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鱿吕矗谷擞腥缰蒙碛谡匠〉囊帐醺惺堋?br />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长期充任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曾国藩、李鸿章二人的奏疏多出吴汝纶之手。曾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②。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大学堂创立,吴被奏荐为五品卿衔总教务,未就任,即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不久病卒。吴氏在当时文化教育界有很高的声望,著作有《桐城吴先生全书》。吴汝纶的散文长于议论,说理周详,行文平质老练。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曾渡海游台湾,后客居杭州。主讲东城讲舍。入京后,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活动。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守旧派人物。长于古文,能诗词,善绘画,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方面成就也很卓著,影响很大。他的著作有《畏庐文集》、《闽中新乐府》、《畏庐诗存》、《畏庐琐记》、《畏庐漫录》以及小说《官场新现形记》、《冤海灵光》、《劫外昙花》、《剑胆录》、《京华碧血录》等,还有传奇数种。
  林纾的散文精通流丽,《清史稿》本传说:“其论文主意境、识度、气势、神韵,而忌率袭庸怪,文必己出。”“尤善叙悲,音吐凄便,令人不忍卒读。”他的文章如《湖之鱼》,由观鱼喋食有所悟,对追逐名利之徒,进行告诫。语言简朴,寓意深远。又如《湖心泛月记》,写月夜泛舟西湖,月色、雾霭、船火、箫声,绘成一幅凄婉美丽的画图,极有情趣,颇有诗的意境。
  桐城古文之外,还有一种主张写作回复到六朝文体的骈文运动。王辏г耸钦庖慌傻拇怼?br />   王辏г耍?883—1916),字壬秋,湖南湘潭人。曾入曾国藩幕府,后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讲学。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卫衔。辛亥革命后,① 《清史稿》卷446《薛福成》。
  ② 《清史稿》卷486《吴汝纶》。
  任清史馆馆长。他的诗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拟汉魏六朝,为近代拟古派所推崇。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文集》,并编有《八代诗选》。后门人将著作辑为《湘绮楼全集》。《嘲哈密瓜赋》、《吊朱生文》是其代表作。文章虽是汉魏时的风格,可是绝无因袭的痕迹。他的碑志文,如《张祖同妻周氏墓志》,写景文字如《秋醒词序》等,都是从六朝文变化出来的。清末诗坛,影响最大的诗歌创作流派,是以程恩泽(1785—1837)、祁寯藻(1793—1866)为代表,经曾国藩大力提倡的“宋诗运动”。所谓宋诗运动,并不是专门以模仿宋诗为标帜,而是作为模仿汉魏六朝盛唐诗派的反对者而出现的一种诗坛风尚。他们以杜、韩、苏、黄为模仿对象,是正统诗坛拟古主义的发展。程恩泽,是当时著名的汉学考据家。他写诗“初好温李,年长学富,则昌黎、山谷兼有其胜”。祁寯藻则主张写诗要有“性情”、“学识”,认为无论诗人“穷通显晦”,总要“温柔敦厚”①。他学诗主要学韩,偶尔也学杜、学白,但是大都是形式与语言上的模拟。曾国藩写诗尊杜,尤尊黄山谷。在他的影响下,宋诗运动更为开展。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等皆是这一诗派的著名诗人。何绍基(1799—1873)写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②,作品多是书画题跋、山水景物的描写和官场应酬之作。郑珍(1806—1864),诗歌主要学韩,作品也大多以山水风情和抒发个人感慨为主,晚年转而学杜,写了一些较有现实内容的作品。莫友芝(1811—1871),诗风虽与郑珍相近似,但内容却不如郑珍诗歌充实富有生气。
