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汕烨淄蹀融沧芾砹繁挛瘛T揽诒毖螅沙浠岚炝繁蟪肌!雹俅文辏∏逋⒂痔岢鲈谌嗔沸戮?6 镇的计划,力求以新军代替旧军。袁世凯利用会办练兵大臣的身份和扩编新军之机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编成北洋新军6 镇。
  北洋新军6 镇依次为:(1)光绪二十九年袁世凯奉命挑选八旗兵3000人编练“京旗常备军”,光绪三十一年该军改称北洋陆军第1 镇;(2)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令王士珍等人在直隶募兵6000 人在保定训练,二十九年编成“北洋常备军左镇”,三十年改称北洋常备军第1 镇,三十一年改编为北洋陆军第2 镇;(3)光绪三十年,袁世凯借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而需加强防务之机,派人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募兵编成北洋常备军第3 镇,三十一年改编为北洋陆军第3 镇;(4)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间,袁世凯以亲军马队为基础,又在直隶、山东、河南、安徽募兵,编成北洋常备军右镇,旋改称北洋常备军第2 镇,三十一年改编为北洋陆军第4 镇;(5)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以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为基础,从第4 镇抽调兵力并从山东募兵,编成北洋常备军第5 镇,旋改称北洋陆军第5 镇;(6)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将驻扎北京的武卫右军以及归属于他的自强军加以合编,成北洋常备军第4 镇,后改称北洋陆军第6 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北洋新军6 镇的建立,标志着作为军事集团的北洋军阀开始形成。袁世凯通过编练北洋6 镇,握有京畿一带的兵权。清廷为独揽军权,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试图将“所有各省军队,均归该部统辖”①。袁世凯由此与清廷产生矛盾,他凭借多年编练新军安插亲信使北洋6 镇完全听命于他。当光绪三十四(1908)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死去,醇亲王载沣摄政之后,载沣为给其兄光绪帝雪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向慈禧太后告密而酿成政变之恨,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要他回河南彰德“养病”。但袁世凯依然操纵着兵权。他不仅贿赂买通庆亲王奕,而且在朝内朝外遍布着他的“小站旧人”,文官如徐世昌、唐绍仪等,武将如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张怀芝等,均是他的心腹,以袁世凯为核心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势力,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已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宣统三年(1911),湖北新军发动了武昌起义。袁世凯又被清廷起用,他既通过调派北洋新军去攻打南方的革命军,又以军事力量向清廷进行要挟。1912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担任临时大总统。袁世① 《德宗实录》卷522。
  ①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 册,总第5601 页。
  凯则以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的方式来换取孙中山的让位。4 月1 日,孙中山于南京辞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自此,袁世凯依恃着北洋新军建立起北洋军阀在中国的黑暗统治。
  第四节近代海军清廷筹议海防与筹建新式海军清朝原有旧式水师,无近代化海军。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向道光帝奏称:“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其坚”,“制炮造船,则制已可欲如。”①他又建议奕山筹办“外海战船”,认为“此系海疆长久之计”①。这些主张系开创办近代海军之先声。由于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奏折朱批为“一片胡言”,奕山对林则徐的意见也置之不理,林则徐的愿望未能实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津沽失陷,京师遭劫的情况对清朝统治集团带来了较大的刺激。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委托帮办军务的左宗棠上奏陈言:“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②在许多官员主张仿造轮船的同时,清廷于同治元年(1862)准备从国外购进一支舰队。总理衙门大臣奕通过时任总税务司的英人李泰国向英国订购兵舰。次年,购到船舰8 艘,由英海军上校阿思本将舰队带到中国。中英双方因舰队的指挥权争执不下,清廷决定遣散舰队,此为“英中联合舰队事件”。此后,清政府开始对设厂造船和筹办海军略加重视。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鉴于“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③的状况,提出“整理水师”和“设局监造轮船”的建议。次年,丁日昌提议“创建轮船水师”,要求设立北洋、中洋、南洋提督,分别驻扎大沽、吴淞口、厦门。福州船政局与江南制造总局仿造的轮船陆续下水,中国有海无防情况开始得到改观,但海防空虚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扭转。
  同治十三年(1874),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清政府大为震动,要求加紧建立海军的呼声一度高涨,“于是有海防之议”④。总理衙门呈上切筹海防的奏折,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6 条“紧要机宜”,请饬沿海、滨江督抚详细筹议。丁日昌通过广东巡抚张兆栋代为递上《海洋水师章程》6 条,主张“设北、东、南三洋提督”,分驻天津、吴淞、南澳,建立北洋、东洋、南洋3 支海军。3 支海军各设大兵船6 艘,根钵轮船10 艘,每半年会操一次,使“三洋联为一气”①。总理衙门奏请将丁日昌所拟章程发交沿海、滨江督抚,汇入总理衙门筹办海防的奏折,限督抚们1 个月内妥议复奏。沿海、滨江督抚的复奏大多对总理衙门提要的6 条切筹海防的建议和丁日昌提出的章程表示赞同。又经亲王、郡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的“廷议”,清廷于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 年5 月30 日)确立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并拟“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这样,清廷的海防议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与发展。
