,成为治中国近代史的人不能不读的刊物。
《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尚编有《近代史资料专刊》20 多种,如《太平天国资料》、《庚子纪事》、《山东义和团案卷》、《民报》、《辛亥革命资料类编》等。
《近代史资料》极少发表清宫档案,而整理发表清宫档案的则有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1989 年改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不定期出版,1973 年开始,至1990 年已出至第14 辑。
解放前,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编印《掌故丛编》、《文献丛编》、《史料旬刊》,陆续刊布清宫档案。《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是上承以上三种档案丛编而来的,就故宫所藏清代档案,以及少数明代档案,以专题辑录,每辑一般收数个专题。如第1 辑的专题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清政府的财政状况》、《辛酉政变》、《洪全福起事》、《顺治朝继续加派练饷》,三个专题是近代的,只最后一个专题是清初的,且只收三个题本。而第4 辑三个专题都是顺治年间的事,只在最末收录了三件在清方档案中保存下来的太平天国文书。可见这个《丛编》选录近代档案,并不偏重近代。
原在清宫以外的档案有些也已入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如清末重要督抚赵尔巽、端方的档案均已入藏。第8 辑选辑主要有关辛亥革命时期东北情况的文件,皆录自《赵尔巽全宗档案》; 第14 辑《出国游学生等致端方函札》80 通,皆录自《端方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有《档案史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有《民国档案》,皆季刊,发表一部分论文,刊布一部分档案。其他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历史档案机关,也编有包括近代档案的期刊。
第二章研究概况第一节建国前的近代史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前,近代历史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其中,资产阶级学者曾出版过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例如,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长河商务印书馆1938 年)和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商务印书馆1947 年)等等。这些著作在史料的收集、考订和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诸方面,多有建树;某些论著对于近代历史的思考,也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蒋廷黻在他的书中就提出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问题。他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