  “宋诗运动”到同治、光绪年间,成为正统诗坛上的一大潮流。当时,这一派诗被称为“同光体”。所谓“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以来一班不墨守盛唐,参加“宋诗运动”的诗人的诗。这派诗歌的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郑孝胥、沈曾植等。姚鹓雏评近代诗派说:“若同光体诗,海藏(郑孝胥)、石遗(陈衍)之伦,与义宁公子(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出入南北宋,标举山谷、荆公、后山、宛陵、简斋,以为宗尚。枯涩深微,包举万象。”
  陈三立(1852—1936),字伯严,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创办新政,提倡新学,支持改良运动,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等改良派人物相继来湖南做官或讲学,宣传改良思想,陈三立当时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成为改良派人物。后陈宝箴与陈三立皆被革职,永不叙用,归隐江西南昌。陈三立写诗,先学韩愈,后学黄山谷,受到新、旧派诗歌领袖人物梁启超、陈衍的称赞。他的诗遣词造意追求“避俗避熟,力求生涩”,好用奇字,代表了当时正统诗坛上“生涩奥衍”的一派诗风。
  陈衍(1858—1938),字叔伊,号石遗,福建闽侯人。曾参加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为学部主事。任京师大学堂、厦门大学文科教授。陈衍是晚清宋诗派的诗人和诗论家,与陈三立、郑孝胥齐名,著有《石遗室诗》、《石遗室诗话》。他的《诗话》前编30 卷、《续编》6 卷,上下古今无所不论,是一部非常浩博的论著。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官至安徽布政使,护理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以遗老寓居上海。他是“同光① 祁寯藻:《■■亭集自序》。
  ② 何庆涵:《先府君墓表》,《珉琴阁遗文》。
  体”的重要作家。陈衍曾称他是“同光体之魁杰”。著有《海日楼诗集》、《曼陀罗寱词》。他学识渊博,写诗喜用僻典,故诗歌作品艰奥难读。
  清末另一重要诗派,是以王辏г宋椎暮何毫伞M跏侵哪夤糯蠹遥衔D夤湃耸梢浴爸涡摹保梢浴巴ㄈ氪蟮馈保约旱木袷澜缂耐杏诠湃说氖持校扌难浴K∧夤湃耍负醯搅耸プ晕业牡夭健!对裁髟按省肥撬钣忻至鞔愕淖髌贰8檬芳橇嗽裁髟敖ㄔ熬约氨环俸蟮牟邪芫跋螅惴⒘俗髡摺安挥隽际薄钡母锌?br />   另外,与陈三立、郑孝胥一派人同时,在旧诗坛上占有相当地位的,还有易顺鼎、樊增祥。他们写诗皆学中晚唐诗。
  这时期的著名词人有蒋春霖、王鹏运、沈曾植、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冯煦、赵熙等。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一生落拓,遭遇坎坷。
  少时工诗,中年以后专致力于词,遂负盛名。蒋词介于以朱彝尊、厉鹗、郭麟为代表的浙派词和以周济、庄棫为代表的常州派之间,用意绵密近于南宋;遣词雅正流利,又近于北宋。谭献推纳兰成德与项鸿祚、蒋春霖为清代三大词人,蒋春霖的(卜算子)词: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这首词借景抒情,感叹春光易逝,隐喻自己的飘零愁苦,格调悲凉。
  王鹏运(1849—1904),字佑遐,幼霞,号半塘,晚号鹜翁,广西桂林人。他的词承常州派的余绪,而又有所发扬,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词风沉郁,语言工丽,多抒写其不得志的哀怨。著有《半塘定稿》等,又有所辑《四印斋所刻词》。他的《满江红》(朱仙镇谒岳鄂王祠敬赋):风帽尘衫,重拜倒、朱仙祠下。尚仿佛,英灵接处,神游如乍。往事低徊风雨疾,新愁黯淡江河下。更何堪,雪涕读题诗,残碑打。黄龙指,金牌亚。旌旗影,沧桑话。对苍烟落日,似闻叱咤。气慑蛟鼍澜欲挽,悲生笳鼓民犹社。抚长松,郁律认南枝,寒涛泻。
  这首词于凭吊之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往事低徊风雨疾”是写古,写岳飞被迫害,“新愁黯淡江河下”是述今,抒写了作者对处于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中的清皇朝的忧心与愁绪。