  在光绪十年(1884)的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灭于马尾之战,① 《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5、862 页。
  ① 见《海国图志》卷80,第10 页。
  ②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2,第58 页。
  ③ 《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18,第2 页。
  ④ 《洋务运动》第2 册,第337 页。
  ① 《洋务运动》第1 册,第31—32 页。
  这又对清朝统治集团带来颇大的刺激。于是,要求大力发展和治理海军的议论再起,形成了新一轮的海防之议。
  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九日(1885 年6 月21 日),清廷发布谕旨称:“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我之筹画备御,亦尝开立船厂,创立水师,而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上年法人寻衅,叠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②督抚们的奏折主要围绕着设立海军衙门以统一海军指挥权和设立几支海军两个问题进行了议论。有关设立海军衙门问题,左宗棠主张宜设海防全政大臣,或海部大臣,特建衙署驻扎长江;穆图善建议宜设海部于天津;吴大徵谓宜在京师设水师总理衙门;李鸿章主张或设海部,或设海防衙门。在海军应设立几大支问题上,左宗棠称海军宜立10 大军;穆图善说海军宜区4 部;杨昌浚认为水师宜设3 大支;李鸿章主张宜设水师4 支。对于设海军衙门,督抚们与清廷意见一致。关于怎样编练海军,军机处会同总理衙门妥议的结果是:“然与其长驾远驭,难于成功,不如先练一军,以为之倡。此后分年筹款,次第兴办,自可日就扩充。查北洋屏蔽畿辅,地势最为扼要,现有船只亦较他处稍多。拟请先从北洋开办精练水师一支”。①九月初五日(10 月12 日),清廷成立了海军衙门,委派醇亲王奕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另派奕、李鸿章会同办理,善庆、曾纪泽帮同办理,并责成李鸿章专司北洋精练海军事宜。海军衙门的设立,是第二次海防之议的重要成果,清政府确立“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方针促进了近代海军的发展。其中在北洋“精练海军”方略的确定,又为北洋海军的迅速成军带来新的机遇。
  海军衙门的设立,为统一各支海军的指挥权和筹饷扩充海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慈禧太后亲信的奕,在后来却挪用海军经费近1000 万两会为慈禧修筑颐和园,又影响了海军的正常发展。光绪十七年(1891)奕病死,总理海军衙门大臣一职由奕继任。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被慈禧太后罢官10 年的奕又重新主政总理衙门,并兼管海军衙门。甲午战败后,清廷于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1895 年3 月12 日)下令裁撤海军衙门。
  在两次海防议的推动下,清廷对筹建海军和加强海防逐步加以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曾建立有4 支海军,即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南洋海军、北洋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规模最大,体制较完备,具备典型性特色。
  北洋海军的兴起得益于光绪元年(1875)第一次海防议时清政府“先于北洋创建水师一军”的方针。光绪五年(1879)李鸿章在天津设水师营务处,办理北洋海军事务。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奏准任命淮军将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光绪六年、七年,李鸿章委派驻德公使李凤苞在德国订造两艘铁甲舰,两舰于光绪十一年(1885)编入北洋舰队,分别被命名为定远、镇远舰。同年,李鸿章分别向英、德两国各订巡海快船即巡洋舰2 艘,这4艘快船于光绪十四年(1888)编入北洋舰队,分别被命名为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是年,北洋海军主力舰购进并编入舰队,李鸿章认为北洋海军的② 《洋务运动》第2 册,第560 页。
  ① 《清末海军史料》上册,第59 页。
  正式成军已水到渠成,便亲自主持编就《北洋海军章程》,呈报海军衙门转递慈禧太后。八月二十八日(10 月3 日),清廷批准了该章程,这标志着北洋海军的正式成军。由于该章程在起草过程中参照了西方国家的海军章程,章程中对船舰等级、人员编制及升擢事宜、俸饷杂支等作了具体规定,表明这是一个带有海军近代化色彩的章程,开了中国军制改革之先河。在《北洋海军章程》的《船制》一章中,提出应添置各类舰艇18 艘,合原有之舰艇“共大小四十二艘,以之防守辽渤,救援他处,庶足以壮声威而资调遣”。①此时,北洋海军的舰艇总数已达42 艘,总吨位为45000 余吨,且形成了以铁甲舰、巡洋舰为主力舰、鱼雷艇等艇船为辅助舰的组军结构,其实力已超过日本海军,中国具有了一支能跻身于世界海军之列的舰队。然而,北洋海军自成军之日起便止步不前了。这主要是由于奕挪用海军经费去修筑颐和园和陶醉于现状等原因所致。从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至甲午战争爆发的6 年间,日本却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添置军舰12 艘,日本海军在舰船总吨位、航速和炮火的发射能力方面均超过北洋海军。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海军败于甲午之役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清末民初的海军甲午战争之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又出现了重振海军的呼声。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奏吁请“宜亟治海军”,指出:“今日御敌大端,唯以海军为第一要务”,“今日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他提出的具体建议为:“以南洋、北洋、闽洋、粤洋各设海军一支为正办,若限于物力大巨,则南北洋两支断不可少”①。此时,北洋海军已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清廷为支付对日赔款,又无财力投入海军建设,甚至海军衙门也被裁撤。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在新政诏令中强调要复兴海军。六月十一日(7 月29 日)的“上谕”中称:“国家讲求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①。同时,又督促各省如数拨解福建船厂经费,要求沿海、滨江督抚筹办水师学堂,并派留学生到日本、英国学习海军专业。在筹造兵轮的同时,清政府又从外国订购的一批军舰,包括向英国订造的海天、海圻2 艘巡洋舰,向德国订造的海容、海筹、海琛3 艘巡洋舰,以及海龙等4 艘鱼雷艇和飞霆号驱逐舰。光绪二十五年(1899),从国外订购的各舰均驶至天津海口,北洋海军得以重建,清廷任命叶祖珪为统领,萨镇冰为帮统,统领衙门设于天津紫竹林。此后10 年间,海军发展缓慢。宣统元年五月二十八日(1909 年7 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