  郑文焯(1856—1918),字叔问,号小坡,晚号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人,属汉军正白旗。他精通音律,写词学周邦彦,体洁旨远,句艳韵美。他与王鹏运、况周颐、朱祖谋称清末四大家。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朱祖谋(1857—1931),字古微,号沤尹,又号疆村,后易名孝臧,浙江湖州人。他的作品,初近梦窗(吴文英),晚年融化苏轼豪放,词风于沉抑绵邈之中,具有独特风格。著有《疆村语业》,并辑刻唐宋金元人词为《疆村丛书》。
  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字夔笙,号蕙风,广西桂林人。所写的词,音律和谐,情调沉郁。辛亥革命后,多寄寓其眷恋清室的情思。他强调词境以深为主,写境言情结合。他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此外,还有词风豪放,于清代浙派与常州词派之外独树一帜的文廷式(1856—1904),著有《云起轩词》;诗词皆受江西派影响的沈曾植;以及冯煦,著有《蒙香室词》(一名《蒿庵词》)等。
  王国维(1877—1926),是这时期的一个杰出词人。他的词,数量不多,但以意境胜。王国维的重要贡献,不在于词作,而是他的《人间词话》,该书论词强调境界,是一部极有价值而又有深远影响的理论著作。
  太平天国的诗文太平天国起义,对封建社会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与《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同时,颁发了提倡语体文的命令。太平天国十一年(1861),以洪仁鹊拿宸⒈砹恕督涓∥那裳在汀罚魅诽岢觥拔囊约褪拢怨蟠有摹钡男醋饕蟆M暧址⒈砹恕肚斩ň问德肌罚渲薪徊矫魅返靥岢鑫恼隆耙敌鹌涫隆!R灰恍鹈鳎镉锶吩洌坏靡淮式垦蓿阌拱胱中楦 保八煤筚髯嘁约拔囊剖槠簦苄肭惺得魍福谷艘荒苛巳弧薄L岢靼紫巳艘捉獾奈姆纭?br />   洪秀全(1814—1864),作品大多是一些宣传上帝会教义,以及抒发其情志的诗文。如《原道醒世训》、《永安破围诏》、《戒吸鸦片诏》、《诛妖诏》等。他的《吟剑诗》,语言通俗,气势豪壮: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投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天河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石达开(1831—1863),不仅是太平军中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同时又工诗能文。他的《白龙洞题壁诗》,以“剑气”自喻,抒写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表现出诗人冲天射日,勇敢无畏的性格: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敌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洪仁残垂簧偈枳髌罚缢囊皇茁墒苡写硇裕捍缂房裉巍⒎缌ο嗨嬷靖馈:W鹘〔姓螅朔窃掠镑忪骸P矍河旆汕Ю铮锦髯吡 ;厝湛雷嗉ǎ蛏朽朽小?br />   抒写了诗人对太平天国革命的热切感情和强烈的革命愿望。
  太平天国时期,民间口头创作的作品非常丰富。这些民间歌谣都反映了当时群众反对清皇朝封建压迫,歌颂太平军的热烈感情。
  梁启超、黄遵宪及其他戊戌维新运动的倡导者,既是政治上的维新派,又都是文学方面有影响的作家,其中梁启超是全面推动文学革新的旗帜,并是“新文体”的代表人物,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要诗人。他如康有为、谭嗣同等也有不少佳作。康有为,著有《康南海先生诗集》。他是晚清突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诗人。他的诗受杜甫影响最深,加上他自身的经历,见闻广而情志阔,因此他的作品能开辟诗的“异境”。梁启超评论说:“新世瑰奇异境生,更搜欧亚造新声”。他的诗多为抒怀之作,叙事成分较少。光绪十五年(1889),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皇帝,受顽固派的阻拦,并遭非议,于九月被迫出京,这时他写下了《出都留别诸公》五首,其一说: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岂有汉廷思贾谊,拼教江夏杀祢衡。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抒写了自己上书受阻的遭遇及不平之情。梁启超在《